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在刚出道时,一个月只能挣120美元。当时在音乐界颇具名望的奥特雷非常欣赏柏林的才华,就给出月薪800美元左右,请柏林做他的秘书。与此同时,奥特雷还给了柏林一个忠告:“如果你接受,那么你可能会变成一个二流的奥特雷,但是如果你坚持你的本色,迟早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一流的柏林。”对于这个忠告,柏林反复思考了一段时间,最后他决定暂时过艰苦的生活,保持自己的本色,并最终成为美国最富盛名的作曲家之一。
本色,就是一个真实的自己,我们今天常说的个性也有此含义。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自己是什么样的就保持什么样的,如此特立独行的人才能舒畅地发挥自己。
卓别林初入影视圈时,导演坚持让他从师于一名德国喜剧演员,至少要学习他的表演套路,因为那位德国喜剧演员在当时非常有名。可是卓别林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潜心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终于成为家喻户晓的喜剧大师。
我们的周围有太多不同特色的人,这些人极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效仿对象。效仿可以,但是不能盲从。成不了大树也没关系,小草一样可以享受阳光。关键是,要做大树就要不同于其他的树木,要做小草也要不同于其他的小草。我们可以不是最好的,但必须是唯一。
需要指出的是,保持本色并非鼓励抱残守缺,也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根据自己的特色进行规划,从而使自己的长处更具独特性,而不至于在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因此说,保持本色,并不仅仅表现在特立独行的个性上,还要表现在对自己的能力信心十足上。
爱默生在他的《论自信》一文中说:“在每一个人的教育过程中,他定会在某个时期发现,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好也罢,坏也罢,他必须保持本色。尽管广袤的宇宙间充满了好的东西,但是除非他去耕作那一块交给他耕作的土地,不然他绝对不会有好收成。他所具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种新的能力,除他之外,无人知道他能做出些什么、他能知道些什么,而这些均是他必须去努力寻找答案的。”
有这么一个长跑运动员,在参赛前,教练对他说:“你们这组5个人,没有一个实力超过你的。”于是,比赛结束后,这个运动员轻松地跑了第一名。
后来,他又去参加一个10人小组的比赛,教练又告诉他,这些比赛的运动员中没有一个实力超过他的,结果,他又轻松跑了第一名。再后来,这个运动员又参加了20人小组的比赛,教练指着一个运动员对他说,只要他超过那一个人,他就会胜利。于是比赛中,他紧跟着教练说的那个运动员,并在最后冲刺时又赶超了那名运动员,再一次得了第一名。
后来,他们又去另一个城市比赛。这次比赛前,教练没有告诉他那些竞争对手的实力。于是,在第一场5人小组的比赛中,他以微弱的优势拿了第一名;在10人小组的比赛中,他得了第二名;而到了20人小组的比赛中,他成绩平平。其实,此次各组的其他参赛运动员与第一次各组的那些运动员水平完全相同。
由此看来,就算你是一块金子,如果你没有自信,也很可能让自己褪色为一块生铁,甚至甘心堕落为一片铁屑。生活中的你我原本是优秀的,但是之所以会有不优秀的结局出现,是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亲自导演了这场让自己由真金变铁屑的悲剧。
年的一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有一个19岁的青年正在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两道数学题。
同往常一样,这个青年很快就解答出了前两道题目。不过,他发现今天导师多给他布置了一道题。
第三道题是写在一张小纸条上的,题目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一个正17边形。这个青年也没多想,就赶忙着手去做。
然而,这次,青年感到从未有过的吃力。于是,他认为应该是导师故意给他增加难度的。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第三道题却毫无进展。这个青年绞尽脑汁,他突然感到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根本无法解开这道题。
有些人就是这样,愈挫愈勇。青年的斗志被激发了出来:“我一定要做出来!”于是他又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来画去,尝试着用一些超常的思路去解答这道题……直到天蒙蒙亮时,青年才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把这道难题做出来了。
稍微洗漱了一下,他便去找导师,青年深感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对不起,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用了整整一个晚上,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青年手中的作业本一看,当即惊呆了。他声音颤抖地说:“这……真的是你自己……做出来的?”
