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甩手掌柜”的用人哲学——管人用人的9条金科玉律
23497300000032

第32章 用人不疑,用他就要相信他(2)

诸葛亮被刘备请出茅庐时,年仅27岁,刘备对他以师礼相待。关羽、张飞的年辈长于诸葛亮,追随刘备多年,劳苦功高,两人对刘备如此重视诸葛亮,很不理解,说: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刘备却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刘备对诸葛亮如此重视,当然不是没有根据的,他在隆中对策中已经觉察到了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因此才给予他以极大的信任和权力。正因为这样,诸葛亮才得心应手地指挥全军人马,慑服居功自傲的关羽、张飞,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卓越才能。对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刻骨铭心,在辅佐后主刘禅的生涯中,倾心竭力,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国后期的生存和发展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用人不疑是用人的一个重要原则。

当然这个“不疑”是建立在自己择用人才之前的判定、考核的基础上。不用则罢,既用之则信任之。管理者只有充分信任部属,大胆放手让其工作,才能使下属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焕发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说,一旦决定某人担任某一方面的负责人后,信任即是一种有力的激励手段,其作用是强大的。

试想一下,使用别人,又怀疑他,对其不放心,是一种什么局面:试想一下,在你的公司里,如果下属得不到你起码的信任,其精神状态、工作干劲会怎样。假如你的公司职员情绪欠佳,精神沉郁,怨懑丛生,上下级关系怎么能融洽。这种彼此生疑生怨的状况,常是导致企业瘫痪的主要原因。

信任你的下属,实际上也是对下属的爱护和支持。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特别是对于担当生产、销售、试验、拓展、探索者角色的下属而言,容易受人非议、蒙受一些流言蜚语的攻击,那些敢于指出管理者错误,提建议、意见的,那些工作勤勉努力犯了错误并努力改正的,管理者的信任是其量后的精神支柱,柱倒而屋倾,在这种状态下,管理者切不可轻易动摇对他们的信任。

企业老板对下属信任的同时,对待下属一定要坦诚。如果出现变故及不利因素,有话要说到当面,不要在背后议论下属的短处,对下属的误解应及时消除,以免积累成真,积重难返。有了错误要指出来,是帮助式的而不是非难指责式的,相信你的下届不是傻子,好意歹意心中自明。总之,与下属经常保持思想上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信任问题,其实它是两个彼此相处的人应该具有的一个基本的和必要的要素。两个陌生的人在一起,彼此防范,没有什么信任可言。而一旦人们通过某种渠道互相认识熟悉后,彼此渴望的就是一种信任。互相看不惯的人很难有信任可言,嫌隙的存在是关系恶化的起端,离自己越近越亲的人,你应该给他越多的信任。对朋友应该推心置腹。在一个企业里,副经理、部门经理之于总经理,一般职员之于部门主管,可称为手足或臂膀,理应得到很多的信任。如果你不给他们或给他们的信任不够多,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在家庭生活中也是这样,夫妻关系应该说是再好不过了,但如果你不给对方最多的、最大限度的信任,家庭生活也不会和睦。

要谨慎对待各方面的反映,不因少数人的流言蜚语而左右摇摆,不因下属的小节而止信生疑,更不宜捕风捉影、无端地怀疑。而且在信任的程度上,也应该是离自己最近的最亲的,给他们以更多的信任,更广泛的更高质量的信任。

当然,信任要看对象,不能对什么人都深信不疑。信任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可归结为两点:一足下属的德,二是下属的才。

德与才可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对德才的外延作适当调整,但二者不可偏废。多疑固然是管理者的致命弱点,但也不能不加分析地都深信不疑。下属做某件事是否尽职,担任某个职务是否称职,都要深入地进行考察。要实事求是地信,实事求是地疑。当信则信,当疑则疑。

5.用兵命将,以信为本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圣人接触别人,小心言行,不为防人,为防口。人之口舌软而无视,人与人之间,舌之作用可当得半个人。身处高位的人,一咳嗽一眨眼都会引起下属的关注。

五出祁山时,诸葛亮鉴于前几次出祁山所导致的久战兵疲,采纳了长史杨仪的建议,把兵力分为两部分,轮番出击。第一批兵力率先出征,过了一百天再由第二批兵力替回,第二批兵力出征百天后,再由经过休整的第一批兵力替回,如此循证了军队士气的持久。为使轮番出击的战术得以顺利实施,诸葛亮明令规定:“违限者按军法处治”。

