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心态
23741100000007

第7章 父母不良心态对孩子心理的消极影响(3)

为了孩子,牺牲自己,这样的父母通常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设计人生。当他们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并提出严厉的要求时,孩子也会不断要求自己一定要争气,否则,就会让父母失望。而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没有用,会很沮丧,自信心也会跌落到低谷。孩子可能由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甚至会痛恨父母不该对自己太好。

一些年轻的父母,一有时间就带着孩子学琴、学画,送孩子上兴趣班,陪孩子做作业,就是上班时也想着孩子。当他们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时,大大浪费了成就事业的宝贵时光。如果孩子如自己所愿,走向了成才之路,父母或许会得到安慰;如果孩子的发展与自己的期望偏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父母这场“赌博”岂不是输得一塌糊涂?

实际上,父母只需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即可,比如赚钱养家糊口,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责任,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自由、快乐地学习、生活。孩子有孩子的角色,他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好好学习,快乐游戏,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为家庭努力出一点力,出不了力的时候也要先保护好自己,少给父母添麻烦。

父母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的做法看似伟大,实则显示了父母的愚昧与无知。重视孩子的未来,将孩子视为家庭希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若把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全部搭在孩子身上,这就是无谓的牺牲了。这对孩子、对父母、对整个家庭都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反而很容易毁掉孩子健康成长的心态,以及对自己未来的美好憧憬。所以,不要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

8“冷暴力”会伤害孩子的心

孩子犯错了,父母不体罚孩子,却对孩子翻起白眼,用愤怒的表情对待孩子;孩子考试失利了,父母面露失望的神情,还不停地在孩子面前叹息;孩子贪玩,父母不大声斥责,却冷不丁冒出几句恐吓:“再贪玩我就打断你的腿”。没有棍棒的挥舞,但冰冷的表情、过度的恐吓、无情的贬斥却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痛孩子脆弱的心灵,孩子的自卑、恐惧、羞怯等心理就这样悄然发芽了。

8岁的诚诚经常感到恐惧,原来他单独住一个房间。他常常想得到妈妈的拥抱,让妈妈陪他睡,但屡次遭到妈妈的拒绝。妈妈怀疑,这孩子是不是心理有毛病。

诚诚的妈妈觉得,8岁的男孩子应该学会独立,不能总是依赖大人,免得将来长大了,自理能力很差,于是总是拒绝给诚诚抚慰。时间一长,诚诚产生了被妈妈抛弃的感觉,经常做噩梦,情绪不稳定,不愿和人说话。

诚诚的学习成绩很不错,学习主动性很高,妈妈很少督促他。妈妈除了吃饭的时候叫诚诚一声之外,其他时间很少和诚诚坐下来聊聊天。有时候,妈妈对诚诚爱理不理,时间一长,诚诚变得沉默寡言。妈妈每次看完诚诚的成绩单后也不说什么,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诚诚不知道妈妈对自己的成绩是否满意,心里胡乱猜测,由此变得烦躁不安。

近年来,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多父母深知打骂教育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于是对孩子采取“冷暴力”的教育方式。当然,他们自己对此浑然不知。“冷暴力”是指不是通过殴打等暴力方式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

来自家庭的“冷暴力”通常有这样几种表现:首先,父母不愿意搭理孩子,漠视孩子的存在。如有的父母整天沉迷麻将桌上,根本不关心孩子。其次,父母批评过度,甚至是全盘否定。这常常是因为父母的期望值太高,希望自己的孩子尽量完美。最后,父母威胁、恐吓孩子。

许多教育专家和儿童心理研究人士表示,“冷暴力”正在伤害着孩子的心,比起打骂教育,其隐蔽性也更强,许多孩子落下“病根”,甚至10多年后也未必能驱散在心里埋下的阴影。对孩子而言,冷暴力主要来自父母和老师,有些孩子反映,无论在课堂上怎么积极举手,老师就是不给他们发言的机会,无论他们表现好不好,老师总是对他们不闻不问。这种境遇让孩子感到失落、恐惧和不安,有些孩子实在忍受不了,便厌学、逃课。

