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你要真正了解淮阴当从淮阴“形势之险甲乎天下”来看她的作用。三国时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魏文帝曹丕为伐吴国,率水师进兵至广陵,隔长江观后不战而返。到淮遇水道难行,是大将蒋济开出山阳池引来湖水才使舟师得以入淮。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周世宗柴荣为伐南塘,水军到楚州也因船大不能过,只好开了老鹳河才到达长江。西晋名将祖逖北伐,屯兵淮阴,招募兵勇而进兵黄河南岸地区,收复大片失地。东晋名将谢玄,在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率兵抵御前秦,取得淝水大捷,收复淮北大片土地。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宋楚州刺史赵立率全州军民拒金兵,坚守月余,弹尽粮绝而战败,赵立战死,全州仅数千人突围,大部分军民英勇战死。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韩世忠镇守楚州,“兵仅三万,而金人不敢犯”。夫人梁红玉为楚州北辰坊人,助夫抗金,留下佳话。为此,南宋绍兴年间楚州通判徐宗偃曾感叹地说,山阳为南北必争之地,得楚州可控制山东。这话说得一点也不错——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吴王杨行密守淮阴。叛将朱温两路大军来攻。东路军先进驻清口,杨行密堵塞淮水上游,再放水冲灌朱军,先击溃其东路军,再乘胜进攻西路军,大败朱温。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漕督路振飞在清河招募训练义勇两万余人以抵御李自成大军。五月,李自成部到,化装成难民,乘船偷袭清河。路部及时识破,发起攻击,在清河将李自成部击败。李自成败走,全因为拒河守城之功。所以说,淮阴一郡大小只数百平方里,无事则可运粮送草,通过运河以供应京都和西北的战事,有人的肠胃之功。有事则秣马厉兵,依险设城以保中原,是东南重镇,犹如人的咽喉。此外,她的淮盐,她的榷关,她的商业,她的交通,都泽被全国。看天下郡县,河湖之曲弯,重镇之扼要,国土之关键,边疆安危之所系,门户出入之要冲,均不没有出淮阴之右的。
听了丁晏这番话,客人仍茅塞顿开,感叹道:从区域位置上讲如此富饶,还因为这里人才辈出呀。论武功,有韩信为“兴汉三杰”之一,有步骘官至吴国丞相平蛮夷之乱。论文章,枚乘在十九首古诗中占有九篇,《七发》之赋最为后世典范;“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一檄而治曹操的头痛病。吉中孚官至户部侍郎,为唐代“大历十子”之一,诗歌最佳。唐代赵嘏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而被大诗人杜枚誉为“赵倚楼”。赵嘏扬芬在前,张耒腾芳在后。张耒追崇苏轼,不因老师失势而忘恩,名列“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他还如宋代盲人天文历算家卫朴,在司天监沈括推荐下主持《奉元历》;宋代大画家龚开善画墨鬼、钟馗和天马;明代举人陶成则画雪兔出神入化。这些人都成了淮阴的光荣。
