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细说中国佛教
23973400000021

第21章 明朝佛教(3)

大慧寺是明正德八年(1513)司礼监太监张雄创建。武宗因崇信佛教,特赐寺额“大慧寺”,又颁《大藏经》一部。嘉靖年间,世宗迷信道教,提督东厂太监麦福.在寺左边增建了一座佑圣观;内官唯恐大慧寺被拆毁,又在寺后山上建了一座真武祠,借这两座道庙来庇佑大慧寺。大慧寺在万历年间重修过一次。乾隆年间又进行了修缮,乾隆皇帝还为前后两殿题写了匾额和楹联。光绪元年(1875),正红旗蒙古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臣继印禄常随慈禧前往颐和园。见火慧寺“久兼风雨,瓦檐脱落”.就出资对大慧寺修补一新,仍保留着明代风格。光绪十九年(1893)左右,为了庆贺慈禧60大寿.将大慧寺拆卸下来的术材、石料用于修建万寿寺行宫的梳妆楼。目前,大慧寺只剩下大悲宝殿,殿前左右各一石碑,殿后一卧碑,正在修复。

碧云寺与魏忠贤墓地

碧云寺位于北京香山旁,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明正德十一年(1516)经太监于经扩建,明天启三年(1623)太监魏忠贤再次扩建。二人扩建均不惜财力,极尽华美,形成现在规模。寺庙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金刚宝座塔等。革命先驱孙中山死后灵枢也一度安放在此。于经死后把自己墓就安在寺后,后来其墓被魏忠贤毁坏,建了自己的坟地。

定慧寺

定慧寺位于北京海淀区八里庄。这座庙在明朝创建时叫善法寺,后来重修改名为云惠寺。到了清朝又修建,改名定慧寺并沿用至今。这座庙,可以说是太监的家庙。

明朝正统二年,宫廷太监叫申用,积攒了不少钱,买了很多地,和高宣等人又募化三千余金,在当时属香山乡的垂杨柳村创建善法寺。过了70年,这座寺庙有些破旧,马会、福广等太监又用自己的俸金加以修饰、增建。把寺名改为云惠寺。

到了正德年间,御用太监张永路过这里,见云惠寺已经破烂不堪,拿出自己的钱,重新修建,他还买了寺旁土地1000亩做为香火地,两年以后,又捐俸扩建。扩建后的云惠寺比原来规模大多了,前有钟鼓楼,后有方丈院,中置铜香炉,周围辅以长廊,整个建筑“法所宜有者,无不具备”。正德皇帝还先后两次发布《救令》刻在碑上.宣布附近居住的官员军民,不得“侵占作践”,敢有不遵御旨者的就问罪杀头。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御前内侍太监魏珠,效法明朝太监张永,在1702年对云惠寺又加以重修,更名为定慧寺。光绪年间以后,定慧寺成了清宫太监栖身的处所。目前,定慧寺中轴线的山门、天王殿、前殿和大雄宝殿,都是明朝建筑形式。大雄宝殿左右翼房和东西配殿俱在,东跨院前殿犹存。大雄宝殿面阔三问,建筑奇特。殿后有抱厦,殿的东西山墙上有雕砖团龙.殿脊南面是雕砖二龙戏珠,脊的北面是雕砖凤凰栖牡丹,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大雄宝殿前有月台,月台前方排立着高大的四座石碑。其中两块是明正德年问所立,一块是万历年问所立,一块是清康熙年间所立。在东跨院还有一块石碑是乾隆年间所立。在寺院内有修竹多丛,摇曳弄影;古柏数棵,龙钟多姿。尤其是前殿左边有一棵“柏抱榆”,枝干错落,姿态奇特。东跨院前殿旁有一株皂荚树,杆分六枝,树冠如盖,浓阴蔽日,是北京的名树之一。这座寺庙现成为部队干休所。1983年他们集资15万元对古刹重修,使之面目一新。整个寺院显得更加雄伟、幽静和典雅。在修复大雄宝殿时发现顶棚夹层中有康熙皇帝手书“慈云广覆”巨匾,保存完好,与史书记载相符。前些年在大雄宝殿后出土两尊明代铜质弥勒佛,通高45公分,大耳垂肩,面带笑容.右手持念珠,腰系丝带,上身裸体.身披袈裟,赤足盘坐,整个造像铸工精美,古朴可爱,为明代佛像的珍品。

