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决定孩子的未来
23842200000010

第10章 智力教育:望子成龙下的学习统治(2)

有一个孩子曾经说,当我爸爸对我说不要太在意考试结果,只要你尽力了就行时,我心里一下子踏实了,像吃了定心丸一样,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可见,顺其自然反而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逼子成龙,龙就会变成虫。正像德国诗人海涅所言: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也可能是跳蚤。

所以,为人父母者,不要再强迫孩子一定要做得如何好,不要再给你的孩子设立过高的目标了,让一切顺其自然,让孩子自然快乐地成长吧。

高期望的教育,其实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将下半辈子的全部希望都押到了孩子身上,而这种期望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堪重负的压力。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就会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标准而情绪低沉,产生自卑心理,就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样不但不是在爱孩子,反而是在害孩子。

今天学了什么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

妈妈:“你回来了?”

孩子:“我回来了。”

妈妈:“今天在幼儿园都做了些什么?”

孩子:“没做什么。”

妈妈:“吃什么点心?”

孩子:“忘记了。”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

妈:“嗯!宝贝,让妈妈看看!(专注地看了孩子一会儿)今天在幼儿园一定玩得很快乐吧。”

子:“对呀!我和小约翰一起玩搭积木,我们搭了一座城堡,还搭了一座动物园,把许多玩具关进去当动物,很好玩哦……”

妈:“哇!听起来真的很好玩,可惜我没有玩到。”

子:“没关系!下次我教你怎么玩。”

中美两个例子都是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妈妈的动机同样是想要了解孩子今天过得好不好,做了些什么事,玩得快乐不快乐,但是结果却相去甚远。

通常情况下,国内的一些父母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上面,而国外的很多父母则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兴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和与伙伴的交往。前者的关心本来是无可厚非的,那是父母爱孩子的一种自然流露,但是其结果却可能会让孩子受其影响而对生活和学习过程有更多的关注,而却忽视了情绪情感的变化、兴趣爱好、成功感的建立等。而后者的问话,提问内容具体,能够引起孩子的说话兴趣,孩子知道从何而答。孩子有话可说,讲述的欲望自然就会大大增加。孩子讲述的越多,就越有助于父母对孩子一天的学习情况、活动情况有更多的了解。这样的问话,还能激发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孩子在表达的过程中,有时还会附带上他自己的见解,这会让孩子的思维更加活跃。这样的问话还激发了孩子对幼儿园快乐生活的回忆,从而对第二天的幼儿园生活产生期待和向往。

中美父母之所以会有这样两种相差甚远的问话,当然并不完全是因为问话技巧的不同,其中也包括长久累积下来的沟通模式:亲子(即双亲与孩子)关系的亲密度,孩子说话的意愿以及在幼儿园的感受等因素。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问话的技巧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父母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学习一些与孩子说话的技巧与方法,以便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

1.要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体。因此父母是否拥有或试图拥有一颗如同孩童般的心是非常重要的。

2.要注意孩子说话时的反应与态度。很多父母由于工作忙碌,能真正坐下来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在和孩子说话时,他们常常会急着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因此他们往往没有时间和耐心仔细地听孩子把话讲完,也忽略了孩子的反应。但是和孩子说话时,如果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及立场,孩子就会感觉到与父母沟通令他不舒服。长此以往,孩子自然而然会避免与父母的交流和接触,凡事不愿意向父母透露,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就会越来越深。

3.是要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很长时间。假如这个时候孩子向父母哭诉,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你真没用、还敢哭……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根本就不能体会他的感受。如果父母换一种方式,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他的心情,适时地给他以安抚,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慰藉,效果就会好得多。

父母在向孩子提问的时候,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提问最好用开放性的语言,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要用“是不是”这类封闭性的语言。因为封闭性的提问会导致孩子的回答总是“是”或者“不是”等,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惰性。而问“为什么”,会让孩子通过积极的思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开阔孩子的思维,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另外,这样的提问还有助于提高孩子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考了100分!

面对孩子考了100分的中国妈妈

地点:中国某个城市

孩子边往家跑边喊:“妈妈,妈妈,我这次考了100分!”

妈妈说:“这次考了100分,不等于永远考100分。你可不要骄傲!骄傲了,下一次肯定要退步。”

妈妈的话可谓语重心长。

面对孩子考了100分的美国妈妈

地点:美国

孩子边往家跑边喊:“妈妈,妈妈,我这次考了100分!”

妈妈赞扬说:“很好。孩子你真棒!”

