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现实中总有很多不善于利用自己情感智力的人,每当消极情绪袭来,他们会马上感觉无所适从,从而导致自己的心灵被消极情绪大肆啃噬。这显然是非常危险的。
契诃夫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中的主人公在看戏时与部长大人坐到了一起,不幸的是他不小心把唾沫星子弄到了部长的大衣上,于是,他就神经质般地变得惶惶不安起来。连连向部长道歉,可是情况似乎很不妙,因为在他看来,部长对他的解释并不满意,丝毫没有原谅他的意思,结果是,这位可怜的小公务员便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一命呜呼了。
其实,如果那位小公务员可以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结果就不致如此,因为部长大人有起码的风度,不会因这点小事就要了他的性命。所以说,向好一些的方面想事情,就会发现自己在消极情绪下惶恐不安的心情其实大可不必。生活中有太多根本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别人根本没有在意或早已忘却,只不过是你自己还念念不忘罢了。这是无法战胜自己的体现。
我们不必要求自己去扮演一个完美主义者,因为这显然是过于苛刻的,它只会加重我们的负面情绪,从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障碍。只有把握住自己的情感智力,才能够把事情做得近乎圆满。
摆脱焦虑的困扰
焦虑情绪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它表现为由于担忧、牵挂等而产生不安。一般而言,人们所担忧的事往往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威胁,常常也没有明确对象。焦虑中的人,总处于惴惴不安中,无理由地预感将来会发生什么不祥或不幸的事情,因此往往会坐卧不宁、魂不守舍、烦躁慌乱、情绪低落,甚至容易被激怒。
正常人遇到各种焦虑情况时,都能很快地恢复正常状态,会很快地排除困难,闯过难关,并能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下次重蹈覆辙。然而,对于处境一直困难或遭受不幸事件冲击的人,往往在心理上招架不住,使自己陷入过度疲惫的状态。于是一直担心再发生突发或意外事件,哪怕并没有什么依据,也很可能会使这些人的心理和行为失常,重则引起精神上的疾患。
30岁的李先生,是一个在同龄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他在一家大公司里做着一份不错的工作,每月拿着不菲的薪水,身边还有一位温柔可人又对他体贴入微的太太。然而,这些并没有使他远离痛苦。
最近,李先生对从事了八年的工作忽然失去了兴趣,总是觉得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晋升的可能也不大,而每天的重复劳动更是使他觉得是在浪费生命。他想跳槽,一时间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渐渐地,他开始对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总是莫名其妙地觉得烦恼,还经常为一些小事与太太产生摩擦。虽然经常在事后感到对不起太太,但下一次他还是控制不了自己。
李先生试过各种方式摆脱痛苦:听音乐,剧烈运动,甚至跑到海边大喊。然而,这些最多只能使他得以短暂的舒畅。回到现实中,工作仍然令他难以忍受,心情仍然是非常糟,摩擦也持续不断地发生……在与焦虑的搏斗中,屡战屡败的他几乎要崩溃了!
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困惑,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这种被焦虑的阴云笼罩着的生活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摆脱焦虑,可从以下三个步骤着手。
第一步,找出病根。当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焦虑的时候,会让我们更加焦虑。好多烦恼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其实,很多烦恼看上去千头万绪,但仔细分析后不难找出根源所在。比如李先生的焦虑源于工作状况的变化——在目前的位置上,发展的空间到了极限;每天重复性的工作,使他感到自我价值难以实现;想改变,可晋升的可能又几乎为零,跳槽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便感觉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了控制。于是,心情在痛苦与彷徨中变得越来越糟,越来越焦虑,以至于影响了生活,对工作也越来越失去兴趣。这样,李先生便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难以自拔。所以李先生要想摆脱焦虑,可以先从改变糟糕的工作状况入手。
第二步,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也许自己能做的只有三件事:努力地改变能改变的,平静地适应不能改变的,冷静地发现二者的区别。
先看改变的可能性——李先生已经触摸到了事业的天花板,但这并不等于说,他在事业上已经寸步难行了。李先生还有四条路可供选择:创业、跳槽、充电、留守。对已经有八年本行业经验、又雄心勃勃的李先生来说,让自己的能力与才干为自己服务,选择创业,开创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道路。充电也是很好的想法,毕竟李先生离开校园已经八年了,现在回去,带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去深入研究本领域最前沿的课题,待到重整旗鼓之时,便可游刃有余。
但是,创业需要有足够的金钱、能力与面对风险的勇气;而充电不仅要付出金钱与时间,更需要对读书有一定的兴趣。如果李先生的现实情况不允许他走这两条路,想跳槽又暂时没有合适的工作的话,那么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李先生只有走最后一条路,那就是——留守。但是,留守并不等于消极地坐以待毙,更不等于无所作为地消磨时光,而是一种因“动”的条件不成熟而作出的“静”的选择。在静态的留守中,李先生可以耐心地等待发展机会出现,也可以平静地面对工作,去发现工作中的新空间,发现自己的新价值。
第三步,做!我们被焦虑困扰,是因为我们“爱”上了焦虑本身。就如李先生,开始为工作而焦虑,后来又为焦虑而焦虑,最终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其实,只要我们知道自己现在能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将自己的注意力倾注于目前的事情上,为所能为,顺其自然,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焦虑,已经被时间这剂良药完全治愈了。
物质上的进步需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但焦虑并不应该是它的必然结果。焦虑时,不妨想一想“我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我能做些什么”,然后,满怀信心地付诸行动。柳暗花明之后,您也许会感叹:“摆脱焦虑,原来如此简单!”
