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心态
23741100000003

第3章 孩子的好心态比好成绩更重要(3)

事实上,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多种智能,有些孩子对数字特别敏感,有些孩子热衷于写作,有些孩子有创作视觉艺术作品的天赋,有些孩子擅长演奏动人心弦的乐曲,有些孩子能够在体育方面有不错的表现,有些孩子具有领导才能……这其实都是人才,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聪明才智。然而,多数父母并没有这种认识,他们认为只要孩子考到前几名,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孩子就有出息。这样的想法决定了孩子不能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而他们又厌倦父母的高期望、高要求,两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矛盾,使孩子的心理产生问题,即典型的童年恐慌症。

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保持良好的心态去生活、去学习,家长不应该将压力过早地转移给孩子,不应该抹去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光彩,而给他们留下灰色阴影。

不让孩子患上童年恐慌症,父母应该做到:不规定孩子的考试名次,不要求孩子的考试分数,只希望孩子快乐学习,自由发挥;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适当追求自己的“事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缓解压力,让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8如何消除孩子的依赖心理

现在对父母有很强依赖心理的孩子不在少数。每天早上,很多父母都为催促孩子起床上学而感到苦恼,给孩子背书包、整理作业、穿衣、梳洗的父母随处可见,有的父母还要给孩子送书本、作业去学校。很多父母喜欢对孩子说:“你只要认真读书,好好准备考试,生活上的其他事情不用你操心,有爸爸妈妈为你办呢!”甚至很多孩子都已经上高中了,父母依然会这样说。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孩子失去独立性,处处依赖父母。孩子就像小鸟,终究要独自去飞翔,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如何面对未来的风雨?

与此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不希望孩子过分依赖自己。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多吃一些苦头,蹒跚学步的孩子跌倒了,没有谁会匆忙跑去把孩子扶起来,而是大叫:“快点起来!接着跑!”其实所有的父母都是心疼孩子的,他们知道给孩子勇气和让孩子坚强,这样的爱比扶起摔倒的孩子更重要。

海明威的父亲是个医生,每当父亲出诊的时候,小海明威总是拉着爸爸的衣服央求着要和他一起去,父亲有时候便带上儿子一起去。小海明威还喜欢缠着父亲,要和他一起去户外打猎、钓鱼。很快,父亲就发现小海明威成了自己的小“跟屁虫”。

于是,当4岁的小海明威又缠着爸爸带他一起出门时,父亲拒绝了他,他给了小海明威一个渔竿,并鼓励他说:“爸爸想让你自己去活动。大胆去玩自己的吧!不要总是跟着我!这样才会对你有好处!”

从此,海明威就开始一个人在山林和水边玩耍。后来,等他又长大一些的时候,父亲又给了他一杆猎枪。就这样在父亲的不断指引和鼓励下,小海明威开始独立玩耍,他迷恋上了钓鱼、打猎,以及探险,逐渐形成了他独立、喜好探索的性格,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幼年是一个人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大部分人的性格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依赖心理,但依赖心理的强弱,与父母早年的教育有关。家长只有不让孩子过分依赖自己,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和独立发展的空间,才能让孩子独立坚强地成长起来。

别让孩子再依赖了,和孩子进行一次平等的沟通,让他学会做自己的事情。即使知道孩子做不好,父母也不要替孩子担忧。比如,不催孩子起床,孩子会睡懒觉,等他上学迟到受到了惩罚,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放开手让孩子去做,允许孩子做错,允许一些自然后果的发生,关键的是后果发生后,如何让孩子在补偿后果中学到东西,得到锻炼。那么,怎样改变孩子的依赖心理呢?