在国内,很多父母总是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总是努力地在孩子身上寻找缺点,并及时指出,加以教育。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的优点是不用指出的,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改正缺点,只有把缺点都改掉了,孩子自然会越来越优秀。

而在西方国家,大多数父母更看重的是孩子的优点,对孩子的缺点反而视而不见,所以他们从来不吝啬对孩子的夸奖。他们把孩子的每一个成功都看作是孩子才能的发挥,哪怕孩子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小事,父母都会给予由衷的夸奖和赞扬。

国内的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重在贬低,而西方的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却重在褒奖。

在当今世界,西方人往往强悍外向,在许多领域领导于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得益于以夸奖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而东方人保守退让,难道这与我们的这种重在贬低的教育理念就没有一点关系吗?

倒数第一不要紧

语文试卷发到面前时,明明大咽了一口口水,让自己平静了几秒钟后,才敢把试卷翻开看。啊!65分,真的死定了,全班最低啊。回家怎么跟爸妈讲呢?一路上,明明的脑子快速转动,就是想不出对策。那天虽说万里晴空,艳阳高照,可明明的心里却是一片阴云密布,有种暴风雨快要来临的感觉。

果然不出明明所料,妈妈在看到他分数的瞬间,刚刚还缓和的神情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而爸爸看到妈妈阴沉的脸,过来瞄了一眼试卷上的分数就解下皮带对着明明抽起来。吃饭时,爸妈严厉的目光一直盯着明明的脸,紧张的空气像是凝结了似的,吓得明明都不敢吃饭,不知道接下来父母还会对自己怎样。

一个7岁的美国小男孩因为没有做完作业,老师给了他一个C,并且全班只有他一个人得的是C,别人得的都是A或者B.

放学以后回到家中,这个小男孩垂头丧气地对父母说,自己这次得了全班倒数第一。

父母并没有责怪他,父亲打趣道:“儿子,你是个男子汉,这点小挫折算什么,来,告诉爸爸,到底是怎么回事。”

“爸爸,是我当时只顾贪玩,没有好好做。”

“哦,是这样的,那我们现在来重新做一遍吧。爸爸相信你,这次一定可以做得很好的。”

“是,爸爸。”儿子的语气里充满了信心。

面对考了倒数第一的孩子,中外家长持截然相反的态度,为什么呢?这是中外教育方式的差别。

在国内,许多父母把孩子能当三好学生看得非常重要。因为如果连续几年获此荣誉,就有可能在残酷的高考竞争中加分,甚至能保送重点大学。但是在美国,大学的录取根本就没有保送、加分一说,学生所获得的各种荣誉,有助于提高他的竞争力,但不会因此而多加几分。然而,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分数就意味着一切,分数高就意味着以后可以考上好的大学,意味着以后的前途一片光明,而分数低,或者总是考倒数第一,就意味着这个孩子将会没出息,前途一片暗淡。于是,分数就成了父母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如果分数考不高,无论其他方面多么优秀,也被父母认为是不好好学习,认为是没出息。

而在美国,分数并不是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大多数父母注重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即使孩子次次都考倒数第一,但如果在其他方面表现得优秀,他们同样认为孩子是优秀的。

考了倒数第一,并不意味着孩子就一无是处。有些父母对孩子比较差的成绩特别生气,一方面是因为望子成龙心切,功利性太强,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攀比心作怪。其实,孩子考了倒数第一并不要紧,关键是家长怎么去引导。

智慧,来自于提问

小文今年3岁了,刚上幼儿园小班。由于一下子接触到那么多的小朋友,小文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不但在幼儿园向老师和小朋友问问题,回到家里,也是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

小文的妈妈和爸爸每天工作都很忙。每次妈妈都是很晚才把小文从幼儿园接回家,然后再开始做饭、洗衣。对于小文的妈妈来说,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每天都觉得很累。

在小文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面对小文每天的问题,妈妈还会耐心地回答。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文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每天回家,小文总是不停地给妈妈讲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而且还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妈妈失去了原有的耐心,开始对小文的话敷衍了事,有时候对于小文提出的问题,回答也是模棱两可,更不要说主动问问小文每天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之类的问题了。

放寒假的时候,小奇到美国去看望表姐一家,由此结识了他们的邻居雅娜达。雅娜达是以色列人,为人开朗大方,脸上常常挂着甜甜的微笑,她丈夫是美国一家公司驻以色列的代表,经常在以色列与美国之间往来。雅娜达自己带着儿子拉夫在美国生活,抚育孩子的重任全部落在了雅娜达的身上。

