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到淮有详细记录的为两次。一次是他在任徐州知府达到人生鼎盛时,一次是被贬黄州但第一次苦难快要结束路过泗州时。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22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进士及第。之后他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相当于陕西省凤翔府知府助理。三年后到京做官。宋神宗赵顼即位,任用王安石变法,苏轼与其政见冲突,便放了外任,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苏轼由首都东京开封府推官到杭州做通判,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当知州。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任徐州知府,是年42岁。在徐府当一把手期间,抗黄河水灾,建黄楼,声名鼎盛,成为文坛领袖,达到了人生的高潮。当时秦观求见苏东坡时说:“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
在徐州任上共两年,期间他来到了楚州淮阴县的码头镇。码头镇为汉代兵仙韩信的故乡,有汉惠帝时射阳郡刘缠建的韩侯祠(唐朝时改扩建为淮阴侯庙)。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县政协文史资料第十四辑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府时,曾来到此庙,既为此庙募捐重修,又写下了著名的《淮阴侯庙碑记》。由碑记看,应当是先看到庙破,写出了碑记发完感慨后再去募捐的。苏东坡如椽之笔写就的千古之作《淮阴侯庙碑记》如下:
“龙之所以为神者,以其善变化而能屈伸也。夏则天飞,动其灵也,冬则泥蟠,避其害也。当嬴氏刑惨网密,毒流海内,销锋镝,诛豪俊。将军乃辱身污节,避世用晦,志在鹊起豹变,食全楚之租,故受馈于漂母。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故忍耻胯下。洎乎山鬼反璧,天亡秦族,遇知己之英主,陈不世之奇策,崛起蜀汉,席卷关辅,战必胜,攻必克,扫强楚,灭暴秦,平齐七十城,破赵十二万。乞食、受辱,恶足累大丈夫之功名哉!然使水行未殒,火流犹熸,将军则与草木同朽、麋鹿俱死,安能持太阿之柄,云飞龙骧,起徒步而取侯王?噫!自古英伟之士,不遇机会,委身草泽,名湮灭而无称者,可胜道哉?乃碑而铭之曰:
书轨新邦,英雄旧里。晦露朝翻,山烟暮起。宅临旧楚,庙枕清淮;枯松折柏,废井荒台。我停单车,思人望古,淮阴少年,有目共睹,不知将军,用之如虎。”(注:不揣简陋,我将此文用白话文表述在此节之后。)
苏轼在徐州之后人生开始走背运。他从徐州转任浙江湖州知州仅三个月即被捕,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被贬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且没有任何权力(《东坡志林》载,此年冬他也到过山阳县,即今淮安市楚州区)。在黄州一住就是四年。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三月初,神宗将其调出黄州,调往离京师近一些的汝州。于是他途经了泗州,即现在的淮安市盱眙县。那时他生活苦到了极点。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记载他给朋友写的诗中至少有三首都提到了饥饿。在一首诗里,他自比为夜里啃啮东西的饥鼠。在太守送食物到船上时,孩子们欢声雷动。最后,走到泗州他再也无力向前走了,他给皇帝上表章说:“以禄凛久空,衣食不继。累重道远,不免舟行,自离黄州,风涛惊恐,举家病重,一子丧亡。今虽已至泗州,而发用馨竭,去波尚远,难于陆行,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与其强颜忍耻,于求于众人,不若归命投诚,控告于君父。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擅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信的大意就是没法再前行了,请批准我住常州就好。
在泗州时,他还犯了一个错误,险出大事:在泗州,刘太守陪他渡河去游了南山。河上有一座长桥,因泗州为军事要塞,朝廷规定此桥天黑不许行人通过,违犯者重罚。泗州太守守军认得,当然会网开一面。他们一直游到天黑后过桥回城。回城后,苏东坡兴致很高,赋词一首,其中有句:“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第二天刘太守见了苏东坡的诗,心惊肉跳。他找到苏东坡说:“糟也糟也!你的诗一出全国皆知,一定会传到京都。普通人夜里过桥是罚两年劳役,太守犯法,情形更糟。求你把这首诗千万收好,不要给别人看。”苏东坡大笑:“天哪!我一开口就是两年的劳役呀!”不过几天后神宗就去世了,苏东坡在高太后的力挺下再度东山而起,到山东登州去任了太守,后又做了大官。他的泗州之行也就有惊无险了。
附一:
淮阴侯庙碑(白话文):
龙所以是神物,不仅是因为会变化,而且因能屈能伸。夏天就飞腾,飞就灵活。冬天就蛰伏,避开伤害。当秦始皇密布刑法,淫威全国,把兵器都销毁成十二个铜人,把六国豪杰诛杀、儒生全坑杀时,韩信将军受辱韬晦避世,但志向却在像鹰一样冲天而起,像豹子的纹路一样显著变化,最后当楚王食楚境的租赋,为此接受了漂母所馈的食物。有称霸天下的战略,在不断蓄集英雄的雄心,吞海内的志向,力压万夫的气慨,所以就能忍胯下之辱。到了山川的神祗要还江山于明主,天要亡秦时,遇到赏识自己的明主,呈上自己的世上无双的奇策,在古代属于巴蜀的汉中被设坛拜为大将,再席卷关中,战必胜,攻必克,扫平楚霸王,灭了秦王朝,平定齐国七十城,破赵二十万大军。这时,乞讨、胯下之辱已如何能挡大丈夫的功名!如果有人让韩大将军像水流越流越稀,像火势越蔓越弱,大将军早就与草木一样腐朽了,与麋鹿一样死去了,又如何能持宝剑,驰骋疆场,由一介草民而成侯王?呵,自古以来,英雄伟人,没有机会,最后置身尘世,没有留下功名的能数得过来么?想到这里,我不由写道:
