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孩子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这个“二十码”是个象征,说明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
刺猬距离
生物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研究刺猬在寒冷的冬天的生活习性:他们把十几只刺猬一起放到户外的空地上。由于冬天的天气很冷,这些刺猬被冻得直发抖,为了相互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但是他们互相靠拢时,却发现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又各自跑开了。
可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非常想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又不得不分开。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挨得太远,又冻得难受。无奈之下,就这样反反复复地聚了又分,分了又聚,在受冻和被刺之间痛苦的挣扎。在不断的尝试中,刺猬们终于找出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不会彼此刺伤,还可以相互取暖。
通过这个刺猬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一个与人相处的道理:哪怕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也要保持一个距离。距离是一种美,也是一种保护。
坚持适度的原则,必须把握分寸,防止不顾分寸、盲目的思想和行为。
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但很多家长却以为与孩子越亲密越好。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父母不注意保持距离,把握好分寸,孩子就可能在与父母交往中受到伤害,就像实验中被刺疼的刺猬一样。
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时刻与孩子保持二十码的距离。这个“二十码”是个象征,说明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家长不必什么都围着孩子转,你认为是关心照顾他们,孩子们却感觉家长控制得过于严格。甚至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与此同时,家长还是要在二十码之外注视着。
尊重孩子的独立的人格
一位中学生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考大学没有希望,在学校,老师讥讽我,同学嘲笑我;在家里,母亲骂我,父亲打我。我虽然是个人,他们却从未尊重我的人格……难道学习成绩不好就没有尊严了吗?”
孩子的哭诉引起了一场关于孩子人格和尊严的讨论,尽管几乎全体一致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孩子需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不尊重孩子人格,甚至侵犯了孩子的人权。
一位上高中一年级的男学生,怕自己的父母动他的抽屉,翻看他的信件和日记,便想出了一个方法,在抽屉最上面放了一张白纸,纸上放一根头发丝。第二天,他发现头发丝没有了。显然,他的抽屉被人动过。第二次,他在抽屉中放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侵犯人权!结果,抽屉还是被动过了。
第三次,他在纸上写道:窥视的人是不应受到尊重的!这下父母生气了,态度十分强硬,当着这位学生的面打开了抽屉,说:“要尊重就尊重父母师长,还轮不到你的份上。”这位学生据理力争:你侵犯了我的公民权!”做爸爸的却一笑:“你在外面是公民,在家中只是我的儿子,我是你爸,就有权看你的信件和日记。”
难道作为孩子的家长,就有权干涉孩子的一切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许多家长在尊重孩子隐私权方面都很难做到,或者有些是口头接受了,心里却不以为然。一般父母会这样认为:孩子是我生我养,他有什么可向我隐瞒的。再说隐私事让我知道了又有什么关系?这也是为了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不少做父母的有这样的想法。
家长想对孩子百般呵护,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活动、吃饭、甚至是睡觉,差不多管了24小时,岂能忽略孩子的隐私不问?于是家庭中对于隐私权的不尊重一幕幕便在我们眼前频频拉开。有个女学生这样写道:“我常常写日记,有一天我正专心的写日记,妈妈一把拿过去想知道我在写什么,顿时我觉得受到了侮辱,虽然日记里并没有写什么。可她是妈妈,我有什么办法呢?”
“一次妈妈发现了书包里有一张男同学的相片,她像抓住了什么把柄似的训斥了我半天。难道同学转学了送张照片也违反父母的家规吗?”
