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决定孩子的未来
23842200000009

第9章 智力教育:望子成龙下的学习统治(1)

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孩子的学习是重中之重。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孩子是天才儿童,都希望孩子智力超群,都希望孩子次次考第一,都希望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考最好的大学。而结果是什么呢?似乎并不遂人愿,相反,学习成绩制约下的教育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怪胎,或者是一弱百弱的“空手道(指除了向父母和他人索取,一无是处)儿童”。

怎么办?首要之事就是改变中国家庭教育中最大的一个误区:父母没有做到的事情,都希望孩子能够继续完成。这其实是一种自私。孩子是新生的,他有他的前途和发展--纵然我们给了他们生命,还有那么多爱。

父母的教育,应该适应孩子的自我发展。

“理想教育”,STOP!

小龙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爸爸、妈妈对小龙最大的期望就是将来成为一名科学家。于是在小龙很小的时候,爸妈就把这个理想强加给了小龙,一而再、再而三地教育小明:长大后一定要考上中国最好的理科大学,要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于是在小龙的作文中,他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科学家。为了这个理想,爸妈为小龙报了许多科技班,小小年纪的小龙,天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带着厚厚的眼镜,在学校、科技班与家之间不停地穿梭。

汤姆8岁的时候,有一次,爸爸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汤姆说他对汽车很感兴趣,他想在长大后当一名汽车设计师。爸爸鼓励说:“好的儿子,努力,将来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汽车设计师。”在以后的日子里,汤姆常要爸爸带他去看汽车展,或者去图书馆找汽车方面的图书。每次不管爸爸多忙,都会抽空满足儿子的要求,有时还给汤姆买些汽车方面的书籍,与汤姆讨论关于汽车的事情。甚至有一次,汤姆对爸爸说自己将来不想上大学,想在高中毕业后进一家汽车公司,他的爸爸也没有表示反对。

国内大多数家庭崇尚的是理想教育,而西方的很多家庭追求的是目标教育,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理想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家长的意愿,目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孩子个人意愿的表现。很多国内家庭的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强制性,很少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而大多数西方家庭的目标却以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为出发点,大人只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国内家庭的理想教育,往往是既定的,不可更改;西方家庭的目标教育则是个性计划,随着孩子的成长、个人特长和潜能的逐步发挥,以及对社会的认识加深和个人爱好兴趣的改变,个人目标是随时都可以修改的。国内家庭的理想教育往往不尊重孩子的客观现实,理想定得过高,不切实际;西方家庭的目标教育比较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目标不一定是一流的、顶尖的、最高级的,可以是伟人,也可以是凡人。国内家庭的理想教育的思想基础过于信服“成事在人,谋事在天”,过分强调机遇的不平等,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起跑线是不一样的;西方家庭的目标教育强调机遇基本上是平等的,孩子几乎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其结果在于个人的选择。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一直都在深入地研究世界教育问题。他说:“在美国,我遇到的理发师拥有大学学位,驾的士的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读哲学博士的也可以到幼儿园做老师。难道所有的博士生都要争当大学校长吗?”李远哲先生还讲到,在30年前,他曾经访问过中国的某所大学。在出席一个会议的时候,一个化学系的优秀学生对他说,她毕业后想当钢琴家,毕业文凭是准备送给父母的。李远哲对此感慨地说道:“我们办教育要做的就是实现孩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父母的理想。”

理想教育与目标教育的不同就在于,理想教育的理想只是父母的,而目标教育的目标则是孩子自己的。只有让孩子自己去设定目标,然后再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孩子才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父母的神童梦

洋洋从小开始就表现出了数学方面的极高天赋,2岁就能从1数到100,而且能够做对1到10之内的加法,3岁已经学会了简单的乘除运算。很多人都夸洋洋聪明,说洋洋是一个数学神童,长大了一定能成为一个数学家,说不定还会成为华罗庚第二。洋洋的父母也因此满心欢喜,决心把洋洋培养成才。于是小小年纪的洋洋在爸妈的带领下经常上各种各样的数学班。而洋洋也不负父母的众望,在一场又一场的数学比赛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奖项。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12岁的洋洋开始对足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厌烦那永远上不完的数学班,厌烦那些永远做不完的数学题,厌烦那一次又一次的数学竞赛。于是洋洋趁爸爸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和同学去踢足球,因为在踢足球的时候他感到很放松,很快乐。

