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易经养生全书
23601600000028

第28章 求医不如求己(5)

另外,脾主散精,全身的水谷精微都由脾脏进行供给。脾一旦“罢工”,血中之精微就不能输布于脏腑、营养四肢,反使血糖蓄积而增高,随小便排出体外,这也就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尿糖往往呈“阳性”的原因。由此可见,只要把脾脏功能调理好,糖尿病就能得到控制。

最好的方法是用白参片外敷左侧极泉穴或是直接按压左侧极泉穴。这里的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的起点,也许有人会说,不是治脾吗,为什么要用心经上的穴位呢?根据“心火生脾土”,“虚则补其母”的理论,需要通过补心来达到补脾的功效。而中药中的参类有很好的清火、补气功效。因此,糖尿病患者只需将捣碎的白参贴在极泉穴上,晚贴早取即可。

最后,还要提醒一下糖尿病患者,生活调理也很重要,比如,少吃糖、少喝酒;不吃高粱、豆芽、菠菜、莲子、虾等食物;少吃烧烤煎炸的食物;少吃散发出浓烈气味的蔬菜,如香菜、韭菜、洋葱、大蒜等;像土豆、大白菜、青菜、大米、猪肉、山药等可多吃一些。此外,情志伤脾,所以保持愉悦的心情,少生气、少动怒也非常重要。

肝经、胆经和肾经——降血压的两大宝

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高血压患者,常常药不离手,但就算药堆成小山,血压还是忽高忽低,何况是药三分毒,天天活在药罐子里,身体又何以健康呢?这里介绍一种中医疗法,不用吃降压药,就能把血压控制住。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经络失控引起的肝阳上亢和肾气阴虚,所以,只要调理肝肾经气的循环,让其正常运行,就能使血压稳定。而人体的肝经和肾经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经常敲一下肝经和肾经,可以畅通血气,使失控的经络恢复调控作用,让高亢的肝经阳气得以下降,心情自然也会变得平和,同时肾阴也会逐渐充实,阴升阳降,身体阴阳平衡了,血压自然就会降下来。

人体的胆经是一条从头到脚的经络,其中多数的经络都和其他经络相邻,唯独在大腿外侧的一段,只有一条胆经,而且这段胆经敲打起来最为顺手,建议每天都敲。敲胆经的方法很简单:坐在椅子上,摆出“二郎腿”的姿势,从大腿外侧跟盆骨交接处的环跳穴(用手摸到一个陷下去的小窝就是)开始敲,直至膝盖,一共四下。对于初学者来说,摸不准穴位也没关系,只要平均分布着敲就可以。

而敲肾经要从大腿内侧根部开始,自上而下慢慢指压,直至足心处,再反向压回大腿根部,每天练习1~2次,每次压2~3分钟,指压时要稍用些力量,以不感觉疼痛为宜。

不过在高血压患者中,有的人高压高,有的人低压高。对付这类问题,也有一套很有效的穴位疗法。高压高的话,要敲三阴交,此穴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点,是调理血压的要穴;低压高的话,要敲悬钟穴,此穴是胆经上的穴位,可以说是我们天生就有的降压大药。

不过要明确的是,这两个穴位一定要每天都敲,每次至少10分钟,力度以有酸痛感为宜,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现它们比降压药都管用了。

太渊穴——颈椎病患者的福音

如果脖子存在酸胀、疼痛、僵硬的问题,严重时还会觉得头痛、头晕、手脚发麻、腿脚酸软、心慌,就要注意是否患有颈椎病,尤其是长期伏案工作的白领或是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更要提高警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这种疾病,又该如何根治呢?

中医认为,颈椎病与肺功能有关,可以说颈椎病患者十有八九都是自身肺气亏虚造成的。要想彻底治愈颈椎病,就必须先调理好肺气。而补肺气最见效的就是太渊穴,此穴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是大补肺气的要穴。平时多按摩一下这个穴位,可以疏通肺脉、调养肺气。而且“肺主皮毛”,对于女性患者来说,只要肺气充沛了,皮肤自然会变得光洁亮泽。

另外,颈椎病患者还可以用穴位敷法来进行内外兼治,即用白参贴太渊穴来补益肺气。这是因为白参的药气在太渊穴的导引下,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肺脏,补足身体的肺气。方法是将白参捣碎,外敷在太渊穴上,用纱布和胶布固定好,晚上贴,早上取下即可。

对于颈椎不适的人来说,平时还要多喝些鸡汤,一定要放些有补气功效的黄芪或是党参;不要刻意限制主食,过少也会引起肺气亏损;工作一段时间后,要注意放松身体,做些有益颈椎健康的办公室小动作,只要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颈椎病自然就会慢慢消失。

药到病自除,何惧阴雨天的“老毛病”

每到阴沉潮湿的阴雨天,来医院就诊的腹泻、呕吐、水肿、关节炎等患者就非常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这种症状,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防范和治疗呢?