丁晏这时仍说,这还都是表象。如深入探讨,仍是淮阴人的传统品德所致。人可操者有百行,只要有德行,行行都会做出成就。淮阴人创造出繁荣兴业,丰功伟业,身前功名俱大的人就不用说了。就是遇到命运多舛时,他们也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人更是淮阴的骄傲。汉末董卓祸乱朝廷,臧洪劝广陵太守张超助曹操。后任青州、东郡太守,被袁绍攻城俘获而赴难。与臧洪同被捕的,有东郡丞、同乡张容,他慷慨陈辞:“今与臧洪同日死,不与袁绍同日生”,与臧洪一同赴死。汉桓帝、灵帝时期,宦官曹节等专权,司隶陈球谋杀宦官未成而死。唐侍御史王义方,曾上奏弹劾奸相李义府被贬为莱州司户参军;南唐保大十四年(公元956年)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守寿县,后周世宗多次招降不果。在周边郡县均失陷,刘子也来劝其投降时,他杀了儿子,坚守城池。后病重,部下假托其名投降,他病逝于开城之时。淮籍宋将扈再兴,每遇金兵则披发袒肉赤足持双刀率先冲阵血战,明代黄文政随左武卫将军马塈守静江府,城破被元军所俘,大骂不已,被断舌肢解而死。缪朝宗随文天祥抗元,兵败自缢于山间。张孝忠在饶州与元军血战而死。谈忠,有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背幼帝赵昺投海;论孝,宋徐节孝亘古未有。说矢志不移,潘若稚城破被绑到李自成面前,不屈而死,赵世选任训导九天被张献忠所俘骂贼而死,游击张世显与清军在辽东战死,郭九有反清复明不果被捕,在狱中取香灰写出“报我先帝,一腔热血”的“衣带赞”。李干才绝食忠君,乐大章为君赴海。有此精神,淮阴人兴起便是精英,著书做官,忠孝节义,才俊代代不穷。可以说,淮阴之地,天下百郡均不能比,是得力于得到乾坤的正气,河海的英灵和几千年传统的积淀而品德传承不绝。
听了这话,客人说,你说得太好了。不过淮阴在周代时很荒芜,离国都很远,《诗》、《书》都称为淮夷,意思是说百姓好勇斗狠,犷悍而难以治理。后来风俗渐渐变靡,生性疏懒者开始追求奢侈,这里的人还爱争讼,现在的淮阴可是今不如昔了呀。
丁晏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正色反驳道,你如何能这样理解古书呢。古称的淮夷之地,北边接着徐戎,南近江汉,汉代所称淮南,唐代所称淮西是也。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李愬克蔡州(今河南汝南),柳宗元写《平淮夷》,文中淮夷不是今天的淮阴之人。不过称淮阴前人为夷也没有什么不好。东汉经学家马融在《禹贡·夷服》中注:夷,易也。东汉另一个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夷,平也。东方之人也。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故孔子欲居九夷。孟子曰,舜,东夷之人;文王,西夷之人。”所以夷的风俗,汇聚了圣人的风范,是美名也。淮阴域跨徐州扬州,地处南北之要冲。江南风俗华丽但颇轻浮,北方质朴却失之蛮横,惟淮阴交错其中,兼有两者之优,既有南人的风采但不浮华,又有北人之气节而不蛮横。所以《隋书》说淮阴重礼教,崇信义。《元史》说淮阴人喜学问,好教化。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l035年)楚州建有州学,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作写有《楚州建学碑记》记载了此事。现学校有田有书,又有因父名石,终身不用石器,行遇石避而不踩的大孝子徐积为教授作师表,尊德兴贤之风代代相传。且看淮阴的古之遗风:唐代孙泰从市上买一铁橙,回家一洗发现是银的,便退还给了卖主。宋代大画家龚开,用十五缗在市上购得汉印一方。其实此印是僧人权道衡先看中的,因为没有带钱,便回家去取钱,不想卖家又卖给了龚画家。龚开知道真相,即将印送权道衡,称收藏在你处就如收藏在我处一样,二人谦让,最后沉印入深河而别。至于山阳妻子葬夫后受辱抱子一同投河,北宋大宦官刘承规制定《权衡法》,酒肆中常出没大侠,渔人中藏有隐士,更是不胜枚举。如有些淮阴人变坏了,也是因为南橘北枳的缘故。但总的讲,淮阴束清会淮,将黄河引导入海,平了河患,为朝廷分忧;行政和教化也蒸蒸日上。如天下都能如淮阴的风气,天下大治呀。
听了这话,当时的客人服了。
