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淮安文学史
23405000000022

第22章 明代淮安文学:用通俗小说占据中华文学最高峰(4)

盐城师范学院的赵伯英和李奇林先生,认真研究综合各类资料,写出《施耐庵年谱》,对施耐庵的研究功不可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明清小说研究大家刘世德对《水浒传》和施耐庵的研究更功底深厚,其观点当是我们研究的重要佐证。再综合淮安学者史料和近年在兴化、大丰等地发现的《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施耐庵传》等,我们当能粗浅地了解他的生平脉络: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1296 — 1371年),原名施彦端,字子安,号耐庵。江苏兴化白驹场人(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白驹镇)。施耐庵祖籍姑苏(今苏州),元末兵乱中迁居兴化,再迁白驹。他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施之常的后裔。但到其父施元德时,已是船民,在太湖上摆渡为生。母亲姓卞,生其兄弟三人。

1979年8月8日,兴化县新垛公社施家桥大队农民施庆满提供明代嘉靖甲申仲冬壬申月《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墓志方砖一块。施廷佐为施耐庵曾孙,其墓志写:“施公讳翔,字廷佐,祖籍姑苏,生高祖施公元德,于大元丙申生曾祖彦端,会元季兵起,乱及苏,……故迁兴化遂白驹。生祖让,字以谦。生父文昱,字述元。……”彦端即施耐庵,他祖籍是姑苏人(现苏州),后在元代末迁到兴化,再迁到白驹。

元成宗元贞二年岁次丙申(公元1296年),施耐庵出生于平江路吴县(今苏州市)阊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由于家贫,无法上学。13岁后,在浒墅关的一家私塾念书。

19岁时,他考中秀才。并同私塾先生的女儿季氏结婚。29岁考中举人。

明洪武年间,山东郓城县周庄有个名叫周铎的人,字文振,做过袁州知府。在他所写的笔记(手抄本)中,有这样一条记载:“施耐庵者,江南才子也。元至顺间,赴大都,应试不第,乃师国子监司业刘本善,荐任郓城训导。力倡农桑。与教谕不洽,辞之。游梁山水泊。次年复至大都,中进士。官钱塘二载。后归隐,不知所终。”(转录自曹晋杰、朱步楼《施耐庵新证》学林出版社1986年11月1版第84-85页)。据此可知,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施耐庵30岁时赴元大都(今北京)会试,未考中,经国子监司业刘本善推荐,到山东郓城任了训导,由此遍游了梁山泊地区,了解了山东的风土人情。是因为与县教谕不融洽而辞职,并第二年就中了进士。

这一年,罗贯中出生。他大约小施耐庵30岁。

施耐庵的后人施让的《故处士施公墓志铭》则记载:“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国初,征书下至,坚持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此墓志铭记载了施耐庵中的是辛未榜进士,时年36岁。后来的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也是此榜进士。辅之上节《顾丹午笔记》所说,施耐庵与刘伯温相识是有据的。刘伯温比施耐庵小15岁。白驹当地说法是,施耐庵这次赶考途中经过山东梁山泊作了考察。

中进士后,时年37岁的施耐庵于元文宗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上任钱塘县尹。元代每个县都有一个蒙古族人任达鲁花赤(蒙语,“提调”、“掌印者”的意思),最后的决定均需他同意才行。施耐庵做了两年县尹,得罪了他的达鲁花赤,于元惠宗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39岁时,辞官回故里苏州并漫游。元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45岁时,他在苏州设馆,一说在施家桥,一说在常熟河阳山麓的滚塘岸永宁寺,一说在江阴祝塘徐麒家坐馆。设馆第二年,他开始写《水浒传》(当时名为《江湖豪客传》。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他收学生罗贯中。罗贯中当年约18岁,是商人的儿子。之后施耐庵父亲和妻子去世,他续娶申氏。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大丰白驹场的盐民张士诚起义反元,其属下、踢死过老虎的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便邀施耐庵当了张士诚军师。在施出谋划策下,张士诚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江北重镇,1354年在高邮建国,国号大周,自称诚王,以天佑为年号。1355年张士诚再攻入平江路(今苏州市)并改平江路为隆平府,于次年在苏州建都,自称周王、吴王。此时,施耐庵建议张士诚挥军北上,直捣元朝的大都(今北京),但未采纳。朱元璋义军据金陵后,施耐庵再提议暂回师草埝,巩固江北,但张士诚仍未采纳。于是在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已62岁的施耐庵便辞了职,带着罗贯中四处游学。临别时,作《秋江送别》套曲赠予同在张幕的鲁渊、刘亮等人。这一节,有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明藏书家郎瑛编辑的《七修类稿》55卷可证。但也有说法是,此套曲是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时做。时年九月,张士诚称吴王,鲁渊等谏阻未果,辞官,施耐庵便写此套曲送他们。此说为明人吳宽所撰的《平吴录》记录。