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青年有些疑惑,说道:“是的,不过,我太笨了,居然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才做出来。”
导师稍微镇静了一下,然后让青年坐下来,拿来圆规和直尺,然后又把纸铺开,他要青年当着他的面做这道题。
结果,青年很快就做了出来。稍微平静了一会儿的导师又激动了起来,他说:“我的孩子,你知道吗?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牛顿都没能把它解出来,阿基米德也失败了,可是你却只用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我最近也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这张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后来,每当这个青年回忆此事时,总是感慨地说:“在做那道题之前,如果我被告知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那么我可能就无法将其解开了。”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成功课堂
拿破仑?希尔说:“只要有信心,你就能移动一座山。只要坚信自己会成功,你就能成功。”然而,生活中有太多妄自菲薄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因此往往主动地把自己“安排”到一个较低的位置上,以致本色全失。
在这个人人具有从众心理的时代,在这个由于激烈的竞争而使人倍感压力的时代,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呢?其实很简单,首先要找出自己的长处,培养自己的自信,并将你的长处和自信应用到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不断超越。
洞悉人情世故的智慧
人情即人之常情,而人之常情即是喜怒哀乐与好恶。生活中总有许许多多的事故变化在发生,而这种变化往往是悄无声息的,一个人,如果对人情世故反应迟钝,则很可能要吃亏。
洞悉人情世故是一种学问,将这门学问学以致用是一种智慧。生活中,我们都不可能不与人交往,这个时候,人与人之间可能会因为无法理解彼此的处境而遭遇尴尬。
山上住着一户经济条件不富裕的夫妻俩,平常生活都有些拮据。一天,一个朋友路经此地,故人见面,主人难免要尽地主之谊。于是,主人特别嘱咐妻子煮了一些下酒好菜,老友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到天亮。
主人想,既然是朋友,人家又不会在这里待多久,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款待。谁知日子一天天过去,客人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这时,家里的米面都快吃完,菜也快没有了。再加上当时正逢梅雨季节,户外的雨从来没有停过,下山去买些存粮并不容易,况且家里也没有多少钱。夫妻二人都感觉长时间款待,财力物力都不允许。
女主人让男主人想办法,丈夫无奈地说:“他不说走,难道我们能说让他走吗?”
“反正家里已经要菜尽粮绝了,过不了几天,我们三个人就一起饿死好了!”
吃午饭时,男主人同客人边吃边欣赏窗外的景致,同时谈着过往的事情。这时,突然有一只鸟落在庭院的树上躲雨,这只鸟的体型奇大,好像从未见过这样的鸟。于是,男主人灵机一动,说:“你远道而来,这么多天了,我都没有准备什么丰富的菜肴来招待你,实在是过意不去!”
“你这话说哪去了,我倒是感觉一切都好,我感激不尽!”
“不不不,那是因为你不嫌弃!”
“不要这么客气,你们的招待,我真的觉得十分舒适。”
“你看到树上那只避雨的鸟了吗?”
“是的,怎么啦?”
“等一下我准备用斧头把树砍了,然后把那只鸟抓住煮煮,这样,我们晚上喝酒时才有下酒菜呀?”
客人问:“你砍树时,那鸟应该早就飞了,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抓住呢?”
男主人悻悻地看了一下不开窍的客人,无力地说:“不会的,这个世间有太多不知人情世故的呆鸟,大树都已经倒了,它还不知道要飞呢!”
这个故事不是一笑就了事的,我们必须意识到不懂人情故会给我们自己或他人引起不便、不满和不快。我们要了解人情世故,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正面接触的人,更要尽量去了解对方的喜怒哀乐与好恶,要及时准确地感应到人情的变化。
有些老练的人,即使发生了一些人情变化,也不会显形于色,因此,有时候人情世故会显得难以捉摸,但是再难以捉摸的事情我们也要去了解,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对对方平常的言行举止有个大概的把握,一旦发现对方的言行举止有了变化,如由亲而疏或由疏而亲,由热而冷或由冷而热,这就有些异常了!发现异常时,不可马上下定论,而是要以事实来加以论证,以免判断错误。比如你可以直接问对方,也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向第三者了解。这些方式主要是根据事件的性质、你的目的以及你与对方的关系而定。不过,通常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开门见山的方式,因为你不知道对方会有什么反应,万一对方反应颇为激烈,则问题可能会变糟。
需要明确的是,我们了解人情变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探别人的隐私,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你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与之相处。有时候,倘若你对对方的人情变化毫无感知,你很可能会成为被动者,可能会丢失机会,可能会失去朋友,还可能会使自己受到伤害。
成功课堂
古语有云:“做智人者必善为之人。”人际关系的确是一门大学问,若你细心为之则必会有收获,粗心待之则必会失利。
