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哈佛教子课
23656600000012

第12章 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并理解孩子的看法(1)

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们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其实这些正是童心的可爱之处,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泼冷水,容易扼杀孩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他们也会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没有选择的选择

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把所有马匹都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他有一个附加条件:只允许顾客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很显然,这种附加条件就是告诉别人,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后人称之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人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道理很简单:人们的判断能力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合理。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相当于扼杀创造和判断。

一种只需要说“是”或“否”的选择,这可以成为判断吗?生活中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往往仅用“可以”或“不可以”解决,或者我们有时对孩子提出的合理化要求也说“不行”。长期下去,孩子在潜意识里会认为答案应该是唯一的,没有选择的余地。甚至会产生不相信家长、遇事不再与家长商量、创造力被限制等后果。

孩子经常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他们和成人的看法有些差别。而这也正是童心的可爱之处,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泼冷水,会扼杀他们的想像力和好奇心,也会让他们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很多时候,纯真的孩子才有客观的看法,敢于说出真理。这就是所谓的童言无忌。父母要鼓励孩子们敢于表达,正面肯定他们的想法。当然,父母要耐心解释,否则孩子有一些看法说法脱离实际最终会引起麻烦,孩子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还未成熟,往往还不能进行多方位思维,因此对事物考虑不周全。家长要尽可能理解少儿思维的特点,可以采用把复杂事物分解简化的方法,分期分批地向他们解释或征求他们的意见。凡是与孩子自己有关的事情,例如选课外活动、参加考试比赛、甚至搬家转学等,与孩子商量显得很重要,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见,也要让他们感觉家长是征求了他们的看法的。否则,家长的心意孩子很可能不会理解。

孩子也是有尊严的

作为20世纪西方最卓越的儿童启蒙大师之一的蒙台梭利。一次,她给儿童们上一节有关怎样擤鼻涕的课。

蒙台梭利首先给孩子们示范了使用手帕的不同方法,还指导他们如何做得尽量不会被人注意。她以一种孩子们几乎察觉不出的方式拿出手帕,并尽可能轻地擤着鼻子。孩子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没有一个人发出笑声。

示范刚结束,孩子们热烈地鼓起掌来。孩子们的反应如此强烈,是由于她的这次课触及到了孩子们那极其有限的社交生活中的敏感点。

我们知道儿童在擤鼻涕方面存在很大困难。父母常常责备他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表现不是那么合适。尽管如此,却没有一个人认真地教他们擤鼻涕的方法。

为了不丢失手帕,他们在学校里还得把手帕惹人注目地系在脖子上,这一点深深伤害了他们的自尊。所以当蒙台梭利叫教他们如何正确做时,他们感到抵偿了过去的羞辱,而他们的掌声表明,他们不仅在这里受到公正的对待,而且掌握了这项技能可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取得一个新的地位。

由此可知,成年人往往意识不到他们是受到伤害还是心情压抑,更意识不到自己在蔑视孩子。实际上儿童也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尽管孩子有时不能够做好某些事情,但父母应该认识到:对孩子才来说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健康的心灵而不是孩子的能力。

父母蔑视孩子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数不胜数,父母对这些事情却毫无意识。比如,当你看到自己的孩子端了一杯水,你就会担心孩子会把杯子摔碎,这是蔑视孩子的一种表现。孩子的尝试和探索不比一只杯子更有价值吗?你是心疼你的杯子还是更关心孩子的成长?

如果打碎这只杯子的是前来拜访的客人,父母肯定会立即说,这只杯子并不值钱,完全不用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为什么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就是另一种反应,很难避免挨骂呢?

不管孩子有多小他都有自尊心,他们应当受到尊重。而尊重的最高境界是理解。大人很难猜透孩子的心思,不如先从尊重开始。

孩子的想像力去了哪里

有家电视台开展过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儿,询问被试者是什么。

问到一些机关干部,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上级。局长沉默良久,很生气地说:“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解答你们的问题呢?”

问到大学学生,他们哄堂大笑,拒绝这个只有笨蛋才会回答的问题。

问到初中学生,一个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个调皮的学生喊“是英文字母O”。

最后问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是乒乓球”、“是月亮”、“是烧饼”、“是老师发脾气时的眼睛”“是李谷一唱歌时的嘴巴”……“人的想像力是怎样丧失的?”就是这期节目的名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接受的教育越多,人的想像力就越贫乏越苍白。

老师问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雪融化了是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说:雪融化了是水。”唯独有一个学生说:雪融化了是春天。”

老师就会否定孩子的想像力,纠正说:怎么会是春天?正确答案是水。”

多么富有想像力的答案,雪融化了固然是水,但谁又能否认这“另类答案”的正确性呢。雪融化了,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一般情况下,老师或家长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只要与这个答案不符,他们就一并认为这是错误的答案。