原淮安市图书馆陈阳先生,根据《兴化县续志》卷十三卷《施耐庵传》所载说,“施耐庵……元代至顺年间的进士,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做官。……刘伯温与施耐庵同榜进士。……张士诚起兵,也多次派步将施的好友卞元亨来请施作谋士……带着弟子罗贯中乘船逃到淮安,隐居在淮城棋盘街东头都土地祠西侧一个单门独院的知友(即王肇庆)家中。这个知友在苏北里下河地区开了一爿最大的当铺店。家中豪富,院中有假山水榭、亭台楼阁(今新华池后边)。老板为人不俗,喜结天下名流。……施耐庵竟以楚州(今淮安)的萧湖、勺湖、越湖、洪泽湖、白马湖、蓼儿洼湖荡、芦苇、沼泽及山东水泊梁山为背景,更以淮安画家龚开画的有关《宋江三十六人赞》这线索,闭门创作了巨著《水浒传》、《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奇书。……《水浒传》……成书于淮安,(施耐庵)最后客死于淮,淮地好友备棺木运回原籍兴化安葬。”照《兴化县志续志》的说法,施耐庵辞别张士诚便避祸(经兴化)淮安写书。

另一说法是,他先到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除了教书以外,还与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为撰写《江湖豪客传》(即后来的《水浒传》)准备素材。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灭张士诚,到处搜查张士诚的部属,为避祸,施耐庵举家迁回兴化故居。也到过山东郓城,从郓城回来就住在了淮安,继续《水浒传》的写作。写完后没几年即病逝于淮安。

再一说法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建康(今南京),到处搜罗人才,刘伯温就推荐了施耐庵。刘伯温寻访到施耐庵时,看到《水浒传》,并带一册给了朱元璋。据光绪年间的江荫香、别号伯绥氏在其《梦花馆笔谈》中说:“抄本传到朱元璋的皇宫里来了。朱元璋因为几次派人请施耐庵出来做官都没有来,所以看了这本书很生气,随即作了批示:‘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于是秘密派人把施耐庵捉来,关进了刑部天牢。”刘伯温本意要推荐施耐庵,结果反害了施耐庵。他当然大力营救。还有一说是,施耐庵在狱中写出了《水浒传》受招安的后五十回,得到朱元璋谅解。施耐庵被关押一年多后于明洪武三年释归,但已体弱多病,他到了淮安养病,并继续整理《水浒传》。第二年,也就是1372年客死于淮安。

还有说法是梅寄鹤在《古本水浒》序中所说:“洪武年间,他(指施耐庵)住在江阴的祝塘镇上,做了一个塾,收集了许多学生,教书为活。刘伯温先生曾经上了两本,在洪武皇帝面前保奏道:‘施耐庵本领胜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绩。’洪武帝准奏,下诏书到江阴召他进京,召了几次,他只推说有病,把圣旨谢绝了。”此说法是,施耐庵没有去朱元璋处,直接从江阴转辗到了兴化、淮安。

《施耐庵年谱》的结论是,施耐庵在徐家一直待到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这年施耐庵已70岁。不愿受朱元璋的征召,在兴化旧同寅顾逖帮助下,徙兴化施家桥、白驹。继续写《水浒传》。这有与顾的信与诗为据。诗是民国初年由顾逖的后裔顾硕从其高祖顾九苞的遗稿中发现,遂交邑人金逸园发表在兴化《楚阳杂志》(十日刊)上。

到了兴化后,施耐庵再迁到淮安,淮安包百皊先生说:“施耐庵是借住在王肇庆典当里的‘小方壶斋’中。”淮安城内王肇庆典当,是苏北最大的一个当铺。老板王肇庆喜欢结交世上名流。他家产甚富,院中有花园、亭阁、荷池、葡萄架、假山水榭、戏楼。施耐庵与王肇庆交情甚厚,患难与共。他隐居在王家,但年岁已高,健康日趋恶化,遂将《水浒传》的修改稿交给罗贯中,嘱其整理后刊印。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时施耐庵已73岁,这年已有《水浒传》手抄本传出。这年九月,朱元璋下诏求贤。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75岁的施耐庵去世。施耐庵生有儿子,名让,字以谦,孙文昱,字述元,或景胧。

施耐庵去世后,他的十二世孙施奠邦将他在白驹的故居改建为施氏宗祠。施祠在抗战中被毁。1993年8月,曾隶属于泰州兴化现属于盐城大丰市的白驹镇上,落成了施耐庵纪念馆。它占地2815平方米,建筑面积1478平方米。

由施耐庵纪念馆向西十余里有施耐庵墓地,属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村。施耐庵逝世后,其子施让因家道“寒微”,无力将其父厚葬,只得临时安葬在淮安的南门外蓼儿洼。根据1962年出土的施耐庵儿子施让墓的“施让地券”记载,是其孙施文昱在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从淮安迁葬与此。也有一说是1421年迁的,并请明人王道生写《施耐庵墓志》。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中说:“先生家淮安,与余隔一墙,惜余生太晚,未亲教益,每引为恨事。”又说,“公殁于洪武庚戌岁,享年七十有五。”其后人每年三月初一(忌日)和十月初二(生日)都会来此扫墓。

《水浒传》概况

尽管有人根据《水浒传》中有明代以后才使用的兵器、明代中期后才开始用银子等细节,认为它成书于明代中叶,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