丁晏后被任命为淮安府的教谕。史载,他在家乡时,“办堤工,司赈务,修府城,浚市河,有功乡里”。他还在家乡主讲观海书院、丽正书院、文津书院。咸丰年间,太平军起,两江总督下文要求各府县办团练。府衙让丁晏主办团练。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捻军攻打淮安城北关,他排兵布阵,守住淮安,立下功劳。由督办江北团练大臣晏端书保荐,授赏戴花翎,由侍读衔内阁中书加三品衔。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得漕运总督吴元炳保奏,赏二品封典,授“通奉大夫”。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与大学者何绍基共同主持编写《重修山阳县志》、《淮安艺文志》。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病逝,享年82岁,葬淮安石圹吕庄。他生前就被誉为“江淮经师”,身后留下的著作也极丰富,达47种,136卷,其中很有名的有《周易述传》、《孝经述注》、《尚书余论》二卷、《石亭纪事续编》二卷,已刊印的有《熙志斋丛书》22种。其余被北京等图书馆收藏。丁晏真正实现了他的志向:“大丈夫得志则不负所学,慨然自志于时,不得志则闭户穷居,不以贫贱而改行,不以困厄而尤人,归于实用。”(〈给潘四农先生书〉)。
附:丁晏《淮阴(1)说》原文(据《中国·淮安》网)
余乙酉作《淮阴说》三篇。客语丁子曰:“仆游于淮久矣,乐其土风,柘塘(2)秔稻之饶,射阳(3)鱼蟹之美,丹台(4)王乔之宅,茶陂陆羽(5) 之神,褈褣(6)载于方言,赀布(7)著于通典,高丽之鼎(8)可以摩挱,娑罗之碑(9),可以宝玩,至于眺宴花之楼(10),访开元之寺(11) ,登临凭眺,其亦南邦之名胜矣乎。”丁子曰:“如子之说,乃词客之余沥,非地形之封守也。夫述地舆(12)者,综千古之废兴,究一方之利病,以经国家,以施政事,此其典要也。请为子扬榷而陈之,淮阴之分野(13),斗牛之躔,奎娄之次,步天(14)者,以星纪(15)为经始,七政(16)于是乎齐焉。淮阴之疆域,北枕黄河,西带洪泽,行水者以海若(17)为归宿,四渎(18)于是乎汇焉。《夏书》兼徐扬之境,有玭珠之贡(19)。《周礼》(20)列淮泗之川,有蒲渔之利。昔者,神禹治淮,命庚辰锁无支祁于龟山之足而淮涡平(21);吴子胥穿邗江(22),由射阳湖至未口入淮,以馈饷道;汉陈登筑高堰以障淮,是为陈公塘(23);宋范仲淹捍海门以御潮,是为范公堤(24);明陈瑄(25),、播季驯(26)之治河,清口(27)以汇黄淮,云梯关(28)以入海,丰功伟烈莫不于淮郡著绩焉。若其形势之险甲乎天下。魏文帝通山阳池以伐吴(29),周世宗开老鹳河(30)以伐南唐,谢元(31)之大破淝水,祖逖(32)之经略豫州,韩世忠(33)、赵立(34)之败金人,皆屯兵淮阴,屹为重镇。徐宗偃(35)谓:山阳为南北必争之地,得之可控制山东。洵不诬也。吴杨行密保江淮,拒朱全忠八州之兵,大败之于清口,乘势逐北,杀溺殆尽,惟其壅淮以击之也(36)。明路振(37)飞团练义勇,御李自成十万之众,邀击之于清坷,泉磔贼渠,望风骇遁,惟其扼河以制之也。故淮阴一郡不过数百里之地,然无事则飞刍挽粟(38),引漕渠以供上都,而为西北之所仰给,如人身之有肠胃也;有事则秣马厉兵,设岩险以固中原,而为东南之所倚庇,如人身之有咽喉也。至于鬻盐榷关(39)、商贾辐辏、转输阜通、衣被宇内、财用赋籍于是乎在。统观天下之郡县,其为天地之隩区,古今之扼塞,九州四海之铃键,系边腹之安危,控门户之出入,未有如淮阴者也。”