吴婷比较淘气,上小学后经常惹老师生气。在家里,父母因为忙于工作,无暇教育她。

近半年来,吴婷的妈妈发现老师好像再也没有打电话来“告状”,吴婷也突然变得很“乖”了,但却整天闷在家里不出去,也不爱说话了,与以前的“淘气娃”的表现相差甚远。父母问她怎么回事。吴婷说,无论作业做得好不好,老师每次都在上面批一个“阅”字,有时候明明自己做错了,老师也不指出来,而其他同学的作业上老师每次都给出评语。老师还把她的座位调到后排,同学们看老师这么做,也开始排斥她,和她说话的同学也越来越少了。

吴婷几乎失去了快乐,与周围人群没有什么来往和交流。最近,吴婷考试成绩有了提高,老师破天荒地表扬她,谁知她竟然在课堂上顶撞老师:“你有什么资格表扬我?”通过心理咨询,父母发现吴婷有严重的抑郁症。

儿童专家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冷暴力”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老师承担着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面对问题学生,他们管了几次后发现毫无效果,往往就会置之不理。另外,也不排除一些老师的偏见而导致师生之间“冷暴力”的产生。这应该引起父母的关注,千万不要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而要经常向老师询问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多和孩子交流。

受到“冷暴力”的伤害后,孩子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歧视和白眼让孩子们消极自卑,自暴自弃。由于心理压力过重,患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各种心理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产生暴力倾向,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冷暴力”实质上是一种精神虐待,可能使孩子在高压下不敢与人交流,回避问题;或者是使孩子富于攻击性,对他人和社会在言行上采取过激行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防范“冷暴力”,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多和孩子沟通,即使孩子学习成绩不佳,也要多鼓励孩子,少指责孩子,不断以“你做得很不错”、“挺好的”之类的语言激励孩子。另外,父母要用关爱的语言感化孩子的心灵,关注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9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常对孩子许诺:“如果进入了班级前几名,就给你买××东西!”以此刺激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长期如此,孩子贪婪的心态就会逐渐形成。一旦对孩子的奖励维持原状或减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减,这就是贿赂孩子的结局。

一位妈妈苦恼地说:“我的孩子上初中一年级,为了能让他好好学习,我和他爸爸特意给他制定了一个奖励制度:考试进入前20名,奖励500元;进入前10名,奖励1 000元。进入前5名,奖励2 000元。开始的时候,非常管用。孩子一回家就专心看书,温习功课,可是时间一长,孩子明显出现厌倦学习的情绪,我们只好提高奖励的力度,但已经看不出效果了。”

用金钱作为孩子取得好成绩的奖品,固然能够强化孩子的某种良性行为,但是也会使孩子变得只对奖品本身感兴趣,而对取得奖品的某种行为失去兴趣。如孩子对钱感兴趣,而对学习本身没有兴趣,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厌学。即使孩子不厌学,一旦物质奖励减少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下降。这反而会破坏孩子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是得不偿失的。所以,父母应该谨记:千万不要“贿赂”孩子。

好孩子通常是表扬和鼓励出来的,而不是赤裸裸地贿赂出来的。如果父母换种教育方法,经常表扬孩子正确的行为,更能够激发孩子的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学习热情,使学习行为更为踏实、长久下去,孩子因为得到了许多精神鼓励,他的思想和心态才能走向成熟。

可是,有些父母忙于工作,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认为给孩子奖励会很见效,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他们可以和孩子谈条件。比如,家长对孩子说:“只要你乖乖上床睡觉,爸爸就答应带你去吃肯德基。”“只要你好好学习,妈妈周末就答应带你去公园。”这样的贿赂会使孩子把获得奖励当做目的,而不是把端正正确的行为当做目的。

文程上小学时原本成绩优异,因为一次大病,大半个学期都躺在病床上,学习成绩受到了影响。等文程身体康复后,学习跟不上,渐渐开始厌起学来。父母见文程的成绩大不如从前,眼看他就要考中学了,父母非常焦急。于是想出了用奖励诱惑的办法来刺激文程的学习积极性。

父母对文程说:“只要你认真听家教老师给你补的课,你想要什么样的名牌衣服我们都给你买;如果你的学习成绩有提高,每前进5名,我们给你增加100元的奖励,如果你能考上重点中学,我们给你买电脑、手机。”

为了得到这些奖励,文程逼迫自己好好学习,开始一段时间文程的表现很让父母满意,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父母认为照此下去,儿子一定能考上重点中学,于是不再按奖励标准给儿子奖励了。

