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老北京文化
23481800000003

第3章 饮食文化篇(2)

宰相严嵩夫人身边的一个丫头和六必居的老板有点亲戚关系。这个小丫头,非常聪明。一天,她听见夫人嘴里叨叨咕咕地说:“相爷的书法,名震京城,怎么那么不值钱,给一家小酒铺写匾?”她就对夫人说:“相爷自然是不会给卖酒的小铺写什么匾额了!可是俺想:人家既然想办法托到相府里来了,并且是托到夫人您的头上了,您为何不动笔应付一下了事呢?”夫人一听小丫头说的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拿起笔来,就写了“六必居”三个大字,放在桌子上。正在这时宰相严嵩下朝回家,见夫人写得很不像样,就顺手提起笔来,方方正正地写出三个大字——“六必居”,然后他就拿到夫人的面前,让夫人看,说应该这样写才好看……他的夫人听了,心里暗想:“正好,你替我写了,我拿它应付一下,事情亦就结了!”

第二天,夫人就打发她身边的丫头将严嵩写的“六必居”三个大字给“六必居”的老板送去了,很快使六必居名震京城。

砂锅居据老北京人相传,明代时的宫眷内臣,每年农历四月间,按习俗讲究吃白煮猪肉。吃时,将煮熟的猪肉切成片,佐以蒜泥、酱油、韭菜花食之,其味格外醇香。古籍《明宫史》记载:每年一到农历四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纱衣……吃笋鸡,吃白煮猪肉,以为‘冬不白煮,夏不熝’也。”

到清乾隆六年(1741年),在今北京西四缸瓦市路东,出现了一家“和顺居”,专门使用一口直径一米多的大砂锅做自煮猪肉,其味醇香,很招顾客青睐。后来,顾客们就将“和顺居”称为“砂锅居”了。《北京传统文化便览》里写到:

砂锅居在清末年和民国初年生意十分兴隆,每日清水煮一口猪内。名菜制法是烧、燎、白煮;“烧”就是“炸”,如有炸猪肝名菜,外酥里嫩,香脆可口;“燎”是将带皮肘、蹄、头用铁叉子上火燎糊,用温水浸泡后去掉糊皮,再用砂锅清煮,熟肉上桌时切成片,拌有调料。砂锅居的白肉、白肠、白肚等菜,具有白、嫩、香、热等特点。北京解放后,1956年公私合营后,在旧店址南建了新店铺,并添置了各种型号的小砂锅,使上桌的菜看更有传统风味,深受顾客欢迎。50年代,周恩来、陈教等曾来此店品尝风味食品。

北京爆肚、芝麻烧饼和艾窝窝

北京爆肚京城传统风味小吃。老北京时,以外城(亦称外罗城)天桥市场的“爆肚王”、内城(亦称京城)王府井大街路东东安市场的“爆肚石”和北海后门的“爆肚张”最为著名。

那么爆肚是怎样制作成的呢?《北京传统文化便览》一书里写到:

白羊肚丝入开水稍焯,捞入特制的浅底碗内,蘸水调芝麻酱、酱油、卤虾油、辣椒油,香菜放入配好的调味汁内,佐小烧供食用。吃时肚丝清脆,食后却助消化为其特点。

其实,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羊肚既是食物,又属于药物。生活中,人们食用了羊肚,不仅能增加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有助于消化。

芝麻烧饼京城传统风味小吃爆肚与烧饼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爆肚食用时,佐以小烧饼食之,尤其是佐芝麻烧饼食用,其风味最佳。

芝麻烧饼,古时名曰“胡饼”,它始产于西域,即今甘肃敦煌西北地区。为何称作胡饼,古书《释名·饮食》里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漫冱”,亦作“□胡”,为两面相当蒙合之状。)胡麻,即芝麻,亦称“脂麻”、“油麻”等。

西域出产的胡饼,唐代时就已经传人古都长安城(今西安)。据考古证实:唐古都长安城,商业区集中在城内东部和西部二市。当时,将二市分别名为东市和西市。二市的买卖都很兴隆。尤其是西市更为热闹些,仅吃的就有卖馄饨的、卖抓饭的、推小车卖蒸饼和胡饼的。