一天,拉夫从幼儿园的接送车上下来的时候,正和小奇聊天的雅娜达马上迎了过去,陪着儿子一起走进了家门。进门之后,雅娜达问拉夫:“今天你提问了吗?”拉夫连连点头。“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雅娜达继续问他。拉夫开始复述他一天中所提的问题,有的是问幼儿园老师的,有的是问同班小朋友的……问题千奇百怪:“为什么杯子有圆的也有方的?为什么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么小树会长出树叶?……”小奇略略数了一下,这个小家伙一天竟问了二三十个问题。听了儿子的问题,雅娜达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是怎么回事?”小奇好奇地问雅娜达。雅娜达笑眯眯地说,拉夫就是个问题篓子,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随着雅娜达的讲述,小奇渐渐明白了。原来每个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长辈就经常向他提问。雅娜达小的时候,她爸爸就常问他,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刚开始时,她认为今天和昨天、明天并没有什么不同。爸爸没有责备她,而是让她每天都问别人10个她不懂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从那以后,雅娜达觉得日子的确和以前不一样了,因为每天都有那么多新的问题,每天在她看来都是那样的新鲜……

忽然之间,小奇发现了自己一直在探寻的秘密所在:永远的探求心境!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这样,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会越来越多。

当孩子从学校回到家以后,犹太孩子的大多数父母总是会问孩子很多的问题,有学习方面的,也有生活方面的,还有与小伙伴相处方面的等等。我们都知道,犹太人是世界上公认的最聪明的,他们为什么聪明呢?其中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那就是他们的父母善于对他们进行提问。

智慧,恰恰就来自于提问!

然而,国内的许多父母却很少对孩子提问。每天孩子放学回家,很少有父母会详细地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看到孩子放学,只是简短地说声放学了、有没有留作业之类的,至于孩子在学校有没有提问,父母根本连问都不问。有的父母甚至在孩子提问的时候反而会训斥孩子问题太多。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回家和父母无话可说。父母偶尔问起学校的情况,孩子也只是三两句搪塞过去。

犹太人注重对孩子的提问,不但有利于增加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而且也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

当孩子放学回到家中的时候,不妨多向孩子提一些问题。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孩子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让孩子有一个间接复习,也有利于启发孩子的思维能力,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另外,要鼓励孩子提问,因为孩子提问的过程,也是不断思考、探索新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掌握知识的过程。所以,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更聪明,就要记得经常向孩子提问,而且鼓励孩子提问。

许多人都羡慕犹太民族的聪明与智慧,其实,犹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向孩子提问,也让孩子提问。

和孩子一块儿读书

这是一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和儿子仨人都在家。

妈妈在洗衣服,爸爸在看电视,3岁的儿子坐在地板上拿着一本画册看。

儿子看了一会儿,就开始把画册颠来倒去地拿着,显然是没有了看书的兴趣。于是他站起身来去找妈妈。

“妈妈,这本书一点也不好看,还是你给我讲故事吧。”儿子奶声奶气地要求道。

“去去去,找你爸爸去,没看到我正在洗衣服吗?让你爸爸给你讲。”妈妈不耐烦地说道。

儿子嘟着小嘴去找爸爸。

“爸爸,妈妈让你给我讲故事。”

“讲什么故事啊,你没看到爸爸正在看电视吗?自己拿着书看啊,等爸爸把电视看完了再讲。”

儿子一看没人给自己讲故事,就气呼呼地走到一边,把书扔在地上,拿起一个玩具玩了起来。

此后的几天里,那本书他连摸都不摸一下。

汤姆先生是一家中学的校长,工作虽然忙碌一些,但是,他还是尽量在晚上和周末抽出大部分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比如,晚上的阅读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共度的亲子时光。大家围坐一圈,几个孩子会轮流去选一本自己喜爱的图书交给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就声情并茂地给孩子们读这些对孩子们而言十分有趣的故事。几年下来,渐渐长大的孩子们也都养成了爱好阅读的习惯。每当一家人组织外出旅游时,孩子们都要带上一些图书作为闲暇时的读物。

现在,汤姆的大儿子已经6岁,上小学一年级,但在入学前已经认识了不少英文单词,可以独立阅读一些简单的少儿书籍。那么老二、老三呢?是不是在老大的带领下,识字更早、更多呢?面对这样的询问,汤姆却笑了起来:“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要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