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不彰显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自我夸耀,因而更见功勋卓著;不自认为自己是贤能之人,因而更能被尊重;那些不与人相争的人,世上就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明智者以不争为妙
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是最明智的人。因为世人挖空心思去争的往往是小得、小有、小用,他们将那些小得、小有、小用都争走了,剩下的大得、大有、大用自然就留给了不争的人。
只可惜,能够真正悟出这个道理的人不多,所以我们才会听到太多的怨言:我还没有得到……也许是没有得到名利,也许是没有得到钱财,也许是没有得到感情……于是,他们开始争斗,争权夺势,追名逐利,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大家争斗得两手空空,即使是认为达到目标的人也遍体鳞伤,更有甚者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某部门部长职位即将空缺,部门里有望当部长的人开始明争暗斗,一时间,整个部门都被乌烟瘴气所充斥。有人说自己资历老,有人说自己学历高,有人说自己能力强……他们在把自己夸赞一番后,又将他人贬斥一番,如此这番相互拆台。结果却出人意料,没有参与这场争斗的老李被任命为代部长,半年后,转为正部长。在许多人看来,老李没有什么突出的能力,让他担任部长之职似乎不合常理,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事在情理之中。一个私心太重、功利心太强的人怎么能够做好工作?总有雪亮的眼睛在看着这上演的一切。
古往今来,都不乏争名夺利的现象,这其中有人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人一旦卷入其中,就必定伤败惨重!争名夺利就好比一个大旋涡,只有远离旋涡的人才能登上彼岸。
不妄为才有可能大有作为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唯有不妄为,才能无所不为。
对此,老子还进行一番哲学思辨:三十根辐条凑集到车毂的周围,正是因为它们拱成一个空壳,才成就了车的用途;揉合黏土制作陶器,正是因为它的中心是空的,才成就了容器的用途;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正是因为它的中间是空的,才成就了房屋的用途。所以,“有”所给人的便利,完全靠着“无”起作用。
意思是说,“无”比“有”更重要。不仅客观世界的情况如此,人的行为也如此。“无为”比“有为”更有用,更能使人获益。一味要“争”要“得”,以至于刀兵相见,横征暴敛,就可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汉文帝刘恒在位23年,在位期间,他不求建功立业,而是针对汉初民生凋敝的局面,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使秦末颠沛流离的百姓终于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他在“无为而治”中循序渐进,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从而赢得了民众,为西汉中期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历史上留下了“文景之治”的美名。
有一次文帝朝会时询问右丞相周勃:
“天下一年审理和判决的诉讼案件有多少?”
周勃谢罪道:“不知道。”
文帝又问:
“天下一年钱粮的收入和开支有多少?”
周勃又道歉说不知道。他吓得汗流浃背,因为回答不上而感到惭愧。文帝看到他回答不上来,又问左丞相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回答说:
“有主管的官员管理。”
文帝问:“主管官员又是谁呢?”
陈平道:“陛下如果询问诉讼案件,就去查询廷尉;如果问钱粮问题,就去查询治粟内史。”
于是文帝说道:“如果各个部门都有主管的人,那么我用你主管什么事呢?”
陈平抱歉地说:“我作为臣子感到不安的是,陛下您不知道我们才疏智浅,才让我们占据着宰相职位。宰相的职责是对上辅佐天子,对下抚育万物;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亲抚百姓,并使百官各司其职。”
文帝听后,对陈平大加赞赏。
周勃极其惭愧,他退朝后埋怨陈平道:
“您为何不在平时教我对答呢?”
陈平笑着说:“您身居丞相之位,不知道丞相的职责吗?如果陛下询问长安城里盗贼的数目,您自己也要勉强回答吗?”
这时周勃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陈平。不久,周勃称病,请求免除右巫相的职务,汉文帝应允。于是,陈平独自担任全权丞相。
“在其位,谋其政。”当宰相的职责是要指导百官各司其职,抓大事,抓全面,抓总体,而不能越俎代庖,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必须由各行各业的官员去做。
从汉文帝的“无意建功名,功名反在身”以及丞相陈平“各司其职”的论调可以看出,所谓“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做该做的,没有必要做的就不做。这与我们今天讲的做一个“有为”的人并不冲突。要建功立业,就要有选择地做事,这才是智者。
成功课堂
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并不会因其不争而损失什么,相反,倒是会因为他不去争那些功名利禄,反而会有声名流芳。他不去争享乐,不去争权益,反而能给自己的心开拓一方净土。他们要比那些因利欲熏心而与他人争得你死我活的人幸福得多。
淡泊名利,坚守真我
大千世界,总有数不尽的诱惑:财富、美食、美色、地位等。面对这些诱惑,一旦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就会失去原本平静而美好的生活,甚至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