是秦朝书字车同轨后建的新县,却是大英雄韩信的故里。朝有露水,暮有烟霭。曾一度隶属过楚国,庙就枕着泗河和淮河而眠。松枯了柏断了,井废了台荒了。我独人停下独车,思念古人古事。淮阴少年,有目共睹的是,韩大将军,也慧眼识才,把当年羞辱过自己的人,提拔为中尉,让他最后也成了如虎的猛将。
附二:
泗州僧伽塔
苏轼
我昔南行舟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告物应须日千变。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
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
和子瞻泗州僧伽塔
苏辙
清淮浊汴争强雄,龟山下閟支祁宫。
高秋水来无远近,荡灭洲渚乘城墉。
千艘衔尾谁复惜,万人雨泣哀将穷。
城中古塔高百尺,下有蜕骨黄金容。
蛟龙百怪不敢近,回风倒浪归无踪。
越商胡贾岂知道,脱身献宝酬元功。
至人已立万物表,劫火仅置毛孔中。
区区淮汴亦何有,一挹可注沧溟东。
胡为尚与水族较,时出变怪惊愚聋。
于乎此意不可诘,仰观飞栱凌晴空。
附三:
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
苏轼
风浪忽如此,吾行欲安归。
挂帆却西迈,此计未为非。
洪泽三十里,安流去如飞。
居民见我还,劳问亦依依。
携酒就船卖,此意厚莫违。
醒来夜已半,岸木声向微。
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
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
何劳弄澎湃,终夜摇窗扉。
妻孥莫忧色,更有箧中衣。
附四:
十月十六日记所见
苏轼
风高月暗水云黄,淮阴夜发朝山阳。
山阳晓雾如细雨,炯炯初日寒无光。
云收雾卷已亭午,有风北来寒欲僵。
忽惊飞雹穿户牖,迅驶不复容遮防。
市人颠沛百贾乱,疾雷一声如颓墙。
使君来呼晚置酒,坐定已复日照廊。
怳疑所见皆梦寐,百种变怪旋消亡。
共言蛟龙厌旧穴,鱼鳖随徙空陂塘。
愚儒无知守章句,论说黑白推何祥。
惟有主人言可用,天寒欲雪饮此觞。
附五:
淮上早发
苏轼
澹月倾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鳞开。
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
附六:
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苏轼
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
冰崖落屐齿,风叶乱裘茸。
万顷穿银海,千寻渡玉峰。
从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
§§§第十节 相关文学之三:梅尧臣咏淮安组诗考
梅尧臣,字圣俞,是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是安徽宣城人。开始科举不中,因家中贫困,无力再考,就随叔父梅询到洛阳谋了个主簿之职(相当于现在的文书)。
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他30岁,任河南县主簿,当时欧阳修、尹洙也在河南府做官。是年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进入高潮阶段,他与范仲淹、李觏、尹洙、石延年、苏舜钦、宋祁、欧阳修、苏氏父子、王安石和曾巩等一同成为诗文改革运动的中坚。他主张要秉承《诗经》、《离骚》的传统,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很快在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南宋诗人、诗论家、龙图阁学士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他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欧阳修则一直尊称其为“诗老”。
梅尧臣连做三个县的主簿后,依宋朝惯例升为知县。因官声好,50岁时被宋仁宗看中,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又在欧阳修推荐下,为国子监直讲,再升任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直讲”、“梅都官”称谓。
梅尧臣多次来过淮安,有“十载七来此”之诗句(《过山阳水陆院智洪上人房有苏子美墨迹》)。在宋代,淮安南属楚州,北属泗州。楚州,是他叔父当过知州的地方,他随叔父在楚州公干。泗州,则是他回故乡宣城的必经之地。之后,他主要有两次到淮安,第一次由西到东,第二次由东到西,将淮安走了个遍,并留下两组组诗,还因此推出两位才女(见下节)。
但梅尧臣是什么时候来淮的,史无没有明确记载,也无人考证,这便成为了淮安文学史上的一个谜。
最近看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穆迪的一篇优秀毕业硕士论文《梅尧臣纪游诗研究》。作者不怕艰难,去做没有人肯细心做的梅尧臣的纪游诗的研究。此研究也给笔者一个便利,即可以从他严谨的研究中,探得梅尧臣何时来过淮安的线索。
三条水路考
据穆文考:宋代水路交通发达,梅尧臣出游主要走水路。其走过的水路有三条。
