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哈佛教子课
23656600000021

第21章 希望法则:要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1)

在1969年7月16日,这个小孩长大以后真的“跳”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孩子仅仅是处在起跑线上,父母要培养他们从小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

然而很多父母在孩子的学习或者生活中,总是以批评、打击、粗暴的方法在一点一点地熄灭孩子的“希望之灯”,让他们变得更加胆小、自卑、悲观,从而失去前进的勇气。

人没有梦想和希望是不行的。你想多远,才能走多远。人类如果没有希望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无法飞翔;机器没有马达一样,无法运转。阿姆斯特朗正是因为拥有梦想才能登上月球。对孩子来说,如果父母总是打击孩子的梦想,最终孩子是很难有大成就的。

每一个人都在憧憬着未来,并为着或远或近的“未来”投入他们全部的努力。人类最可贵的本能就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对明天充满激情——尽管这些幻想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尽管有些孩子的梦想永远都不能实现。

梦想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甚至可以让许多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促使其实现。梦想是鸟儿飞翔的翅膀,不展开翅膀,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究竟能飞多远。孩子天生就会拥有梦想。一个人心中拥有了梦想,他就会怀抱希望生活,并不断地创造生命的奇迹。

“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说起来似乎很容易,可做起来却需要父母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一个真爱孩子的父母应当精心呵护孩子的希望,让希望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做为家长,我们常希望孩子成才、成功,实现家长的理想,但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理想去泯灭了一个孩子的希望。

因此,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无论孩子的表现好坏与否,教师和家长都应当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有希望的。只要希望之灯照耀人生之路,孩子就一定能攀上成功的山峰!

一切皆有可能

一位从事多年教育事业的英国教师即将退休,他在整理办公室文件的时候,发现了25年前自己所带过的一个有51位同学班级学生的作文本。打开一看,题目是《未来我是——》。老师随便翻看着,不禁回想起过去教学生时的生活。

老师感慨道:这些作业已经有25年了。”临退休的怅然开始弥漫。但很快,老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

一个叫丹尼尔的学生说:我将来一定是法国的总统,原因在于我能背出24个法国城市的名字,而同班的其他同学最多只能背出6个……一个叫皮特的学生写道:未来我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在海里游泳时,我喝了3升海水都没被淹死。最让人惊讶的是,一个叫德瑞的盲学生,他说,将来他一定是英国的一位内阁大臣,因为在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过内阁。

学生们在作文中描绘着自己的未来。有做飞行员的;有当医生的;有做王妃的……各式各样,应有尽有。

老师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寻找这51位学生,想要了解一下这些学生是否实现了25年前的梦想。

当地一家报纸得知他这一想法后很感兴趣,他们免费为老师在报纸上刊发了一则启事。几天过后,书信开始一一寄到老师这里。当初的50位学生向老师表示感谢,谢谢老师仍然保存他们年幼时的梦想,并且他们很希望得到那本作文本,重温儿时的梦想。这中间有学者、商人及政府官员,这里面更多的是没有身份的人。

老师根据来信地址把作文本寄了回去。

一年过去了,唯独梦想进入内阁的德瑞作业本没人索要。老师想,那个叫德瑞的人也许死了。毕竟时间过去这么久,25年的时间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就在老师准备把这个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寄来一封信。他在信中说,那个叫德瑞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们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现在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梦想写上去的那一刻,它就一直存在于我的脑海中,我没有一天放弃过;25年过去了,现在我已经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50位同学,只要坚持年轻时的梦想,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布伦克特的这封信后来被发表在《太阳报》上,并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为英国第一位盲人大臣,布伦克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假如谁能把自己当总统的愿望保持25年,那么他现在一定已经是总统了。

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坚持做到的人很少。只有那些为梦想坚持不懈的人,不曾改变一丝成就理想的信念。最终才能获取成功。

不要在心理上打击孩子

从安迪刚刚出生之时起,就一直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才能。这个男孩的不幸正是由于他的才能引起的。

安迪是一个有才华、开朗的孩子,特别喜欢与他人分享快乐,父亲对他的这一点很不满意。因为安迪的父亲安德鲁先生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更不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人应该谦虚稳重,不要总是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

“安迪,你又在嚷嚷什么?”一天安迪正在高声欢笑时,安德鲁先生问道。

“爸爸,我又读完了一本书。”安迪高兴地对父亲说。

“读完一本书是很平常的事,你不用那么兴奋。”安德鲁先生说道。

“可是,这本书的确令我很高兴。还有,我竟然还可以把这么难懂的书读完,当然感到兴奋。”安迪说道,似乎正在等待着父亲对他的赞扬。

或许是安德鲁先生认为受到了儿子的干扰,或许是由于安迪的性格与他不同,他突然发怒:你吵吵嚷嚷的干什么?你以为只有你才有这个本事吗?我发现你就是一个骄傲的孩子。你等待我赞扬你吗?告诉你,我绝对不会赞扬你的。”

“爸爸,我有什么做错了吗?”受到了责骂的安迪委屈地说道。

“当然,你没做错什么。但我需要警告你,不要每天叽叽喳喳的,这让人感到厌烦。”安德鲁先生继续训斥儿子,“你不要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天才。我告诉你,你什么都不是。你是个笨蛋,你总是自欺欺人。”

安德鲁先生说完“砰”地一声关上了房门。

站在门外的安迪不明白父亲为何这样,他伤心地哭了起来。他本来想和父亲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顺便向父亲请教一些他不明白的东西。可是现在,他突然发现父亲很反感他这样。一瞬间,他的那种良好的心态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种极坏的感觉却涌上了心头,他的快乐和自信被另外一种东西所取代:我是个很糟糕的孩子。

从那以后,安迪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的脸上不再有原来灿烂的笑容。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原本极有才华的孩子最终一事无成。

安迪的悲剧证明一个道理:如果把得不到表扬的孩子比喻为久旱的秧苗,那么那些得不到表扬,甚至时常遭受父母打击的孩子只能变成渴死的枯草。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打击孩子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也许还可以帮助他们呢?有些孩子天生脾气就有野性,如果不给他们一点小小的打击,都有可能翻上天去。”

但是,父母却没有考虑孩子幼小心灵的承受压力,往往父母无情的打击容易对孩子造成严重伤害。孩子得不到父母的赞扬,就如同在心头上深深地笼罩了一片乌云,他们在父母面前总是感到无能,甚至陷入冷漠和恐惧之中,形成“自卑”的心理障碍;有时也会觉得自己的活动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他认为自己软弱无能,这种感觉会变成缺乏信心和沮丧的根源,进而压抑孩子行动的欲望。

心理学关于情绪和情感的研究认为:情绪和情感的改善对提高智力水平和智力活动的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有良好修养的父母会以充满真诚的赞赏使孩子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出孩子潜在智能的释放,使之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活跃。相反,如果父母因为孩子的一个过错就大发雷霆,使孩子产生痛苦沮丧的情感体验,那么,孩子就会分散精力,减退智力,最终变得消极迟钝。

尽管很多时候,父母做这些事情并没有意识到,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蔑视孩子的事例不计其数。不少孩子后来成绩下降,工作生活能力差,精神委靡不振,或许与他们的童心遭受的痛苦有关。其实,孩子不需要很多,偶尔一句真诚的表扬,一句简单的肯定,在他们看来却是一片阳光,父母何乐而不为呢?

不要粉碎孩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