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滉是云南普洱人,他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志向,考入清华。他好学深思,成绩优秀,同时又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在其入学第二年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这一革命在中国引起了剧烈的反响。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他开始思考中国国情和社会问题。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毅然和许多清华学子一起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中,在运动中他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和斗争的残酷,怀着救国救民追求真理的热情,他组建了“唯真学会”,以“改良社会、追求人类”的真幸福为宗旨。在唯真学会内部又成立了一个名叫“超桃”的秘密核心组织。他们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有严格的纪律,并且针对当时清华学生中“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思潮,提出了“政治救国”的主张。927年施滉在赴美留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他回到中国,在中央做翻译工作,1934年初牺牲在南京雨花台。施滉在他的生命中,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清华学子应有的高贵品质。像施滉这样的有志之士在清华校园随处可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许许多多清华学子不忘救国,许多学子甚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五四运动后,新思潮涌入了清华校园,压抑在清华学子中的爱国情感像黄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拾。他们成立了学生救亡团体,积极提出政治救国的主张,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使当时的中国气象大变,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爱国主义学生运动。在三·一八惨案中年仅23岁的韦杰三不幸牺牲,临终前他说道:“我心甚安,中国快强大起来。”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被迫西迁,组成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在民族越是危难之际,清华学子的爱国热情就越是势不可挡,在此期间先后出现了三次大的抗日救亡、从军热潮。校方为适应战时需要,决定“凡服务国防有关机关者,得请求保留学籍。其有志服务者,并得由学校介绍”。于是,不到两个月,提出申请保留学籍、领取肄业证明和申请参加抗战工作介绍信的就有295人。这些同学的去向大致分为两类,学习工程技术的同学大多到军事系统从事技术工作,其余的大部分都参加了战地服务团,还有一些同学去延安学习和奔赴敌后抗日根据地。941年初,为支持中国远征军,清华学子积极申请成为战时特别稀缺的翻译官,清华学子的这一举动极大地支援了滇缅抗战。抗战结束后,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战区对亚洲战场的贡献,美国总统于1945年7月6日预立指令,授给作出卓越功绩的人员以铜质自由勋章。在52名受奖的上尉翻译官中,西南联合大学学生有10人。由此可见,艰苦卓绝的斗争铸就了清华人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也给后人带来了无可比拟的正能量。
在和平年代,清华人也始终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精神,尽管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和民族的屈辱,但是历史是警示世人最好的镜子。清华人牢记历史,以史为鉴,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断地发展自我,状大自我。着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是世界着名的火箭专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在和平年代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清华人之一。1929年,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他觉得中国之所以落后主要在于经济技术的不发达,相比之下,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完全是因为科技的进步。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他决定到西方深造,学成后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钱学森1935年赴美留学,次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38年获得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为了回国,钱学森饱受屈辱。回国后,在他的倡议下国家成立了导弹研究院,研制我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1966年,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实验获得成功,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正是有了像钱学森这样不懈努力的清华人,才能不断把清华推向一个个历史高度,也成就了清华的百年基业,这是现代清华人引以为豪的地方,也是中国人学习和自豪的资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清华人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志与道的精神体现,也是以后清华人放眼天下的立志语录。这种志与道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培养出清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情怀,也影响了清华人看待各种事物的眼光,这种精神让每一个清华人都具有一种大胸怀的豪迈气质,这也使得清华的正能量光照四方,造福于人民。
满腔热血是清华学子心系国家的最好见证
