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论语与算盘
2384000000004

第4章 立志与学问(1)

精神上如何永葆青春

梅比博士曾经以交换教授的身份从美国来到日本驻足过一段时间,在他期满回国之际,我诚恳地和他进行了一次交流。

梅比博士认为他自己的第一次日本之行收获最大的是,除了新奇之外,还有对日本这个新进国家的钦佩之情。他说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日本作为一个新进的国家,无论是哪个阶层的人展现给大家的一面都是积极向上的,有一种特有的奋发图强的气质。他们勤奋上进,而且乐此不疲,每天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对生活和工作都充满了热情和希望,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冲劲。

接着,他又表示,自己不是一个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只说好听的话,而对于不好的地方却闭口不言的人。他说他因为只接触到了官场、企业和学校这些地方,所以观点会有些片面。可是这些地方都让他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太注重形式主义了,而且注重的程度简直到了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地步。也有可能是因为美国是个不讲形式主义的地方,所以这些在他眼里也被放大了。可是,他认为这种形式主义不管是突出与否,都不能让它放任自流,一旦成为了整个国民的趋势,那就为时已晚了。

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会出现不同的主张,有人说左,就一定会有人说右;有行动派时,自然就会有保守派;同一政党也会出现反对派。

人活于世,意见相悖很正常。这在欧洲和美国很常见,而且他们提倡有个人的不同的见解。可是,这在日本却恰恰相反,既不正常,也不提倡。说得难听点,这就是固执与迂腐。在日本,我经常会见到因为一些小事就破口大骂,大打出手的人,并且这种现象在政界更为常见。

关于这点,梅比的看法是,日本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封建统治时期,诸侯国之间常常都是水火不相容的一种状态,强的一方势必就要打弱的一方,弱的一方又要打比它更弱的一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自然规律在这里被演义得淋漓尽致。经过一番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他虽然没有细说,但我知道他所指的正是元龟、天正以后的那个时期的情况,那时天下已变成三百个诸侯割据的局面,他们之间相互仇视,而且战乱不断,这种弊端就是那时遗留下来的。虽然日本人性格有温和的一面,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弊端经过时间的的累积,早已根深蒂固,直至最后演变成今日党派之争。所以,对于梅比博士的观点我是深表赞同的。

不信大家可以看看离我们最近的一个例子。水户原本是一个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的诸候地,可是却因为诸候间的战乱和斗争,使得它由强变衰。如果没有像藤田东湖、户田银次郎,或者像会泽恒藏,甚至像中烈公那样的伟人,那它也就不会有纷争,不会有衰败的一天了吧!有了这种想法,我对梅比博士的话听得更仔细了。

此外,梅比博士对日本国民感情强烈这一特征也不是很赞赏。他认为,日本人喜欢为了一丁点的小事就动感情,可是这种感情却不能持久,一会儿就忘了。说得好听点他们是感性,不好听一些就是健忘。

这不该是一个号称一流大国的国民应有的素质。换句话说,未来的日本国民还需要多多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一颗博大的胸怀。

他还谈到了日本人忠君爱国的精神,在这一点上,他是非常赞赏日本国民的。他认为,日本国民对天皇的忠诚让他这个美国人刮目相看,因为这在美国是想都不敢想的。这点值得全世界人民敬佩。虽然过去有所耳闻,可是,真正见到的那一刻还是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过,他还是毫不客气地指出,日本如果想要长久保持这样的忠君精神,君权去接触民生也就很有必要了。

对于梅比博士的话,我没有做过多的评价,而且也没有对他那些抽象的评论一概排斥。对他诚恳的言论,我表示了诚挚的敬意。除此之外,他还谈到了一些其他事情,并且表示很幸运能在日本结识我,也很感谢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情接待,因此,才会这么直言不讳,希望我能理解。

这只是一位美国学者在对日本进行了一个短暂的观察过后,所作的一番论述,虽然不一定会让我们有多大的收获,可是对于外国人对我们的评价,只要是客观、公平的,我们就应该接受,从而反省才对。

这样,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种大国民胸襟才能真正在我们身上得到体现。相反,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只知充耳不闻,这不是作为一个大国国民该有的素质,如果这样的批评声多了,我们还不引以为鉴,最终就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没有人愿意再与我们交往。

因此,我们不能小看一个人对我们的评价,就像司马温公告诫我们的那样:“君子之道,始于非妄语”。任何时候都不要信口开河、胡说八道,那样是不会得到人家的尊重的。正如一次的行为就会决定别人对你一生的看法,个人的想法也能影响一个国家的声誉。梅比博士带着这样的感受回国,看似小事一桩,无关紧要,可还是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的。