一条是黄河水路。梅尧臣在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和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任河阳、河南县主薄,由县到开封、洛阳两京常走,便有纪游诗。但淮安不在此路上,可以排除。
二条是汴京水路。梅尧臣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解湖州盐税,走此路,途经许昌(现属河南)、颖州(现安徽阜阳)、寿春(现安徽寿县)、淮南(现属安徽)。此路有颖州与晏殊唱和的诗作。此路靠近淮安,但不直接到淮安。
三条是汴河水路。由汴河乘舟东南行,到山阳(今淮安楚州区)下扬州到金陵,在庆历七(公元1047年)梅解许州签书判官,过金陵返汴京。也可到金陵后再溯江西上宣城、池州(现属安徽)、饶州(现属江西),或南下经常州(现属江苏)至湖州(现属浙江)。这前一条路他在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和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两次由京回宣城老家守制走过,后一条路在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改监湖州盐税走过。后一条路离淮安远去了,无关。倒是前一条路和两个时间却值得关注。
《全宋诗》考
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全宋诗》将梅尧臣的两千九百余首诗全部收录,对梅诗分为上中下三部。穆迪的文章列出梅尧臣在大地方做的诗,并按时序先后排列为,从《望芒砀山》、《初见淮山》、《自争流口至长芦江入金陵》、《早渡长芦江》、《采石怀古》、《望夫石》、《泊牛渚矶》、《游响山》几篇,为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从汴京返宣城所作,并考证出,这年他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由河阳县取道宣城后赴建德(现属浙江省)。路线是从汴京出,经汴河到泗州到淮阴,再南下高邮、扬州,金陵,最终逆长江而上,过当涂、芜湖而至宣城。这一次值得我们关注。
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梅尧臣奔父丧,从陈州(现属河南)镇安军节度判官任上去宣城,历颖水经寿春,过荆、涂二山到涡水,再由涡水进淮河而下,经现淮安境内的泗州,再经真州(现江苏仪征)而达宣城。不过这次只留诗一篇《早夏陪知府学士登叠嶂楼》,而梅尧臣留下的是组诗。所以游淮留组诗的不是这一次。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夏,梅尧臣揩夫人刁氏回宣城,此次游历内容最为丰富。他们从汴京出发,经淮河到南京,重过慈姥矶、褐石山、望夫石,穆迪的文章列出其代表作的顺序为《阻风》、《宿矶上港》、《过褐山矶值风》、《金陵怀古》、《岸贫》、《村豪》,《田家屋上壶》。这一次也值得我们关注。
此外,湘潭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李一飞先生有《梅尧臣早期事迹考》一文,他考证说,欧阳修写过梅尧臣叔父的墓志铭。梅叔父梅询为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90年)进士,曾任荆湖北路转运使。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因擅自借驿马给人奔丧,马累死而降职为襄州通判,之后时升时降,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竟降为楚州知州。梅尧臣是袭叔父荫于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补太庙斋郎之职的,那天圣四年他还在楚州与叔父在一起。他的组诗会不会是早年所做?这也是一个疑问。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秋,梅尧臣原配夫人谢氏在高邮亡。有《五月二十四日过高邮三沟》诗。这时他也应当来过淮阴。这时他会不会写出淮安的组诗?
考证与结论
梅尧臣所存诗集《宛陵集》(其故乡宣城古称宛陵),计六十卷收诗二千九百余首,但一般认为是梅30岁前之作。由欧阳修所作的序可知,天圣四五年时梅就与好友林逋有唱和,即他在14岁就有诗作。但只有记载,没有收录,30岁前更没有成组的纪游诗写作的记载。李一飞先生考证的说法是,梅尧臣很追求完美,以洛阳30岁为人生转折点,编集时,将年轻时不成熟的“青涩诗”都删了,而《全宋诗·梅尧臣》则是根据他的《宛陵集》编写的。
梅尧臣为淮安主要做了两组诗,载于《全宋诗卷二四九·梅尧臣一八》、《全宋诗卷二五七·梅尧臣二六》。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多次到淮安,用他的诗说是,“十年七载到淮水”。根据诗的时间排序,他第一组诗反映出的到淮安的路是这样走的:
由组诗中的《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殇小女称称三首》可知,写诗的时间为宋代的戊子年,即公元1048年,也是宋仁宋庆历八年,也是梅尧臣携夫人刁氏回宣城的那年。
接下来是《舟中夜听汴河水声》、《寄题洪州慈济师西轩》,《夜泊虹县同施景仁太博河上纳凉书》、《施景仁邀咏泗州普照王寺古桧》,这几首诗表明他已从河南汴京(现开封)、山东洪州(现山东济宁)到了泗州了。
再下来是《淮雨》、《舟次山阳呈王宗说寺丞》、《楚童》,这时他已到楚州。后面是《五月二十四日过高邮三沟》、《长芦江口》、《金陵怀古》、《慈姥山石崖上竹鞭》、《望夫石》、《过褐山矶值风》、《宿矶上港》、《宣州环波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时他已经过大运河,到了长江,经过南京,回到了安徽宣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