阴雨天湿气往往很重,而湿气通于脾,湿气过重就会给脾脏带来损伤。人体的脾胃居于中焦,主运化水湿,脾胃一旦虚弱,就会运化不利,水湿停聚,就会引起湿浊内生,泛溢肌表,出现浮肿、呕吐、腹泻等病症。由此可见,预防阴雨天的老毛病就要从祛湿着手,而祛湿就要先祛脾湿。建议大家按揉左侧阴陵泉穴,此穴是脾经上的祛湿要穴,只要照顾好这个穴位,湿气就无藏身之地了。而借助中药外治法更能增强祛病效果,方法是每天睡前把捣碎的白参,外敷在阴陵泉上,然后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好,早上取下即可。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在此穴外敷白参粉来调治,这样就更能大补脾气了。

此外,还要提醒的是,体内湿气重的人,日常饮食可以多吃些巽木的叶类蔬菜。因为“风能胜湿”,可以把水气刮跑,而《易经》中风恰好对应巽木。所以,绿色食物比较适合体内湿气重的人食用。

大道至简,祛痰有方

痰本来是人体的一种生理性产物,但是一旦出现痰多不止、长期咳嗽等异常现象,就会由此而引发哮喘、气管炎或其他严重疾病。祛痰前只有了解其病根,才能对症下药。

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如果肺部遭受风邪或寒邪的侵袭,就会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出现咳喘等症。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脏器。可是一旦湿邪侵犯人体、思虑过度、劳累疲倦或是饮食不节的话,都会损伤脾脏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于是,一旦水湿内停就会凝结成痰。由此可见,祛痰主要从调理肺、脾两脏的功能入手。

肺是人体的“娇脏”,口鼻与肺直接相通,一旦肺的功能失衡,遇到一点寒气,就会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呼吸方面疾病。所以,痰多的人一定要多保护“娇气”的肺脏,平时要多多敲肺经,因其上面有很多要穴,只要你敲它,就会为你服务。在调理脾脏功能方面,最好用足阳明胃经上的络穴——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此穴是健脾和胃、祛痰、化湿的要穴,只要勤按揉,就会看到效果。为了更好地调养脾脏,还可以配上同样具有补益脾气的甘草,方法是把甘草捣碎,外敷在丰隆穴上,晚敷早取,坚持一段时间,脾的功能恢复了,也就起到了祛痰止咳的效果。

另外,痰多的人要多吃芝麻,因其有消痰的功效,生吃、炒熟了吃、磨成粉都可以,而且还要多吃些清淡的食物,不过一定要少吃肉,特别是猪肉,吃多了容易生痰。

求医不如求己,预防脑中风自有道

脑中风多发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和糖尿病的人群更易并发脑中风。如果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麻木、刺痛、浑身没劲儿、言语不清、眼花、行动笨拙,就极有可能是脑中风的先兆,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脑中风通常会在情绪大起大落、过度劳累或用力过猛时发作,白天比夜间的发病率高。因此,提醒老年人,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大喜大悲;要做到劳逸结合,不能干过重的体力活;不能用力过猛,去厕所大便时也不能过于用力,免得引起颅内血压骤增等。

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忌烟,每日饮酒不超过100毫升(白酒)。预防中风可多吃土豆,土豆中钾的含量比较高,因其能预防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除此之外,就是要坚持锻炼,经常去室外做做运动,散散步、打打太极拳等。

这里提醒脑中风患者家属,平时要多观察家中的老人,如果发现情况不对,立即拨打120急救,在救护车来之前,家属可采用中医的一种急救法:在十宣穴上扎针,然后挤出血来。十宣穴位于十个手指尖端的正中,左右手共十个穴,常用于中风、中暑出现昏迷时的急救,尽管放心使用。

根治骨质增生的妙方——补肝肾

骨质增生就是中医里的“骨痹”,一般与外伤、劳损、淤血阻络、风寒湿邪、痰湿内阴、肝肾虚等引起的经络阻塞有关。中医认为,“肾主骨,肝主筋”。人到老年多肾经精气虚,导致不能生髓主骨。而肝肾同源,肾亏肝亦亏,肝经气血不足,则不能养筋。在肾经精气亏虚、肝经气血不足的情况下,就会影响骨髓的正常发育及保护骨质,所以,人在反复的活动中极易发生骨质病变,因此预防骨质增生,就要以补肝肾为主。

骨质增生是肾经所管的范畴。肾强则骨强。肾经的起点在足底,中医认为,“热则行,冷则凝。”因此,平时多敲肾经和热水泡脚可以疏通经络、祛湿散寒,不失为预防和辅助治疗骨质增生的好方法。

骨、髓由肾统领,肾是用来藏水的,因此骨髓也就相当于水,明白了这层关系,按中医五行学说,脾土克肾水,就知道脾功能的好坏也影响骨、髓的功能。

肝属木,木克土,所以有时敲肝经治疗骨质增生。不管用时,我们就得想到可能是脾土出了问题,就不能再敲肝经了,应改敲脾经了。

除之,平时还要注意预防工作。首先,避免长期剧烈运动,以免造成软组织损伤和骨骼受力不均,从而诱发骨质增生;其次,要适当做关节的运动,可减轻或预防骨质增生;最后,吃胡桃、熟地、黑芝麻等具有补肾益髓功效的食物,能起到预防和延缓骨质增生的作用。

