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有好几个孩子都在那里画画,你的孩子看见以后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因为他认为自己也能画画,而且还能画得很好。
这正是一种自觉的无形的竞争,在这种行动中孩子会逐渐形成具体行动的习惯和良好的自信心,这比苦口婆心和良言相劝有用得多。
2.告诉孩子所谓的竞争不仅是和他人相比,而且还要和过去的自己相比
如果一个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只和别的孩子相比,恐怕他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这会使他丧失学习的兴趣,变得十分自卑、十分畏缩。
因此,家长要鼓励他和自己的过去相比,进行自我调适,加强他的自信心和勇气。
3.在教孩子有竞争意识的时候,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
或许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比不过他人,可是在体育上或音乐上他可能比他人高出一筹。
家长要让孩子既知道自己的缺点,也要知道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因为“信心是推动学习的源泉”。
有了自信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他都不会低头,不会丧失信心,并且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努力。
总的来说,应该给孩子灌输一些竞争的观念,但此种灌输应该是正确的、合理的,不要让它成为孩子的负担而使孩子失去竞争力。
现在的父母们肯定都能感到社会各个领域正在发生的革命。经济在变,思想观念在变,我们的生存方式也在变化。将来的社会一定会是一个充满着各种竞争的社会,但同时也是一个在合作中才能求生存的社会,所以你的孩子作为将来社会的主人之一,是否能够承担得起这种角色呢?
现在的父亲需要去做的就是要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树立一种竞争与合作的意识,积极支持与鼓励孩子们去参加一些团队活动。这种既讲集体荣誉,又允许每个人通过竞争发挥自己的努力的活动,可以包括下列举出来的内容:
⑴大多数的球类运动譬如垒球、手球、足球、水球等等。
⑵通过个人的表现来实现的团队竞赛,如网球、游泳等。
⑶辩论赛和集体演讲。
⑷与别的学校一起举办的管弦乐表演或其他集体活动。
在上述的各种情况中,个人都是作为集体的一员而参与竞争的。他将会得到其他集体成员感情上的支持,并且会因为自已在集体中的杰出表现而受到他人给他的欢呼和称赞。而且,不理想的个人发挥可以通过团队中的其他成员的努力来予以补偿。
在这样的竞争活动中,孩子们可以逐渐学会怎样对待胜败,学会怎样支持自己团队中的其他伙伴,学会怎样在自己的团队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作用。
他们在最大的成功机会中慢慢地培养了个人的自信心,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各种技能。
个人竞争,譬如向某个艺术展览提供个人的一幅画、参加运动会中的一些个人比赛项目、单独演讲等,这些活动也是对孩子极有好处的。这可以培养孩子在各方面的潜在能力,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潜力。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促使孩子以一种更直接、有时甚至还是更痛苦的方式去品尝遭到失败的痛苦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如果你的孩子选择参加了个人的单独比赛,你应该和他谈谈失败、成功和参与之间的关系。你要坚决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不管最终的结果是什么,都应向他表现出温暖的家长之爱。要对他作出的一切努力都表示赞赏。你一定要让孩子深深地懂得:人生是充满了失败与成功的,谁也不会一帆风顺地度过他的一生。还要让孩子自由地参加竞争。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某一项竞争活动,并不是让你迫使孩子去参与某一场运动比赛或为某一个团队效力。
如果你的孩子不想参与竞争或喜欢另外一个比赛项目,你最好让他自由决定好了。可能有时你的孩子或许只是想充当一名观众迷,在有些情况下,那些观众迷和赛手一样也都是充满了竞争的。
切记,孩子之间应该以充分合作为前提。千万别让孩子仅仅为了赢得竞争而排除或不顾一切,或是纯粹为了参与一次竞争去寻找各种关系,以至于做出一些孩子所不该去做的事情。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很可能会失去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教训和生活上的体验。
竞争是取得胜利的法宝,合作精神是常胜的惟一秘诀。
□如何让孩子自己独立自主
孩子是社会人,属于社会,因此早晚都要离开自己的父母,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很重要,家长要从哪些方面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
1.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两三岁时,随着生理结构的不断发展及能力的不断增强,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孩子此时很想尝试和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
此时,家长就要注意及时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洗自己的小手帕、吃饭时摆碗筷等,让孩子在生活中的小事中体会到帮助他人的乐趣,从而增强孩子独立做事的自信心,只有这样,他才会在遇到挑战时不会不知所措。
2.让孩子提出自己能理解的事情的意见
家长和孩子交流时,要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与父母平等的个体,尊重和了解孩子。
有一些家长常对孩子说:“你还太小,你不懂。”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不明白与孩子怎样交流,在他们看来,满足了孩子生理和物质需要就是好家长了。他们一切都替孩子决定了,很少会问孩子有什么想法,也很少征求孩子的看法和意见,这样的父母不能了解到孩子的想法,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更不会得到孩子的信任。
家长要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与父母平等的个体,尊重和了解孩子。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内心也会越来越丰富,因此家长要尽量抽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
那些尊重孩子的家长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件事的?”
