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淮安文学史
23405000000004

第4章 秦汉时期的淮安文学:章法定了文章乾坤(1)

如前章所述,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冬,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共有44代君王,存世1600余年的徐国亡,秦统一六国后,东夷各支成了秦国的“编户”,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第一节 秦汉时的淮安

按照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丛书,中国文学史分为“三古、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年)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年)

如果加上民国,是近代期,那就是八段。

秦汉文学是上古期的第二段。

商周时,淮安境内属青州。到了战国,吴王夫差开邗沟(大运河前身),沟通长江和淮河。邗沟开到淮安境内的末口,就有了现在淮安市楚州区境内的北辰镇。与此同时,从南京长江北岸到安徽省天长市的汊涧再到淮安市的盱眙县,再过淮河到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的半城再北上,有一条陆上交通干线叫“善道”。从盱眙东出,还有一条到扬州的辅线,这时诸侯常在此“善道”上会盟或争战。

吴王开邗沟前,南船从长江入黄海,再溯淮河而上到淮阴故城。到此城后,向北,可经泗水到齐鲁;向西,可走涡水、颖水到安徽,由此兴起了淮阴故城和泗口镇。加上吴王夫差开邗沟兴起北辰镇,三镇各据要冲,构成了淮安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淮安市境先后属吴国、越国和楚国。到了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今天的淮安境内设立了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甘罗城)、盱眙县(今淮安市盱眙县城北)和东阳县(今盱眙县马坝镇)。

秦二世而亡,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淮阴码头镇人韩信在历史上脱颖而出,成了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战将,被后人誉为兵仙。刘邦夺得天下,建立汉王朝后,韩信先封齐王,后降为淮阴侯。

有了城镇,有了名人故里,淮安文学便有了集聚的高地,便生出熠熠的光彩来。

§§§第二节 淮安陆贾 《新语》立万

大文学和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陆贾做过传(《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他塑造了生动的陆贾形象,记录了其四项历史性的功绩,却没有写出他的出身地,只说他是楚人,客从刘邦打天下;说他大约生于公元前240年,去世于公元前170年。《史记索隐》引《陈留风俗传》说,陆贾祖上春秋时住陆浑国(是移居河南伊、洛一带的少数民族之国)。国被晋国所灭,后代迁到楚国,而淮安正是楚国的一部分。

然而明代淮安知府陈文烛在《吴射阳先生存稿叙》中的一段评价吴承恩的话,却道出了陆贾是淮安人。他说:“今观汝忠(汝忠,吴承恩的字)之作,缘情而绮丽,体物而浏亮,其词微而显,其旨博而深。《明堂》一赋,铿锵金石。至于书记碑叙之文,虽不拟古何人,班孟坚(孟坚,班固字)柳子厚(子厚,柳宗元字)之遗也。诗词虽不拟古何人,李太白辛幼安之遗也。盖淮安自陆贾、枚乘、匡衡、陈琳、鲍照、赵嘏诸人,咸有声艺苑,至宋张耒而盛,乃汝忠崛起国朝,收百代之遗文,采千载之遗韵,沉辞渊深,浮藻云峻,文潜之后,一人而已,真大河韩山之所钟哉!”由此文可见,在明代时,就认陆贾为淮安人也。

江苏盐城发现有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的《盐城陆氏家谱》,上面记载,陆贾的一世祖陆通谥曰元侯。二世祖陆发为齐泯王的上卿,拜为陆侯。三世祖陆万和陆皋,陆万为齐国上将军,无后;陆皋儿子为陆邕,随齐王被秦所虏,为秦始皇的柱下吏,后隐居淮南(即来到淮安一带)。

陆贾一生做的大事有四件:一是为刘邦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赵佗去帝号,向刘邦称臣。陆贾因此被封为上大夫。二是劝说刘邦读《诗》、《书》,使其改变“读书无益”(老年给太子的诏书)想法,并因此写出《新语》的政治散文。三是劝说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将相和,为平定诸吕之乱奠定了基础。四是为汉文帝出使南越,劝南越王赵佗第二次去帝号,恢复与汉王朝的臣属关系。前后17年间,陆贾两下番禺,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贡献。

