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口才成就一生全集(白金珍藏版)
23775600000006

第6章 话说到圆满,事才能做到圆满(1)

说话是有原则和技巧的,把握好原则、掌握了技巧,才能把话说到圆满。与人交流,说话要能吸引别人、打动别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要把话说到圆满,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对象、时机和场合。如果你不遵循这样的原则,那么,说话不仅不能帮助你把事情办好,还有可能影响到你办事的效果。

说话圆满的几个原则

煽情不是错,用感染力“虏获”人心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在社交场合,想要让别人赞同你的观点,顺从你的意愿,心甘情愿服从管理,就要适时适当地煽情,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来激发对方内心深处的情感,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正所谓“通情才能达理”,要宣扬自己的理论,让别人心悦诚服,就必须动之以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虏获人心,用情感来战胜对方。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然是善于施恩于下级,用一些能够触动内心的话来收买人心,以使下级对自己忠诚,保证自己的领导地位。

秦穆公就是这样一位善于施恩布惠、收买人心的领导者。有一次,他心爱的千里马走丢了,后来发现已被不知情的百姓们宰掉后美餐一顿了。官吏们知道后,自作主张地将吃了马肉的数百名老百姓抓了起来,准备砍头。谁料秦穆公听到禀报之后却说:“君子不能因为牲畜而杀人,放了这些无辜的百姓吧。另外,吃过好马的肉却没有喝酒实在是暴殄天物而不加补偿,对身体不好,就再赐予他们些酒喝吧。”百姓们的感激之情可想而知。过了几年,晋国入侵秦国,在国家危难之时,当年被秦穆公放走的那数百名百姓主动请缨,奋勇杀敌,最后大获全胜,不但救了秦穆公,也挽救了整个秦国。

可见,作为领导者,要树立自己的权威,不仅仅依靠过人的胆识和强硬的政策,对待下属善于用情感来收揽人心,便可以让其更加忠诚地为自己效力。

在演讲、辩论等场合,犀利的言辞固然重要,但具有感染力的话语同样也能引发听众的共鸣。

一位独立战争时的烈士遗孀在林肯面前哭诉自己被欺负的经过,她原本一直依靠抚恤金来勉强维持生活,但前不久,负责发放抚恤金的出纳让她先缴一笔数额达抚恤金一半的手续费,这显然是敲诈勒索,多方申诉无效之后,老妇人找到林肯,林肯一面安慰老妇人,一面答应一定帮她打赢官司。

由于出纳只是口头勒索,老妇人没有别的证据,被告又矢口否认,情况对老妇人很不利。等到林肯发言时,他并没有站在老妇人的立场为她辩解什么,也没有对出纳谴责什么,而是用略带沧桑的语调带大家回忆美国独立战争。他讲述了独立战争前美国人民所经受的苦难,讲述了革命战士们为了让大家获得自由而流血牺牲,情感真挚,饱含深情。最后,他说道:“当年的英雄们早已长眠于地下,而他们那衰老可怜的遗孀却还在我面前让我帮她申诉。她已经从一位美丽的少妇变成了一位老妇人,为了美国人民牺牲了幸福生活,现在却连维持生活的钱都不能顺利拿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林肯的讲话触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很多人都为老妇人的不公待遇流下了同情的眼泪。最后,法庭通过判决,保护了烈士遗孀抚恤金不受勒索。

这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用鼓励和说服的语言来塑造一个人的道德,显然会比法律约束更易获得成功。”法律只是人的行为道德底线,道德是至高无上的。林肯用真情实感的流露替代了法庭证据的收集,获得了成功,可见,说话时运用感情,才能富有感染力,才能打动人心。

内涵是关键,让修养渗透在言语中

在广州一家酒店,一位外国人吃完最后一道菜点,顺手就把精美的景泰蓝筷子悄悄地插进了自己西装内衣的口袋。这一幕被服务员看到了,只见她不动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捧着一个装有一双景泰蓝筷子的小盒子,对这位外国人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筷子爱不释手,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我代表酒店,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经过严格消毒的景泰蓝筷子送给您,并按照酒店的‘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上,您看好吗?”这位外国人自然听出了服务员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一番谢意后,说自己多喝了两杯,头脑有点发晕,误将筷子插入了口袋。然后,那个外国人还就势说:“既然这种筷子没有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旧换新’吧!”说着,取出内衣口袋里的筷子,恭恭敬敬地放回到餐桌上。

