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淮安文学史
23405000000023

第23章 明代淮安文学:用通俗小说占据中华文学最高峰(5)

施耐庵比罗贯中要幸运些,毕竟他的故乡盐城市、泰州市还出土了些文物,两市及相关县政府也高度重视家乡的伟人,认真组织了专家的论证,盐城师范的两位教师也认真研究写出了《施耐庵年谱》,让施耐庵最终有了一个较清晰的面目。

但罗贯中没有年谱,罗贯中的研究也显得支离破碎。

笔者现综合能得到的资料,做此努力:

罗贯中,明朝人(约1331—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钱塘(今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最近也有考证说是东原(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人。明代贾仲明编著的《录鬼簿续编》称:“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另有消息说,山西祁县考古爱好者杨立仁等,历时十年,发现了罗贯中的家谱、神轴、砚台、罗氏祠堂等一批珍贵文物,最终可确定罗贯中是山西祁县河湾村人,故学者倾向于其为太原人。结合《施耐庵年谱》中说他是商人的儿子,那罗父可能是走南闯北的晋商。

据盐城师范学院赵伯英和李奇林先生所写《施耐庵年谱》,罗贯中生于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这一年施耐庵30岁,赴元大都(今北京)会考未中。

1345年至1355年间,罗贯中随父来到江浙。其间,出晋后,在东原客居过一段时间。由此他考察过梁山泊地区和山东的风土人情。这应当是他愿意拜施耐庵为师写《水浒传》的原因,也是他具备编辑整理《水浒传》能力的原因,也是他能写出《三逐平妖传》的原因。

元文宗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两年前已中进士、时年37岁的施耐庵到了杭州,当了钱塘县尹。做了两年县尹,因得罪了达鲁花赤(每个县蒙族最高长官),于元惠宗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辞官回故里苏州并漫游。元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45岁时,他在苏州设馆,并他开始写《水浒传》(当时名为《江湖豪客传》。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他收了学生罗贯中。罗贯中当年约18岁。

元至正七年,从钱塘江县尹职位上辞官回来的施耐庵在苏州社馆并开始写《水浒传》(当时名为《江湖豪客传》。元至正七年,他收了学生罗贯中。罗贯中当时约18岁。之后他随施耐庵到过起义的盐民张士诚麾下,在施耐庵62岁时随老师辞职四处游学。在帮助老师施耐庵管理学官、整理《水浒传》书稿的同时,罗贯中也开始写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罗贯中随施耐庵回到兴化再迁与兴化相邻的淮安,住在当铺老板王肇庆家的“小方壶斎”中写作。这年施耐庵已70岁,罗贯中已40岁。施耐庵将已写好的《水浒传》交给了罗贯中。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施耐庵去世,罗贯中则写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12卷。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罗贯中修改整理好了老师施耐庵的《水浒传》,也完成了自己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年他已50岁。他来到当时出版业中心福建的建阳,希望能刊印这两本书。但生前他没能实现这个愿望。他只能将书稿交于后人。

1340年前后罗贯中去世,享年约70岁。据建阳县志记载:“罗贯中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通俗小说作家,他的代表作《三国演义》在国内外流传极广。在施耐庵去世后,罗贯中帮助施耐庵整理《水浒传》书稿,从江苏来到当时的全国刻书中心建阳进行刻印出版,后在建阳染病逝世。”罗贯中的墓现在福建省建阳市考亭村,2001年重建。

2000年,由清徐罗氏第二十一代传人罗二栋先生融资,在山西祁县西六支乡河湾村建成了罗贯中纪念馆,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500平方米,是座仿明清的园林。

据明代贾仲明编著的《录鬼簿续编》所称,罗贯中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其现存的剧本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写过剧本《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但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小说,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西湖游览志馀》语),今存署他名字的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

《三国演义》写得气势磅礴,经天纬地,展示出了罗贯中的政治学识、军事学识、文学学识、心理学识、天文地理知识,古文功底。然而这么一个大家,在历史上仅仅只有记录戏曲史的史料、明代贾仲明编著的《录鬼簿续编》中68个字的记载,实在令人心酸和不平!

《三国演义》概说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从而揭开了我国小说发展史和文学史上崭新的一页。

三国的故事就史料记载而言,在隋代就开始流行于民间了。隋朝《大业拾遗记》记载有隋炀帝观看曹操谯溪击蛟的杂戏;唐初,刘知几《史通》有“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故事的记载,晚唐李商隐《骄儿诗》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之句;宋、元时代,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霍四究“说三分”之事,苏东坡的《东坡志林》说:“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到了金、元,杂剧以三国故事入戏的有六十多本。元代至治年间出现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些给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长篇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再结合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所注释的史料,根据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写出了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描写的是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小说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斗争为主线,将历史生动化,写出一部比历史更鲜活的历史,比小说更真实的小说。

小说的成功之一,是创造出了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形象生动、含义丰富的人物。据《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1989年版)所录,《三国演义》一共写了1798人,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之所以描写人物成功,其基本手法是抓住人物的最根本物征,突出“绝”字,如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诸葛亮的智绝等。

小说的成功之二,是战争场景描写的独到。全书描写战争达四十余战,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战从战前的试探、设计、联盟,到开战时的勇猛、机智、攻略、退却,再到战后的各种处置(如七擒七纵),由于作者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描写战争,是以战争来衬托人物的个性,所以让读者不自觉中就自己进入了战场,读着读着就会拍案叫绝。

小说成功之三,是半文言语言的运用。运用一种近乎白语的文言,半文不白,给人一种新奇。

小说成功之四,是“七分实三分虚”(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杂记》语)的史实写法。写历史小说有戏说者,戏说就没有真实感。写历史小说有完全忠实原著达百分之八九十者,太真实就没有鲜活。“七分实三分虚”不失为历史小说写作的一种好手法。这种手法也使对《三国演义》研究、考证的热度不减,给后代留下了众多的话题。

小说成功之五,是含义深邃。只有含义深邃了,才能产生出诸多经典用语,如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等成语、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等歇后语,才能产生出苦肉计、借刀杀人、空城计等各种经典战术和政治谋略。

据维基百科资料,三国演义的主要版本有:

明代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明代志传本《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明代李卓吾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清代李笠翁评本《李笠翁批阅三国志》,清代毛宗岗评改本《四大奇书第一种》。

现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刊刻的,俗称“嘉靖本”,全书24卷。亦有弘治刻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至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俗称“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