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改变你一生的情商全集
23775200000021

第21章 社交情商:让你做交际场上的明星(4)

一个人若养成用热忱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常常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其中思维与心境的变化最为微妙,可以使人看到生活中色彩斑斓的另一面。饱含热忱的人,必是有着快乐天性的人。这样的人不但是幸福的,而且是长寿的,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最大的,因为他们拯救了人们的心灵。他们的幽默感、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崇尚生活乐趣的本性,也许微不足道,更谈不上伟大,但正是这些东西,支撑着人类的祖先熬过了混沌初开的艰苦卓绝,以一种傲然的姿态成为了万物的主宰者。

热忱的力量有着不可思议的魔力。当这股力量被释放出来支持明确目标,并不断用信心补充它的能量时,它便会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足以克服一切贫穷和艰难。你还可以将这股力量传给任何需要它的人,这恐怕是你能够运用热忱所做的最伟大的工作了。激发他人的想象力,激励他人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和伟大的成功如期会面是热忱最大的价值。

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情商的重要内容。高情商者往往可以让自己的情绪处在一种积极的亢奋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热忱状态,它可以作为成功的动力,同时也可以感染周围的人,共同朝着胜利的曙光迈进。

调控他人的情感步调

成功的领导者或表演者,能够使千万人随着他的情绪共舞;而拙于传递或接收情绪信息的人,在人际关系互动上总是滞碍难行。

越战初期,一个排的美国士兵在一处稻田与越军激战,这时,突然出现了六个和尚,他们排成一列走过田埂,毫不理会猛烈的炮火,十分镇定地一步一步地穿过战场。

美国兵大卫?布西回忆道:“这群和尚目不斜视地走过去,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人向他们射击。他们走过去以后,我突然觉得毫无战斗情绪,至少那一天是如此。其他人一定也有同样的感觉,因为大家不约而同停了下来,就这样休兵一天。”

这些和尚的处变不惊,在激战正酣时竟浇熄了士兵的战火,这正显示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定理——情绪会互相感染。

这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一般的憎爱分明没有这么直接,而是隐藏在人际接触的默默交流中。在每次接触中彼此的情绪正相交流感染,仿佛一股不绝如缕的心灵暗流,当然并不是每次交流都很愉快。

这种交流往往细微到几乎无法察觉,譬如说,同样一句“谢谢”,可能给你愤怒、被忽略、真正受欢迎、真诚感谢等不同的感受。情感的感染是如此无所不在,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在每一次人际交往时,人们都在不断传递情感的信息,并以此信息影响对方。社交技巧愈高明的人愈能自如地掌握这种信息。社交礼仪其实就是预防情感的不当泄露,以免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但将这种礼仪运用在亲情关系上,必然让人感到窒息。

情感的收放正是情商的一部分,受欢迎或个性迷人的人,通常是因为情感收放自如,让人乐于与之为伍。善于安抚他人情绪的人更握有丰富的社交资源;而其他人陷入情感转变机制,只是有时变好有时变坏。

情绪的感染通常很难察觉,专家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请两个实验者写出当时的心情,然后请他们相对静坐等候研究人员到来。

两分钟后,研究人员来了,请他们再写出自己的心情。

这两个实验者是经过特别挑选的,一个极善于表达情感,一个则是喜怒不形于色。实验结果,后者的情绪总是会受前者感染,每一次都是如此。

这种神奇的传递是如何发生的?

人们会在无意识中模仿他人的情感表现,诸如表情、手势、语调及其他非语言的形式,从而在心中重塑对方的情绪。这与导演所倡导的表演逼真法相似,要演员回忆产生某种强烈情感时的表情动作,以便重新唤起同样的情感。

日常生活的情感模拟是很难察觉的,研究者发现,人们看到一张微笑的脸时,会感染同样的情绪,这可以从脸部肌肉的细微改变得到证明,但这种改变须通过电子仪器侦测,肉眼是看不出来的。

情绪的传递通常都是由表情丰富的一方传递给表情相对不丰富的一方。也有些人特别易于受感染,那是因为他们的自主神经系统非常敏感,因此特别容易动容。例如看到煽情的影片动辄掉泪,和愉快的人小谈片刻便会受到感染,这种人通常也较易产生同情心。

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心理生理学家约翰?卡西波在这方面有相当深入的研究。

他指出,看到别人表达情感就会引发自己产生相同的情绪,尽管你只是不自觉地在模仿对方的表情。

这种情绪的鼓动、传递与协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人际关系互动的顺利与否,便取决于这种情绪的协调。

观察两个人谈话时身体动作的协调程度,可了解其情感的和谐度。诸如适时的点头表示赞同,或两人同时改变坐姿,或是一方向另一方倾斜,甚至可能是两个人以同样的节奏摇动椅子。

动作的协调有利于情绪的传送,即使是负面的情绪也不例外。

有人做过下面的实验:

请心情沮丧的女孩子携同男友到实验室讨论两个人的情感问题,结果发现,两个人的非语言信息一致,讨论完后男友的情绪也开始变糟,显然他已受到女友沮丧的感染。

师生之间也有类似的情形,研究显示,上课时师生的动作愈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愈融洽、愉快而兴趣高昂。一般而言,动作的高度协调表示互动的双方彼此喜欢。