如果你是那位服务员,你会做何反应呢?是否有可能径直上前质问:“您怎么可以拿走酒店的东西呢?”显然如果此话一出口,对方会极力为自己辩白,争执在所难免。这样既会影响到酒店的生意,又会让顾客颜面扫地。一旦已经撕破了脸皮,人们就会做出更难以预料的事情,这对解决问题则没有丝毫的帮助。故事中的服务员处理得很完美。她的每一句话都渗透着自身的修养,从而在不起任何冲突的情况下把问题圆满解决。

内涵和修养不是一两天就能具备的,它需要我们长期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而语言恰恰是显示一个人是否具有内涵和修养的最直接的工具。因此,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就要努力尝试着把内涵和修养渗透在自己的言语中。与人交谈过程中有很多礼节性的小细节都可以彰显出你的修养和内涵,会让你获得肯定,赢得赞赏。一般来说,交谈时需要注意的礼节有:

1.开场打招呼,收场道再见

谈话双方见面之后,要主动地和对方打招呼。谈话结束后,别忘记向对方道一声“再见”。倘若别人正在交谈,你不能鲁莽地去打断。如果与你交谈的对象不止一个人,你千万别厚此薄彼,要一视同仁。

2.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自己的话不要太多

交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即使你的陈述再完美,理由再充分,也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从别人的言谈中,你可以汲取更多新鲜的养分,而不是故步自封,夸夸其谈,给人过于自负的感觉。

3.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太沉默

如果一味地倾听而不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对方摸不着头脑,也不知交谈该如何继续下去,总是保持着沉默,这是对对方的一种不尊重,也是一种缺乏修养的表现。对别人意见表示赞赏的话可以适当赞扬,如果不赞成别人所陈述的内容,就用适当的方式指出,或者循循善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别人接受,这样才能达到交谈的目的。

是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有内涵而不会运用语言展示的人在社交场上注定是失败的。成功者就是会把自己的内涵和修养展现出来的人,这样的人必定能够成为人才,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内涵,并学习和积累各种语言技巧,充分展现自我风采,成为社交场上令人艳羡的成功者。

话要说,但不要说满

与他人说话,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可把话都说满。《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因此,我们在讲话时不能将自己的“心”全盘托出,不能把想到的话全部说出来。但“逢人只说三分话”,也不是不要大家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的就不要去说。说几分话,要看你面对什么对象。孔子曾说:“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假如对方与你关系不是很密切,你就没有必要与他深谈,倘若你与之高谈阔论,就会显出你的冒昧,没有修养。说得太多,对方会觉得你在夸夸其谈,而且“是非皆因多开口”,说得越多,说错话的机会也就越多。因此,与人交谈,话不能说满,要小心为上。

可能说话有所保留会显得你对对方不够真诚。但在日常生活中,老于世故的人的确不会多说话,他们只说三分话。关键还是要看你的说话对象是什么人,如果对方不是你倾诉的对象,你说三分真话,已经不少了。

如果一个销售员在向别人推销自己的产品时,总是习惯把话说得很满,面对客户,他介绍自己的产品时总是信心十足:“我们的产品质量绝对没有问题”、“我们公司的售后服务是一流的”、“市面上的其他产品都没有我们的产品功能齐全”等。这样往往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因为人人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如果他推销的产品完美无缺,那也就失去了改进和发展的可能。而事实上,不可能有绝对没有问题的产品。一种产品在满足人的一方面需求的时候,总会在另一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即使它的功能面面俱到,也有可能会出现不兼容的问题。销售员把产品介绍得如此完美,说得天花乱坠,很容易让顾客感觉他在吹牛,这背后一定有什么利益驱动或者产品存在什么致命的缺陷是他没有说出来的。因此,在向顾客推销产品时,还是实事求是为好,越是夸夸其谈,越会影响交易。

把话说得太满,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1.只会吹牛,失去信用。如果话说得太满,对别人有所承诺,而你又没有做到,就会让对方失去对你的信任,从此,你在对方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只会说不会做的人。

2.自信过度,令人反感。与人交流时,应该保持一定的自信,但如果自信过头,话说得太满,就会令对方听来刺耳,有吹嘘之嫌,从而破坏了对方对你的印象。

3.忠言逆耳,关系恶化。虽然忠言逆耳,但是只要你说话有方,还是可以让对方听得进去的。然而,如果你把批评别人的话说得太满,就会让对方难以下台,或者令对方对你怀恨在心,日后伺机报复,最终致使双方关系僵化。

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社交场合中,说话一定要讲究分寸,切忌说得太满,这样才可以给对方,也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获得交流的成功。