在美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而我们的教育则更多地是要求孩子循规蹈矩,做事需要进行理性的冷静思考,甚至规定了每个问题都要有“标准答案”,孩子的奇思妙想通常是由于担心被老师或父母斥责而逐渐埋灭。没有灵活的理解,只能死记硬背“标准答案”。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为求万无一失,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学习的工具,更不用提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以后孩子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本应该充满童真、充满童趣、富于幻想的。可是面对问卷,大部分孩子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所有原本属于他们的幻想和激情都无影无踪,似乎他们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要考虑工作与生存的小大人。

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也是一个人,他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从孩子出生起,他是一个自然的独立的个体,你可以指导他,但不能主宰他。他有自己的志趣个性和意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他需要自由发展的空间。

孩子会随着自己的成长,与父母产生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他们对自我成熟的关注及对自己内心世界和外表的强烈兴趣,促使他们与自己的家庭开始产生一些隔离,他们会喜欢花费更多的时间独处或者和朋友一起分享喜悦。父母会对这种分离的趋势产生不舒适的感觉,总想探寻孩子在思考什么,内心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学校的表现究竟如何……父母往往在这种心情的驱使下做出一些不明智的举动,让孩子存在戒备心理,感到自己的个人天地受到了严重侵犯,使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这不但失去了引导和帮助孩子的机会,更不利于父母对孩子的了解。

父母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对未成年的子女放任自流,但问题是如何去介入他们的世界,使孩子愿意向我们敞开自己内心的大门,而保持双方的交流。

父母需要让孩子了解,我们尊重他们的世界,承认他们对事物有相当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哪怕与父母的观点完全抵触,家长也希望倾听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父母的思想是开放的,并愿意接纳全新的思想与潮流,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听取一下父母的意见与观点,汲取上一代人的经验与教训。只有如此,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向父母吐露心声,在有问题时自动来找父母商讨,而非躲躲闪闪,迫不得已时才吐露一二。

尊重孩子是身为父母应该学会的最基本态度。这种尊重不仅要表现在语言表情上,更重要的是从内心尊重他们,尊重孩子表现在很多小事之中,比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新思想与新观点,尊重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明智的父母应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表明,自己相信他们的自我把握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力,但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忠告,这种态度是与孩子保持良好关系的关键所在。

孩子被认为是一个权利主体。他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国际、国家和地方各种法律法规的保护。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从法律角度讲,无论孩子是否有这种“能力”,他们都应该受到尊重。

从另一角度说,孩子获得自尊,离不开得到父母的尊重,并由此可能学会尊重别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首要条件即是自尊和尊重他人。孩子在年幼时,孩子的自尊应该受到保护,这是因为孩子的自尊意识处于稚嫩状态,很容易受到伤害。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这会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曲折还是平坦。

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都希望“做自己的主人”,受到尊重。家长不妨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

早上,6岁的约瑟夫正在吃力地穿着一件妈妈昨天特意为他买的小毛衣,不过由于约瑟夫分不清毛衣的正反面,这的确是一件让人头痛的工作。

“约瑟夫,穿好了吗?要不要我帮你。”妈妈焦急地喊道。

“我要自己穿!”他坚持着自己的努力。过了一会儿,妈妈有点着急了,因为她必须在8点以前赶去上班,在这之前,她还要送约瑟夫去幼儿园,“我来帮你。”妈妈伸手要帮他。

“不!我不需要你帮!”约瑟夫摇晃着身体大叫。

“不要耍脾气了,时间快来不及了。到这边来,妈妈帮你穿。”妈妈看着手表,焦急地说道。

“我说过了,不用你帮!”约瑟夫往床边使劲后退了一步。

妈妈真的生气了,她一把将约瑟夫拉了过来,你这是在浪费我的时间。”妈妈边说边强行从约瑟夫手中夺过毛衣,而约瑟夫则试图挣脱妈妈的控制,他像一只受伤的小兽,拒绝妈妈将毛衣套进他的脑袋。

虽然是出于好心,而且实际情况也要求约瑟夫必须快点穿好毛衣,但妈妈没有尊重孩子的权利和意愿,而是把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强加给孩子,致使约瑟夫在穿衣服这类小问题上开始抵制母亲。父母过分看重自己的权力而忽视了孩子的权利,容易让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位置倾斜。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父母喜欢抱着孩子向别人展示,自己满面笑容,孩子却不高兴,因为他可能想睡觉或者自己去玩,而我们成人却往往凭自己的兴趣任意安排他的生活;当父母认为应该出去散步了,即使这时孩子正在高兴地玩耍,父母并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硬是打断他的活动,带他一起出去了;孩子正在从事一项工作,例如把玻璃球装到桶里去,这时,母亲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她,于是,母亲要求孩子立即把散乱一地的玻璃球收拾起来,然后把孩子带到客厅去见人。

现实生活中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独立现象有很多,比如,父母不断地突然闯进孩子自己的环境中,去打扰他们,并且没有商量就强制操纵他们的生活,这会让孩子感觉父母不尊重自己。得不到父母尊重的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活动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日积月累这种感觉会慢慢变成沮丧和缺乏自信,从而压抑孩子行动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