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欧希金曾以自我解嘲摆脱了一次困境。他的《夫人》一书中,写到了美容产品大王卢宾丝坦女士。后来在一次他自己举行的家宴中,一位客人不断地批评他,说他不应该写这种女人,因为她的祖先烧死了圣女贞德。其他客人都觉得很窘,几度想改变话题,但是都没有成功。谈话越来越令人受不了,最后欧希金自己说:“好吧,那件事总得有个人来做,现在你差不多也要把我烧死啦。”这句话马上使他从窘境中脱身出来,随后他又加上一句妙语:“作家都是他的人物的奴隶,真是罪该万死!”
有时,我们确实需要以有趣并有效的方式来表达人情味,给人们提供某种关怀、情感和温暖。据说有位大法官,他寓所隔壁有个邻居,常常把电唱机的音量放大到使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这位法官无法休息,便拿着一把斧子,来到邻居门口。他说:“我来修修你的电唱机。”音乐迷吓了一跳,急忙表示抱歉。法官说:“该抱歉的是我,你可别到法庭去告我,瞧,我把凶器都带来了。”说完两人像朋友一样笑开了。
这位法官并不是想把邻居的电唱机砸坏,而是恰当地表达了对邻居的不满,请注意:是对音响而不是对人——他的行为似乎是对音乐迷说:“我们是朋友,我希望和你好好相处,至于唱机是唱机,可以修理一下。”当然,所谓“修理”只是把唱机的声音开低些罢了。
某大公司的董事长和财税局长有矛盾,双方很难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可是又必须把他们都请来,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他们不得不来了,但是双方都视而不见,谁也不理睬谁。这时会议主持人抓住他们的矛盾,进行了一瞬间的趣味思考。他向人们介绍这位董事长时,说:“下一位演讲的先生不用我介绍,但是他的确需要一个好的税务律师。”听众爆发出一阵大笑。董事长和财税局长也都笑了。
这就是自我解嘲的力量——不要正面揭示或回答问题,而是用愉悦的、迂回的方式揭示或回答问题。
如果你对自己幽默的手法没有足够的自信,不妨学学孩子式的幽默。我们经常为孩子们由天真而产生的幽默所感动。他们是真正以坦诚待人,不会隐瞒任何事实。当他们毫不掩饰地道出心里想的或事实真相时,人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他们,跟他们在一起会有种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无法感到的轻松、愉快。
为了取得既能说服他人,又能博人一笑的效果,幽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自嘲必须真实而自然
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一些幽默的言行,大多都十分自如,真实而自然。没有耸人听闻,也不哗众取宠,更不是做戏。这是因为,说话的人都知道太精于说妙语和笑话,对个人的形象并无帮助。
但是有的就不那么高明了,他们摇头晃脑,手势又多又复杂。有的人智力平平,却非要附庸风雅,企图以成串的笑料和廉价的笑声来博得听众的欢心。他们硬要把自己塞进别人的肚子里,不顾别人是不是有这个胃口。
结果也许是真的引起了笑声,但很可能是笑他形象的滑稽和为人的浅薄。
二、敢笑自己的人才有权利开别人的玩笑
笑的金科玉律是:不论你想笑别人怎样,先笑你自己。
笑自己的遭遇、缺点乃至失误。有时候还要笑笑自己的狼狈处境。每一个人都可能陷入困境和尴尬,如果缺乏笑自己的功能,那么他就不可能说服别人。
笑自己的长相,或笑自己做得不太漂亮的事情,会使你变得较有人性。如果你碰巧长得英俊或美丽,要感谢祖先的赏赐,同时也不妨让人轻松一下,试着找找自己的缺点。如果你真的没有什么有趣味的缺点,就去虚构一个,缺点通常不难找到。
11.有效说服朋友的技巧
善于劝说,是一种极为可贵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说服朋友。若能掌握一些说服人的技巧,可能会使你的努力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有些人说服人经常犯的弊病,就是先想好几条理由,然后去和对方辩论;还有的是站在长辈的立场上,以教训人的口吻,指点别人该怎么做。这样一来,就等于先把对方推到错误的一方,因此,效果往往不好。说服别人的方法和技巧很多,在劝说朋友的时候,以下几种是比较实用和简便的:
1.用高尚的动机来激励他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崇尚高尚的道德,都有起码的做人原则。所以,在说服他人转变看法的时候,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用高尚的动机来激励他。比如说这样做将对国家、集体带来什么好处,或将对家庭、对子女带来什么好处,或将对自己的威信有什么影响,等等。这往往能够很好地启发他,让他做应该做的事。
2.用热忱的感情来感化他