从清华出来的人个个都怀着满腔热血,带着满腹经纶,为中华崛起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有的在战争前线牺牲了,新中国建立后,清华人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报效祖国,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个个让世人瞩目的成就。原子弹的研制是我们国家国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保卫国内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利器,所以核武器研制对于我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核武器的研制也是一项艰难的科学公关,因此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一批爱国有志之士,组成了核武器研制的核心力量,准备攻克这一艰巨的国防难关。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自力更生、刻苦钻研,克服了重重困难,如期实现了预定目标。清华人这种甘愿付出、默默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打造了我国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发展历程上的一座座丰碑,他们将受万人敬仰,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他们这种心系国家的崇高爱国精神也会载入史册,为世代炎黄子孙所牢记。
抗日志士陈辉曾经写过一首豪情万丈的爱国诗:“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诗句,它表达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要做好抛头颅洒热血的准备,心系国家,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才是一个有识之士所为。在清华,关注国计民生,心系国家,刻苦钻研,成为广大师生的普遍理念,他们坚信成功和辉煌是要建立在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基础上,他们满怀激情,艰苦奋斗,抱着一种为国家繁荣昌盛视死如归的决心。914年,孙立人以安徽省头名状元的身份进入清华,此时的他看到国家蒙难,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一腔报国情怀油然而生。他从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不顾父亲的反对,申请进入西点军校。当时的国内是军阀混战,人民苦不堪言,因此其父亲对北洋军阀甚为反感,但是远隔重洋的父亲鞭长莫及。经过三年的学习,孙立人成功从西点军校毕业,回国后先后担任国民党军政要职。他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在训练军队上,孙立人把中国传统教育和美国军校教育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训练操典——“孙氏操典”。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孙立人率军参加了着名的淞沪会战,在血战中被日军炮弹击成重伤,昏迷了几天后被送到香港救治,伤愈后归队。之后率军远征祖国的西南边陲,为保卫滇缅公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军队里,孙立人总是用清华的爱国精神教育部下,不断激励部下。孙立人的部下在其精心训练下,个个充满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明大义,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他们在战场上个个英勇无敌。1942年4月,孙立人率领新38师参加了曼德勒会战。英军在仁安羌被围,孙立人率新38师解围,并在这一战中打出了自己的威名,英军情不自禁地高呼“中国万岁,中国军队万岁”。孙立人这种满腔热血、心系国家的精神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满腔热血是清华人心系国家最好的见证,年轻一代当以这种爱国精神不断地激励自己,这不是因为清华人的智力有多么超群,而是因为清华人总是充满正义之感,他们刻苦钻研,修身养性,正如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言:“刚烈之士之所以不同于常人,就在于他能保持节操,坚持正义,修身絜行,言必由绳墨。”在新时代,时代赋予当代年轻人不同使命,此时已不需要年轻人抛头颅洒热血,但是需要年轻人奋发向上,刻苦努力,怀着满腔热血,投身祖国各个行业的建设之中。在行事中,要富有正义感,敢说敢做,积极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不管身在何处都要心系祖国,发挥自己的才华,为人民大众谋利益,这是一个二十一世纪新青年需要拥有的高尚情怀。如此一来,国家何愁不强大,民族复兴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敢于为国家献身是清华人根植于心的崇高情怀
有一场战争,它耗时一百多年,最终以罗马人的胜利告终,这就是罗马人和迦太基的百年之战。这场耗时一百多年的战争给罗马和迦太基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尤其是罗马受创特别严重,国家数次濒临绝境,但是有一样东西拯救了罗马人,那就是他们根植于心的为国家献身的崇高情怀。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罗马人一次又一次渡过难关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一次海战中,罗马军队死伤达十万之多,几乎摧毁了罗马海上的有生力量,罗马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人在这次战役中阵亡。但是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凭着爱国奉献精神,仅仅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就重建了海上力量。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家家户户自行捐赠,这一切只是因为爱国的高尚情怀在激励着罗马人奋勇前进。
在罗马陷入严重的危机、没有士兵再去战斗时,罗马首领的一声号召,13万罗马人民中报名参军的就有10万,罗马立刻拥有了21个军。正是这种爱国献身精神,成就了罗马人最后的胜利和后来罗马帝国的辉煌。而罗马的对手迦太基,是一个工于算计的王国,是一个靠商业投资发展起来的王国,所以迦太基人的生活非常富裕,但是也养成了迦太基人贪生怕死的劣根性。在战争中,迦太基人不太愿意过军旅生活,需要战争了他们就雇佣其他民族的人来替他们打仗,因为他们很在乎自己的性命,而其他民族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件商品,这一因素决定了罗马和迦太基战争的胜负。一次海战中,迦太基人仅是小败,他们向罗马人求和,宁愿接受那些不平等的条款,以换得短暂的和平。经过两次残酷的大战后,罗马渐渐发展并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在第三次双方对决中,罗马以十倍于迦太基的力量进攻迦太基,这时候的迦太基人齐心协力,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爆发了极强的战斗力,当时的迦太基人包括妇女、老人甚至孩子都上了战场。
假如迦太基人一开始就有视死如归的爱国献身精神,又怎么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呢?假如罗马没有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又怎么会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渐渐壮大,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呢?