关于这一点,我个人作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我也有话要说。

由于有了大家平日里的励精图治,才有了我们国家今日的繁荣富强,如果想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我们不得不重视起老年人。因为近来在社会上,我听到很多关于认为青年人如何重视言论,对此,我都一一地表示赞同,未来迟早是要交付到青年人手上的。我认为,年轻人固然重要,可老年人也同样重要。只知一味地强调青年人重要,而忽略老年人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

记得我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说过,我希望自己能作一位文明的老人。

不过对于社会中对我的评价,说我究竟是文明还是野蛮的,这我就不得而知了。很可能在我自我感觉是文明的同时,别人却认为我是野蛮的也说不定。仔细观察一下当今社会你会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参加工作的时间要比我们那个时代晚,由于身体衰弱等各种原因而提前离职的时间也比我们那时早得多,就像那原本已经晚升的太阳,现在还提前落山,那他一生留给工作的时间基本就所剩无几了。

举个例子,一个学生,他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就有30年,那他至少得要工作到70岁才能退休,可如果他在50或55岁的时候就衰老了,那他就只能工作短短的20或25年。当然,我们不排除某些特殊情况存在,有些非凡的人就只需要花10年时间学习却能做百年的工作,可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的凡人,所以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不可能了。更何况当今社会也越来越复杂,各种文化、科技也都正在飞速地发展着。没准哪天就出现了一种延缓衰老的药,能让我们的老年人不衰弱,让年轻人拥有很强的智慧。正如由马车到汽车,由汽车再到飞机一样。世界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新的发明使人类的活动范围变得越来越大。

如果能让一个刚出生的婴孩就成为有用之才,一直到死都能活动,那样就更好了。我期待着田中馆先生能够早日完成这样的发明。不过在这项伟大的发明完成之前,上了点年纪的老人还是要安心工作才行。

什么是文明的老人,不是单一的举止文明就行。它是指就算是身体已经衰老了,可精神却还能屹立不倒。而如何才能让精神屹立不倒呢?除了学问别无他法。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做到精神永存。因此,我最看不起如行尸走肉般的人,我们应该在肉体存在的有限时间里,努力保持精神常在。

谈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

即使回到德川时代的末期,日本社会由于受到传统旧习的限制,对普通工商业阶层的教育与对武士阶层的教育是有差别的。对于武士阶层的教育,一切都以经世治民为出发点,除了培养他们最基本的修身齐家,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经世济民和管理国家。而在对待普通的工商阶层时,却截然不同,他们学到的也仅仅只是一些最浅显易懂的东西。

由于当时接受武士式教育的人很少,所以,大部分的武士教育都采用寺子屋式的,由寺庙的和尚或者富豪世家的老人来担任教师。由于当时的农工商活动仅限于国内,很少与海外往来,所以农工商阶层就只接受初等教育。再加上当时重要的商品运输枢纽都由幕府掌控,两个阶层的人毫无交集,更谈不上交情。在武士眼里,那些平民只不过是一个能说话的工具而已,只要武士们愿意,他们可以任意打骂这些平民,甚至连杀戮也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嘉水、安政年间才慢慢有所改变。接受了经世济民学说教育的武士,倡导“尊王攘夷”,最终促成了明治维新这一重大社会变革。

在明治维新之后不久,我就当上了大藏省的官员。当时,日本在科学方面的教育几乎没有,虽然在武士阶层的教育中有一些高尚的东西,但对于农工商者来说,不仅没有什么学问,接受的最普通的教育,也是层次最低的。就拿外交来说,尽管当时盛极一时,可在当时,他们却一无所知。

明治七年(1874年),一桥开办了商业学校,中途几经波折,一再停办。停办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人普遍认为,商人是不需要很多知识的。我曾费尽心力地大声疾呼,为了同海外交流,作为商人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很庆幸,在我们的呼吁下,情况有了转机。在明治十七、十八年(1884年、1885年),日本的教育终于呈现出了一派强盛的发展势头,大批德才兼备的人先后涌现出来。到现在,短短三四十年的时间里,日本在物质文明方面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可以和一些欧美国家相媲美。

凡事有利就有弊,这期间也不例外。虽然德川300年间的武士统治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弊端,但这期间也不乏品德高尚、目光远大的武士。可再看看现在,大多数人只知道敛财致富,所谓的武士道精神还有仁义道德全被抛诸脑后,精神文明的教育已经很少有人重视其发展了。