摩诃庵

在北京海淀区八里庄大街东口路北,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庙宇,它就是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6)由惜薪司掌印太监赵政兴建的摩诃庵。摩诃庵是北京现存明代建筑中比较典型和完整的一座古建筑,连同别院法藏庵占地共20余亩,素以宽敞洁净著称于世。据此庵最后一代方丈正一和尚讲:“赵政是弘治、正德、嘉靖三朝的老太监,权势很大。这里是他的墓地。因太监无子女接续香火,所以他要在墓地建庵,让寺僧世代为他烧香。据传,摩诃庵是当年维修故宫的官员为讨好赵政而修建的,用的都是修故宫的砖木。油漆彩画十分精美,有小故宫之称。从建成至今450年来,经过多次大小地震,建筑竟无一裂缝,稳如泰山。”

摩诃庵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大雄宝殿、方丈院、藏经楼和汉白玉石牌坊、墓葬群和东西两个跨院。前殿两侧还有亭形楼阁——钟楼和鼓楼东西对峙,气势非凡。山门是密檐彩画砖木结构,连同左右旁门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前檐正中镶嵌着用汉白玉镌刻的“摩诃庵”三个金字,据说此字系明朝宰相严嵩真迹。门里两边有古雅旗杆石座和高大的一级古柏五棵,其间摆列着用上等石料制做的上马石,四周雕刻着仙鹤、飞马,异常生动。

摩诃庵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十分壮观,高大精美的条石基座烘托着金璧辉煌的殿阁,大殿前檐立匾上“大雄宝殿”四个字金光闪闪。殿中佛台上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和弟子迦叶、阿难的立像,均为鎏金铜塑。东西佛台上是木制雕佛十八罗汉。殿顶端镶嵌有面积为3平米的大型“藻井”,是用檀香木雕刻的大盘龙,可和故宫太和殿宝座前的盘龙相媲美。墙面上画有记述佛家故事的珍贵壁画,是市级重点保护文物。我国著名文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等对此都很重视。1963年大雄宝殴改为学校办公室后,还特地用“龙骨”、隔音板等材料将壁画、佛像保护起来,等待文物部门恢复原样。摩诃庵四周的虎皮石围墙也不同一般,墙基宽1米多,墙高5米多,大墙四角都筑有三层石楼。上楼台望西山,真是千峰螺黛,气象万千。据有关文物部门讲,庙宇四周建高楼这等建筑规格,全国都不多见。“文化大革命”开始,摩诃庵文物被破坏殆尽,只剩三十二体金刚经刻石了。

三十二体金刚经

收藏于东院正北方的一座金刚经殿内,集篆始于五代高僧梦英所集十八体,至宋朝由僧人道肯扩展为三十二体。明朝万历戊午(1618)、己未(1619)之际,大学士陈万言等人聘请名人高手精心镌刻六十块汉白玉集篆经石,镶嵌在殿内墙壁上。每块经石长90厘米,宽35厘米。其中北墙有10块,东墙有25块,西墙有25块。另外,在殿的西南廊下墙上还镶嵌着与经石大小相同的跋一块,是陈万言请文贞公所撰,总计61块。该石经于“文化大革命”时,被庵所在地八里庄小学李老师用石灰磨平才得以保存幸免。

