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神州问鼎
23893600000063

第63章 北国之行——毛泽东首次访苏(4)

斯大林意识到自己对东方文化,尤其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所以,在某次闲谈时,他询问了中国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品、用品、自然现象的称谓、说法等等。他发现中文对如桌、椅、板凳、日、月、星辰、甚至一系列有关科学事物的称谓等等,都具有自己民族的、独特的、而且丝毫听不出与欧洲语言相同的语音。这时他向同僚们说:“听见了吗?让你们欧洲的文化见鬼去吧!”实际上,这时他才真正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是想“越俎代庖”,又丝毫不了解中国的事理、心理状态、人情风俗、生活习惯,以及中苏关系的历史发展,相互关系的各方面,以便重新做出估价。

可以这样说,在1947年、1948年间,苏联认真地注意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实质性问题,但所站的立场是模棱两可的;而在1949年间才真正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灵活、巧妙,革命确实在步步走向胜利(这在中苏两党当年来往的电报中反映得很清楚。)所以,他们也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立场、态度,较认真地接近和支持中共了。苏共领导层中大脑比较清醒、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的只有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等几个。其余的人,对中国问题不甚了了,大多是人云亦云,或只会随声附和而已。

1月21日晚,毛主席、周总理应邀出席列宁逝世26周年纪念大会。在大会结束后的便宴上,贝利亚、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表现得格外活跃。

贝利亚对毛主席说:“我们都非常想到中国去看看,你同意吗?不知何时能实现这个愿望?”

毛主席说:“欢迎。”

贝利亚睁大眼睛说:“这个回答我揣摩的了。”

马林科夫说:“如果你不拒绝,我们就依次报名,排号到中国去。”

莫洛托夫见这个场面轻松愉快,就建议把民主德国的格罗提渥总理也请来参加。

斯大林立即反驳说:“欧洲人是离不开老婆的,请他来就必须同时也请他的夫人,一个妇女参加到这个场合里来,谈话恐怕有些不方便。”

莫洛托夫这个小小的建议未被采纳。

赫鲁晓夫也参加了这次便宴,但他坐在最靠边的座位上,只顾低头吃饭,一直没有说一句话,不知心里在盘算什么?!

签约斯大林举行招待会

为举行中苏条约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团被请到克里姆林宫。中方有毛主席、周总理,苏方有斯大林、马林柯夫、贝利亚、维辛斯基等,聚集在斯大林办公室旁的一间客厅里。其余的人(如李富春、赛福鼎、陈伯达等)都在另一间客厅。斯大林面对周总理和维辛斯基说:“你们对今天的仪式、程序都协议好了吗?双方应参加的人员都到了吗?”

维辛斯基答:“还得稍等一等。”

斯大林问维辛斯基:“前几天我们外交人员送来的那封信,我转到你那里去了,你先研究,拟出个答案来,我们再谈。这封信你看到了么?你有何看法?”

维辛斯基:“我研究过了,至于答案,我想先听取你的意见。”

斯大林一面向一间小屋走去,一面回答维辛斯基:“我没有看,没有考虑它,你怎么先听我的意见;我送你到那里是要你看、先提出意见来。”

这时,维辛斯基躲在斯大林背后作了个鬼脸,对着我的耳朵小声说:“我还未读那个文件呢!怎能提出意见呢?!”

我说:“你撒了一个小小的弥天大谎。”

维辛斯基说:“这是一个缓兵之计,否则如何交卷,如何收场呢?!”

签字仪式开始了。中国方面出席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李富春、陈伯达、王稼祥、赛福鼎。苏联方面出席的有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马林柯夫、米高扬、赫鲁晓夫、贝利亚、卡冈诺维奇、布尔加宁、葛罗米柯、罗申等。代表双方签字的是周恩来和维辛斯基。

在签字仪式上,毛泽东、斯大林站在最中间,斯大林的身材比毛泽东略低,在记者给他们拍照时;斯大林总要往前移动一两步。这样,在照片和影片上,他就不会显得比毛泽东矮,或许还要高些。各种镜头对着我们,摄影灯在不断地调整,烤得大家汗流满面。斯大林也不得不常常调整一下姿势。

突然,斯大林对我说:“你们的翻译工作没有做好,耽误了贸易协定文本的印制。否则,今天在这里可以同时签署贸易协定,那多好呀!”

毛主席问我斯大林说的什么(同时斯大林也要我翻译给毛主席听)。

我如实地作了翻译。

他听后说:“缺点和错误总是中国人的!”

斯大林非常敏感地回头问我:“他说什么?”

