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湖北当代长篇小说纵横论
23979500000043

第43章 结语

当把长篇小说用地域性的名词“湖北”来加以定位时,这无疑地使有关长篇小说的研究降低了难度,因为相应地缩小了关注和分析的框架。

在我最初的想法中,对长篇小说所做的分析阐释,并不想详尽无遗地涉及湖北的所有的长篇小说。因为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不是所有的文本都可以进入批评的视阈。我觉得,值得去悉心观照的,不应是湖北在60年的时间线段中,出版发表了多少长篇小说,而是湖北的长篇小说中出了哪些优秀的长篇小说,它们在中国当代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在小说的思情寓意、文化特质、诗学品格上为中国文学的建构做了哪些贡献,以及提供了何种有益的创作经验和文本范型。而另一方面,作为研究者,或者说是批评者应该坚持自我应有的权利,在研究对象上应有所选择,有所忽略,以此充分地强调批评的主体性。只有对批评的对象不做任何的预设,不受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印象的制约,只是以经验的观察为依据,凭借有鉴别力的理解,和独立的判断力去进行分析评价,这样才真正能体现出批评的意义。

在切入湖北长篇小说研究的角度上,我一开始比较倾向地是寻找几个有一定扩展力度的聚焦点,诸如语言、诗学、文化等,我指望这样的聚焦点将会使长篇小说的研究处于一种不同于其他的观照视点之下。因为语言、诗学、文化这三个层面构成了文学的本位,又互有交切面,基本可以涵盖长篇小说的全部要素,这应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能更好地切入文学本体的研究角度。

对文学的语言机制的透视,是研究小说的重要途径,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是艺术化了的语言搭置了小说的叙事空间,这是长篇小说由以构成的本体。在小说文本中呈现出的语言风格,既体现了丰富独特的文学意味,也是作家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以及对作家的文体实验和语言创新能力的展示。而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语言的张力,以及象征意味和隐喻特征都是可以深入地去展开分析的部分。在小说创作中,一般主题和题材是具有趋同趋近性的,但个体化的文学语言却很少有趋同性,这为研究其内在的构成因素和风格特征有了可比较的参照性。

诗学品格是以文学为本位的文艺学分析的重心,也是全面考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尺度。一部长篇小说的诗学品格既体现在它的文学语言的特殊性和艺术性上,也体现在文化蕴涵和文本的审美特质,以及作家内在的诗学个性上。在批评中需要同时兼顾考察这所有的因素,将对文学文本精细的艺术分析和宏观的理论概括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把握作品独特的诗学品格的内涵和类型特点。

对长篇小说进行其所体现的文化精义或是文化风范的研究,也是一个很好的角度。作为历史和现实语境的文化精神,构成了长篇小说深层次的内涵,也是作品的灵魂。本书最初的书名定为“湖北当代长篇小说诗学探索”,也是想从长篇小说文本的语言与文化,审美与人文的建构去进行批评,从文本的语言出发来揭示文本的文化蕴涵,但最后还是没有循着这样的思路去进行尝试。

原因很简单,在这样的聚焦点下,存在着种种制约,一是因为长篇小说一直都不能算是湖北文学的强项,以文学语言,或是诗学品格为聚焦,就很难在这样一个点下聚合足够多的作品,尤其是符合挑选条件的文本。湖北的长篇小说比较中篇小说来说,在文体实验和语言的创新上都不算很突出,有一定的个性特点,但不会刻意地去追求语言表现的陌生化效果,创造性地尝试对各种语言表现手段的应用,使读者在阅读时能时常感受到一种新鲜感。所以不大适宜凭借语言代码符号去对湖北长篇小说进行微观的艺术分析。

二是湖北作家的创作声誉都是由中篇小说奠定的,长篇小说并不是作家最好的作品,不像外省有的作家完全是靠长篇小说成名的,长篇小说往往体现了作家的最高水平,像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由此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白鹿原》也成为中国乡土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但在写《白鹿原》之前,陈忠实的创作并不突出,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信任》,很概念化,到《梆子老太》和《蓝袍先生》才有点起色,而《白鹿原》完全超出了陈忠实惯有的人物取材模式。同样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之前,除了《人生》,也没有非常好的作品,他们最好的作品都是长篇小说,也是长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以此去做诗学品格或是文化风范的分析就有可挖掘的深度。所以,不论选择从诗学品格,还是从文化精义或是文化风范去分析的角度,都是很好的选择。而湖北的长篇小说就不太适合采用诗学品格、文化风范这样的聚焦点去进行整体的考察。

因而我还是采用了最简单的方法,回到从湖北长篇小说发展的历史的长度和深度去进行探求的传统形式。在纵向上,对湖北当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尤其是对其曾经有过的两次发展高峰做了具体的勾勒描述。而在横向上,则分为多个板块来聚合作品,分别进行论述。为了便于阐释,我大致是以题材类型进行了基本的分类,这种分法不一定完全恰切,但层面比较清楚,也便于把握,在类型化的框架中比较容易归纳特点,梳理规律。

当然,遗憾还是有的,一是时间,二是受限于自己的视野,出于各种原因,可能还有一些作品没有被我看到。还有就是用何种方式去加以思考,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在理论上有天赋的人,在文学的观念上也始终未走在前沿,我希望在以我的积累和感知对湖北当代的长篇小说所做的分析中,能有自己的思考穿越,而不要显得太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