书城社会科学[苏]休金娜学校教育教学观与《中小学教育学》选读
24012300000028

第28章 教学方法(4)

可见,这里划分方法的根据仍然跟以前一样,即根据活动(再现活动或创造活动)的内部性质,但是由于这里是不同的教学任务,所以要求有不同的活动方式,以及师生在活动中的不同的相互关系。

练习以复习和初步巩固动作为目的的各种方法和方式均可列入这一组。

用以解决这一任务的首先是模仿范例练习法。所谓练习,可以理解为旨在更好地完成学习动作和实际动作而进行的方法和方式的一系列重复。练习是与多次重复相联系的。在重复动作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着修正。但是,重复并不是练习的唯一方式。在练习中,观察、研究范例、动作“尝试”、自我检查、纠正错误、修正结果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里列举的各种方式表明,练习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也要求包含控制的职能。这些职能可以直接包含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指导,对结果的分析,以及通过检查和考核间接地反映出来。

这个方法的教学论意义就在于,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控制的目的是掌握某种动作。

模仿范例练习法既可以是智力动作(按照教师所分析的范例解答习题),也可以是实际动作(例如,按照范例完成实验室作业)。

从外表看,这种方法似乎是以再现范例为目的的纯机械性的活动。但是,教师在组织这种外表看来是模仿性的活动时,应该力求使学生理解每一个操作。为此,需要在学生进入操作前对整个操作体系建立广泛的定向基础。在利彼茨克的经验中广泛应用的先让学生解说一遍以及评述性练习,都对此很有帮助。

评述性练习的教学论意义在于,在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在做每个动作之前,先要充分领会滚动作。由于这类练习是面向全体学生而组织的,所以教师有可能提问大量的学生,系统地教会学生理解自己的活动。评述性练习通过外部动作来揭示内部思维过程,因而有助于教师纠正学生的动作,排除不正确的解释,了解学生的困难。

在巩固的第一阶段,除了使用上述练习外,组织个别练习也有很大的作用。个别练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每个学生掌握动作的速度不同,各自遇到的困难也不同。在这里,教师的作用在于预先指导学生,观察他们的活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教师通过纠正学生的模仿范例的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活动,并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提出较复杂的作业。

在运用模仿范例练习法巩固动作时,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动作的操作方面。

正是由于模仿范例的练习减少了内容方面的困难,所以这类练习特别有利于活动的程序方面的训练。

算法化教学方面的研究令人信服地表明,学生在完成练习时的动作常常是很不经济的。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没有专门教给学生活动的方法。于是,学生每次都是凭直觉或通过尝试和错误的途径去寻找活动的方法和步骤,从而置思维过程于无用的地位。只有用解答典型习题的算法武装学生,才能提高完成练习的整个水平,使之有更明确的目的性,更高的自觉性和花费更少的时间与精力。

我们承认模仿范例的练习对巩固知识和技能的第一阶段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学生在这一阶段停留时间过长也是不利的。长时间地重复相同的模仿性练习,会造成活动的公式化,这样势必降低学生的智力积极性,并阻碍学生把这些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别的内容和活动类型中去。因此,必须过渡到要求在变化了的条件下运用知识和技能的练习。

变式练习的目的是在新的条件下运用知识。要完成这类练习,首先必须对新的条件作细致的分析,找出能够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的具体任务的标志。如果能把在练习中得到巩固的规则、规律、理论性的结论提出来形成动作的算法,那么无论是教师对这一过程的控制,还是学生本身的活动,都能变得更为容易。

为了获得概括性的技能,必须让学生参加多种类型的活动:就所学的规则编应用题,绘制表格,从报纸杂志中搜集资料,写出进行实验室作业的细则,准备发言,评论同学的作业,记述实验室作业进行的情况,就所复习的课题提出问题,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认识活动不仅依靠智力积极性,而且依靠动作积极性,还要包含劳动操作,并激发情绪的反应。

通过这类活动所作出的图画、模型、搜集品等,主要是用于教学目的,但有时也具有社会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教学职能的练习就转变为知识的应用,练习的方法也随之变为实际作业的方法。

实际作业能解决重要的教学和教育任务:有助于检查已获得的知识,表明这些知识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走出学校环境而进入生活,进入生产领域,从而改变学生的立场,使他们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这种新的立场促使个性的全面积极化,调动人的全部可能性去完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工作。由于生活中的情境比教学中的环境复杂得多,所以应用于实践的知识总是在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

实际作业多半是集体作业,在这类作业中可以形成个性的集体志向。这是培养社会方向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体系中运用这个方法时,要帮助学生克服实际作业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理论在该作业中的意义上。在讨论实际作业的结果时,不仅要分析和明确所完成的这项作业的社会意义,而且要反复深入理解完成这项作业所需要的那些知识。

在现代教学论中,对创造性作业的实质还阐述得不够明确。较为适当的说法是,所谓创造性作业,指的是那些依靠再造性想象和积极的思维过程而给作业的结果带来某些独特东西的作业。创造性作业应当能以多种变式解答问题,提出多种解释,并表现出个人的独特风格。创造性作业的价值主要还不在于客观上准确无误地完成作业本身,而在于构思新颖、思路与众不同以及鲜明地表现出的个人风格。

创造性作业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仅是由于它能履行发展性教学的职能,能形成个性的创造性潜力,而且由于在创造性作业中所运用的那些知识能够不断地完善,变得更加深刻、更加灵活。

既然创造性作业的含义在于个人解决问题的独特性,所以控制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的问题就变得十分复杂。资产阶级的教育学把创造性看作是个性自我表现的一种纯粹自生的过程,并否定从外部对它施加影响的可能性。

苏联教学论认为,这种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也是可以控制的,但是不能强加,不应作硬性的限制。同时,也不要向学生提供解答的范例,因为这种范例多少会对创造性问题的解答起暗示作用。

既要对整个作业过程,也要对作业结果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分析,这对实现控制职能具有重要意义。最好能吸引高年级学生共同参与这种分析。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精神力量的发展也是与教学方法的发展相联系的。教学方法的发展在于师生活动的相互关系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在每一种方法中,首先是学生的独立认识的程度在不断提高,这种独立程度首先取决于学生对认识的操作方面的掌握。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控制性质也在发生极大的变化。教师有可能以更加灵活的形式控制学习过程:直接控制逐步转变为间接控制,转变为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已完成的作业进行分析。

现在,教学方法对认识活动的操作方面、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想象的水平的要求提高了,这类方法的比重正在增加。

教学方法的发展决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更为积极的立场,从而正在为教学向自学的转变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