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改变你一生的情商全集
23775200000003

第3章 发现情商:情商无处不在(2)

洪堡上学时的成绩也不突出,他在一次演讲中说:“我曾认为,我的家庭教师再怎样让我努力学习,我也连一般人的智力水平都不及。”然而,他后来却成了杰出的植物学家、地理学家和政治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历时两年之久,对全球近500家企业、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成功人士除了具备极高的工作能力外,还具备很高的情绪智能。

心理学家还对15家全球企业进行了一番调查,他们把诸如IBM、可口可乐及富豪汽车等数百名高层主管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平凡的领导者与卓越的领导者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情绪智能的差异。

卓越的领导者在一系列的情绪智能,如影响力、团队领导力、政治意识、自信、成就动机等方面,均表现得比较优越。

由此可见,情商对改变人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领导者而言,情商更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因为领导的精髓在于使他人更有效地做好工作,而一个高情商的领导者能够有条不紊地处理这些问题。

也许你会说,我不想成为领导者,也不想成为什么科学家。但无论你想成为什么或是不想成为什么,都不能忽视情商的重要作用。因为,毫不夸张地说,情商是一个人命运中的决定性因素,绝大多数成功者和卓越者都不是那种满腹经纶却不通世故的人,而是一些也许智商不是最高,却能够将情商发挥到极致的人。

聪明人并非都是成功者

智商高的聪明人却不一定都是成功者,这说明智商的高低并不能决定成就的大小。

在人类历史上,科学家们曾陷入各种各样的误区,智商测验便是其中之一。

1904年,法国教育部组织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委托专家研究公立学校低能儿童的管理问题,比纳是这个委员会的委员。

比纳试着用一种测验的方法,去辨别有心理和智能缺陷的儿童。他与另一位医学家西蒙合作研究,次年,一套用以测量儿童智力高低的问卷编制出来,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科学量表。

“比纳—西蒙”量表的问世,很快引起法国教育部的重视,继而得到大力推广。从此以后,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测验便开始被用来帮助预测儿童的能力,判断他们在经过智力训练后得到多大的收益。

不久,为成人编制的智力测验表也出现了,并在西方社会迅速普及,掀起一股智商测试的热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200万人参加了智力测验,受到智力是否适宜的甄选,根据测验情况他们被安排以适当的职位。

此后,各种测量智力的测验表相继问世,智力测验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各年龄阶层当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有数百万人参加到测验者的行列。在20世纪的西方世界,几乎没有人在其一生中能够摆脱这种测验。

智力测验日益推广,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当时的美国,智力测验已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在个体和团体智力测验上的得分,是指导其一生职业选择、安置和决策的主要依据。

测验分数决定着谁被定义为“弱智”、“天才”,决定谁进入名牌大学,或被提供其他受教育的机会。在部队里谁能当军官,在一些大型企业里谁能荣幸地接受管理培训,智商测验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自智商出现百余年来,智商能在多大程度上预测一个人的未来,这一问题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广泛争议。因此,智力测验是否有效,智商分数是否有实际功用,理所当然受到人们的颇多质疑。

为此,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项有趣的研究。

1981年,他们挑选了伊利诺伊州某中学数位毕业演说代表,这些人的平均智商在全校是最高的。

研究发现,这些学生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期间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到30多岁时却表现平平。从中学毕业算起,10年后,只有1/4的人在本行业中达到同龄段的最高阶层,很多人的表现甚至远远不如同辈。

波士顿大学教授凯伦?阿诺参与了此项研究,他针对这一调查结果指出:“面对一位毕业致词代表,你唯一知道的就是他考试成绩不错,而对一位高智商者,你所知道的也就是,他在回答某些心理学家们所编制的智力测验时成绩不错,但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测他未来的成就。”

《钟形曲线》一书的作者亨斯坦与穆瑞也坦言:“假设一个人参加智商测验,数学一项仅得50分,也许他不宜立定志向当数学家。但如果他的梦想是自己创业,当参议员,或者赚上100万,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影响人生成败的因素实在太多,相比之下,区区的智商测验何足道哉。”

的确,智商测验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孩子的学业成绩,但是,学业成绩一定能准确地预测他们的未来吗?

如果智商测验无法预测谁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谁会享有令人满意的社交生活,那么它的存在又有多少实际价值呢?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新的可能,成功因素中至少还有70%以上的作用有待发现,它们不是智力,那么它们是什么呢?

加德纳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在对智力测验提出严厉批评的同时,他开始研究智商以外的智力。

不久,他着重提出了人际智力和自知智力。他认为,人际智力能够认识他人情绪、性情、动机、欲望,并能作适度的反应。而自知智力则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规范个人的行为。

在这两类智力当中,加德纳明确提到了认识自我和他人情绪的重要性,为情感智商的产生作了有力的铺垫。

有过人的智慧的确是一件幸事,智力自有它璀璨的一面。然而,许多智商高的人仍然在生活的底层苦苦跋涉。

10年前,莫奈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

那时,莫奈还只是一个汽车修理工,当时的处境离他的理想差得很远。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休斯敦一家飞机制造公司正向全国广纳贤才。他决定前去一试,希望幸运会降临到他的头上。

他到达休斯敦时已是晚上,面试就在第二天进行。

吃过晚饭,莫奈独坐在旅馆的房间里陷入了沉思。他想了很多,自己多年的生活历历在目,一种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我并不是一个低智商的人,为什么我老是这么没有出息?

他取出纸笔,记下几位认识多年的朋友的名字,其中有两位曾是他以前的邻居,他们已经搬到高级住宅区去了。

另外两位是他以前的同学,他扪心自问,和这四个人比,除了工作比他们差以外,自己似乎没有什么地方不如他们。论聪明才智,他们实在不比自己强。

最后他发现,和这些人相比,自己分明缺乏一种特别的东西,那就是性格情绪经常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

城里的钟声敲了三下,已是凌晨三点钟。但是,莫奈的思绪却很清晰。他第一次看清了自己的缺点,发现过去很多时候自己不能控制情绪,比如爱冲动,遇事从不冷静,甚至有些自卑,不能与更多的人交往等。

整个晚上他就坐在房间里检讨,他发现自己从懂事以来,就是一个缺乏自信、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人。他总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却从不想办法改变性格上的缺陷。

同时他发现,自己一直在自贬身价,从过去所做的每一件事就可以看出,自己几乎成了失落、忧虑而又无奈的代名词。

于是,莫奈痛定思痛,做出一个令自己都很吃惊的决定:自今往后,决不允许自己再有不如别人的想法,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全面改善自己的性格,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第二天早晨,莫奈一身轻松,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满怀自信地前去面试,很快,他被顺利地录用了。

莫奈心里很清楚,他之所以能得到这份工作,就是因为自己的醒悟,因为对自己有了一份坚定的自信。

两年后,莫奈在所属的组织和行业内建立起了名声,人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乐观、机智、主动、关心别人的人。

在公司里,他再三得到升迁,成为公司所倚重的人物。即使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他仍是同业中少数可以做到生意的人。几年后,公司重组,分给了莫奈可观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