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密汉朝宫廷:汉宫秘史
23386500000029

第29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奇案冤狱篇(5)

苏武来到北海,这里是满眼黄沙,浩茫无涯,见不到一个人影,空荡荡的,天黑下来了,仿佛看见许多阴影在上面奔驰。平荡荡的草原上,能见到的动物就是小田鼠,小田鼠偶尔从洞里钻出来,用唧唧的叫声打破这荒无人烟的草原的寂静。苏武孤身一人来到这里放牧,既无粮食,也无衣被。他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为了有一天能持节返回故国,他饿了吃野菜,晚上睡在羊群中,坚强地活着,手持符节,每天去放牧公羊。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这样过去了五六年,有一天,单于的弟弟阏靬王来到北海打猎。苏武会编结打猎的网,矫正弓弩,阏靬王颇为器重他,给他衣服、食品。又过了3年多,阏靬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阏靬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了穷困。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装饰的牦牛尾毛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茫茫北海,无边无垠、地冻天寒,人烟罕至,唯一和苏武做伴的便是那根象征汉廷的旌节,刺骨的寒风吹遍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吹弯百草的腰,吹折树木的枝。也唯有苏武手持旌节活着、挺着,誓死不屈服。身上单薄的衣衫,饱经风雨的洗礼,支离破碎,仅能蔽体,已经失去它御寒的功效。寒风似箭刺入骨子里。苏武饥食野草,渴饮雪水,心中却依然操守着诺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一宗离奇冤案

汉代酷吏层出不穷,司马迁还专门做了“酷吏传”,但也不乏执法公正,且宽厚恤民的,口碑最好的司法部长(廷尉)要算汉文帝时的张释之和汉宣帝时的于定国。民间有传言说:“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于定国判案严明的风格是家传的,他的父亲于公当东海郡郡曹时就有很好的名声,他处理过的一宗奇案,更是令他贤名远播。

汉朝时南阳郡有个孝顺的媳妇叫周青,由于丈夫东渡扶桑做生意去了,只有她一个人在家服侍婆婆。周青任劳任怨地操持着家里家外,对婆婆非常好,恭敬又周到。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朵来时像花一样的姑娘,在辛苦操劳中慢慢枯萎凋谢,无奈自己年事已高,平时行走也是由周青搀扶,根本帮不上一个忙,她想:媳妇养着我实在太操心劳累了,我已经衰老,何必在乎这点风烛残年,而长期拖累年轻人呢。于是,有一天,趁周青在地里干活时,她上吊自杀了。从情状来看显然是自缢身亡,周青不胜悲苦。然而,周青有一个小姑,已经出嫁,平时喜好拨弄是非,她一见母亲死去,就把火发到周青头上,竟向县衙控告周青,说她为了改嫁,逼死婆婆,县官也是个糊涂官,不分青红皂白,便将周青拘捕,在大堂上审问。

周青对太守说:“我对婆婆很是孝敬,婆婆对我疼爱有加,大人您可以问问邻里,我会不会去加害自己的婆婆?”周青当庭有理有据地反驳,太守不高兴地说:“这正是你用心奸诈狡猾之处,在外人面前装作恪守本分的妇人,表面上孝顺婆婆,背后你却在等待适宜的时间,伺机作案,这样,就是你谋杀了你的婆婆为你除去了累赘,别人也不会怀疑到你,无奈国有法度,天理昭彰,今天还是让本太守识破了你的阴谋诡计。”周青说:“这只是大人您主观的臆想,事实不是这个样子,大人,您的确冤枉奴家了。”太守一听勃然大怒,说:“如此狡诈的刁妇,不动大刑你不从实招来。”太守当即下令严刑拷问,打到招认为止。可怜的周青被打得体无完肤,伤痕累累,昏死了好几回。最后,她实在忍受不住痛苦,屈打成招,被迫在写好的供词上按下血手印,认罪了。太守得意洋洋地拿着供词对昏死在大堂之上的周青说:“早这样不就好了,少了许多皮肉之苦。来呀,把这杀人的刁妇押入死牢,择日行刑。”

于是县官便将她定为死罪,申报东海郡郡守。郡守批令如议。当时,身为郡曹的于公仔细分析了案情之后据理力争说:“周青奉养婆婆十余年,她的贞节、她的孝顺邻里人人皆知,怎么可能杀害婆婆呢!请太守驳回县里的判决,不要令好人含冤!”太守执意不从,于公无法可施,拿着案卷,对着府署哭了一场,托病辞职而去。

周青冤死之后,据史书记载,她的冤气冲天,竟导致了东海郡三年连续旱灾,全郡颗粒无收,依靠救济,许多百姓被迫流亡。继任的太守忧心忡忡,为民祈雨,但全无效果。

这时候,于公请见,他说:“三年前,这里出了一件冤案,前任太守枉杀了一个孝顺的妇人,现在发生灾害的原因就在于此。”于公把周青遭遇的不幸详细说给新任太守。太守听罢立即亲自前去祭奠周青墓,并在她的墓前立碑,以表彰她的孝行。祭奠完后,太守还没有回到府上,天就突然暗下来,跟着下起了大雨。当年粮食大丰收。周青丈夫的妹妹知道这个事情以后,羞愧得迁移到外地居住去了。