当说服一个人的时候,他最担心的是可能要受到的伤害,因此,在思想上先砌上了一道墙,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怎么讲道理,他都听不进去。解决这种心态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用诚挚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来对待他,在说服他的时候,要用情不自禁的感情来感化他,使他从内心受到感动,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3.交换信息促使他改变
不同的意见往往是由于掌握了不同的信息所造成的。有些人学习不够,对一些问题不理解;也有些人习惯于老的做法,对新的做法不了解;还有些人听人误传,对某些事情有误解,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能把信息传给他,他就会觉察到行为不是像原来想像的那么美好,进而采纳你的新主张。
4.激发他主动转变的意愿
要想让别人心甘情愿地去做任何事,最有效的方法,不是谈你所需要的,而是谈他需要的,教他怎么去得到。撩起对方的急切愿意,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世人必与他同在;不能的人,将孤独终生。
弄清别人的观点并以及他心里引起对某项事物迫切需要的愿望,并不是指要操纵他,而是要他做对他自己有利、同时又符合你的想法的事。这里要掌握两个环节:一是说服人要设身处地地谈问题,要把别人的事当作彼此互相有利的事来加以对待;二是在促使他行动的时候,最好让他觉得不是你的主意而是自己的主意。这样他会喜欢,会更加主动和积极。
5.用间接的方式促使他转变
说服人时如果直接指出他的错误,他常常会采取守势,并竭力为自己辩护,因此,最好用间接的方式让他了解应改进的地方,从而让他达到转变的目的。如把指责变为关怀;用形象的比喻加以规劝;避开实质问题谈相关的事;谈别人的或自己的错误来启发他;用建议的方法提出问题,等等。这就要靠你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6.提高对方“期望”的心理
被说服者是否接受意见,往往和他心目中对说服者的“期望”心理有关,说服者如果威望高,一贯言行可靠,或者平时和自己感情好,觉得可以信赖,就比较愿意接受他的意见。反之,就有一种排斥心理,所以你平时要注意多与他们交往,和他们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样在说服的时候,就能变得主动有力。
12.寓情于理情景交融
说服不是颐指气使,更不是靠打压而达目的的。以语言来使他人信服需要的是道理和技巧,唯有得此二者,方能真正赢得别人心服口服。
先讲这样一个例子:
1988年,任传俊任江苏仪征化纤工业公司的总经理。当时,仪征公司引进了西德利玛公司的一条先进生产线。但是,利玛公司提供给仪征公司的机器设备存在技术故障,致使生产线无法运转,全部报废,给中方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于是,仪征公司向西德方面提出索赔,并开始与利玛公司进行谈判。此事由总经理任传俊负责。当时,中方提出索赔800万马克,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但也绝不是漫天要价。但利玛公司拒不认帐,他们顽固地坚持仪征存心敲诈。一时,谈判陷入僵局。
这事让任传俊极为苦恼。公司的损失确实很大,但利玛公司拒不认帐,这怎么办呢?如果诉诸法律,由于是涉外案件,程序极为繁杂,时间会拖得太久,而且也没有绝对胜诉的把握,还要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谈判,力争在谈判桌上将问题解决。苦苦思索之后,任传俊决定换一下谈判的思路和方法。
于是,当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任传俊提出暂时停止谈判,邀请西德谈判人员到扬州游览名胜。
当他们一行兴致勃勃地来到扬州西北的名寺——唐朝高僧鉴真居住和讲学之处时,任传俊向对方介绍说:
“这里纪念的是一位为了信仰,六渡日本,双目失明之后终于达到理想境界的高僧鉴真和尚。今天,中日两国人民都没有忘记他,你们不是常常奇怪为什么日本人对华投资比较容易吗?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日本人了解中国人的心理,知道中国人重感情,重友谊,我们对真心和我们合作的朋友会坦诚相待。”
一番话使利玛公司的谈判代表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谁都明白任传俊的话外之音:你们如果也想像日本人那样和中国合作的话,就应该充分了解中国人重情义,就应该明白中国人不会漫天要价,更不会敲诈。
游览后又回到了谈判桌上,任传俊又开始了他的攻心术:
“我们都是经常合作的老朋友了,……总不能为了这件事破坏了良好的合作前景;但是你们也要为我想想,我们中国还穷啊!我总得对这里一万多名建设者有个交待呀?