唇亡齿寒,一旦国家没有了,那么人民也会跟着遭殃,而相反国家富强了,民族也会跟着兴旺,人也会活得有安全感、自豪感。不管任何时候,个人的舒适度都是与国家息息相关的。近代的中国,国家陷入危难之中,大地上硝烟弥漫,每天都会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民终日担惊受怕。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状况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这样的环境也无法拥有安全感和自豪感。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此时人们才真正地过上了舒适的生活。
“我家里的条件很不好,如果没有党和政府对我的帮助,可能我已经辍学在家。现在我还只是一名普通学生,但心里已经埋下报答祖国母亲养育之恩的种子。今天,我要把我的感激之情唱出来,没有党和国家,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宁夏穆斯林国际语言学校回族学生说的话,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有爱国奉献的精神,要把献身的爱国精神植根于自己的心中。爱国奉献精神在新的时期,会有新的内涵,因为爱国奉献精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与时俱进的,是需要国人灵活运用的。这种植根于心的爱国献身精神在清华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有的投身科技,有的支援边疆教育事业,有的投军报国,巩固祖国国防,有的投身于医学,发展祖国国粹……清华人王刚就是其中之一。王刚1993年本科毕业后,2005年再次进入清华攻读博士学位,现在的王刚正投身于祖国的军事科研领域,在海军工程大学船舰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工作。王刚说:“我渴望投身于祖国的军事科研领域工作,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在新的时期,践行清华根植于心的爱国献身精神,为祖国、为人民和国防作出最大的贡献。”
清华的爱国献身精神从小处着眼于指导人们在生活中的行为处世,被我们应用于现在的职场生活、学生生活、家庭生活。职场生活中,去公司上班简单说就是为了生存,所以有些职场人就不在乎公司发展的状况怎么样,公司的命运会如何,他们就只想每月在老板手上拿到那点微薄的工资,每天只要能完成工作,也不管工作的质量如何,这样的工作能否给公司带来效益,都与他无关。没有植根于心的为公司献身的精神,工作环境不但没有改善,只能拿到那么一点点固定工资,而且还有被公司解雇的危险。在学生生活中,没有为学校、为同学献身的精神同样也会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作为学生,主要的职责就是学习,因为只有学有所成才能为学校争光,学校也会因为你而发展壮大,而学校发展了,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也会跟着发展。所以,作为一个学生必须要有根植于心的献身精神。
清华精神,照耀万代,清华精神向世人传递的正能量太多,需要世人一点点深入地去解读,去感悟,因为敢于为国家献身是清华人植根于心的崇高情怀,而它传达出的仅仅是清华正能量中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清华带来的每一点正能量都可以被世人应用于各个方面,为人生汲取更多的营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升华,才能真正感悟到清华带给人们的正能量。有人这样说过:“世间最惧怕的是什么?那是心。”清华人正是将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根植于心,一代代清华人才能创造出一个个辉煌的历史,这是可敬的,也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