可是当爸爸妈妈发现这一情况后,对洋洋提出了严重的警告:“以后不许踢足球。”又一个全国的数学竞赛要开始了,如果洋洋这次能取得好的成绩,有可能被某所大学破格录取。所以这段时间爸爸妈妈要求洋洋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复习。

面对爸爸妈妈的坚决反对,洋洋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但是也没有办法,只得每天回来就看书,连家门都不能出一步。但是洋洋的心思再也不能全部集中在数学题上了,他总会想着此时小伙伴们踢足球的情景。结果可想而知,洋洋在这次大赛中并没有取得父母想要的成绩。

面对儿子的退步,洋洋的父母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措施。每天洋洋回到家除了看书、做题之外,电视、故事书等一律不准看,更不要说踢足球了,就连洗个袜子,妈妈也会一把抢过来,说是浪费时间。

结果,父母愈是严厉,洋洋愈是叛逆,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淡,洋洋父母的神童梦最终也没有实现。

世界著名的绘画艺术大师毕加索的女儿名叫芭洛玛。像所有希望孩子继承自己事业的父母一样,毕加索也非常希望女儿将来能够成为世界级的绘画大师。所以,在她还很小的时候,毕加索有意识地对女儿进行艺术启蒙,经常让她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玩耍,鼓励她在画布上涂抹。有客人来访,谈论画艺或作品的时候,毕加索也常常把她带在身边,还经常带她参观各种美术作品展览。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启迪中,小芭洛玛也在耳闻目染中渐渐爱上了绘画艺术。

然而在小芭洛玛14岁的时候,她突然间对绘画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极其厌烦的情绪。但是懂事的她又不忍心让父母看出来后失望,所以她常常一个人背着父母暗暗流泪。细心的母亲发现了女儿的变化之后,将女儿的情形悄悄地告诉了毕加索。刚开始的时候,毕加索看到自己多年来为女儿付出的心血就这样付之东流,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他很快就想通了。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喜欢做的事和不喜欢做的事,做父母的应该高兴才是,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按自己的设想去做事呢?于是他不但没有责怪女儿,反而安慰她说:“一个人一生的道路应该由他自己去摸索。虽然你是我的女儿,也没有必要非要像我一样,你有什么兴趣和追求,就按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吧,不要有什么顾虑,父亲会支持你的。”

听了父亲的一席话,小芭洛玛的心彻底地放开了,她知道自己可以卸下父亲的梦想之山前进了。上中学的时候,她爱上了珠宝和服饰设计,为了这个梦想,她又一次走进了父亲的画室,虚心地向父亲求教。她知道,这次她不是为了父亲的梦而是为了自己的梦在奋斗。在艺术的海洋里游弋,她的心情欢畅,流连忘返。后来,在自己热爱的行业,芭洛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了一位名家。

虽然每个为人父母者都知道揠苗助长的危害,但是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虚荣心的驱使下,许多家长依然大兴拔苗之风。当然,这其中不排除有商家为了获利而故意炒作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由于家长的心态过于浮躁。他们让孩子过早地接受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知识和技能:背唐诗、学英语、学乐器……却无视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很多家长为了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强迫孩子加入到补课大军的行列,而其目的就只有一个——人为地制造神童!可结果又是怎样的呢?12岁就对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老师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连老师都惊其为神童的干政,最终把自己禁锢在了与母亲共同居住的小屋里,再也不见了当初神童的风采;第一批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理论物理的学生宁铂,毕业后在物理方面也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许多通过这种神童式教育培养出的孩子往往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孩子自控能力很差、贪玩、学习跟不上,有的孩子品行不端,甚至有的孩子还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父母们千方百计培养出的神童,结果却是这样,这难道不是神童的悲哀吗?不是为人父母的悲哀吗?

诚然,我们并不否认,在这个世界上天才是存在的,神童同样也是存在的。但是不管是天才还是神童,毕竟都是极少数,而且天才和神童不是学出来的,不是通过进补习班、强化班恶补所能补出来的。更多的孩子还是普通人,是一步一个脚印、按部就班成长起来的。况且,现在社会上各领域的杰出人士也都是通过这种主流教育而逐步成长起来的。教育设置成现有的模式,自然是有其科学合理的道理的,而事实也证明,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是符合人类成才规律的。须知,这样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进行学习的过程,更是让孩子学习人格道德、学习人际交往能力等的综合过程。这样的教育模式更符合孩子心理成长规律,可以培养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而孩子的这些综合能力不是轻易就能为某个人的意志所更改的,否则就会像有些被推向神童行列的人一样,因违背规律的培养而事与愿违。如果你是一个明智的父母,就应该以此为鉴,不要再让那些所谓的神童梦耽误了孩子的宝贵童年!

