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无意间发现了女儿与班里的一个男同学交往密切,便认为女儿在与那个孩子谈恋爱,于是对女儿进行了严厉的训斥。尽管女儿哭得很伤心,并且一再解释他们之间的交往只是正常的学习往来,根本不是母亲想的那样,但母亲不但不相信,还对女儿进行讽刺和挖苦。后来女儿不再辩解了,也不再听母亲的话,整天愁容不展,郁郁寡欢,学习成绩也不断下降,原本成绩很好的女儿却在高考中落榜了。
这就是不信任孩子“惹的祸”,如果父母换一种完全相反的态度,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了。如果你信任孩子,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这又会促使孩子保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充分发挥潜能,克服重重阻力,实现目标。得到父母信任的孩子,会觉得身后有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自己,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精神上的莫大安慰。
同时,信任孩子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如果你对孩子说“你当然可以和异性同学交往,妈妈相信你”,那么这就是对他的肯定,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尊重和重视。而这往往可以激励孩子为他的目标付诸努力。一旦孩子有了“今后总会有成就”这种信心,他就会产生主动做事情的积极性。
在父母信任的眼神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充满自信,信任的力量正在于让孩子觉得“我能行”。你因为害怕孩子忘了带这带那,每天早上总是提醒孩子,结果他反倒丢三落四。孩子本来有能力自理,你的唠叨却使他失去了自信。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信任的眼神和肯定的话语,都会成为他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东西。所以,即使开玩笑,也要避免说产生负面影响的话。
5“从严”管理,孩子逆反心理强
一些父母以不断地批评和训斥为主要的教育手段,他们对孩子进行严厉的管束,逼迫孩子把正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都用来学习。生活在这种“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整天都在恐慌和紧张中度过,从而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力都呈下降趋势,还会形成严重的叛逆心理。
雷刚是一个中学生,性格活泼开朗,行为举止大大咧咧。
上小学的时候,雷刚的成绩一直不错,但是上了初中,特别是在初三的时候,因为父母管着他,要求他考上市重点高中,他由一匹自由奔放的“野马”变为一只愁眉不展的“笼中之鸟”。每当雷刚放学回来,在家门口多玩一会儿,爸爸就会把他连拉带拽地拖进房间,并厉声呵斥:“玩什么玩,都什么时候了,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看我怎么收拾你。”每次父亲这样说,雷刚心里就觉得特委屈,因为以前他虽然贪玩,但是并没有影响学习,而且成绩一直很好。
在初三下学期的期中考试中,雷刚的成绩退步了。中考在即,父母心急如焚。每天放学回家,母亲就会在雷刚耳边不停地唠叨:“抓紧点,离中考只有几十天了,一定要把成绩抓上去啊……”但是雷刚的心并没有放在学习上,而是想着怎样多玩一会儿。
有一天,雷刚在学校和同学玩闹时,不小心把外套弄破了。回来后,母亲生气地批评他说:“你真像个疯子,现在好了,把衣服都疯破了。”
没想到雷刚怒了,他对着母亲吼道:“关你什么事,破了我也愿意。”听了这话,母亲给了雷刚一记耳光,雷刚也毫不示弱地和母亲厮打起来。还好父亲来得及时,不然两人都会受伤。
对孩子放任自流、不加约束,是绝对不行的,但也不能过分束缚,管束过严,否则,会激起他们的叛逆心理。长期生活在父母严厉管束下的孩子容易变得叛逆和虚伪,有时候在父母面前孩子可能是一头温顺的羔羊,但是一旦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可能会肆无忌惮。
很多父母喜欢说“说了不能去,就是不能去,没有为什么”;“这件事你就得听我的,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大人说的话你还敢不听”;“妈的话你也不听吗”;“我是你老子,我说怎样就怎样”。这些话体现了父母的专制和蛮不讲理,孩子即使当面服从了,内心也会存在严重的不满。从严管教孩子,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心理,使双方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孩子的内心还可能充满仇恨与愤怒,像一只火药桶,随时有可能燃爆。
小雨是独生女,从小就受到爸爸妈妈的严厉管教。小雨上初三时,由于学习任务重,妈妈基本上不允许小雨出去玩。那时候,小雨刚接触网络聊天,而且也结识了不少网友。由于在家里爸爸妈妈不允许她聊天,小雨经常谎称学校要补课,溜出去上网聊天。
后来爸爸妈妈知道小雨撒谎,对小雨管得更严。有时候周末,还会把小雨锁在家里,这激起了小雨的叛逆心理。一天晚上,小雨没有回家,爸爸妈妈找到学校,也没见到小雨。第二天傍晚,小雨才回来,她衣衫不整,头发凌乱。在父母的逼问下,小雨承认去见网友了,并且不幸遭到强奸。
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父母的从严管教只能加重他的叛逆心理。父母应该改变说话的口气。比如,你应这样说:“不是爸爸妈妈不让你上网,是因为网上有很多坏人,我怕你受骗。”如果用一副不容辩驳的口吻“我说不能上网就是不能”,这样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好奇和叛逆,他会想“我偏要上网,又能怎样?”
