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了个人事业的发展,也一定要把握事情的轻重缓急。不去问事情的紧迫性与重要程度,往往是抓了一堆芝麻,西瓜一个也没拣着。好似充分利用了时间,实则是浪费了时间。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须一把抓,忙了多半天,也没成绩。
时间管理专家特利克特曾在《时间较有效地使用》一书中建议我们在工作前先将各类事务按重要和迫切的程度排列好次序:
(1)本质上的重要性:非常重要(必须做好)、重要(应该做好)、不很重要(可能不必要,但可能有用)、不重要(可完全免除)。
(2)在时间上的迫切性:非常迫切(现在就必须做好)、迫切(应该不久就做好)、不很迫切(可以拖一段)、不迫切(可以长期不做,没有时间因素)。
而一个高效能的人一定从最重要、最急迫的事开始逐步完成,然后把次要的、相对没有时效性的事放在一旁,务必等到所有重要事情完成之后,再去关照它们。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安排处理事务时间的原则就是:只允许把最重要而又最紧迫的文件和报告送到他的办公室,向他汇报的只是最紧急而重要的事。所以他工作起来有条不紊,并以办事效率极高而著称于世。艾森豪威尔经常告诫手下的工作人员:重要的事不一定迫切,迫切的事不一定重要,只有既重要而又迫切的事才是主要矛盾之所在。
一个人在做事中,不把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他做事就不能抓到重点,常常会延误了自己的进度,经常有些人会觉得工作越忙越好,但是忙着琐碎的事和忙着正事,这中间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是同样花时间工作,其一分一秒的价值却完全不同。
也许,你的工作总是被一些小事、琐事纠缠,在匆忙的工作中,你没有时间考虑如何工作才是高效的工作方法,总是遇到什么解决什么。结果总是分不清重要的还是次要的,有时候甚至会被那些貌似重要的事情蒙蔽,根本不知道哪些事才是真正最重要的,从而浪费了过多的时间,也没有把工作做好。
在工作目标指引下的工作过程中,到底哪些事情应该放在首位,哪些事情可以延后处理呢?
这就要有一个章法,或是要有一个标准。在人们的工作思维中,总是习惯性地以事情的“缓急程度”来完成工作,而不是以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安排工作的先后次序。在这样的思维指导下,人们总是率先安排那些现在“必须”做的事。可是在多数情况下,愈是紧迫的事,却又往往不是最重要的事,比如向上司递交你的计划书,具体工作的安排计划等都被那些诸如必须要接的电话、需要上交的财务报表或是发放一些市场调查结果等等一些事情掩盖了它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把握住事情的先后次序尤为关键。
9.ABC工作分配法
戴尔·卡耐基告诉我们:“一件工作的完成,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顺序,工作顺序的合理与否往往能左右工作的效率与时间的价值。”
办事讲究效率,头等大事要优先照顾好。但现在职场中,仍然有很多职员在工作中并没有对工作顺序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工作无章法,处理问题杂乱无章而导致问题无法解决的员工比比皆是。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大多数人总是依据下列各种准则决定事情的优先次序:
(1)先做喜欢做的事,然后再做不喜欢做的事。
(2)先做熟悉的事,然后再做不熟悉的事。
(3)先做容易做的事,然后再做难做的事。
(4)先做只需花费少量时间即可做好的事,然后再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做好的事。
(5)先处理资料齐全的事,再处理资料不齐全的事。
(6)先做已排定时间的事,再做未经排定时间的事。
(7)先做经过筹划的事,然后再做未经筹划的事。
(8)先做别人的事,然后再做自己的事。
(9)先做紧迫的事,然后再做不紧迫的事。
(10)先做有趣的事,然后再做枯燥的事。
(11)先做易于完成的事或易于告一段落的事,然后再做难以完成的事或难以告一段落的事。
(12)先做自己所尊敬的人或与自己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然后再做自己所不尊敬的人或与自己没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
(13)先做已发生的事,然后做未发生的事。
很显然,上述各种工作方法,都是不符合高效工作方法的要求。这里有一种合理的工作顺序法,叫做“ABC工作分配法”,能很好地解决我们的诸多问题,这样你工作起来就不会手忙脚乱,从而让你的工作更有效率。