这一案件,深远地影响了我国各种文学体裁中的冤案题材,比如“六月飞雪”之类,《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也是从此冤案中得到启示,塑造了窦娥这一人物。说这一案件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冤案之一,也不为过。

这个案件,充分暴露了我国古代刑讯制度的弊病,“三木之下,何求不得”、“疑罪从有”等。其实,从周青平时的孝顺,从周青婆婆生前所暴露的自杀倾向,从周青婆婆死时的情状的见证等,只要认真细致地取证,不难得出周青是被冤枉的结论。

对于这一案件所产生的离奇效应,历代有不少人探讨过,在不少人叹服于苍天有眼、神明的法力无边之时,清末蔡东藩独提出:既然天神有知,为何不降罪于有罪的太守、县令,而偏偏降罪于东海郡无数无辜的黎民百姓?思索再三,我在这里提出一种新的解释。

周青冤死之后的三年旱灾,属于巧合。于公立志要为周青白冤,他同时是个有着丰富的气象知识的人,好像诸葛亮“借东风”一样,他看出了三年旱灾就要到头了,就故意抬出周青的案件,适逢其时地鼓动太守为她平反,从而也适逢其时地天降甘霖,从而使周青冤情得雪。

赵飞燕姐妹为何自杀

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中山王刘兴和定陶王刘欣同时入宫拜见汉成帝与太后。他们之所以到来,是因为汉成帝一直无子,诸王一直为立储位问题明争暗斗,互不相让。但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个人正是刘兴与刘欣。刘兴是汉成帝的弟弟,刘欣是汉成帝的侄子,二人当然免不了一番较量。

刘欣的祖母傅昭仪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若刘欣当上太子,自己的地位也将会因此得到改变,这当然是非同小可的变化。她深知自己的孙儿要想得到太子之位,必须过两个重要关口,一个是皇太后,另一个更关键的就是赵飞燕姐妹。

傅昭仪便托人向皇太后及其弟弟大司马王根送了许多厚礼,王司马也在太后面前不断地为刘欣说好话,傅昭仪也不断地与太后交流。时间久了,太后便同意支持刘欣成为太子。另一方面是赵氏姐妹。傅昭仪不断地贿赂她们姐妹,而当时赵飞燕没有依靠,心想若自己支持刘欣,也为自己的将来多了个保障,于是便欣然接受了。接下来,赵氏姐妹便在汉成帝面前尽数刘欣的好处,汉成帝对她们当然是言听计从。不久之后,刘欣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唯一人选。

公元前7年,成帝正式立刘欣为太子。

立太子的同年三月十八日,他却突然驾崩,终年46岁。虽然汉成帝在此之前一直显得很健康,但他一生荒淫无度、纵情酒色,身体早就有了隐患,当这隐患出现的时候,也便是该他命终的时候。汉成帝一去世,赵氏姐妹的保护伞便消失了,在此之前她们树敌太多,一时间显得危机四伏。果然,不久之后,太后与满朝文武便把矛头指向了最受汉成帝宠爱的赵飞燕的胞妹赵合德身上。

汉成帝去世后,刘欣继承了皇位,即汉哀帝。此时皇太后王政君立即派大司马将军王莽去追查成帝的死因,但赵合德心里非常清楚,追查只是表面上的幌子,实则是在利用此事给自己定罪。她知道自己已经难逃一死,又不甘心受辱,便提前服毒自尽了。

赵合德自尽后,众人又把矛头指向赵飞燕。赵飞燕心里十分害怕,这时她才深入地考虑了一下自己多年来做得是不是有些过了,也显出了这个曾经的皇后可怜的一面。但所幸汉哀帝念在她保荐自己当上太子有功,便将其尊为皇太后,对她一直十分尊重,保全了她的性命,她这才放下心来。因此,在第二年里,虽然有人不断地揭发赵太后多年来残害嫔妃,并且杀死汉成帝之事,汉哀帝却始终轻轻带过并没有进行追究。但就在此时,宫中外戚傅家与王家的斗争却越来越激化,赵太后站到了傅昭仪一边,让王氏家族记恨在心。

元寿二年(前1年),汉哀帝驾崩,王莽重新夺回政权,王氏家族击败了傅家,夺回了一切权势。新立的汉平帝只有9岁,所有权力都把持在王家人手中。于是,傅家与赵太后便首当其冲地成了他们的目标。

王莽以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名义宣布赵飞燕害嫔妃杀皇子的罪名,剥夺了她的太后封号,进行幽禁;不久后又贬为庶人,移住汉成帝的延陵。

赵飞燕终于明白自己确实大势已去了。她回想一生才发现自己确实做过许多恶毒之事,如今陪在汉成帝的陵前,不由得泪流满面。于是,她在感到忏悔之时,对人生再无眷恋,便在汉成帝的寝陵里自杀而死。

就这样,一对祸乱宫廷的赵氏姐妹,终于结束了她们罪恶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