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事功”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23985200000033

第33章 叶适的功利教育思想

叶适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倡学以致用为教育目标,百家之学为教育内容,勇于批判创新为学风。而且,他还提出学习者要有立志、勤苦、虚心等正确的学习态度。叶适的功利教育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叶适(公元1150年-1223年),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叶适出身于“贫匮三世”之家。他成年后,迫于生计先后在故乡永嘉、乐清、吴县(现属江苏)一带辗转教学。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叶适二十九岁中进士后,度过了长达三十年的仕途生涯,其间他也未曾完全脱离教育活动。开禧三年(公元年),叶适五十八岁结束了政治生涯,退居故乡永嘉水心村,从事着书讲学,直到逝世。以追求事功经世为主要特征的永嘉学派,继承并发展了王安石的功利教育思想,在乾道、淳熙年间形成鼎盛之势,作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具有许多重要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标:学以致用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功利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用于实际社会的人才。叶适主张教育应该培养明晓道义、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文武兼资、博学又多能的俊秀之士。也就是培养维护封建国家秩序的统治人才,即封建国家的各级官吏。他认为,真正的士首先要有道义的修养,“秉义明道,以此律己,以此化人。”但是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当作装饰、雅好,而应见诸事功,落实到匡时救世、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中,“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真正的人才,不仅要有道德修养,而且要有实际本领。他深刻批评理学教育的卫道之士,只会坐谈性命道德,而无关乎国计民生,他认为这些人是废物,不仅于世无益,于人也有害。他极力反对重德轻艺、学用脱节的学风,深刻揭露和嘲讽了道学家“处而学”与“出而仕”相脱节的痼疾,“其平居道通先古,语仁义、性与天道者,特雅好耳,特美观耳,特科举之余习耳。一日为吏,簿书期会迫之于前,而操切无义之术用矣。曰徒学也,此政也,学与政判然为二。”叶适的这种事功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唯物主义教育思想的承传和发展,又下启明清之际反理学教育思想。

(二)教学内容:百家之学

教育内容的选择是根据即定教育目标决定的。叶适的教育内容范围甚广,既包括传统教材《六经》、各代历史以及诸子百家的书籍,又包括从实事中求知识。但都是“据经陈史,质证今事”的。北宋初期七十余年,士人所学多是经术、诗赋,以应付科举考试,而算术、水利等实科和武科却被时人鄙视。而叶适强调教育内容应该广博通洽,百家之学均可列为学校教育的科目,在学校里应该提倡百家可读,时政可议。叶适主张遍习诸子百家,认为“深于学,必测之古,证之今,上该千世,旁括百家。”通过广采博取以合于时用。他主张经世致用,视儒家经典于古代文献,具有“史”的性质,读之可总结历史上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当今兴功立业的借鉴。事功学派的突出特色是研究历史上的兴亡成败,考订各代名物制度,把历史文献知识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叶适的《学习记言》是探讨各家学说的历史性着作。他的《进论》论及纲纪、治势、国本、民事、法度、财计、军旅、科举、学校、赋税、役法等,都是考订历史、依据实事、改革弊政的建设性意见。除此之外,叶适很重视艺能,提倡学艺以理百事。如其在《习学记言》中引《七月》之诗,以及《洪范》、《无逸》等篇,认为古人“未有先不知稼穑而能君其民以使协其君者。”这自然并不意味着要求学生躬耕,但这些知识是佐治人材必须知晓的学问,无疑有助于扩大教学内容,并在学校教育中提高历来受歧视的艺能之地位。叶适说:

“百家殊方异论,各造其及,如天地之宝并列于前,能兼取而无祸。”

叶适提出范围甚广的教育内容,基本上是一个以经学为“统纪”,以史学、诸子百家为依托并注意参证实事的体系,将经学、史学、百家学说以及当世时务汇通合一,以适应新的时代需要。

(三)学风:质实、讲论、创发

1.质实

立的放矢、讲求实效功利教育方法和学风的基本特色。它重视实际中锻炼学生的才能,反对理学家“专以心为宗主”的学习方法,认为“专以心为宗主,虚意多,实力少;测知多,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之道废矣。”叶适反对朱陆理学静坐读书,涵养心性、空谈德性的内求方法,认为心性之说是无根无据的主观臆造,更无补于匡时救世。叶适教诲生徒走向外探察的道路,在实事求是上下功夫,而一切就实事上理会,对当前和历史的治乱兴衰、成败利钝之迹以及典章制度详加考订,务求通古今之变,以施于实证。叶适说:“君子不以须臾离物也。”他认为验证知识和巩固艺能的方法是据实,即在事功上衡量其实效。他要求积累实学,历炼实事,明晓实理,增进实利,从而形成鲜明的质实之教育方法。