从事上述实验的心理学家法兰克?柏尼瑞说:“你与某人相处觉得是否自在,其实与生理反应有关,动作协调才会觉得自在。”

简而言之,情绪的协调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这与前面所说的亲子情感的调和并无不同。人际关系的好坏与情感协调能力有很大关系。如果你善于顺应他人的情绪或使别人顺应你的步调,人际关系互动必然较顺畅。

人际互动中决定情感步调的人,自然居于主导地位,对方的情感状态将受其摆布。

譬如说,对跳舞中的两个人而言,音乐便是他们的生物时钟。在人际关系互动上,情感的主导地位通常属于较善于表达或较有权力的人。通常是主导者比较多话,另一个人则时常观察主导者的表情。

高明的演说家、政治家或传道者,极擅长带动观众的情绪,夸张地说,就是调控对方的情绪于股掌之间,这正是影响力的本质。

投其所好,寻找共同点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彼此讨论的话题是自己毫不感兴趣的话题时,相信你会觉得很烦躁、希望赶快结束,当然也就不可能对对方产生多么好的印象。因此,为了留给他人一个好印象,使彼此能够进一步加深交往,那么在谈话中,就要善于体察对方的情绪,进而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对于一个高情商的人而言,与一个不是很熟悉的人交往,他首先会从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开始,然后找出彼此间的共同语言。

因为大家都不熟悉,还没有关系好到这个程度。而且刚接触的人,都不知道对方有什么忌讳的话题,因此大家首先谈论的肯定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话题。

你可以从一些不会有什么意义但是可以让大家互相之间开始交谈的话题开始,比如最常见的就是谈论天气,周围的环境,简单地询问一下对方的情况这些话题,让他和你联系起来,在你们之间找到你们共同的语言,方便下一步的交流。通过这样的谈话你更可以了解到对方的喜好,也让别人更加了解你。

找到了彼此间的共同语言,也就相当于使对方的“话匣子”打开了一半,而另一半就需要通过一些技巧来打开了,比较常用的是通过一些随意的、看似不经心的问题来寻找兴趣点。

基比有一次在公司节目聚会上和维多利亚相遇。他们站在吧台前,等着点酒。维多利亚说起了餐馆里面的艺术品。并开始征求基比的意见。她告诉他自己的看法,并问基比是否有什么艺术爱好。她接下来还问了他的个人兴趣。基比觉得和维多利亚谈话很舒服,就开始问了她的更多情况——她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或者艺术的喜好。维多利亚解释说:她实际上是个画家,每周都在工作室度过。基比感觉这很有意思,问维多利亚从事什么艺术创作,有什么作品。她解释道,尽管她不是依靠这个来赚钱的,但是她还是卖过几件作品,最近甚至还办了一个展览。

维多利亚先向基比了解情况,并自然地告诉他自己的情况,显得自信而有魅力,并且把自己的优点也渐渐展现出来了:艺术方面有水平。

基比还发现,在他们谈论艺术的时候,维多利亚并没有打断他的谈话去谈自己的艺术才华,这也是一个优点!所以,谈话结束后,基比认为维多利亚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地方,他很想进一步了解她。

通过自然而随意的小问题,维多利亚找到了对方的感兴趣的话题,并且在谈话的过程中,以自身的涵养给对方留下了好印象。然而,如果没有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恐怕彼此间的交流就不会这样顺利了。

找出对方引以为荣和喜欢的对象,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拉近披此的距离,能够让你轻松地获得别人的好感,还能够起到“爱屋及乌”的效应,会让你的收获大大超出意料。

有一位教师想找校长办事,在与办公室主任的聊天中,他了解到校长对《红楼梦》特别感兴趣,曾在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还获过奖。

他空手来到校长家,敲开门后,校长将他让到客厅,就去倒茶。趁这功夫,他打量了一下客厅,发现墙上有一副对联是《红楼梦》中的。校长过来后他就问:“这幅对联好像是《红楼梦》中的吧?”

校长见他能看出是《红楼梦》中的对联,就问:“你喜欢《红楼梦》吗?”

“哎呀!太喜欢了。”他说,“毛主席对许世友说《红楼梦》不看十遍没有发言权,我已不知看了多少遍。大学时代,一无聊我就看《红楼梦》,感觉是一种享受。但越看越感觉其深奥,很多地方理解不透。”

校长插嘴问:“你感觉什么地方最难懂呢?”

“诗!我有一位朋友说《红楼梦》中任一首诗只要从中挑一句出来,给他看,他就知道是书中哪个人物写的,我试过好几次他都判断对了,但我却无论如何都看不出来。”这时校长就开始给他解释诗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由于看过校长写的文章他就专找校长比较得意的地方去问他,两人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过了几个小时,校长一抬头,发现已经十点多钟了,突然醒悟过来,问道:“哎,你来找我是有什么事情吧?

由于有前面几个小时的谈话,他已充分赢得了校长的好感,所以,他的事情也办得出奇地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