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淮安文学史
23405000000005

第5章 秦汉时期的淮安文学:章法定了文章乾坤(2)

《七发》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托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以互相问答的形式构成八段文字。首段为序,大意是,出入车辇为瘫痪之兆,深宫幽室是寒热的媒体,妖姬美妾是伤害性命的刀斧,美酒珍肴是丧生的毒药。序言结束,吴客提醒楚太子注意七件事,音乐、饮食、车马、游览、田猎、观涛、要言妙道。前六段重点写曲江观涛,形容曲江的江涛“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写得意气分发。第七段“要言妙道”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吴客劝楚太子要从前人的学说中悟出真理,这才能根治疾病。《七发》辞采华美,气势壮观。其中“观涛”一节写得繁音促节,气壮神旺,令人怵目惊心,如临其境。《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以枚乘的《七发》为开端,这种艺术手法定型为一种模式,称“七体”,后世模仿者很多,如曹植的《七启》,张协的《七命》。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枚乘作《七发》,创意造端”,“盖文章领袖,故为可喜”。由此可见,淮安文学史,从开始起步时,就有领袖般水准。

枚乘是汉赋大家,其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但中国古诗词研究的大家叶嘉莹先生在《风景旧曾谙》中记录了枚乘所做古体诗的踪迹。

《风景旧曾谙》是她在香港大学举办的古诗词系列讲座共11讲的讲稿集。在其中第二讲《〈古诗十九首〉的多义性》中,她说到,《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五言诗。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选。这十九首古诗虽好,却没有作者。但叶教授指出,南北朝梁代的文学家徐陵编过一本书,叫《玉台新咏》,当中就选了枚乘的九首五言诗,而其中八首见于《古诗十九首》。换言之,徐陵认为,《古诗十九首》中有八首是枚乘的大作。这八首便是《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东城高且长》和《明月何皎皎》。

诗并不长,为方便查找和品赏,录在下面: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驰情整中带,沈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诗的文字是质朴的,情感是动人的,的确很似西汉初乐府的风格。南北朝时代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有专门评论诗的一章《明诗篇》,其中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即枚乘)。”意思是说,有人说古诗里有的诗是枚乘写的。为昭明太子萧统《昭明文选》作注解的李善说:“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他也提出了有枚乘写的可能。不过叶教授持不赞同上述观点,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傅毅到建安曹王之间的作品,而枚乘是西汉景帝时候的人。

枚乘儿子为枚皋,也是文学家,与父亲相比,他的特点是才思敏捷。枚皋,公元前153年生,去世年月不详。枚乘在梁园时娶过一位妾,枚皋便是妾所生。枚皋长相不俗,且有神童之誉,所以枚乘宴游时常带他。后枚乘想回淮定居,但妾因为是河南本地人,不愿离开故土,枚乘只好忍痛将十多岁的枚皋留给住在梁园里的妾,自己独自归去。17岁时,枚皋上书梁共王,一出手即得梁王赏识,召他为郎。20岁那年,枚皋被人进了谗言,朝廷追查下来,家室被抄没,枚皋提前得到友人报讯,得以逃脱。他只身逃到京都长安。幸运的是,这年四月汉武帝大赦天下。这时枚皋上书自称是枚乘的儿子,素喜枚乘汉赋的武帝,当年曾以“安车蒲轮”征枚乘,但枚乘老死于途中而未得见面。今天听说他有儿子在,大喜,即召他进宫作赋。枚皋才思敏捷,汉武帝出题后他下笔立成。汉武帝更是高兴,当即拜他为郎,成为了武帝的文学侍从。西汉辞赋家杨雄曾说:“军旅之际,戎马之间,飞书驰檄,则用枚皋。”史学家班固则记载:“为文疾,受诏则成,故所赋者多。”不过枚皋作品虽多,《汉书·艺文志》说其有赋很多篇,但已大多亡佚。

现在淮安的码头镇上,修建有枚乘故里。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枚乘宅、墓,在县南二百步。”此县指淮阴县(又是淮阴故城),码头镇是其治所在。清咸丰朝《清河县志》记载:“枚皋墓在淮阴故城,枚乘宅在淮阴故城南二百步,韩(信)亭在淮阴故城南,枚亭在淮阴故城北,步亭(步骘,字子山,三国时淮阴人。三国东吴丞相,骠骑将军。)在淮阴故城西,娑罗树碑在淮阴故城南二百步。”

§§§第四节 相关的文学:楚歌、韩信、戚夫人

淮安,在春秋战国时最后属于楚国。楚歌(又叫楚声)很是流行。汉高祖刘邦也是楚人,喜爱楚歌,他的《大风歌》就是楚歌。楚歌通常每句六言或七言,七言句最后一个字往往是“兮”、“思”等语气词。但也有四言诗的。如刘邦《鸿鹄歌》就为四言。楚霸王项羽最后驻军垓下,汉军用起了四面楚歌之计,最后瓦解了项王的楚军。

韩信本是武将,但《汉书·艺文卷》中又称他与张良一同“序次兵汉”,即修编了182家的兵书。张良功成之后,早就隐退山林,主持者主要为韩信。韩信是我国著录《孙子兵法》的第一人,他自己则著《韩信》兵法三章。最后选择出成就最高的35家编辑校对成书。由此韩信有了“上马称将军,下帷即学者”(《淮安简史》)之誉。

戚夫人,说法有争议。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称其为山东定陶人(今菏泽市)。但淮安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原主任马超骏先生考证,戚夫人为洪泽湖畔淮安人,出生地在古泗州城(今盱眙县)的洪泽湖边。

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为争天下,在彭城(今徐州)南展开一场大战,即历史上有名的彭城大战。刘邦溃败,落荒而逃,楚兵紧紧追赶。跑了许久,刘邦见芦苇丛中有一眼枯井,便弃马入井,以躲追兵。待追兵离去后,村头有一家戚姓父女,来到井边,见井底有人,便将刘邦救出,酒饭款待。戚姑娘擅跳“翘袖折腰”之舞(从出土的汉画石像看来,其舞姿优美,甩袖和折腰都有相当的技巧,且花样繁多),还长于鼓瑟,刘邦听后不由自主地随声唱和,于是戚女成了刘邦的戚夫人,随刘邦长年征战。

戚姑娘为刘邦生一儿子,起名如意,封为赵王。刘邦曾许诺要立戚为后,要立她的儿子为太子。此事被刘邦的正宫吕后获知,吕后几次求教于张良。张良见是皇帝的家务事,一直不作回答。但最终被吕后骗上一竹楼,抽去梯子,且不说不准回家。被逼无奈,张良说出了四个字:“商山四皓”。“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因为刘邦待文人简慢,他最终也没有请动四皓出山助他。但吕后听从张良之计,想办法请出了“四皓”辅佐太子。当刘邦在吕后所设宴席上看到太子惠身后竟站着“四皓”时,顿时感到太子长大了,羽毛丰满了,自己则老了,要推翻他是不行了。酒宴后他来到戚夫人的宫中唱了上述那首楚歌《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此刻汉高祖刘邦已唱出了自己的无奈——惠王羽翼丰满了,用箭已射不着他了。

刘邦去世后,吕后果然对戚夫人下手,将其打入永巷。戚夫人这时做歌一首《子为王,母为虏》: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听了如此催人泪下的哀歌,吕后不仅不动容,反而又让人去挖了戚夫人的眼珠,逼其喝下喑药使成哑巴,再扔进厕所里,封一个外号叫“人彘”,还让她儿子汉惠帝去参观,结果把儿子吓出不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