当你尊重孩子时,就要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不断地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到知识。
你如果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思维为孩子指明方向,告诉孩子要如何去做,就会使孩子不敢亲身进行体验。
你如果认为你的知识丰富,不断地向孩子进行灌输,并不失时机地纠正孩子的不足,你就会限制孩子积累知识。
3.遇到困难自己解决
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家长不要一看到孩子遇到困难就马上前去帮助,例如,孩子跌倒了,家长立刻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孩子在吃饭时把饭粒掉在了桌子上,家长立刻严肃地批评孩子,然后端起孩子的碗喂他吃。家长这样做会使孩子感到无能、自卑,使孩子失去探索、尝试的勇气。
当孩子遇到自己能战胜的困难时,家长要放弃帮助孩子的机会。千万要记住,孩子不是家长个人的私有财产,他们早晚要离开你的怀抱,投身到社会的大潮中去。
为了让孩子尽早适应社会,家长就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长大后的安身之本———独立能力!
现在的孩子.物质享受大都比较丰富,文化生活也比以前丰富了许多,所缺少的就是独立自主的精神。
独立性,从社会的发展和现状来看,是家长应该特别强调和重视的。
独立性是人的心理特征,它是靠引导、培养、锻炼、环境造就和内化而形成的。
培养独立性至少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进行。
1.为你的孩子安排独立的内容
培养孩子独立安排、设计、规划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能力。
学习和日常生活是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内容,对孩子要适当地提出要求,为自己做出计划和打算,家长或老师帮助孩子并提出建议,鼓励孩子付诸实施。
2.让你的孩子放手去做
少干预、多指导,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包括孩子家长、隔代老人、教师或教辅人员,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绝不要干预太多、替孩子做事。要想做到适时适度的指导是要动脑筋花力气的。
习惯的养成,关键在孩子时期。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内所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3.不断地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和事事依靠自己的信念教育孩子一定要相信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就能创造出奇迹,任何时候正确地估计和认识自己都是非常重要的,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结果将会一事无成,后悔也来不及。
4.培养孩子具有多渠道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
保证活动能够独立完成,一定具有足够的信息。不管是以后的升学、求职、就业,还是谋求事业的发展,都需要具备获取、分析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
正确而果断的决策是独立性的行动基础,没有果断的决策,就没有及时的行动。
教育孩子习惯于自己做出选择,错误决策、盲目决策、优柔寡断和无所适从,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贻误时机的后果可想而知。
6.让孩子具备正确评价自己活动结果的能力
正确地评价活动结果,检查总结活动结果的成败得失,是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业绩以及社会活动效益的重要反馈,而且,这也是下一步活动和成功的基础。
可以从独立地检查作业,主动地发现和改正错误做起。
7.让孩子多承担社会工作以培养组织管理才能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活动和情感的沟通,有助于独立性的形成。
集体活动可以增长见识和增加才干。事实证明,许多人在学生时代有过为集体服务和做学生干部的经历,对以后的求职择业、职业生涯发展和成才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8.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
善于独立地思考,敢于走自己的路,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面对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对个人来说,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在多项能力和全面素质方面的要求都更高了。
独立性是创造力的基础,只有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能够接受和容忍事物的不确定性,并坚持不懈地探索它的规律和内在的合理性,才能适应将来的社会,有所建树,有所贡献。
□如何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不同的孩子的记忆力水平是有极大的差距的。
如著名的音乐家舒伯特小时候对教堂传出的弥撒曲能过耳不忘,记忆力可谓惊人。更让人吃惊的是法国的小神童吉恩·路易,生下才3个月,竟能背下全部拉丁字母。到了3岁能用拉丁文读写,4岁掌握英语、德语和希伯莱语,5岁则通数学、地理、历史,可谓是超级神童了。