5.人到老年,以柔克刚安身心

《周易·系辞》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说明了自然是阴阳运转调和的,因此养生也要注意劳逸结合。

善养五要穴,手到病自除

百会穴用手掌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天坚持2~3次,就可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膻中穴经常捶打这里,可驱散邪气、闷气和郁气,而且还有排泄毒气、延年益寿的效果。

下丹田又称气海。用手掌先顺时针按摩60次,再逆时针按摩次,每天2~4次,直至丹田有温热舒适感止。

劳宫穴劳宫穴位于手心,用两手拇指互相按压或者将两手顶在桌角上按压劳宫穴,长期坚持可下降心火、强壮心脏。

涌泉穴每晚临睡前半小时,将双手掌擦热,然后用右掌按摩左涌泉,左掌按摩右涌泉,以此达到下降心火、上升肾水、促进睡眠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的刚柔相济养生术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可见,以柔克刚符合万物变化规律,万物的道中含有柔弱的特质,由弱变强和弱能胜强,则是客观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小树苗可以长成参天的大树,而人的发育则是从幼儿到少年、青年、壮年直到老年的阶段发展的,这就说明了客观事物的发展,往往从弱小开始。人的养生也是如此,注意平日的一点一滴,才能成就长寿、健康的体魄。那么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养生智慧呢?

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易经》上讲到阴阳规律说,上至宇宙,下到蝼蚁,都是按照各种规律演变发展的。人要想健康长寿,同样要遵守生活上的小细节,按时休息,按时起床,遵循一定的作息规律,这样才能让日渐老化的身体有个可遵守的运作依据,才不至于出现状况。

适量饮食,合理就餐饮食可谓是养生的一个重头戏了。事实上,有些人的饮食习惯已经坚持了很多年,就像喜欢吃简单、清单饭菜的人接受不了油腻、多样的饭菜一样,如果非让他们改变坚持多年的习惯,就像突然改变他的进食规律一样,让人难以接受。可见,规律跟习惯性对老年人都十分重要,一旦打破它们,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儿。因此,所以无论是子女还是自己,都不要强迫快速地打破多年形成的生活的规律。

注意劳逸结合阴阳是《易经》中的最根本物质,是组成《易经》

的基础,可以说,没有阴阳就没有《易经》。在中医理论中,讲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换,并且用这些规律来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其实,阴阳消长就是阴和阳互相变化的过程,如果阴也不动,阳也不动,那我们这个世界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变动才是任何生命存在的根本。因此,要注意劳逸结合,多多运动。

情志养生中医讲究情志,认为七情皆能伤人,而且过激的情绪可能累及到心脏: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此,老年人在遇到事情时要镇定自若,冷静对待,而且还要乐观开朗,提高自己的抗逆能力。避免为情志所伤可以为自己建立一道心灵的屏障,帮助自己延年益寿。

6.五官健康,身心安然

五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与身体的五脏息息相关。如果五官中的哪一个感觉不舒服,很可能预示着你的五脏正在逐步地发生功能性衰弱,不及时治疗,还会诱发其他疾病。

找到火源,口腔溃疡自消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被口腔溃疡折磨的经历,轻者喝水、吃东西困难,重者还会伴有便秘、口臭的问题,让人头疼不已。其实,仔细留意一下生活现状就会找到罪魁祸首——过重的精神负担、工作压力、生活琐事、饮食起居反复无常,这些都是诱发口腔溃疡的根源。

也许,你也清楚多吃新鲜蔬果、补充足够的水分、酌情吃维生素B2的重要性,但这些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只有了解了病根,才能彻底驱走口腔溃疡。

中医认为,口腔溃疡是上火引起的。但是火源自于哪里却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这就要从引起口腔溃疡的部位来说。口腔下唇内壁溃疡,是肝火旺所致,治疗以疏肝行气为宜,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桑叶配右侧中封穴。中封穴能疏散肝经郁结的经气。用桑叶主要是打通肝经,疏散肝脏的郁气,消除溃疡。把桑叶贴在右侧中封穴处,用纱布和胶布固定好,晚贴早揭,治疗效果显着。舌头两侧溃疡是肝胆郁火所致,治疗以泻火消毒为宜。与肝火比起来,胆火更容易口腔溃疡。侠溪穴泻胆经郁火效果最好,再配上地骨皮,就是枸杞树树根外面的表皮:它的退火功效特好,不分虚火、实火,是火都能退。方法很简单,将地骨皮捣碎,外敷在侠溪穴上,用纱布和胶布固定好,晚贴早揭,用过这种方法的患者,都说效果好,只要用两天溃疡面就愈合了。

最后,提醒易患口腔溃疡的人,但凡容易上火的食物都要慎吃,像油炸、烧烤、辛辣刺激的食物都要离得远远得甜食也要少吃,尽量多吃新鲜的叶类蔬菜。出现溃疡后,也可以用中成药西瓜霜喷剂喷洒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