这一次,利玛公司的代表们不再顽固了,他们痛痛快快地认可了800万马克的赔偿。任传俊大获全胜。
一次游览可以打破谈判桌上的僵局,任传俊的秘诀便是用鉴真和尚东渡扶桑的典故借景抒情,让利玛公司明白:中国人是重情义、讲友谊的,是每一位合作者的伙伴。
着名作家沈从文小时候曾有一件事让他终身难忘。
沈从文小时候十分淘气贪玩,对学习并不感兴趣。有一天上课,他又逃课了。
第二天早晨上学,他刚走进学校,就被他的老师毛先生发现了,毛先生叫住了他,准备教训他一番。而沈从文却毫不再乎,这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
碰巧,沈从文站在一株楠木树旁,毛先生于是便叫沈从文跪在树下,斥责道:
“勤于功,劝无益,你怎么总是不吸取教训!你看这株楠木,它喜欢天天往上长,你次次愿意在它面前变成个矮子吗?你就不感到羞耻吗?”
毛先生一番看似平淡无奇的话却让幼小的沈从文感慨万千。等老师走后,他久久地打量着那株高大挺拔的楠木树,耳边回响着先生的训导,鼻子酸酸的,心想:楠木树,我总有一天要超过你。
在以后七十多年的时光里,这株楠木树给沈从文树起了一面镜子,照着他成为一代着名作家,他的心中始终装着这株楠木树,装着给他教诲的毛先生。
说服是口才的角逐,更是智力的角逐,而口才决不是滔滔不绝喋喋不休。这需要有一个恰当的环境,借助于某些有特殊意义的环境、景物将劝说融于其中,能使被劝说者产生深刻的联想,并且铭念不忘,劝说效果自然极佳。
13.话题转移摆脱尴尬
当你身陷困境之时,你必须寻找合适的时机摆脱尴尬。而恰当地在话题间进行转换,能保证事情按你的要求与意愿发展下去。
梁晓声是知青出身的青年作家。他创作的许多作品,如《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也经常到国外访问。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
采访的记者是一位四十多岁,老练机智的英国人。采访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记者突然说:
“下一个问题,希望你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与‘否’来回答。”
梁晓声点头认可。
“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的青年作家,那么,我想请教你,梁先生,在你或是你这一代作家看来,文化大革命是好是坏?”
梁晓声一怔,未料到对方的提问会如此刁钻,分明是想“诓”人上当。他灵机一动,迅速转移话题,立即反问道:
“先生,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自然也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着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回答如此巧妙!英国记者不由得暗暗佩服。在社交场合,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人左右为难的境况,就如上面提到的这个故事,如果梁晓声按照那位英国记者设计的思路去想问题,回答问题,无论他回答什么都会落入英国人设计的圈套。此时,就需要人们有非凡的反应能力,最好能够借助周围的环境,迅速转移话题,以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尴尬。
1961年5月,外交部长陈毅元帅率中国代表团赴日内瓦,参加解决老挝问题的14国外长扩大会议。
会后,美国代表哈里曼携夫人在加拿大代表朗宁的陪同下,来到陈毅元帅的桌前。朗宁不怀好意地对陈老总说:
“陈元帅,这位是哈里曼夫人,要和您握握手,不知您同意不同意?”
陈老总礼貌地站起来,坦然自若地说:
“这有什么,当然可以了,难道你们美国人的手不是肉长的吗?”
哈里曼夫人把话接过去说道:
“你每次发言我都来聆听,而且我发现从远处看你很漂亮。但是,现在从近处看,我觉得,你更漂亮。”
这句美国式的恭维,让陈老总感到极不适应,不过他马上便回敬一句:
“十分感谢。不过,我敢肯定你们的肯尼迪先生就不会这样评价我!”
一句玩笑使陈毅轻松摆脱尴尬,同时也显得潇洒自若。
汉章帝时,有一位志士叫第五伦,深受章帝信任,便让他做了司空,职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由于第五伦为人正直,奉公守法,尽职尽责,深得人们爱戴。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得罪一些人。
一次,在面君的时候,有人当众问第五伦:
“你有没有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