九莲圣母步红尘——李太后与佛教李太后崇信佛教

万历皇帝之生母李太后崇信佛教,广修庙宇。

李太后.北京通州人,其父李伟原为泥瓦匠,因家贫,为了生计,将她卖给本县富户陈家为侍女。陈家小姐与她年龄相仿,待其甚好,情同姐妹。后陈家小姐被选为裕王(后来的穆宗皇帝朱载)妃,李氏巳13岁,便常去裕王府看望陈妃。裕王见其聪明美丽,便留于府中,初为宫嫔,后为待选。16岁以后,李氏相继生下皇次女、皇三子(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皇四子(潞王)、皇五女。穆宗即位后,晋封皇贵妃,其父官至锦衣卫指挥佥事,封武清候。万历lO岁即位后封为“慈圣皇太后”,她徙居乾清宫照顾小皇帝起居。李太后对自己家人(外戚)要求很严,还曾狠狠地责备过其父。李太后向幼就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做太后后,宫人称她是九莲菩萨化身。此后,李太后便以菩萨自居,开始广修庙宇,多行善事,京城内外许多庙宇都是李太后出资兴建的。

与李太后有关的寺庙及塔

“京西小故宫”万寿寺

万寿寺在长河之畔,位于今北京西三环。明清两代皇太后为什么选择了这里建寺呢?因为这里早在元朝就有一条能通舟的长河,太后们出了西直门,顺长河逆流而上可到达万寿寺,最远可达西湖(今昆明湖)和玉泉山下。整天锁在红墙黄瓦圈里的人,特别向往到京畿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踏青观禾,看一看真山真水,欣赏一下田园风光,万寿寺就成了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宫。万寿寺原是明朝大太监替大用的家庙。于万历五年(1577)三月,由明神宗朱翊钧的母亲出资巨万,命司礼监的太监冯保在京城之西督造寺院,作为尊藏汉经的香火院和祝厘之处。第二年六月落成。皇帝赐名盯寿寺,赐经一藏,还将永乐大钟悬挂在这里。第三年又赐庄田。这座庙全称叫护国万寿寺,为的是“保兹天子,亿万斯年”。

清乾隆年间,高宗为母庆寿两次对万寿寺进行重修和扩建。在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六十整寿时,也在万寿寺举行庆典。对万寿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还加修了行宫,增建了慈禧的梳妆楼,把方丈院改为御膳房,光在千佛阁前建碑亭一座就耗银15039两。

万寿寺左靠广源闸,右邻麦钟桥,前临长河,雄踞紫禁城和三山五园之间。寺周围绕以红墙,占地面积大约31 800平方米,寺内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建筑共分三路,以中路为主。中路自山门起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万寿阁、大禅堂、观音殿,无量寿佛殿和千佛阁,共七进院落。大雄宝殿又称大延寿殿。琉璃瓦庑殿顶,搬下饰有斗拱及彩画,金碧辉煌,檐牙高啄,雄伟壮观。四角皆有风铃,叮咚作响。殿内供奉三世佛,两侧为泥塑十八罗汉。殿前设有月台,台前两侧立有乾隆碑刻两面,假山上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殿。山下原有仙桥、水池、地藏洞,如今只剩洞府了。山后有银杏树两株,杆粗1.2米,与寺同寿,至今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万寿寺东路为方丈院,为僧人的生活区。由南往北有大厨房、斋堂、方丈院、正殿。四周环以明廊,宏敞深静。

万寿寺西路,由南向北依次为寿膳房、寿茶房、垂花门、前正殿、正殿、后照楼和大悲堂七进院落。后照楼是慈禧的梳妆楼,左右爬山廊之中有敞亭。行宫最后有一井亭,逢阴雨天气,皇宫的差役可不到玉泉山下取水,在此为紫禁城取水,减少一半路程。整个行宫松柏浓阴,极为幽雅。既有园林艺术特征,又有宫廷建筑风格,素有“京西小故宫”之美誉。

成丰十年(1860)八月,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咸丰帝后仓惶逃至热河,清兵纷纷败退,朝廷中恭亲王奕诉、大臣桂良、文祥暂赴万寿寺“办理抚局”,拟给照会,仍望再议和局。但不久这些王爷大臣都溃奔卢沟桥和长辛店了。随之,万寿寺遭到英法联军的焚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