所谓“ABC工作分配法”是按照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程度将工作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今天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也就是A类工作。
A类工作主要是既重要,又急迫的事情,应该立即着手做这些事情。如果这项任务不能在一天之内完成,把任务“切分”为几个更易管理的小部分。如果你的任务需要七天完成,每天你可能只花一个小时做这件事,一个星期后,你就完成了这项任务。
如果一项工作任务是重要而又紧迫的,而且在今天就必须完成,那么它就应该属于A类工作,就要立即采取行动去做。
第二类,今天应该完成的工作,也就是B类工作。
B类工作指的是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此时,如何管理时间变得至关重要。你是把这项任务委托给其他人,放弃这件事,还是什么也不做让这件事上升为A类事件,此时的选择会影响将来时间的利用。
如果一份工作很重要,但并不是很着急,或是一份工作很紧急但不是太重要,那么可以划入B类工作,要将此类工作留出足够的时间,规定一个完成期限。
第三类,今天可以做的工作,这可能是一些日常的工作,属于C类工作。
如果这份工作只是日常性的,并不是必要的工作,而且并不能帮助你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那么你可以将此项工作留待有空的时候来做,这一类就是C类工作。如果C类工作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工作,那么你甚至可以取消它,不要在这上面再耗时费力了。
在任何一个工作日内,都将工作分成A、B、C三类,并在全天将三类工作均衡地分布,而不是先完成A类工作,再依次完成B类和C类。
如果在“应做事项”的单子上,A类事件不止一个,怎么知道应该先做哪一件呢?把A类事件标上号(A1、A2、A3),这样可以帮助你决定先做哪一件事。有两个办法可以让你确定先做哪一件事:
如果你只能做一件事,你想做哪一件?
如果你什么也不做,哪件事最让你感到痛苦?
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你就可以确定哪件事是A1,哪件是A2。
你可以把“ABC工作分配法”应用在你的办公桌旁,放一个文件架,然后把之后要处理的文件全部放在上面,桌面上只留一份最重要的文件,有什么文件就请放在文件架上,你会一件件处理掉。这样就不会一直被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打断你工作的情绪,而可以专心完成一件事。
当然,“ABC工作分配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工作情况可能会瞬息万变,我们不可能在完全不变的环境中进行所有的工作内容。激烈的职场竞争也存在着无穷的变数。这样你的工作安排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变数。
如果明天召开的会议因为其他原因取消了,你还会将它安排为A类工作吗?当然不会了。随时注意新信息的出现与情况的变化,在变化中不断调整你的工作重点。这样一来,“ABC工作分配法”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与发挥。
在工作中要运用“ABC工作分配法”。
10.不喜欢的工作,这样做
就算你再有事业心,也无法保证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会充满乐趣地去做。在我们每天的工作中,常常会有许多令人不愉快或令人感到困难与厌倦的事,可以这样讲,这些讨厌的事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与其讨厌、逃避它们,不如正视它们,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这些解决办法包括:
(1)各个击破法
令人不愉快或令人感到困难的事,若能细分为许多件小事,且每次只处理其中的一件,则这种事情处理起来将会容易很多。
例如,一个令人感到尴尬的电话,如非打不可,则可用书面列出以下的行动步骤而予以各个击破:
①查出受话者的电话号码并写下来。
②决定何时打电话。
③翻查有关资料并检查全面情况。
④决定在电话中到底应怎么说。
⑤拨电话。
假如事情本身很艰巨,就逐步进行。采取各个击破法以对付拖延的作风时,有两点必须特别加以注意:
第一,每一个行动步骤都要非常简单,而且很快即可做好——可能的话,应使每一个步骤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处理完毕。
第二,每一个行动步骤都必须以书面列明,因为如不这样做,就可能永远不会针对事情采取行动。
(2)平衡表法
这也是一种书面分析法。在纸的左边列出不愿去做的理由,在纸的右边则列出办妥被拖延的事情的潜在好处。