兵出祁山后,后方粮草屡摧不到,营中缺粮。诸葛亮攻下卤城后施计抢割陇上麦,用来补充军粮。然后,又在卤城外设下伏兵,击败魏军的偷袭。司马懿发檄文征调雍、凉二州的20万人马前来助战。此时,蜀兵轮换期已到,后方汉中的兵马已经出了川口,送来公文,只待会兵交换,诸葛亮传令前线军兵返回后方,征战百日的士兵们各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正在这时,孔礼引领的雍、凉人马20万已经来到,与郭淮会合,去攻袭剑阁,企图截断蜀兵的归路。司马懿亲自率兵攻打卤城。蜀兵听后都很惊恐,形势危急。杨仪建议诸葛亮变通一下,先留下旧兵退敌,待新兵来到再换班。诸葛亮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令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依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随即传令归兵当日起程。众军士得知,万分感激,异口同声大呼:“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诸葛亮对众军兵说:“尔等该还家,岂可复留于此?”军兵们却执意要出战,不愿回家。诸葛亮下令人马出城列阵,西凉兵马长途远征,人困马乏,刚要安营,蜀兵一齐杀出,人人奋勇,将锐兵骁,杀得魏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为人处事讲究信用,是中国传统的人伦道德标准。儒家所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就有守信的内容。《孙子兵法》的开篇提出为将之道的“五德”即智、信、仁、勇、严,把“信”当作将帅必须具备的品德。值得注意的是,儒家的“五常”,足就普通人而言,“信”排在末位,而孙子的“五德”却将“信”排在第二位,也就是说,守信对于带兵打仗的将帅来说,更为重要。诸葛亮在危难的情况下,仍然遵守“用兵命将,以信为本”的信条,正是因为他把信用看得十分重要。作为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全部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信为本”,“言必信,行必果”,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是因为,将帅不同于士兵,管理者不同于普通下属,能否守信不仅关系到管理者自身,还关系到管理者所辖群体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诸葛亮在危难之际,仍然坚守事先的诺言,命令军兵撤回后方,他的举动所得到的回应,是军兵士气陡生,愿意留下死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信用对于管理者来说,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激励下属的作用。管理者先前的许诺,自然而然地要把下属的期望方向引导到诺言的内容中来。当下属的所为达到了管理者许诺时所规定的前提条件,不折不扣地兑现诺言,会激发下属的内在驱动力,即工作的积极性得以保持和发展。反之,如果许下的诺言不兑现,或不能完全兑现,下属先前的期望破灭或部分破灭,不仅会导致内在驱动力的消失,还会使下属产生逆反的心理,因之管理也就无法进行。

守信的激励作用之所以不可替代,是因为守信在各种激励手段中,处于基础的地位。管理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根据管理对象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设置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诱发了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使之做出一系列实现目标的行为。但是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伴随着个人需要的满足。管理者事先许诺给下属的报偿,如表扬、嘉奖、福利、晋升等等必须兑现,这样下属才有可能继续保持和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如果被管理者的个人需要因为管理者不肯或忘记兑现,那么下一次的激励就难以奏效。难怪有人说,失信一次,会导致干百次重新激励的困难。总之,守信用可以直接激励下属,也可为其他激励手段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保证。

守信用,还有利于组织的外部交往与合作。三国时代,军阀割据,大大小小的军事集团蜂拥而起,由于暂时的共同利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军事集团有可能进行合作,来对付共同的敌人。合作的双方经常为了各自的利益,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单方面改变从前所作的承诺,难于进行真正的精诚合作。吴蜀两家的联盟,凡是双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守信用的时候,双方的合作就较有成效;凡是双方为了各自E目前利益或长远利益不守信用时,合作就不能进行甚至使联盟瓦解。因此,能否守信,是组织之间进行互惠互利合作的关键环节。

当今吐界,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合作能否成功,与有无信用直接相关联。凡是成功的交往与合作,必然是双方恪守承诺的结果:凡是失败的交往与合作,必然是双方或其中一方不守信用所导致。由此看来,当今世界的任何组织,在选择交往合作伙伴的时候,无一不是把信用当作首要条件,这是不足为奇的。自古以来,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都离不开顾客的合作。欲要提高效益,吸引顾客,重要的方式就是提高信誉。信誉卓着的商店,往往顾客盈门,信誉扫地的商店,则免不了冷冷清清。为了在下属和组织外部建立良好的信誉,管理者必须注意:

第一,不要轻易许诺

一个经常随意许愿的管理者,在人们的心目中必然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因为许下的诺言越多,越难以完全兑现,不能兑现的诺言,自然被认为是谎言。因此,每项许诺都要深思熟虑,否则,指天指地,拍胸击掌,也难免会变成假话、空话。

第二,不要忘记许下的诺言

由于管理者多半事务繁忙,容易忘记对下属的承诺,特别是那些表面看来微不足道的承诺。然而下属是特别看重上司的承诺的。由于管理者的遗忘而不能兑现,下属会产生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第三,一旦信用难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变被动为主动

由于情况的变化,或其他可以理解的原因,当初的承诺不能兑现或不能完全兑现,应该向对方做出解释,讲明原因,以求得谅解。

第四,守信击在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