摆脱扰人的哀愁
人们在面对悲哀和忧愁时,往往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第一种态度是沉溺在哀愁的情绪之中无法自拔。拥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一般性格比较内向,生活态度消极,即便是一点小小的挫折也会感觉像世界末日一样,这样一来就会作茧自缚,丧失了面对现实的勇气。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人会因为痛苦而无法释怀,因此,幸福是不会与他们结缘的。第二种态度与第一种态度恰恰相反,就是不沉浸于痛苦之中。拥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很快就会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给自己寻找生活的乐趣。这种人一般性格外向,生活态度比较积极,他们不会轻易被苦恼征服。因此,第二种人比第一种人会活得更幸福一些。
如此看来,我们要有第二种人的心理状态,而这也是一般人的见识。但是,在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庄子看来,他并不认为只要保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就一定能够得到幸福。那么,庄子获得幸福的法门又是什么呢?
乐观积极的性格的确可以让人更快地走出生活的阴影。但是,庄子认为积极乐观的态度不能使人获得真正幸福的原因在于,这种性格的人虽然快乐,但是同样没有真正“摆脱那些哀愁”。悲伤消极的人也好,乐观积极的人也罢,他们心中的哀愁都没有被真正地忘记。只不过两者相比较而言,乐观积极的人比悲伤消极的人隐藏哀愁的本领更高而已。他们只是暂时把哀愁藏在自己心灵的一隅,不会让它们轻易跑出来。然而,哀愁是无形的,就像空气一样,是藏不住的。一旦发出来,会更难以控制。所以在庄子眼里,乐观积极并不是获得幸福的真正办法。
既然庄子认为即便是性格外向的人也没有忘记哀愁,那么,很显然,他认为人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须摆脱哀愁。在《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庄子的妻子去世后,他的好朋友惠施去吊丧,但是,他却看见庄子正蹲在地上,手中拿着一个盆子,一边拍打还一边大声歌唱,看起来十分开心。见到此景,惠施很不理解,就问庄子说:“你妻子死了,你不悲伤,反而在这里歌唱,你不感觉自己很过分吗?”听到好友的责怪,庄子说:“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也的确是很悲痛的。不过,后来我想了想,我妻子的生命原本是没有的,甚至连身体和气息都是不存在的。最初的时候,我妻子的生命是在一片杂乱荒芜之中形成的,而现在这个生命突然又回到了天地间那片杂乱荒芜之中,这是很顺乎自然的!我妻子重新回到了天地之间去居住,我却在这里号啕大哭,那才是不明事理呢。因此,我才在这里放声高歌,这是在庆祝我妻子回归天地呀!”