有些家长不知道或不习惯放低姿态和孩子平等交谈,孩子反驳或辩解几句,家长就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于是对孩子实行打压。这是典型的强词夺理,以看似权威的身份来压制孩子。
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信任,希望在宽松的环境中生活,他们需要温情的家庭氛围,而不需要父母严厉的眼神和冷冰冰的约束。当你给孩子定下规矩,如果孩子没有理解,并表示不从时,你应该跟他讲道理。只要你的理由充分,他一定会乖乖地听你的话。
比如孩子提出某个要求,而你又有难言之隐,也没有必要沉下脸来呵斥“不行就是不行”,你可以说:“你还小,不明白这些原因,等你长大一点,妈妈再告诉你。”这样说孩子自然就能理解。如果他仍然对那个要求穷追不舍,你可以提出新的主意,转移他的注意力,聪明的家长会让孩子心服口服的。
6千万别对孩子说“反话”
爸爸发现成绩很差的儿子终于考了个90分,就惊喜地说:“啊呀,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啦!”儿子抬头看了看太阳,觉得莫名其妙。妈妈发现女儿作业上错了几道题,就狠狠地说:“你真是聪明,作业做得这么出色!看你爸爸回来怎么奖励你!”女儿看到妈妈的脸色跟说话的内容完全不对头,一下懵住了,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
生活中,很多父母喜欢对孩子说反话。可是孩子毕竟年纪小,他们很多时候不能理解父母的真正意思,只会根据话语的表面意思行事,结果,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期望相差甚远。说反话不但不能教育好孩子,还会因此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挫伤孩子的理解力,让孩子觉得莫名其妙。
一个周末,妈妈和5岁的儿子刘海在客厅玩积木,他们正在搭一座高高的塔。妈妈看着做饭的时间到了,就对刘海说:“儿子,妈妈要去做饭了,你自己搭一会儿积木,然后去看书,妈妈做完饭再来陪你玩。”
刘海玩得正欢,听妈妈这么一说,马上大声嚷嚷:“不行,我要妈妈陪我玩。”“妈妈要去做饭,难道你不想吃饭吗?”“那也不行!”刘海固执地说,表情开始沮丧起来。妈妈生气了,说:“我不是说做完饭再陪你玩吗?你怎么听不懂话呢?哭,哭,你哭吧,你就使劲地哭吧!”说完,妈妈气哼哼地走了。
刘海见状,索性躺在地板上大哭起来。妈妈就是想不通,刘海怎么一点都不听话呢?怎么越说哭得越厉害呢?
果真是刘海听不懂妈妈的话吗?妈妈说的“要去做饭”的话,刘海肯定是听懂了,但是后来妈妈说:“哭,哭,你哭吧,你就使劲地哭吧!”这句话刘海真的没有听懂,他认为妈妈真的叫他哭,所以他躺在地上大哭起来。
在成人看来,说反话时的语气可以表明说话者的本意,成人可以轻松理解,但是孩子却不能。如果妈妈看到儿子贪玩,天黑了才回来,便对他说:“哟!你还知道回来呀,再玩会儿去吧,别急着回来呀!”儿子很可能会转身跑去玩。这一定会搞得妈妈哭笑不得。如果此时妈妈再喊:“站住!”孩子一定会感到莫名其妙,他会想:“你不是叫我去玩吗?怎么又叫我站住?”
