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求人不如求己:如何做一个会说话办事的人
23899500000006

第6章 塑造成功形象的资本(5)

得与失的互为转化之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但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真诚,感动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冯谖。冯谖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一次孟尝君要叫人为他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说我愿意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冯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的穷困,尤其是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均啧啧有怨言。于是,冯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了,从今往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毁。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是如此仁义一个个感激涕零。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的利钱呢?冯谖回答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大不高兴,冯谖对他说:您不是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示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

果然,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谮谗,齐相不保,只好回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道欢迎,表示坚决拥护他,跟着他走。孟尝君至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谖的“市义”苦心。这就叫“好与者,必多取”,小的损失可以换取大的利益。

力不从心的事儿不能办

上司委托你做某事儿时,你要认真考虑好,这件事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把自己的能力与事情的难易程度以及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结合起来考虑,然后再做决定。

作为下级往往在上司提出要求时,虽然不乐意,但又不好意思拒绝,但是你没有考虑到,如果为了一时的情面接受自己根本无法做到的事,一旦失败了,上司就不会考虑到你当初的热忱,只会以这次失败的结果对你进行评价。某教师分到某中学工作,市教委向该校抽人,对全市的中学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因某教师还没有安排授课,就抽了他一个。起初,他感觉为难,心想自己不仅对本市中学教育情况不熟悉,就是对教育工作本身,自己刚刚走出校门,又能知道多少呢?本不想参加,无奈校长已经开口,实在不好拒绝,只好勉强服从。

一个半月过去了,别人都按分工交了调查报告,唯有他一个,由于不谙事故,又缺乏经验,对自己分工调查的三个中学连情况都没摸准,更不用说分析了。市教委主任很恼火,责备校长,怎么推荐这么一个人。某教师面子受不了,又是气又是羞愧,一下子病倒了,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某教师由于当初不好意思拒绝,最终面子难保,身心都受到了伤害。这对他是个值得吸取的教训。

如果,你认为这是上级拜托你的事儿不好拒绝,或者害怕因拒绝会引起上司不高兴而接受下来,那么,此后你的处境就会更艰难。所以,办事儿要量体裁衣,自己感到难以做到的事儿,要勇敢地鼓起勇气,说声:“对不起,我实在无能为力,您是否可以另找别人?”或者“实在抱歉,我水平有限,只能让您失望了。我想,如果我硬撑着答应你,将来误了事儿,那才对不起您呢!”这样,你才是真正会办事儿的人。否则,将来丢脸的肯定是你。

没有把握的事儿不能办

有时,对别人提出的请求,我们自己也没有把握能否能办到。这时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评价自己的办事能力,千万不要过于自信,更不可吹牛。否则,虽然平时关系密切,可一旦事情办砸了,反倒得罪了人。某教授学识渊博,气质儒雅,颇令一拨拨的青年学子为之倾倒,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在经商潮的冲击下,他也跃跃欲试地兼任了一个什么信息与广告咨询事务所的经理。

一天,某小杂志社的主编经人介绍来到教授家,教授热情而又不失矜持地接待了他,一番寒暄过后,主编道出来意。原来,他们这个小杂志社有心搞一项文化活动,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募集一些资金,想请他出面帮帮忙。教授仔细询问了一番之后,如同面试学生而感到还算满意似的,微微抬起下颌频频点头:“嗯,你们的想法很好,这样搞就对路子了,我愿意帮助那些有作为的年轻人。”接着他又满有把握地许诺说:“我的学生中现在有许多已经是企业和一些部门的领导了,他们一向很尊重我,也非常关心和支持我现在搞的这摊事业。我请他们搞点赞助、广告什么的,估计不成问题。”教授一次次地满有把握的回话,使主编大喜过望,信心也立时大增,连忙动用各种关系,好话说了千千万,才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名人答应来捧场。就在主编等着教授许诺肯定能够拉来的赞助款一到,快要发布消息的时候,教授忽然销声匿迹了。各路菩萨都已一一拜到,杂志社不但白白劳神费力搭钱,而且从此更会失信于人。

后来,朋友碰到老教授提起这事,他的两颊不禁泛起了红晕,他叹着气说:“唉,为拉赞助,我不知费了多少口舌,跑了多少路,好话说了几十车,把我的老脸都丢尽了!谁知那些人原来说的好好的,什么愿意给文化事业投点资吧,什么您出面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可事到临头,该往外掏钱了,就又都变卦了!这下我可倒好,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都不是人了!”对没有把握的事儿许愿,真是害人又害己。

不该管的闲事不能管

像一个小品《有事你吱声》里表演的那样,一个年轻人结了婚。举行完结婚大典,才发现自己正如同脚踩着两只船,一面是潇洒的单身生活,快活的哥们儿;一面是温馨的小家庭生活,可爱的妻子。