2.讲论

功利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所以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叶适极其重视师友间的讲论,认为师友讲论、争辩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他时常与学友往来,共同讲论学问,并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变其故习,无以利诱,择当世之大儒,久于其职;而相与师友讲习之道,使源流有所自出。”在《宋元学案·水心学案》中既记有叶适同刘愚、项平甫“讲学不倦”,又记有叶适批朱熹治学空寂虚妄,朱熹驳叶适之说“不成学问。”其实,叶适的事功教育思想本身就是同理学等学派的论争辩难中发展起来的,他的学术成就多得自于师友讲论的方式。

3.创发

时适在教育上强调创新,要求生徒敢于发展和提出自己的见解。

叶适集中批判以朱陆为代表的理学教育思想,同时批判理学家所推崇的各种唯心主义教育思想流派,如儒家的曾参、盂子、董仲舒、程颐、程灏;道家的老庄,尤其对佛学,更极为痛斥,甚至于千百年来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六经”也敢于怀疑,只能把它们看作是一般的参考文献,可以损益变通。他对“至圣”孔子的言论,也不盲从,如《论语·雍也》载,孔子独赞颜渊好学,把其他弟子均于摒弃好学之列,叶适认为孔子持论不公“诬天下以无人,固余之所不敢从也。”他反对泥古循旧,人云亦云,敢于补前人之不足,发前人之所未发。黄宗羲赞叶适“弄识超旷,不假梯极,其意欲废后儒之浮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叶适“所论喜为新奇”,“讲学析理,多异先德。”

(四)学习态度:立志、勤苦、虚心

1.立志

叶适认为,要有效地获得知识,必须有端正的学习态度。首先要立志。叶适所提倡的“立志”有二层含义:其一是指人生所追求的总目标,“志者,人之主也,如射之的也。”人生倘若不立志,就没有生活目标。但每各人都有所追求,都有理想和抱负,志向各异,而且不是每各人所立的志向都是正确的,叶适所提倡的人生唯一正确的志向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即如前所述,要成为明道义,有实学,德才兼备,文武兼资,智勇仁义并求的俊秀之士。其二,指在实现人生理想过程中虽“备荼苦而蓼辛”,但要有百折不挠的刚毅品质。人有否此心理素质决定个人在学习中努力程度和事业的成败,因此一旦确立志向,就要专一不二,而不要因一时一地出现暂时曲折,就灰心丧气;也不要目标分散、朝三日暮四。总之,叶适主张要立的放矢,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提出读书学习要忧时志学,要继承儒家的“统绪”,即抗金救国,“尊王攘夷”,着眼于实政实事。

2.勤苦

人的才能和学识是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叶适治学非常严谨,他不承认有什么先知先觉的天才,提倡学习要刻苦磨练,日积月累,对学习要下一番艰苦的持久的功夫。他少时曾读书于乐清北山,“常沿流北山,读书以忘日月。”他极力推崇孔子“学而时习之”的思想,认为学问道德全靠扎扎实实的“历炼”,一点一滴的积累。他十分明确地提出:“学非一日之积也,道岂一世而成哉?”又说:“智者知之积”,“非一日之勤所能为也”。渊博的学问和高尚的道德只能靠不断积累和刻苦磨练而逐渐掌握和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他说:“然仁义有方,道必有等,未有一造而能尽获也。”文章正事,一艺一能不要妄想一步登天,而要勤学苦练,“学而不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融会贯通,融类旁通,而最终促成飞跃。

3.虚心

叶适指出,学习时应该具有“自立于己,虚受于人”的态度,即在学习过期程中学习者既要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又要虚心地向别人学习,不自以为是。这是因为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一方面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接受别人的教诲,相互交流,徒此启发,便能取长补短,共同受益,因此叶适说:“其智交相明,其材交相成”。另一方面,在向人家学习时不能盲目,要有主见,大胆创新,不可“虚受于人则失己,自立于己则失人”,要在既不要强人就已,也不要屈己从人的基础上得到人己的统一。即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融合他人之长,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学习才会有进步。

综上所述,叶适的功利教育思想,提倡以学以致用、开物成务为教育目标,实理实事为教育中心内容,严谨治学、勇于批判创新为学风。叶适的这种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与理学等教育思想相抗衡,而且上承北宋王安石等“经世应务”的教育思想传统,下启明、清黄宗曦、顾炎武、颜元等人的启蒙教育,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