之所以会闹出这样的笑话,错不在孩子,而是因为妈妈不了解小孩子的特点。年龄较小的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还不成熟,他们听不懂父母说的反话,只会直白地理解话的表意。所以,父母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千万不要用反问的语气对孩子说话。否则,对孩子的教育不会有好的效果。
有一天,妈妈买回一些新鲜的苹果。佳佳很想吃,于是就问妈妈:“妈妈,我想吃苹果。”可是,妈妈那时候正忙于做晚饭,因为今晚佳佳的爸爸要带朋友到家里来吃饭,所以没空给佳佳拿苹果。于是妈妈就对佳佳说:“佳佳,你自己去拿吧,苹果在冰箱里,但是你现在只能吃一个,因为一会儿我们就要吃饭了。”说完,妈妈又到厨房忙碌去了。
过了一会儿,妈妈到冰箱里拿菜,发现佳佳不只是吃了一个苹果,还吃了两个香蕉、两个橘子。见女儿不听话,妈妈很生气,她对佳佳说:“你干吗才吃那几个水果呀?干吗不吃完呢?”说完妈妈又到厨房里忙碌去了……
妈妈再次打开冰箱时,发现冰箱里只剩下两个苹果,其他水果都已被佳佳吃光了。妈妈又气呼呼地对佳佳说:“干吗还剩两个苹果?为什么不吃完?”没想到佳佳说:“妈妈,我的肚子胀死了,我实在吃不进去了!”妈妈听后又火又恼又无奈……
五六岁以前的孩子,很难听懂或是根本听不懂反话的意思,他们经常会把“反话”当真,做出与父母期待相反的事情。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反话,孩子又听不懂,父母不但不反思自己的错,反而责怪孩子,甚至打骂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觉得非常委屈。
长此以往,孩子就不知道该不该听父母的话,他们可能会把一句简单的话理解得面目全非,甚至会怀疑别人的好意。在人际交往中,这样的孩子通常不会相信别人,总是对别人存在怀疑和防范心理,导致自己惶恐不安,也得不到别人的好感,孩子也会因此烦恼。当孩子经常听到反话,就会认为大人们是在戏弄、欺骗、嘲笑自己,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
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榜样作用和积极的正面引导,孩子的行为以模仿学习为主,父母想让孩子怎么做,就要先做给孩子看。由于孩子对一些语言指令往往不会有直接反应,父母必须辅以身体语言,如手势、动作,让孩子明白父母真正的意思。由于孩子理解能力差,注意力的转移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父母要给孩子一段思考的时间。例如,与孩子游戏时,事先将时间安排告诉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看着孩子要哭时,妈妈可以假装哭,“我很难过,我不跟你玩了!”边假装哭边说。孩子一般都会破涕为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情绪也会有所缓解。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反话正说,是一种艺术,正话反说,是一种误导。父母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改变一下说反话的习惯,给孩子更多正面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
7不要抱有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心态
一位家长在向专家咨询时说:“我和我爱人都没上过大学,前半辈子算耽误了,后半辈子也‘没戏’了。儿子是我们唯一的希望,我们就算受苦受累都无所谓,豁出老本也要把孩子送进重点小学,将来他才有希望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的想法和这位家长如出一辙。他们经常哀叹:“我这辈子是不行了,就看孩子是不是争气了!”然而,许多实例都一再证明,父母为孩子“牺牲”自己是不可取的。因为父母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牺牲”的不仅仅是自己,也“牺牲”了孩子本应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自信、进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而这些恰恰是孩子成才所必需的。
几乎在每个父母的心目中,孩子就是家庭的全部希望。很多父母不仅在家中一切为了孩子,一切服从孩子,而且把自己的业余时间也全搭给了孩子。好像只要把孩子培养好了,自己就是好父母了;只要孩子进步了,就是自己立了功;如果孩子将来有出息了,那就是自己的胜利和荣耀。殊不知,他们抱着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心态,却给孩子太多压力和心理负担,反而不利于孩子健康心态的形成。
有一位单亲母亲,多年以来坚持给儿子陪读,从儿子中考一直陪读到儿子考研。儿子在两次考研两次失败的打击下,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但是为了对得起母亲,他不得不坚持。最后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在他持刀自残时,被母亲及时发现并拼死相救,在争抢中,不幸刺伤了母亲,险些要了她的性命。
为了儿子,母亲甘愿牺牲自己。她有很好的工作,但是她辞掉了;她可以再婚,但她拒绝了;她卖掉了房子,把自己生命的全部都压在了儿子身上,就像一场赌博。
这位母亲为儿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使自己的生命黯淡的同时,也让孩子背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没有了自我选择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