客乃起而叹曰:“地形如此其上腴乎,宜其人才之杰出也。夫韩侯(40)之兵功在炎汉,步骘之略威加蛮夷(41) ,然此犹武烈也。语其文章,十九首古诗之祖,枚叔(42)居其九篇,三十卷《文选》之裁,都尉肇夫《七发》;‘建安七子’有陈军谋(43)之檄;‘大历十子”有吉侍郎(44)之诗;赵倚楼(45) 扬芬于前,张文潜(46) 腾芳于后;他如卫朴(47) 之叀术,秋夫(48)之针鬼,龚高士(49)之天马,陶山人(50)之雪兔,一艺之士皆斯土之光也。”丁子日:“嘻,其末矣乎。夫士有百行,首在君父之大伦,所以扶植纲常,维持名教,下此不足道也。淮人翼赞升平,黼黻(51)鸿业,其荣于身前,功名俱泰者无论矣。不幸遭时艰屯(52)致命,遂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不可不表出之以光吾淮而风天下。方汉室之陵迟也,董卓倡乱,而有劝张超讨逆贼,歃血誓盟,涕泣横下者,则有臧洪(53)其人也。袁绍围急,而有与臧洪同日死,城陷身亡,慷慨赴难者,则有陈容(54)其人也。桓灵之季,曹节等弄权肆虐,而有表阳球为司隶,谋诛宦官不克瘐死者,则陈球(55)其人也。唐李义府之奸,而有一王义方(56)抗疏劾奏,贬斥以终,则莱州之烈也。南唐周廷构之降,而有一刘仁赡(57)抗节守城,愤悒以死,则寿州之烈也。北宋侬智高之叛,而有一赵师旦(58)帅兵拒战,骂贼不屈,则康州之烈也。南渡将亡,有披发人阵,血战而损于兵者,扈再兴(59)之拒金兵也;有被执忿诟,支解而断其舌者,黄文政(60)之抗元兵也;有依文山之幕,兵败而死者,缪朝宗(61)捐躯之义也;有赴叠山之檄,力战而死者,张孝忠(62)杀身之仁也。忠如陆枢密(63),险阻艰难,至子负帝蹈海以殉国难,义烈之奇,亘古所未有也;孝如徐节孝(64),坚苦笃诚,至于避石不践以敬父名,庸行之奇,亦亘古所未有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胜国之终,潘若稚(65)殉舞阳,赵世选(66)殉和州,张世显(67)殉辽东,郭九有(68)之绝命词,朱日升(69)之衣带赞,李干才(70)恸哭不食,乐大章(71)身蹈东海,天下闻之莫不咨嗟感激奋厉,而况吾淮体魄之所蕴藏,精英之所眷注,其兴起当何如也。若夫著仕迹,列儒林,魁梧奇伟之彦,孝梯贞洁之行,代有奇人,不能缕述。此以见淮壖(72)一隅,天壤百郡,莫之能及,为其得乾坤之正气,钟河海之英灵,磅礴郁积而德泽衍于无穷也。”
客日:“言则美矣大矣,其蔑(73)以加矣。然而淮土于周为荒服,去丰镐王化寝远,故《诗》、《书》皆称淮夷(74),意其民人好勇斗狠,亦犷悍而难治矣。且风俗之移变而愈下,呰窳(75)习为侈靡,駻突流为争讼,人材之盛殆未能如古欤。”丁子悚然应曰:“何为其然也。古之所谓淮夷,北接徐戎,南近江汉,汉之淮南、唐之淮西即其地。柳宗元纪入蔡之绩(76)而曰:‘平淮夷’。雅则非今淮阴之地明矣。且淮亦何妨称夷乎?马融(77)注《禹贡·夷服》云:夷,易也。许慎(78)《说文》云:夷,平也,东方之人也。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故孔子欲居九夷,孟子日:舜,东夷之人;文王,西夷之人。夷之为俗,固圣人之所托迹而聚处荒服之美名也。淮土跨徐扬之境,居南北之冲,江南诸郡文物华丽而或失之浮,河北诸郡气质颛固而或失之野,惟淮阴交错其中,兼擅其美,有南人之文采而去其浮,有北人之气节而去其野。《隋书》志云:重礼教,崇信义。《元史》志云:喜学间,好教化。盖自楚州立学以来,宋子京(79)为之记,芿场(80)有田,厨槴(81)有书,又得仲车(82)先生以为师表,毓德兴贤之泽自古为昭矣。其故老流风余韵,如孙泰(83)之购银台既洗而还诸市,翠岩(84)之鬻汉印相让而沉诸渊,廉让之俗播为美谈,至于北神之烈妇(85),承规(86)之宦者,酒肆之大侠(87),卖鱼之逸民(88) ,虽在妇人、奄竖、贸易、负贩之夫,犹知敦行砺节,况于士大夫之垂绅委佩束带横经者哉,即有染于污格、昧其本性者,然而雉之化而为蜃,橘之变而为枳(89),淮之物尚能变化,况于人之秀灵者乎。故论其地舆,束清会淮,助黄入海,以弥今日之河患,而为朝廷奏政绩;考其人物,兴复古学,振起节义,以端今日之士习,而为国家储人才。政教行而骎骎日上,举淮郡之风,措之天下裕如矣。”客拱而起曰:“敬闻命矣。微子之山川能说,何足以知之,振斯世之风以致太平之业,其必由子之言夫。”丁子谢不敏,退而著之于简,以待太史(90)之观民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