第一,增强其自主意识,锻炼其自理能力。

在家里,让孩子做好他自己的事情,如穿衣、洗碗、整理床铺、打扫卫生等,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做。当孩子主动做他自己的事情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并要求孩子以后遇上难题都要坚持自己想办法解决。

对自主意识较差的孩子,家长可以教孩子从头学起,如锻炼他们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整理房间,自己整理书包,独立完成作业,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遇到问题要独立思考,然后自己作出判断和选择,哪怕孩子做错了,也值得肯定。在这种教育下,渐渐地,孩子的自主意识将会得到不断强化。

第二,不要说“都是爸爸妈妈不好”这类的话。

当孩子迟到了,父母不要说“都是爸爸妈妈不好,没有及时叫你起床”之类的话,否则,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孩子年龄小不懂道理,父母为讨好孩子,主动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孩子真的会认为一切都是父母的错,从而形成事事依赖父母,或是事事反抗父母的不正常的亲子关系。

第三,让孩子自己走。

孩子刚会走路时,一喊累,父母大多会立刻表示同情,然后心疼地抱起孩子。这样下去,孩子自然会产生依赖心理。如果孩子说“我累了,走不动了”,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稍事休息,待体力恢复后,让他自己继续走。这样做才不致使孩子遇到困难就找父母。

总之,防止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比帮助孩子消除依赖心理更重要,这要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引导孩子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孩子不小心依赖上了父母,父母要有“舍得”的心理,舍得孩子受伤,舍得孩子遇到挫折,如此才能让孩子理解独立的意义。

9不要忽视孩子的恐惧心理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些,但总有些孩子胆子很小。比如,有些孩子怕黑,有些孩子怕“鬼怪”,有些孩子只要父母不在身边就会感到不安。这种恐惧心理会影响到孩子个性的发展,使孩子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障碍及性格病态的发生。

程女士平日工作非常繁忙,每周只有一天时间陪在孩子身边,多数时候都是保姆照看孩子。一个周末的晚上,程女士的一个同事带着女儿来家做客。程女士让儿子阳阳去阳台拿玩具给小朋友玩,阳阳哭闹着不肯去。程女士很尴尬,最后她只好亲自去拿玩具给孩子玩。

客人走后,程女士蹲下来问阳阳:“你为什么不肯去阳台上拿玩具呢?”阳阳哭着说:“阳台上有大灰狼,每到晚上就会进来吃阳阳。”“这是谁告诉你的?”程女士问儿子。“是阿姨!”原来保姆每天做饭的时候,阳阳总是到阳台上去玩,保姆怕孩子出事,就说阳台上有大灰狼,以此吓唬阳阳。阳阳很听话,从此便不去阳台玩了。可是每到天黑,阳阳就很害怕。

为了帮阳阳消除恐惧感,程女士就对他说:“妈妈陪你去阳台,把大灰狼抓住,谁叫大灰狼老是吓唬我们呢。”阳阳跟在妈妈的后面,可每次去阳台灯光都是亮亮的,什么都没有。程女士耐心地告诉儿子:“阿姨是怕你一个人在阳台上玩,出危险,阳台上根本没有什么大灰狼。大灰狼只会在很远的深山里。”

成人用吓唬的方式阻止孩子做某些事情是不对的,孩子的心里原本没有什么恐惧感,成人的吓唬很容易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好心态。

有些胆小的孩子一会儿让妈妈陪他睡觉,一会儿钻进自己的小被窝,一会儿还睁着眼睛、探出头东张西望地去找那个可怕的东西在哪里。当孩子表现出恐惧的神情时,千万不要不当回事。孩子害怕一定有原因,父母一定要问清楚孩子害怕什么,然后找出问题的症结,帮助孩子驱散恐惧的阴影。

6岁的萍萍,每天晚上都要钻到爸爸妈妈的床上。她总是说天黑了,房间里有怪物。她恐惧的神情,让爸爸妈妈伤透了脑筋。萍萍渐渐长大了,爸爸妈妈希望锻炼她独立生活的能力。可是萍萍总说害怕。

有一段时间,萍萍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敢一个人睡觉了,可有一天晚上一阵雷声把萍萍惊醒了,她半夜里大喊:“妈妈!妈妈!”