《水浒传》的作者也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施耐庵写的,一说是罗贯中写的,一说是二人合作的。这三种说法都起源于明代。说施耐庵一人独创,是金圣叹的说法。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兵部武官高儒编成《百川书志》20卷载:“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据此,大多数学者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创作、罗贯中编辑整理的。

《水浒传》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北宋末年有宋江起义。其事在《东都事略·卷十一·徽宗纪》、《张叔夜传》等史料中有简略的记载,史载:以宋江为首的义军有首领三十六人,一度“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后“张叔夜……以徽猷阁待制出知海州。会剧贼宋江剽掠至海,趋海岸,劫巨舰十数。叔夜募死士千人,距十数里,大张旗帜,诱之使战。密伏壮士匿海旁,约候兵合,即焚其舟。舟既焚,贼大恐,无复斗志,伏兵乘之,江乃降”。即宋江等在海州(今连云港市)被北宋名将、后官居礼部侍郎、龙图阁学士的张叔夜伏击而降。

之后宋江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淮安的宋代最后一位文学大家、大画家龚开,在南宋灭亡后,走动于苏杭之间。在这段日子里,他除写出陆秀夫传和文天祥传外,还写出《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并根据民间传说,为宋江等三十六人每人作了一画,让《水浒传》的英雄们既有了绰号,又有了直观的形象。后施耐庵根据宋江的三十六人,再扩写出一百零八将。海州在元代属淮安府,宋江等又是在此被捕获,故宋江等故事当在淮安最流行。这给《水浒传》的创作带来最多最好的素材,故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也专门有楚州(宋代淮安称为楚州)的描写,还将宋江受招安后封为了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也将宋江、李逵最后的死地放在了楚州。他俩死后葬在楚州南门的蓼儿洼,这也是施耐庵最初的葬地。吴用和花荣来到楚州,听说宋江和李逵死了,也在他们的坟前上吊自尽。

《水浒传》讲的是一百零八条好汉不满统治者的统治上水泊梁山造反并屡败官军、最后收招安的故事,全书贯穿的道德基线是“侠义”二字。

《水浒传》的版本很复杂。有繁本和简本两大类。在繁本中,最早版本是《忠义水浒传》一百卷。另有明嘉靖年间武定侯郭勋所刻行的一百回本,也是较早的刻本。繁本中还有一种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传》,是明万历年间的袁无涯根据杨定见所提供的本子刻行的。明末金圣叹将繁本的《水浒传》砍去梁山大聚义以后的部分,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七十回本,诈称是一种“古本”。因为它保存了原书最精彩的部分,文字也有所改进,遂成为最流行的版本。简本中现知较早的本子有明万历年间余象斗的《水浒志传评林》。

从文学角度上讲,《水浒传》成功之一在于白话运用得好。《水浒传》写作用的是纯粹的白话,白话带来了通俗性,带来了人物话语的响亮。因此《水浒传》堪称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水浒传》成功点之二,在于人物创造的成功。《水浒传》虽然依托于史实,但人物情节几乎完全是原创的,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等一百零八位好汉个个栩栩如生,且又经历不同,个性不同。反面人物也刻画出色,如高衙内,如阎婆惜。就是李师师、潘金莲这些小人物也写得十分生动,以至于最后金圣叹还能根据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再写出一部长篇小说《金瓶梅》来。

1985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了《古本水浒传》,这是唯一署名施耐庵且有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

施耐庵去世后,罗贯中将书稿整理完毕准备去当时的刻书中心福建建阳刻印。但是当地无人敢印这本书。罗贯中无奈,只好留在当地等待时机,并且又对《水浒传》重新进行了整理。不久后,他也染病去世。直到嘉靖年间,由朝廷派去攻打倭寇的宗臣得到罗贯中后人进呈,才将《水浒传》付诸刻印。

明嘉靖始,迄今《水浒传》在国内的各种版本有53种。在国外流传也很广,朝鲜、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国都有《水浒传》的译本,美国的译本有《水浒传》、《水浒传选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水湃传词汇》、《野猪林》等,美国作家、女诺贝尔奖得主、从淮安走出去的赛珍珠的译本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日本的译本多达二十多种。日本汉学家盐俗温称:“《水浒传》是惊天动地的快文,中国小说之冠冕,是雄飞世界文坛的优秀古典小说”。施耐庵不仅是中国的文学巨匠,也是世界文坛的名人;《水浒传》不仅是祖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还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华。

§§§第四节 写在淮安的《三国演义》—— 中国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被誉为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但就是这样一部巨著,作者罗贯中也和他的老师施耐庵一样,生世不详。这再次印证了小说家在中国古代受歧视一说。

《三国演义》也因此留下了很多的迷:已有了陈寿撰、裴松之注的《三国志》,罗贯中为什么还要写《三国演义》?他为什么要拥刘反曹?他的身世又如何?罗贯中生当元末明初,当时既没有成熟的小说理论,也没有现成的长篇小说可以借鉴,他是怎样的一个天才,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部不朽的巨著?

罗贯中生平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