婚假一过,这位年轻人急急忙忙上班了。上班后的第一个星期天还没到,这位年轻人的妻子就盘算好了,婚假期间尽忙着到亲戚朋友家串门回礼,这个星期天可归他们自己了,上午好好逛趟大街,下午看场电影,美美地过一天。可星期六他很晚才回来,到家又说第二天得帮哥们儿盖房。他在同事中是有名的热心人,不论男女老少,不管婚丧嫁娶,只要能帮把手的,都比他自己的事儿还上心。这不,他上了闹钟,早上刚4点半天没亮就爬起来去同事家帮忙了。

这位年轻人的热心肠,热心得让人犯嘀咕,怎么全厂就没人推举他当活雷锋呢?他帮人的事可太多了,替出差的同事买煤气、买粮食;到医院给人家爹值班护理;人家里死了人他忙前忙后;人家结婚他张罗做饭;人家丈母娘病了,他把人家丈母娘从九楼背下来,惹得那个同事老挨丈母娘数落;人家媳妇坐月子他张罗着帮忙熬鸡汤,叫那家婆婆老大不愿意;人家搞对象闹意见,他一晚上一晚上地找姑娘做思想工作,等那同事结了婚处处都防着他,像是怕他把媳妇抢走了;谁家添个砖加个瓦,铺个地贴个墙啦,没说的,他比自家人还好招呼。这么热心的一个人,楞回回先进青年没人选他,真不知为什么。后来这位年轻人的妻子离他而去,他才明白,自己已不再是个单身汉,他有妻子,有家庭,他应尽自己的责任,应该给予妻子和家庭应有的爱。他悔恨自己为了男子汉的风度丢弃了应有的生活,责怪自己不能自如地掌握生活,知道闲事该管得管,不该管的得少管。

帮别人办事儿虽然遇到的情况林林总总,但只要我们根据一定的准则去判断自己的能力,只要能够实事求是地应承和拒绝,就会为自己树立一个能办事儿会办事儿的良好形象。

不办问心有愧的事

一个美国游客到泰国曼谷旅行,在货摊看见十分可爱的小纪念品,他选中3件纪念品后就问价。女商贩回答是每个100铢。美国游客还价80铢,费尽口舌讲了半天,女商贩就是不同意降价,她说:“我每卖出100铢,才能从老板那里得到10铢。如果价格降到80铢,我什么也得不到。”美国游客眼珠一转,想出一个主意,他对女商贩说:“这样吧,你卖给我60铢一个,每件纪念品我额外给你20铢报酬,这样比老板给你的还多,而我也少花钱。你我双方都得到好处,行吗?”

美国游客以为这位泰国女商贩会马上答应,但只见她连连摇头。见此情景,美国游客又补充了一句:“别担心,你老板不会知道的。”女商贩听了这话,看着美国游客,更加坚决地摇头说:“佛会知道。”美国游客一时哑然。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像钓鱼一样,设了一个诱饵,但女商贩并不上钩,关键在于她深深懂得:商人必须讲究商业道德,正经钱可赚,昧心钱不可得;别人能瞒得住,但良心不可欺。

做人的道理和经商的道理是相通的。“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这前一句话几乎包含了各种层面的人生活动,比如做官、种田、教书、打仗等等;后一句话则强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于人于己问心无愧,无论处于何种人生情境,无论是别人知道还是别人不知道,做人都要珍视“人”这个崇高的称号,必须保持个人品德的纯洁无瑕。

利用别人不知道而欺骗别人是一种最大的罪恶。许多奸恶之人大都以“别人不知道”来为自己壮胆,从而干下了许多坏事。天下的坏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别人不知道而进行欺骗,一种是虽然别人知道却不害怕。前者还知道有所畏惧,说明他良心未泯,后者就是肆无忌惮了。

《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了一则“杨震四知”的故事。东汉时期,杨震奉命出任东莱太守,中途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由杨震推荐上来的。这天晚上,王密怀揣10斤黄金来拜见杨震,并献上黄金以感谢他往日的提拔。杨震坚决不收,王密说:“黑夜没有人知道。”杨震却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这则故事不仅仅涉及了行贿、拒贿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的小人、奸人、恶人,不都是借着“黑夜没有人知道”的掩护,干下了大大小小的罪恶勾当?可是,那些在黑暗中干着不可告人勾当的人,不要以为自己在行动时,别人不知晓。其实,天上地下的神明正睁大眼睛看着你呢!请及早回头。当然,对于那些干坏事肆无忌惮的人,等待他们的是法律的制裁,冰冷的铁窗。

在一个人行动之前,良心起审查和指令作用;在行动中,良心起调整和监督作用;在行动后,良心对行动的后果进行评价和反省:或者满意或者自责,或者愉快或者惭愧。一个人为人能做到问心无愧,能在良心的引导下办事,大致上可以高枕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