结果,出人意料的是左边通常只有一两个情绪上的借口,而右边则有许多的好处,其中的一项可能是“将讨厌的事做好,轻松了许多”。
平衡表法会令你在冷漠与逃避的心态中觉醒,并面对现实。
(3)思维方式改变法
如果一项工作已不能引起你的兴趣,你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它。这时候,你必须先把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想想工作完成后的好处,你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并想像目标达成时的喜悦,然后用平和的心情做完它。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工作情绪不是那么难控制的。
不愿去做可以说是深植于内心的一种思维方式所造成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是这样的:“这种任务必须履行,但是它令人感到不愉快。”
倘若你能将上面的思维方式改为:“这种任务是令人感到不愉快的,但是它必须完成,如果立即做完它,就可以尽早忘掉它。”则拖延之恶习将可望获得矫正。
(4)避免过分追求尽善尽美
在作决策时有的人往往过分小心、过分理想化,以至非到资料齐全或有确切把握时不敢随便进行,这说明了为什么人们一遇重大事件便会犹豫徘徊。对那些过分追求完美的人来说,下面的方法是有益的:
第一,决策环境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想获得完备的决策资料是不可能的。基于这个道理,你应在已收集了大多数的关键性资料(即进一步获得的资料所产生的好处不大)之后,立刻去做。
第二,你若能及早进行决策,则当决策显示错误的迹象时,你才有时间采取补救或善后措施。一旦你将决策拖延到期限已满时才予以制定,那么不出错则已,一出错则永远无法挽回。
当然,信息不够全面,条件不够成熟时,推迟决策或行动是明智的。但决不能总是把希望寄托到明天,因为明天是未知的。
不喜欢的工作也要讲方法去做。
11.做最擅长的事,让你得心应手
据调查,有28%的人正是因为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职业,才彻底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这些人自然在自己的行业里业绩都很高,从而迈进了成功者之列;相反,有72%的人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对口职业”,而总是别别扭扭地做着不擅长的事,因此,不能做出很大的业绩来,不能脱颖而出,更谈不上事业成功。
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但大多数平凡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不平凡的——成大事者,梦想成大事,才华获得赏识,能力获得肯定,拥有名誉、地位、财富。不过,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似乎总是不多。
如果你用心去观察那些在本行业取得很大成就的成功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与否,也不论他们从事哪一种行业、担当任何种职务,他们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从很多例子可以发现,一个人的“业绩”主要来自他对自己擅长的工作的专注和投入,无怨无悔地付出努力的代价,才能享受甘美的果实。
一位知名的经济学教授曾经引用三个经济原则做了贴切的比喻。他指出,正如一个国家选择经济发展策略一样,每个人应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做自己专长的事,才会胜任。换句话说,当你在与别人相比时,不必羡慕别人,你自己的专长对你才是最有利的,这就是经济学强调的“比较利益”。这是第一。
第二是“机会成本”原则。一旦自己做了选择之后,就得放弃其他的选择,两者之间的取舍就反映出这一工作的机会成本,于是你了解到必须全力以赴,增加对工作的认真度。
第三是“效率原则”。工作的成果不在于你工作时间有多长,而是在于成效有多少,附加值有多高,如此,自己的努力才不会白费,才能得到适当的报偿与鼓舞。
一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脚踏实地是获取成功的法宝。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立志,有的人想成就一番事业,想让自己的人生有辉煌的成就。这需要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一步一步去累积自己的个人资源,才是迈向成功之路的要素。
一个人成功的工作方法在于:做自己最擅长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