从明治六年(1873年)左右开始,我就一门心思地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中来,虽然力量有限,可发展至今日本总算小有所成,不仅拥有了一批财力雄厚的实业家,而且国家的财富也大大地增加了。可是,哪知道国民的精神品质却也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相较于明治维新以前,不只是退后这么简单,更有可能已经面临消失的危险。所以我认为,物质文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精神文明的进步。

我相信,随着财富增长的同时,精神文明也一定可以不落下。想要做到这一点,人就必须保持坚定的信仰。我出身于平民家庭,所受的教育有限,但我很庆幸自己学习过汉学,因此获得了一种信仰。我不关心什么天堂和地狱,只坚信一点,如果我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那样就无愧于心,无愧于社会和国家。

“大正维新 ”的精神实质

维新的含义就是像《汤盘铭》中所说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就是说,发挥出一个人旺盛精力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就能产生新的活力和锐意进取的动力,所谓的“大正维新”,也是这个目的。

简单点说,做一件事之前,首先必须要下定决心,所有的劲都往一处使,这样才能成功。

由于在维新时代保守复古倾向时有存在,所以这就需要人们更加坚定信念和努力了。这一点与明治维新时代人物的活动是不一样的,所以很值得大家反思。明治维新以来的各项事业中也不乏失败的例子,但总体而言,那个时代的事业都还是充满着活力的。当然这其中也有其他因素,但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事业心是一个时代的人永远不可或缺的。

我们常说青年人正处在血气方刚的年纪,如果能把这股冲劲和激情好好利用的话,那就能为日后的幸福打下基础,所以青年朋友应该好好地去发挥这种精神。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要认为是对的事,就下定决心去做,不然等到年纪一大,做起事来顾虑一多,也就变得畏首畏尾了。那时,只会什么事都做不成。

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只要有了这种意志,再大的困难也都不是困难了。即使失败,也只是因一时的疏忽所导致的,内心的信念是绝不会动摇的。反而会从中吸取教训,锻炼出更加刚强的意志。只有这样,在他进入壮年的时候,才会有所作为,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来说,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年轻人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你们身上担负着振兴国家的重任。所以,从现在起,一定要下定决心,时刻准备着投身到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去。千万不能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那样岂止是国家的前程令人担忧,作为个人也会在日后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后悔的。

与早前的明治维新时代相比,如今日本的社会环境早已焕然一新,再也不见当初的百废待兴、社会秩序混乱的局面。如今社会秩序井然,教育得到了普及,只要有一颗向上、敢于拼搏的心,再加上辛勤的努力,就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不过,这种井然的秩序一定是建立在教育大力普及的基础之上的,在今天还只是初期的这样一个阶段,除了勤奋似乎不够,再加上教育本身还留有一些弊端,因此还要具有强大的进取心,充满活力,冲破各种阻力,沿着进步之路迅猛前进,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丰臣秀吉的实干精神

乱世之中的豪杰不注重礼节,尤其是持身不正的例子,不仅明治维新之际的元老会有,任何一个朝代也都存在。我自己也是一个不能自夸持身端正的人,甚至连稀世英雄丰太阁也没能逃过这个俗套,他同样也是一个不讲礼节、持身不正的人。这本来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但身在乱世,也是身不由己,不能过分苛责。如果硬要指出丰太阁的缺点的话,那就是持身不正、有机智而无谋略。提到他的长处,世人都知道,那就是勤奋、勇敢、机智和气概。在上述提到的秀吉的各项优点当中,最让我钦佩的就是他的勤奋和努力,我希望青年一代一定要认真学习他的这种精神。成事非在成事之日所成,而是由来已久的努力。秀吉之所以能成为旷世英雄,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的勤奋和努力。

秀吉在信长麾下的时候被称作藤吉郎,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给信长拿草鞋。一到冬天,他就把所有的鞋子抱在怀里,这样信长无论在什么时候穿鞋就都是热乎的了。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都记在心里,如果不是特别勤奋努力的话,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此外,每次信长一大早要外出的话,藤吉郎都会在集合之前待命,听候信长差遣。

这样的事虽然查无实据,可也能充分地说明秀吉是一位非常用心,比别人努力的人。

天正十年(1582年),织田信长被明智光秀所杀。那时,秀吉正在攻打毛利辉元,得知消息之后,他在第一时间与毛利辉元议和,并从对方手里借来枪支和弓箭各500支,旗帜30杆,外加一队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