“我不懂父母心中怎么那么多清规戒律。”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自主的品格?即尊重孩子的日记和属于他自己的那块领域。日记是一个人独立思考,表达个人感情或自省其身的一块天地,是在排除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的思想活动。为了尊重孩子的人格,家长必须做到自爱,不要再翻看孩子的信件和日记。美国人在住宅内讲究个人活动空间,父母要进入子女住的房间首先必须敲门获得允许后才可以进去,而且进入后毫无行为自由;同样,孩子也不能私自闯入父母的领地,这就是孩子和父母互相尊重的表现。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在家里很自由,不会在进入对方房间时记得敲门,相反,谁要是敲门家里人还会感觉很奇怪。美国儿童在家中的活动范围却与中国的儿童恰恰相反,他们同自己的父母有严格的界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父母应该给与尊重。也许你对隐私权不会重视,但是它却十分密切的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形成。
父母应给予孩子个人世界,尊重他的隐私,这包括未经孩子同意不使用他的东西,不看他的信件和日记,不检查他的钱包、抽屉和衣袋。倘若母亲感觉不看孩子的日记就不能了解情况时,实际上已经说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已到了相当危险的地步了。
孩子应有的权利
●孩子应该有玩耍的自由
随着教育的内容增加,课程安排太多,使得孩子的部分玩耍时间被挤掉了。这里我们不是在否定体育教育的价值,我们很清楚孩子可以在运动场上学到很多知识。这些因素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无穷的好处。
但梅森认为,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不属于玩耍。
玩耍是指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必须有机会去创造一个情节进行冒险、过英雄般的生活、设埋伏和据点等。长辈们对于这些游戏既不会干涉,也不会不懂装懂。父母应该承认自己不懂,最重要的是,他们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面对现实。人们中间流行着这样一种想法,认为大人需要教孩子玩耍,比如扮演小羊、充当小鱼、学蝴蝶,等等。毫无疑问,孩子们喜欢大人为他们编排的这些游戏,但是这里面却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如果在这类事情上,孩子都养成依赖大人的习惯,那么他们永远也学不会走路。经验表明:和大人一起玩耍最多的孩子独立创造游戏的能力最差,因为他们在得到允许可以自由玩耍的时候事实上失去了自我学习的机会,对大人的能力不断进行模仿即是他们的全部才能。
●学习中的个人积极性
家长很喜欢干涉孩子的学习,其实给孩子一定的空间才是最重要的。人们应当欢迎任何有利于孩子独立创造能力发展的机会、欢迎任何自由空间,比如演滑稽剧、扩展思路的空间、或者锻炼手工技能的空间,也应当乐于看见孩子有机会做任何他们可以独立去做的事。然而很多家长却不想给孩子独立创造的机会,这是因为孩子本身有很多作业要做,需要了解那么多的知识,所以孩子们只能偶尔有机会发挥一下自己的特长。
在一所学校孩子们被召集起来,在操场上对某种植物进行观察,他们能很快地熟悉给他们提供的植物的花和花蕊的轮廓。然后老师鼓励他们根据这些素材进行绘画创作,这使有些家长们感到很惊讶,这些学生在经过很短的培训之后,就创作出了非常漂亮的花卉图案,孩子们的绘画水平快速得到提高。因为他们教孩子绘画多年,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而现在这些孩子依靠学校的杂志进行自学,却有很大进步,他们自己创作诗词、童话和小说。而这些作业都是孩子自己选择的,并非老师留的作业。孩子们的思想受到启发,他们觉得脑子里有很多关于玩具皮球和学校的猫咪彼得的故事以及许多突然想到的事情。
●鼓励孩子: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
家长要不停的激励孩子,让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这样可以给孩子足够的独立完成自己事情的自由。
孩子需要鼓励,但鼓励要适度,不能让孩子养成依赖鼓励的习惯。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鼓励,但如果孩子没有接受鼓励自己坚强地站起来不更好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注意的是提防孩子们养成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鼓励的不良习惯。如果一味地鼓励,这很可能导致他们对鼓励的反应变得麻木不仁。
●孩子们在本质上都有责任感
让孩子偶尔地体验一下事情没完成的感受。由于他们总是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鼓励和督促,所以总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做事。孩子受到的鼓励越多,人也就变得越懒,而使得完成工作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差。一般说来,孩子本质上都是好的,都是有责任感的去履行自己的义务。有些时候,家长过于关心,而没有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实际上孩子都有责任感,都能够按照大人的要求把事情办好。
●孩子们应该选择自己的朋友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如何去选择朋友和伙伴,这样父母可以更加放心。如果父母们能充分信任他们,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信任。比如说,如果雷切尔和科拉成为了好朋友,而科拉并不是一个好孩子。那么,在没人提醒的情况下,雷切尔也可以像大人一样发现事实的真相,并且很可能会主动找父母出主意,并帮他解决一个问题,摆脱他不喜欢的这个伙伴。但是假设雷切尔是个大度的男孩,科拉被大人拒之门外,他就会觉得在道义上他必须站在同伴的一边。这样一来,本来可以很容易摆脱掉的不良关系反倒变得十分牢固。