作为政治家,陆贾是光彩照人的。从文学角度而言,那篇赋体的政论书《新语》则奠定其汉初的文学地位。

《史记》记载:陆贾爱在皇帝面前谈论《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没太多文化的刘邦烦了,说:“天下是老子在马上南征北战打得的,哪里用得着《诗》、《书》!”这时陆贾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安邦治国的至理名言:“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即马上可以得天下,马上可以治天下吗?他接着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道理:“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刘邦听后,脸露愧色,尤其是最后一句:“假如秦国吞并天下之后施行仁义,效法过去的圣人,陛下的江山又怎么会得到呢?”更让人警醒,他便让陆贾“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因”的文章来看。陆贾就奉旨讨论起秦之兴衰存亡的征兆和原因来,一共写了12篇。写完一篇就上奏给刘邦,刘邦看后叫好,群臣也齐呼万岁。“道莫大于无行,行莫大于敬谨”,此12篇政论文以《道基》开篇,哲理深远。之后篇篇理中讲求实用可行,达“国治”之目的。全书文实字朴,句式工整对仗,说理有据,意境寓意深远,真正锦秀华章。如本书《无为》,论及秦亡的教训是如此写的:“秦始皇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国外。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法治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文字排山倒海一般浪涌而来,不容你思量就被其征服。情感舒展起合,字字如鼓如金。最后得出的“闭利门、尚德行”,“锄佞臣,求贤圣”等治国理念。在如此好的文采推动下,理论为人所欣然接受。此12篇最后合成一书,名叫《新语》。

在吕后专权时,陆贾称病辞职。他看上了好畤一带(今陕西乾县)地好,就在那里定居下来。陆贾在汉文帝时的公元前170年去世,身后留下《楚汉春秋》(共九篇,现已亡佚)和《新语》两部著作。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说,陆贾还有一篇《孟春赋》,现也难觅踪迹。现咸阳城西北70公里处永寿县店头镇边村有其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广州人在陆贾当年驻节的地方建起了“开越陆大夫祠”,1932年又建起了纪念亭。现在广州发电厂南门还有陆贾驻节的遗迹——一碑两柱镶在电厂墙壁上。另在广州经典民居陈家祠堂前的广场上,有陆贾出使岭南群雕,这已是现代人的作品了。

§§§第三节 枚乘——汉赋大家开文学样式的先河

文学的样式是不断出新和嬗变的。文学史公认的是,淮阴人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再完整一点说,是那位“凤凤求凰兮”的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着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枚乘(?—公元前140)是西汉辞赋家。他字叔,淮阴(今江苏淮安市西南)人。曾做过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吴王是刘邦的侄子,当时才20岁,野心很大。汉景帝时,刘濞联合楚、赵等七国,以请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50天便兵败被杀。在七国之乱前,枚乘曾上书谏阻吴王不要起兵,这篇题为《谏吴王》的上书,成为江苏现存最早的一篇散文。七国叛乱中,他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吴王均未听。此时枚乘便投向梁孝王刘武,做了他的文学侍从,成为梁园文学群体的中坚。

梁园本是梁孝王刘武修建的一个招延四方豪杰、文士的苑囿。孝王武与景帝同为窦太后所生,兄弟情义深厚。梁国封地极大,都睢阳(今河南商丘),物产丰腴。吴、楚七国之叛乱中,刘武曾率兵抵御吴王刘濞,保卫了国都长安,功劳极大。故从孝王游者甚众,其中就有枚乘。渐渐地,他与公孙诡、邹阳、严忌、羊胜等形成了极具影响的文学群体——梁园文学群体。梁客皆善于创作辞赋,而枚乘尤为突出。

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谏吴王》而显名。汉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辞官。汉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他死于途中。

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

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属于诗歌的一种。汉赋包括骚体赋、散体赋和国言赋。枚乘的《七发》是散体赋的代表作,也是文学史上“七体”的首创。《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仅存《七发》、《柳赋》、《菟园赋》三篇。后两篇疑为伪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