妈妈认为这是个大问题,就去咨询了心理专家。在专家的建议下,妈妈给萍萍买了小手电筒,让她在晚上用来照明,还给萍萍听最动听悦耳的钢琴曲,分散萍萍的注意力,萍萍每次为了快点睡着,就在心里数数。妈妈告诉萍萍,生活中没有什么妖怪和魔鬼,没必要害怕,而且爸爸妈妈就睡在萍萍的隔壁。

至于雷声,妈妈给萍萍买了一本有关自然科学的书,给萍萍讲了雷声、闪电形成的原理,虽然萍萍不太懂正电、负电,但至少她知道那不是怪物。慢慢地,萍萍变得胆大了,而且独自在自己的房间里也能睡着了。

孩子在童年时期最富有想象力,他们喜欢把自己生活中遇到和了解的事情进行夸张式的想象。比如,他们可能认为雷声是怪物使的招数,是魔鬼使坏;他们还会把平日动画片里的怪物、魔鬼很自然地联想到生活中来。对这个时期的孩子,一定要进行非常细致的、切合实际的教育。父母一定要耐心细致地给孩子解释疑惑,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帮他们消除恐惧感。

爸爸妈妈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有效地战胜恐惧心理呢?试试下面这些方法吧:

第一,不要惩罚或嘲笑孩子的胆小。

有些父母说孩子是“胆小鬼”,甚至给予惩罚,这些都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不仅改变不了孩子胆小的状况,反而可能使孩子的惧怕心理加重。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让孩子知道父母理解他的恐惧心理,之后再进行有说服力的劝慰、解释,这样他们才更容易相信你,恐惧心理才能得到解除。

第二,让孩子不要掩饰害怕。

有些孩子虽然心里害怕,但是还装出不害怕的样子,这样做会使孩子心理压力更大。父母要让孩子说出因什么而害怕,并告诉孩子:“害怕也很正常,我们小时候也害怕过。”让孩子解除心理上的羞耻感,并逐渐克服恐惧心理。

第三,平时不要吓唬孩子。

很多家长喜欢吓唬孩子,动不动就对孩子说:“你不听话,我就叫大灰狼来把你吃掉。”“你不吃饭,就把你关到黑屋子里去。”这样做是不正确的,父母要改变这一教育方法。

第四,给孩子一个神奇的安慰品。

当孩子感到恐惧的时候,父母不妨给他找一个神奇的安慰品。例如,给孩子一个可爱的玩具熊,并告诉他:“这只小熊有神奇的力量,是专门来保护宝宝的。”在孩子睡觉的时候,把玩具熊放在床头,可以使孩子变得勇敢。

10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心理焦虑

如果孩子的需要长期被剥夺,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时,便会失去安全感,继而形成心理问题,即心理焦虑。这种心理会导致孩子拒绝上学、不愿离家。因为孩子习惯了依赖熟悉的人与环境,对陌生的团体生活难以适应,在学校就会过度封闭,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别谈学习。这又会加剧孩子的焦虑心理。

除此之外,孩子在学习、考试前后的焦虑心理也是比较常见的。有很多孩子,在平时考试时成绩名列前茅,但遇到稍大型的考试,成绩就很不理想。而且几次考试失利后,他们便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一遇到考试就焦躁不安,担心自己考不好。特别是每年高考前期,有不少孩子患上考前焦虑症。

张梅的儿子快要中考了,他学习认真,成绩能保持在班里前10名。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晚上7点多回家,通常做完作业要到11点才能睡觉。星期六要上一天课,星期天还要上半天家教,每周只有半天休息时间,非常辛苦。

中考前的模拟考试成绩出来后,儿子的成绩在班上排第29名。在家里,他开始沉默起来。在洗手间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也不知道他在里面做什么。上课时,老师请他回答问题,他也不吭声。据老师反映,他有几堂课没去上。张梅察觉儿子这些异常举动后,开始想办法帮助儿子消除焦虑情绪。

她和儿子进行了几次沟通,讲的都是儿子小时候如何可爱,如何淘气,还和丈夫一起带着儿子到户外游玩。她让儿子忘记烦恼,告诉儿子考试结果不重要,只要努力了就没有遗憾。

有一次,张梅和儿子聊天时,儿子突然大哭起来。张梅没有责怪他,反而把儿子抱在怀里,并鼓励他把所有苦恼哭出来。张梅还让丈夫带着儿子每天起来晨练,大声朗诵课文,放声歌唱。经过不懈的努力,儿子改变了很多。他的话渐渐多了起来,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中考过去了,儿子的焦虑情绪也随之而去。成绩出来后,张梅大吃一惊,儿子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