尽管大人并没有说任何轻视孩子的伙伴的话,也没做任何轻视的态度,但是孩子依然能够很快地观察出父母的意见是支持还是反对,并且可以判断人品的基本原则和行为准则。
●孩子有支配零花钱的权利
家长每个星期都会给孩子零花钱,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让孩子们更多的思考有关钱的事情。例如,在经济收入降低的时候如何支付给孩子零花钱;如何分配正常支出;如何积攒需要购买的家用物品的钱。又比如,父母们在饮食方面如何节俭,父母从来不去享受美味,还要应付必要的应酬。父母在购物时要考虑三思而后行,等等。
父母不希望孩子考虑问题过多。但是这样只能让孩子感觉个人欲望的满足都是靠钱。这样的认识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孩子会认为钱花光了父母还会给,因为父母曾许诺过孩子可以任意支配零用钱。这里的零用钱可以包括买手帕和买手套的费用。等到后来孩子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就可以信任他,让他自己用零花钱买衣服以及个人用品。假如父母在零用钱方面对孩子进行了一定的教育,但是在具体事情上却不信任孩子,那么他们就很难使孩子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合理、明智的理财方式也是判断人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尊重孩子的个人观点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个人观点,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完全可以采取“放手”的做法。尽管在各种问题上,家长都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只要最初的观点成立,父母们可以坚持原来的意见,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我们都知道,父母可以很容易做到让孩子成为自己热情的拥护者,而且做任何事情都喜欢利用孩子的做法。但是一旦遇上孩子反对,这说明孩子的思想倾向可能与我们存在很大差别。
要把孩子培养成“有独特意见的人”,就应该在孩子年龄小尙没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时,积极鼓励孩子把自己独特的见解表达出来。父母可以采取宽容的态度和不干预的方法,却不是把自己的见解强硬灌输给他们。
●主动性
主动性是一种美德,但这种美德并不是先天固有的。美德实际上是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有关基本行为的准则方面需要进行耐心说教以及在执行准则方面采取明智的宽容政策。
父母要和孩子成为朋友
血缘关系决定了父母与子女是最亲近的人,但这并不说明孩子最贴心、最密切的人就是父母。
孩子尊重你,是因为你是他们的父母,但同时也可能会敬而远之。孩子不喜欢把心里话讲给父母,这令许多父母黯然伤心,却不知如何是好。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是靠父母的正言厉色,让孩子从小知道敬畏,但并不是说这样的教育方式一直可以延续下去。洛克认为,如果孩子到了懂事的年龄,开始明白父母的苦心了,而一向又表现良好的话,这种管教就应该适时的放松;而且到了孩子年纪渐长,能够和他比较平等地交谈的时候,父母还应该把孩子视为可以信赖的朋友,进一步和他亲切地谈谈心,也可以在他所了解的范围内,就一些事情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孩子商量讨论。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孩子开始独立思考,这种效果绝不是任何规劝能达到的。孩子越早成为一个成人的关键,是父母越早的把孩子看成一个成人。假如家长能利用恰当的机会,让亲子双方能够认真地进行谈话,这可以在无形中帮助孩子的心理得到提升,使他不再留恋于孩子之间的玩乐,也不会把一些精力耗费在很幼稚的事情上。有些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孩子说话吞吞吐吐的,永远像一个小学生的气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父母老是不看重他们,和他们有距离。父母要想了解孩子,就应该与孩子多进行交流沟通;与孩子建立一种朋友的关系,也就相当于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我们过去有一种观念,父母是长辈,儿女是小辈,无论父母说什么,作为子女的都要听从父母的话,不能违背。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顺从、听话,不得有异议,不得有争辩,否则,就是没有礼貌,就是不尊重父母。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孩子几乎没有参与权、选择权和发言权。很多父母甚至管理孩子的全部事情,认为孩子没有隐私权,信件被拆开,书包口袋被搜查,抽屉被撬开,日记被偷看,行为被追踪等等司空见惯。
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人格,束缚了孩子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自主精神,也大大地削弱了家长的权威。
父母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或者是亲近的人必须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首先自己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要尊重他的愿望、他的感情和他的选择。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断的信任父母,才能听进父母的话,并且与父母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家长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心愿以及孩子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