所以,庄子所说的摆脱哀愁的方法就是:把那些哀愁之事看成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就不会为此而难过了。这就好比小孩子看见外面下雨就会不高兴,因为雨会阻碍他们出去玩,但是大人看见下雨就不会像小孩子一样不高兴,因为大人们懂得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且雨后肯定会天晴。正是因为大人把天气变化看成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是就不再纠缠一时的晴雨,这样就不会因下雨带来的麻烦而自寻烦恼。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庄子的鼓盆而歌似乎是不合情理的。其实,庄子只不过是在告诉大家,不要让哀愁成为我们的负累,要想获得幸福,就要学会摆脱哀愁。
一个人要想从哀愁中走出来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需要的就是理解这些哀愁产生的根源。只要明白了自己内心中的哀愁其实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跟它较劲是纠缠不清的,就没有必要去理论什么,只有这样,你才能很快地忘却哀愁。
走出无止境的担心
人生无常,令人焦虑、恐慌。面对时刻都在变幻的环境,许多人都会感到力不从心,太多的事情让我们担心了,而这种无止境的担心会慢慢把自己逼到死角。
有一位曾经乐天知命的母亲得了焦虑症,她的女儿说母亲现在变得非常神经质,总是一会儿担心这个一会儿又担心那个。她举了三个例子:
有一天,妈妈独自一人开车去买东西,她把车停在停车场,然后到百货公司去采购。等她拎着大包小包东西出来,走到停车场的时候,见到几位警察等在她的车子旁边。她慌了,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慌乱之下,脑袋竟然一片空白,愣了好半天,才想起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儿。
“我是妈妈啊!现在在××百货公司的停车场,你赶快来!有好多警察围住了我的车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你赶快来啊!”妈妈焦急地对着电话喊。
女儿正在开会,听到妈妈的声音已经变得颤抖,立刻对所有开会的同事道了歉,向总经理请了半天假,朝着不远的百货公司停车场飞奔而去。当女儿赶到的时候,发现妈妈脸色发白,神情紧张。
女儿陪妈妈走到自己的车子旁边,气喘吁吁地问那几位警察:
“警察先生,发生了什么事吗?”
几位警察愣了一下,其中一位说:“会发生什么事?警察也得有个地方站一站啊!”
第二次发生在家里。女儿刚生了一个小孩,父母都非常开心,每天乐呵呵地含饴弄孙。
不满周岁的小孩子手指甲特别薄,就像刀片一样,把外公的脸上抓得伤痕累累。
“天哪!你的脸怎么给抓成了这样!”母亲看到自己丈夫的脸叫了起来。
“那有什么办法!我要出门了。”父亲轻描淡写地说。
可是母亲可没有因此罢休,她把外孙女抱过来贴在丈夫脸上说:“快,咬外公!”
外孙女刚长了几颗牙,恰是见了什么东西都咬的时候,一张口,就在外公脸上咬了个齿痕。
丈夫不明所以,问妻子这是做什么,妻子理直气壮地答道:“哼!我可不能让人以为我欺负你,坏了我的名声!如果有人问,你就让他看看这个小牙痕。”
还有一次,母亲感染了流行性感冒住院,她躺在病床上沮丧地对家人说:“我……我可能不行了!”
原来母亲发现医生在自己的病历上画了一个惊叹号,她认为自己肯定是得了绝症。女儿无奈只好去找来护士,当着母亲的面问她:“护士小姐,我妈说,她看到医生在病历表上画了个大惊叹号?”
护士回答:“是啊!那是指要打点滴,怎么啦?”
这位母亲从乐天知命变成无时无刻不在焦虑、恐慌,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烦恼。人生的“无常”有些来自环境的变化,有些来自本身疏于管理。凡是我们事先预料不到的都称做变量,凡是由平顺突然走逆的都是无常。
人生无常、时起变量,所以引起我们焦虑、恐慌。这点在医院里就可看得出来,世界各地高血压、心脏病、胃病、心理疾病等病患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些病症多半都和自身的情绪、压力相关。也许你也像这些人一样,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问题,那么现在你需要了解治病要治疗它的根源,它的根源就是“头脑”。
焦虑、恐慌的天敌是你的自信,一旦你懂得怎么思考,你就有了自信,这个时候你就能够掌控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完全交给命运。就像下面故事中的松鼠夫妇:
“睡觉吧,别再想了,明天还是一样能过去的。”松鼠妻子劝慰丈夫说。松鼠丈夫辗转反侧,一直没有入睡。
“你说,我能不急吗?”松鼠丈夫满面愁容,“为了办我们的坚果加工厂,我向邻居松鼠苦苦相求,好不容易才借了一笔钱,眼看明天就要还钱了。可是,我们的加工食品还没有出厂呢,我拿什么还啊!那个邻居爱钱如命,催得比什么都紧,明天可怎么过啊?”说完又叹了一口气。
松鼠妻子说:“睡吧,到了明天自然会有办法的。”
“可是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丈夫抱着头闷声闷气地说。
松鼠妻子忍无可忍,她跳出树洞,对着邻居高喊:“我丈夫明天可是没有钱还你们的!”
她又回到床上,对丈夫说:“我想现在是他们睡不着了!”
不一会儿,松鼠丈夫就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