如果怀着神童之梦的父母都能像毕加索那样以洒脱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孩子,从而使孩子也能以洒脱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之中,那么,你的家里也一定会充满孩子童真的欢笑,充满属于您和孩子的快乐和幸福,孩子也一定会更加健康而快乐地成长和成材。

只有真正快乐的父母,才能把真正的快乐带给孩子;只有心态真正洒脱的父母,才能让自己的孩子以洒脱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之中。

就像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样,孩子的成长也有他自己的规律性,孩子爱什么、追求什么,并不一定要以父母的意志为出发点,让孩子背着父母的神童梦前进,往往会压垮孩子的精神,剥夺孩子快乐的童年,泯灭孩子的天赋,结果,本来很有天赋的孩子最后不但没有成为神童,反而适得其反。

期望与自然

小杰10岁了,是家里的独子。为了让小杰将来能成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他的父母从小就为他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希望他能够在各方面都出色,成为一个全能的人才。除了在学校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他的父母还给他规划了许多课余的活动:弹钢琴、练体操,以及其他多种多样的儿童活动。并且父母还要求,在所有活动中他都要努力成为拔尖的人物。为了父母如此高的期望,小杰只有努力去做。结果是,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其他活动中,小杰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孩子。但是在生活中,他的父母对小杰的某些性情也是无可奈何的。比如,小杰非常敏感,只要听到别人对他稍有微词,他就会很长时间地情绪低落;因为一件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却会大发脾气。另外,小杰也不像其他的同龄孩子那样经常尽兴地说笑和玩闹,总是给人压抑的感觉。

阿瑟是美国家庭里的独生子,他的学习十分优秀。可是这些都是他自觉学习的结果,他的父母从来没有逼他学习。在他升学考试的时候,他的父母也从来不问他的学习情况。至于将来能不能够考上大学,他的父母也不介意。因为孩子已经尽力了,将来上什么学校无所谓,只要儿子喜欢。阿瑟的父母对于他的学习只是偶尔简单过问一下,从不逼他学这学那,他们也从来没有因为学习而打骂孩子。成绩好也不宠着孩子,没有任何奖励;成绩不好也不沮丧,鼓励孩子下次再来。他们从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甚至有些时候会对正在学习的孩子说:“别学了,快玩一会儿吧。”

在第一个事例中,小杰父母的做法对小杰来说其实是件十分残酷的事情,因为他们对小杰有太高的期望,这种期望破坏了小杰的正常发展。从而使得小杰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强烈的愿望,要用自己最好的表现来使父母高兴。在他的理解中,只有达到了父母的要求,他在父母的眼里才有地位,才重要。所以,只有按照父母对他的要求去做,他才会让父母感到高兴。小杰从来都不敢公开地向父母抗争,但是在晚上他却会经常做噩梦。小杰内心的这种反抗,表明他是不情愿做这一切的。在父母的高标准要求下,他失去了一个儿童所应该享有的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而他父母的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为了孩子将来成才,而只是把孩子当做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小杰并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个人所应该得到的尊重。如果小杰的父母继续采取这种高压政策,将会给小杰的生活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

在美国,很多做父母的从来就不会给孩子设立太高的目标,从来就不会强迫孩子完成某一件事情。他们一般都会用一些比较有效的办法放开孩子,任其自然地走自己的路,设计自己的一片天空。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工程师在设计一幢很大的办公大楼时,设计了3个出入口。大楼竣工之后,他要求工人把大楼四周的空地上都种上草。夏天过后,草地上被进出大楼的人们踩出了3条小道,走得多的宽一些,走得少的窄一些。于是工程师便要求工人沿着人们踩出的路,铺就了通向大楼的人行道。

工程师的做法可谓独具匠心,因为他懂得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道理,那就是顺其自然。假如大楼盖好之前,这位工程师就设计好了通道,规定了人们行走的路线,或许就会给人们带来不便,因为他并不知道人们喜欢从哪个方向进出大楼,最终,草地上仍然不可避免地会被人们踩出一条条小道。

因此,父母不要一味地给孩子设立过高的目标,而是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孩子的成长。当然,提倡顺其自然并不是让父母对孩子彻底撒手,对孩子的事情都不闻不问,而是要父母根据具体的情况或者具体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决定。作为父母,你要懂得,你是没有权力向孩子作任何要求的,因为每个孩子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