我回答说:“是我们个人之间的私话。”

这样,他就不好再问了。

中苏贸易协定,是苏联对外贸易部在苏联外交部协助下,与中国贸易代表团合作准备的。当时苏方还未准备好。苏方有关人员深恐斯大林斥责,所以就称中方未准备好该协定的中文本,以此搪塞,逃避责任。这种事发生在庄严郑重的签字仪式上,实在使人啼笑皆非。毛主席以他特有的洞察力,一眼就看穿了这件事的本质,同时用一针见血的话消除了我的顾虑。

签字仪式结束后,斯大林举行招待宴会,中苏官员互相祝贺。斯大林同毛泽东坐一起。

斯大林指着中国武官边章五问我:“他是谁?”我作了介绍。

斯大林接着说:“他相貌堂堂,笑容可掬,令人愉快。”

这时,毛泽东对斯大林说:“再过几个钟头,也就是今天傍晚,我们要举行答谢宴会,也是告别宴会。希望你能莅临。我们希望你能出席一下,如果健康状况不允许,你可以随时提前退席,我们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合适。”

斯大林回答说:“我历来没有到克里姆林宫以外的地方出席过这样的宴会,而且已经成了惯例。对你们的邀请,我们在政治局会议已讨论了,决定破例接受你们的邀请,也就是允许我答应你们的邀请,出席你们举行的宴会。”

毛泽东再次说:“如果身体不支,你可以随时提前退席。”

斯大林说:“不会的,既然来了,就要参加到底。”

斯大林破例出席招待会

苏联礼节性宴会的时间一般都很短。中午12时过后,我们就回到了自己的住处。王稼祥大使立即着手安排告别宴会的工作。这次以王大使夫妇的名义举行的盛大鸡尾酒会,邀请了斯大林在内的五百位客人,其中有苏联党政军领导人、各人民民主国家驻苏大使、苏联知名人士及各国记者。为此,我们租用了克里姆林宫附近的米特勤保尔大旅社的第一层楼。

酒会预定晚上9时举行。会前,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夫妇、李富春亲自在门口迎接客人。客人们谁也不知道斯大林将出席酒会。9时许,斯大林率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到达门口。毛主席和斯大林握手后,便陪斯大林向餐厅的正席走去。不仅外宾,就是苏联的许多高级干部也都没有在这么近的距离看过斯大林。客人们全惊呆了,接着便是热烈的掌声和“斯大林万岁”的欢呼声,直到毛泽东和斯大林穿过大厅就座后才停息。

毛泽东和斯大林成了一致注目的中心人物。两位伟大的革命领袖及主要客人被安排在里间小厅里,这间主宾厅与外厅隔着一排玻璃门。外厅的人们不顾礼节纷纷向里间拥挤,连各国驻苏使节也坐不住了,无论是玻璃大门,还是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都阻止不住他们。眼看隔板、玻璃门快要挤碎了,周总理见势不妙,索性让服务人员打开玻璃大门,将两厅合成一厅,让大家都能看到这非凡的历史性的场面。

酒会继续进行,周总理致祝酒词。由费德林担任翻译,他手里拿着周总理的俄文讲话稿。周总理临场未拿稿子,2000余字的祝酒词竟说得与原稿一字不差。

他说,我们两国所签署的条约和协定,将使中苏两国关系更加紧密,将使新中国人民不会感到自己孤立,而且将有利于中国的生产建设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中苏友谊要世世代代传下去,感谢苏联的无私援助,中国要向老大哥学习等等。周总理的祝词深深激动人心,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经过一轮祝酒后,斯大林起立致词。他讲话很轻松,没有稿子,由我翻译,大意是:今天的这个场面热烈非凡,洋溢着友谊和团结精神,预示着欣欣向荣的未来。中共友好兄弟情谊要保持下去,周恩来都说过了,也代表了我的意思。讲到这里他环视大厅,看到没有南斯拉夫的大使,于是他说:本来社会主义大家庭也应该像周恩来讲的那样更圆满、更完美些,但遗憾的是南斯拉夫的使节未能出席,因为没有邀请他们。这个责任在他们身上,因为他们自己脱离开了我们的大家庭,想走自己独特的道路。可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南斯拉夫人民迟早要醒悟过来,回到大家庭里来的,他们是有这种力量和信心的。我们可以耐心地等待他们清醒过来。我们应该更加团结一致,迎接新的、更伟大的胜利。

谁也没有想到斯大林会在此提到南斯拉夫的问题,大家屏息静听。

席间,毛主席举杯祝斯大林健康,并祝中苏友好万岁!斯大林也数次举杯,祝毛主席、周总理健康。宴会持续到午夜,尽欢而散。

酒会结束后,米高扬等留下来继续同周恩来、李富春等洽谈有关双方经济协作、商业贸易等项事宜。

来宾中有不少我所熟悉的人,在社会主义各国驻苏使节中,熟人就更多了。其中特别活跃的是保加利亚大使布拉葛耶娃和捷克代表斯沃傅达,她们站在人群的最前列,带头鼓掌、呼口号,不顾自己的外交身份,以党内的同志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苏方外交人员抱怨说:热情的“老太婆”有时会带来麻烦的。

我记得,有一次苏联外交部设宴招待中国代表团。周恩来、王稼祥一走进宴会大厅,维辛斯基外长就离开了别的客人。前来与他们握手、问好,并向他们敬酒。当时,肖华将军也在一旁。

布拉葛耶娃突然走过来,加入了我们这个小圈子。她一面问好,一面向周总理说:“肖华是一位少年英雄,我很喜欢他,我要认他作我的干儿子!”

对这突如其来的话语,周总理风趣地说:“这恐怕太便宜了吧?!”

2月16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欢宴毛主席、周总理、李富春等,为毛主席谈行。

告别宴会后,我们准备启程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