开口说话,时机很重要

孔子在《论语?季氏》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做急躁;应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而贸然信口开河,叫做闭着眼睛瞎说。

这都是没有把握好说话的时机,没有注意说话的策略和技巧。说话不是一个人的单方面行为,而是双方的交流,它要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诸如说话对象、说话时间、周边环境等,该说时不说,转瞬即逝的时机会让你同成功失之交臂。倘若不顾及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氛围,说话的时机不到却抢着说,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倘若信口开河,乱说一通,后果就会更加严重。

口才是一种说话的能力,也就是把握何时开口、何时闭口的能力,包括掌握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能力。精于口才者,最擅长察言观色。一个不怎么说话的人也可能是很有口才的人,只要他的每一句话都说得恰到好处;一个嘴时刻不闲着的人也可能丝毫都谈不上好口才,因为他总是在错误的时机说话,越说越让人厌烦。

战国时期,安陵君以其能说善辩成为楚王的宠臣,他真正的成功就在于遇事从不立即脱口而出,而是看准了说话的时机才开口。

一天,安陵君的好友江乙满怀忧虑地对他说道:“用钱财相交的人,交情就会随着钱财的用尽而断绝,就如同靠美色相交的人,一旦美色衰老则会情移。而今你掌握楚国大权,却无法同大王深交,我私下里实在替你担心,觉得你的处境实在是有些危险。”

安陵君一听,恍然大悟,立刻恭敬地拜问江乙:“请先生指点迷津。”

江乙说:“希望你能找个机会跟大王说‘愿随大王一起死,以身为大王殉葬’。这样一说,必定能使你的权位长久。”安陵君听后说:“谨听先生教诲。”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安陵君依然没有对楚王说这番话。

江乙急着去见安陵君,说:“我告诉你的那些话,为何至今尚未对楚王说呢?既然你不用我的计谋,我便从此不再管了。”

安陵君忙说:“先生的教诲不曾忘却,只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又过了一段时间,机会终于来了!那天,楚王到云梦泽打猎,一箭射毙一头狂奔的野牛,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齐声赞颂。楚王也高兴极了,说道:“今天游猎,寡人何等快活!待寡人千秋之后,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安陵君一看机会来了,便赶忙走上前去,泪流满面地说:“臣从进宫那天起就与大王同共一席,能为大王挡蝼蚁,便是臣最大的荣幸。”

楚王一听,非常感动,随即正式设坛封他为安陵君,日后也更加宠信他。

安陵君的事例说明,把握好说话的时机非常重要,这个过程需要有充分的耐心,也需要积极地进行准备,等待条件成熟,但绝不是坐视不动。安陵君的过人之处,便在于他有充分的耐心,而且等到楚王欢欣而又伤感的那个时刻动情表白,感人肺腑,愉悦君心,终于受封,保住了长久的荣华富贵。

是否敢说又善说,对一个人的生活、事业乃至闲暇娱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中,敢说又善说的人,总是很受欢迎。他可以使许多陌路人走到一起,携手共进;可以让许多志趣各异、性格有别的人互相了解,互相交流;可以排解纠纷,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会与隔阂;可以令愁眉不展、郁郁寡欢者得到安慰,使悲观厌世、不思进取者受到鼓舞;可以使周围的人变得更快乐、更聪明、更美好、更振作有为。因此,我们要善于把握适当的时机进行表达,不为丢失的机会而懊悔,也不为在错误的时机说话而抱怨。

说话要掌握分寸,言之有度

一个善谈的人,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交际场上,抑或是在情场上,都能如鱼得水,步步为“赢”。一个说话有分寸的人,会根据自己及周围人的身份,根据不同的场合,适当考虑措辞,做到言之有度。他们懂得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可以说,哪些话应该说,哪些话不应该说,怎样说话才能获得更好的交谈效果。

嘴上功夫绝非雕虫小技,不可小视,它甚至可以决定人一生的成败。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群臣们当仁不让,彼此争功,争论不休,讨论了一年还没有结果。

汉高祖刘邦极为赞赏萧何,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力排众议,封萧何为侯,给萧何的封地也最多。群臣心中不服,又不好顶撞刘邦,都在私底下议论纷纷。

好不容易封爵受禄的事情终于尘埃落定了,诸位大臣又对各自排位的前后起了争论。刘邦虽然在封侯爵时已经偏袒过萧何,但是这次英雄谋臣排名次,他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可诸位大臣意见不一,争论很激烈。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大,曾受伤七十多次,他应当排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