研究成果表明,记忆一般出现在婴儿时期。条件反射的形成即标志着婴儿具有了记忆力。例如当母亲抱起婴儿,如果此时抱的姿势恰恰和喂奶的姿势相同,婴儿就会出现吃奶的反应———吮吸动作。这就是婴儿记忆的萌芽。
在整个的幼儿期,幼儿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识记忆占优势,有意识记忆正在逐步发展,幼儿最早、最容易记住的事物,往往是那些和他本人关系非常密切的东西。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婴儿母亲心脏跳动的声音录下来,经过扩大,当婴儿啼哭时,就放给婴儿听,结果婴儿往往会停止哭闹,变得安静。同样,当婴儿大声哭闹时,母亲紧紧拥抱婴儿,让其感受母亲心脏的跳动,婴儿也会马上安静下来。这是什么原因呢?研究者解释说:这是婴儿感到他们又重新回到了熟悉的胎内环境,从而产生一种安全感。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胎儿已具备了听觉记忆。对于这一结论,目前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在婴儿期,婴儿容易对那些色彩鲜艳,例如红色、黄色,或者色彩对比强烈的事物感兴趣。另外,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会运动的东西也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常常可以看到1岁左右的孩子把凡能抓到手的东西使劲往地下扔,这并不是孩子具有破坏的天性,而是此时此刻孩子对东西掉在地上发出的声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声音带给他极大的乐趣,甚至能逗得他哈哈大笑。所以父母在给孩子选择玩具时要注意玩具的色彩,那些会动或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往往能得到孩子的青睐,而那些高级的电子玩具到了年龄小的孩子手中,也许顷刻间就粉身碎骨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当孩子掌握了语言这一工具后,他的有意识记忆逐步发展了。若想培养你的孩子,就得重视发展孩子的有意识记忆,这一点很重要。
年龄越小,记忆的直觉形象性就越明显。这是由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所决定的。对于这些具体的、可以看的、可以模的,甚至可以听到嗅到的东西,孩子往往很容易记住。这一时期,形象记忆明显优于语词记忆。目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看图识字教学法,根据也就在于此,并已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幼儿由于年龄小,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在他的记忆中,机械记忆所占的比重往往较大。孩子往往喜欢重复,对故事百听不厌,也喜欢背诵,这对于提高孩子的记忆力、积累知识大有益处。但并不否认此时幼儿已开始有了有意识记忆。
据说歌德小时候,母亲每天给他讲一个故事,但总保留了故事的结尾。第二天,小歌德向母亲复述故事,还被要求编一个故事结尾,这样他才能从母亲那儿再听到一个新的故事。在歌德复述的故事中,已不可能是逐字逐句的机械背诵,这里已加上了他的理解和想像,有所发挥,有所创造了。也许正是由于童年时期的这种游戏,孕育了一代文豪。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往往误认为孩子的记性好。其实不然,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他们的记忆常常会产生误差。有一个孩子曾对她的小伙伴夸耀自己的洋娃娃如何如何的漂亮,其实这位小朋友并没有这样的洋娃娃。这在成人看来,往往认为孩子在撒谎,于是把孩子记忆错误当成了孩子的品行问题。其实这位小朋友的母亲曾答应要买这样一个洋娃娃作为她的生日礼物。出现上述的情况只是由于孩子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往往把臆想和现实混为一谈。碰到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慎重对待,要分析原因,千万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否则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呢?
谈到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有的家长难免担心这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影响孩子大脑的正常发育。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早在本世纪初,多尔兰德就证实了天才人物比一般人长寿。他挑选了16世纪以来欧美的杰出人物100名,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为66.7岁,而当时的成年人(不把20岁以下死亡的人计算在内)的平均寿命为51岁。看来神童短命纯属无稽之谈。
而大脑也像其他人体器官一样遵循“用进废退”的规律。
根据近代脑科学的研究,人脑约由10亿个高度发达的神经细胞组成,可储存的信息量是电子计算机的100万倍,而目前大脑的功能只开发了1/10。由此可见,人的智力潜能是无穷的。
纵观古今中外众多的神童,他们的成功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有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里所谓的环境就包括了他们家长对他的正确引导和培养。
年轻的父母,相信在你们悉心培养之下,你们的孩子也一定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