再例如,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离开了古都城长安。在外地做官时,见当地出产的胡饼,即芝麻烧饼,就想起了身居古都城长安时,辅兴坊里的胡饼(芝麻烧饼),又脆又香。因此,他给友人写了这样一首有趣的诗:“胡麻饼样号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辅兴”,是指唐古都长安城110坊中“辅兴坊”)

西域人将芝麻称为胡麻,传人内地以后,人们按照当地的生活习惯,就渐渐将胡饼更名为“芝麻烧饼”了。

艾窝窝 北京流传至今的一种清真风味小吃。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色雪白,球状,质黏软,味甜香。

说起艾窝窝来,其最初只不过是属于普普通通的一种清真风味小吃而已。那么,为什么自明代始,艾窝窝就逐渐成为名震京城的一种清真风味小吃呢?其原因与今故宫内的储秀宫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这里需要将故宫内的储秀宫先作个简要介绍。

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于永乐年间开始大规模修建北京城。皇宫紫禁城,即今称的故宫,于永乐四年(1406年)始建,永乐十八年基本建成。其中,也包括修建储秀宫在内。据《中国名胜词典》里记载:

“储秀宫在故宫西六宫内,与翊坤宫、体元殿组成一个院落。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明清两代是后妃居住之处。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住此。她五十岁生日时,仅重修储秀、翊坤两宫和赏赐臣仆就耗费白银一百二十五万两。”

据老北京人相传,有一位在皇宫紫禁城里当过太监的人曾讲,明代时居住在储秀宫的帝后都比较喜欢吃艾窝窝。为什么呢?因为宫中的一些受宠的爱妃,特别是帝后,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久而久之就厌烦了。侍候居住在储秀宫的帝后和妃子们的厨师有一个回族人。有一天,他从家里带了些民间常食用的清真食品艾窝窝,有一位宫女尝完后感到很好吃,就带给帝后品尝,帝后一尝,感到非常好吃。这样,就开始让厨师为居住在储秀宫的帝后和妃子们做艾窝窝吃。艾窝窝一下子也就变得身价百倍,名震京城,成为京城有名的一种清真风味小吃,并被美誉为“御艾窝窝”。对此,在《北京传统文化便览》里写到:艾窝窝为“北京一种清真风味小吃。色雪白,球状,质黏软,味甜香。因明代为帝后所喜食,故名‘御艾窝窝’。后传入民间,脱衍为‘艾窝窝’了。”

生活中,如果您想品尝的话,除了买现成的食用外,自己动手做也并不难。《北京传统文化便览》里,亦为人们提供了具体制作的方法。笔者将其原文转引出来,以方便您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

艾窝窝的传统制法:将糯米洗净加清水泡一夜,上笼蒸一个时辰,再加入开水,待米吸足水分后,再蒸半个时辰出锅,用木槌将米捣成团,晾凉后揪成小剂,按成小圆饼,包上用芝麻仁、核桃仁、青梅、金糕、冰糖和糖桂花等拌成的馅,揉成乒乓球大的球,滚上蒸熟的大米粉,点上红点即成。

切糕

切糕是一种蒸制的面食小吃。街巷叫卖的这种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简要说来,就是将黄米、红小枣、小枣等人瓦甑内,蒸熟后扣于案上,售时切块,撒以白糖,人口热、香、甜、黏,故得名为切糕。

从饮食文化的历史来看,元代时,切糕就已经成为北京传统小吃了。对此,在元末人熊梦祥著的《析津志辑佚》里,作了这样的记载:每年一到农历“十月,……街市蒸作面糕。诸蒸饼者,五更起早,以铜锣敲击,时而为之。及有以黄米作枣糕者,多至二三升米作一团,徐而切破,秤斤两而卖之。”

到清代时,切糕制作得更为精细可口,口感又甜又软。对此,清代学者俞樾(1821~1907年)在《忆京都词》里这样写到:“忆京都,小食更精工。盘内切糕甜又软,油中灼果脆而松。不似此间吃胡饼,零落残牙珠怕硬。”

有趣的是:北京传统风味的面食小吃切糕,清代时已有夏凉冬热之说,例如《天桥杂咏》载:“燕市摊车卖切糕,白黄枣豆有低高。凉宜夏日冬宜热,一块一沽一奏刀。”