很快,文程像个泄了气的皮球,变得无精打采,对学习失去了热情。当父母批评他时,他就气愤地说:“谁叫你们不给我奖励?”父母生气地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还敢跟我们谈条件?”后来,文程没能考上重点中学,而且他对父母充满了怨恨。

贿赂孩子,不管是用金钱还是用物质,以及一些很能打动孩子的条件,都会在无形中强化孩子的功利观念,结果就会让孩子产生做“好事”是“有利可图”的、做事情是要有条件的之类的错觉。孩子的许多观念正在形成之中,家长的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不正当的奖惩措施极易使孩子产生错误的观念。

真心希望孩子进步,就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但是鼓励和表扬不能用金钱和物质来表现。鼓励和表扬的方式有很多,如,抚慰、拥抱、关爱的眼神、肯定的话语、陪孩子一起游玩等。要知道对孩子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家长一句肯定的话语足以让孩子兴奋好几天。家长及时鼓励孩子,可以起到强化孩子正确行为的作用,千万不要轻易使用物质奖励,用不好会带来许多麻烦。

10不要把自己的梦想转移给孩子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比自己强,有的父母还把自己当年未能实现的理想、愿望强加给孩子。例如,他们当年想当画家、音乐家、律师、建筑师、或者想考上理想的大学,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实现这些梦想,他们就将自己的孩子当做实现这些梦想的接班人,让孩子帮自己圆梦,结果却给孩子带来许多限制和压力,让孩子感到疲惫不堪。

刘芳将当年没能上大学视为一辈子的遗憾,孩子一出生,她就希望他能帮自己圆梦,希望他比自己强。刘芳不仅严格要求儿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儿子学习各种才艺。从儿子3岁起,她就给儿子报了钢琴班,后来又报了英语班和奥数班。由于家里不富裕,刘芳经常带着儿子挤公共汽车,风里来,雨里去,从不间断。最初儿子觉得挺新鲜,毫无怨言地跟着妈妈跑来跑去,但是时间长了,新鲜感没了,儿子开始厌烦了。

儿子上初中以后,学校课程的负担越来越重,刘芳对儿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她要求儿子在学校的功课都要拔尖儿。刘芳常对儿子说:“我现在想找一份好工作非常难,都是因为我没有上过大学,你不能像我一样没出息,你一定要考上好大学。”

儿子有时候实在太累了,埋怨道:“我的时间全被你占满了,我干什么都要得到你的允许。你没上过大学就非让我上大学,你做不好的事情为什么一定非要我来完成?”因为这些,刘芳和儿子经常吵架,母子的关系也降到了“冰点”。

或许像刘芳一样的家长并不在少数,但是像刘芳一样,很多家长在付出了很多之后发现孩子并没有朝自己想要的目标前进,他们对父母失去了最起码的理解和信任,他们表现出懈怠的情绪,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他们变得得过且过,变得不再憧憬未来。

贺里从小就有一副播音员般的嗓音,他妈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理想是成为播音员,由于历史原因,妈妈的理想未能实现,因此贺里一出生就承担了妈妈的希望。贺里说:“妈妈要求我和她一起听广播、练朗诵,为了练‘嘴皮子’,我每天一大早起来就说绕口令。”但是贺里一直就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天生害怕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可是妈妈偏要训练他,经常让贺里当着很多人的面表演,每次在这种“演出”之后,贺里都要大哭一场。

在妈妈的“逼迫”下,贺里和妈妈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终于,高考时贺里没有按照妈妈的意愿报考北京广播学院,母子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贺里说:“妈妈的梦想是我这些年来心灵中最大的阴影,她让我一直成长在压力和痛苦之中,我不能再被她控制,我要尝试去走自己的路。”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如果让孩子追求他想要的东西,那么孩子就会乐在其中,并保持高昂的斗志;相反,有些父母一味把自己的梦想寄托给孩子,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使孩子失去了追求目标的激情。

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做他愿意做的事情,实现他想实现的目标,他才会有积极性。如果父母强加给孩子的梦想不是孩子自己真正的梦想,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被父母理解和尊重,孩子会产生逆反情绪和逃避心理;如果父母给孩子的期望太高,让孩子觉得实现无望,那么孩子会丧失信心,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受到严重的打击。这样的结果会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态,例如,沮丧、失落、逃避、厌烦等。

因此,如果你真的期望孩子将来有出息,就不要把自己的梦想转移给孩子,而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鼓励孩子去实现他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