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几位切糕名家。例如,外城有前门桥头的“切糕马”;天桥市场内的“切糕张”;内城有后门大街的“切糕王”和隆福寺的“切糕虎”等。

独创“全鱼宴”的听鹂馆

仓庚,又名为“黄莺”、“黄鸟”、“黄鹂”等,它属于观赏鸟。人们对这种鸟的认识亦比较早,如《诗经·豳风·七月》篇里记载:“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唐朝诗人杜甫在诗里写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仓庚不但是一种观赏鸟类,而且它对节气规律性的变化有反映。每年一到春季惊蛰节气,就会出现黄鹂婉转悦耳的鸣叫声。人们结合农业二十四节气的需要,把它与大雁、小燕一起,被选人七十二候,作为春季“惊蛰”节气二候的候应,概括叫做“仓庚鸣”。

北京颐和园内的听鹂馆,为清漪园时的旧名,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因黄鹂对我国农业二十四节气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受到宫廷帝王的重视。因此,当这座用于宫廷演出的建筑物落成后,就取其欣赏“黄鹂空好音”的含义,把它命名为“听鹂馆”。此馆光绪年问重修,后有二层戏台。1892年(光绪十八年)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后,这座供宫廷唱戏演出的听鹂馆,就搁置不用了。

北京颈和园内的听鹂馆,现在已经成为游人用餐的餐馆了。那么,听鹂馆演变成为餐馆,始于何时呢?据《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写到:“1949年开业,听鹂馆主要经营明、清宫廷菜点和显示颐和园昆明湖特点的菜品,以烹制有上十种宫廷菜及利用昆明湖中丰富的水产资源,独创的‘全鱼宴’闻名。如清香醇美的‘荷花鱼丝’、鲜嫩软滑的‘熘鱼片’、独具风味的‘菊花生片鱼锅’等都是难得的佳肴。‘全鱼宴’的全部冷菜、热菜和汤类,都以活鱼为原料,鲜香味美。此外,还有中外游客赞不绝口的‘活吃鱼’名菜,视之活龙再现。”

苏造肉和炒银鱼

用猪肉和水产品中的鱼制作出的北京传统名菜甚多。例如:烤猪、苏造肉、炉肉、水晶肘菜、酥鲫鱼、烧鲍鱼、醋溜鱼、炒银鱼等。

然而,这里仅以苏造肉和炒银鱼为例子,谈一谈。

苏造肉

北京传统名菜苏造肉实际上是属于宫廷菜的一种。其制作过程简要说来,就是将猪肉切块,加香辛料炖软烂而成。

苏造肉,原来在宫廷菜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清宫曾设苏造局。《清稗类钞》记载:“宫中五月食椴木饺……又有苏造糕、苏造酱诸物,相传孝全后生长吴中,亲自仿造,故以名之。”

再例如:清《调鼎集》里亦云:“苏烧肉:取精肥得中肉十斤,温水洗净切方块,煮五分熟,下葱、小茴、酒一斤,糖色大半杯、盐水量下,仍将浮油撇起,人洋糖少许。”

据说,京城以苏造肉著名的菜馆有景泉居。

炒银鱼

银鱼,古时候称“脍残鱼”。其特征明显:体细长,透明,头平扁,口大,两颔和口盖常具锐牙。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的沿岸海域。

炒银鱼,也属于宫廷菜的一种。《明宫史》里云:“内廷甚喜吃灌肠……炸银鱼等。”清《帝京岁时纪胜》里记载:京师九月“草桥荸荠大于杯,卫水银鱼白似玉。”这里说的所谓“卫水”,指今天津水域。不仅如此,而且还指出:“银鱼亦贡品”。

还有,清《燕京岁时论》里,亦云:“银鱼初到京者,由崇文门监督照例呈进,与三月黄花鱼同。”这里说的所谓“呈进”,是指银鱼是贡品。

古书《清稗类钞》里特别指出:“银鱼炒食甚嫩……以酱水炒之颇佳,或以鸡蛋同炒。”

北京传统名菜炒银鱼,其味嫩香,似有鲜黄瓜之清新味,美味可口。其实,宫廷菜是相当注意和讲究药物性,因为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说,水产品中的鱼与许多别的食物一样,既是食物,又是药物。所以,在宫廷菜里会常常出现。

都一处稍麦

稍麦俗名“烧麦”,属于北京传统名食的一种。其突出的特征是:以烫面皮包馅蒸成。对此,元代时的《朴通事》里就已经有记载:“以麦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当顶撮细似线稍系,故日稍麦。又云: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作为花蕊。”历史从元代发展演变到明代时,在《野获编》里,指出:“京都名食,叫做‘桃花稍麦’”(因而食物顶部以为“花蕊”,故名)。清代时,在《都门杂咏》里,云:蟹肉烧麦“玉盘擎出堆如雪”(指皮白似“雪”)。皮薄讲究到什么程度呢?“皮薄还应蟹透红。”所以,老北京时,前门都一处制作的“稍麦”(烧麦),名震京城,为什么?因为都一处制做的烧麦,其突出的特征是:馅料随季节变换,鲜香适口。

《北京传统文化便览》里写到,其原文为:

都一处 有年小年黑夜,乾隆皇帝独自到北京街头游逛,可是街上冷冷清清,买卖都关门了,独有一家小饭馆还开着门。乾隆走进来,老板娘迎上去说:“先生,请坐。”老板娘端过一盘炒豆嘴说:“实在对不起,只剩下这个了。”乾隆吃着正香,只听老板懑怨着:“叫关门不关门,多卖一盘炒豆嘴,耽误得对联也没写,明儿个贴什么?”乾隆接过话茬说:“吃了饭我给写一幅好吗?”夫妻俩自然是感激不尽。乾隆挥笔写出上联:“进东西南北菜;下联:纳春夏秋冬福。横批:都一处。

都一处位于前门大街36号。开业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开业时称“李记”酒店。创办人姓李,籍贯山西。初来北京时曾在肉市的碎葫芦酒店学徒,出师后自办酒店开业。店铺位于前门外大街路东,鲜鱼口南。清乾隆七年(1742年),新店铺建成,为一间门脸的二层小楼,一楼为散座、账房,接待一般酒客;二楼设有雅座,招待有身份的顾客。酒店经营品种有:煮小花生、玫瑰枣、马连肉、晾肉等小菜和烧酒,买卖十分兴隆。乾隆十七年(1752年)旧历年三十晚,据传乾隆皇帝微服来酒店二楼雅座喝酒,十分高兴,感慨京都夜晚只有此一家酒店开业,回宫后,提笔书写“都一处”,并派太监用虎头牌匾送到酒店。一时酒店名声大振,店铺经营的马连肉、晾肉闻名京城。到同治年问,店铺跻身京城名餐馆之列,新添烧麦和炸三角等食品。其中烧麦制作十分讲究,特点是选料精,制作细,干净,样式皮薄、馅满、味好。烧麦品种有葱花猪肉馅的、三鲜馅的、蟹肉馅的。民国初年,“都一处烧麦”名震京城。1956年,店铺实现公私合营。1964年,迁至今址。新落成的营业厅有200多平方米,餐桌增加到二十多张,服务人员也由二十多人扩大到一百人左右,营业额也有很大提高。1965年春,著名文人郭沫若曾来此吃饭,并出“都一处”匾额。文革时,该店改为“燕京烧麦馆”。1981年,老字号得以恢复,失踪十九年的都一处虎头牌匾,又重新悬挂于门上。

北京著名的老字商号致和酱园

王致和臭豆腐表面呈豆青色,质地细腻,闻着臭,吃着香。说起王致和的臭豆腐来,它与京城的龙门、虎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京城的龙门、虎门,尤其没有龙门,就不会出现王致和的臭豆腐。

据相传,酱园的门前原有三块彩绘龙头立匾,门上还有一幅对联。据说是由清朝的状元孙家鼎精心琢磨出来的。其特征格外明显,即两幅联语共四句。实际上,是一首藏头诗。将四句话的头一个字拿出来,组合在一起,就是“致和酱园”。

下面,接着就请您阅读和欣赏一下四句话的藏头诗:

致君美睐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

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趾钟芙蓉。

致和酱园 它开业的年代是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其原址在老北京城的南边,前门外延寿寺街西,是由一位安徽人王致和创办的,故取名为“致和酱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