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密汉朝宫廷:汉宫秘史
23386500000021

第21章 忠奸善恶见清浊——官场风气篇(2)

张汤对于高官,非常小心谨慎,常送给他们的宾客酒饭食物。对于旧友的子弟,不论为官的,还是贫穷的,照顾得尤其周到。拜见各位公卿大夫,更是不避寒暑,因此,张汤虽然用法严峻苛刻不公正,却由于他的这种做法获得了很好的声誉,而那些严酷的官吏像爪牙一样为他所用者,也依附于有文才学问的人。丞相公孙弘多次称道他的优点。在处理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谋反的案件时,都穷追狠治,彻底审理。武帝欲释放严助和伍被。张汤与武帝争论说:“伍被本来就曾谋划反叛之事,而严助亲近交结出入皇宫的陛下近臣,私自交结诸侯亦如此类,不加惩处,以后将无法处治。”武帝因此同意将伍被、严助治罪,他以审理案件排挤大臣作为自己功劳的表现,多像这样。从此,张汤更加受到尊崇信任,晋升为御史大夫。

田甲本是张汤当小吏时的朋友。他见张汤的权势太盛,就指出其过失,告诫他不要结怨太多。但是张汤却不以为然。后来,他当了7年的御史大夫,果然遭到杀身之祸。

河东郡人李文曾与张汤有隔阂,不久担任御史中丞。为了泄愤,多次在上奏的文书中寻找对张汤不利的证据,都没有得逞。张汤有个心爱的属吏名鲁谒居,知道张汤对李文不满,便指使他人上奏影射李文有图谋不轨的奸邪之事,武帝将此事交给张汤处理,张汤将李文处以死罪。实际上他心里明白此事是鲁谒居所为。武帝问起这件事说:“告发李文图谋不轨的事是怎么引起的?”张汤假装吃惊地说:“这大概是因李文以前的熟人怨恨引起的。”

这时有人盗走了孝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丞相庄青翟上朝,与张汤相约一起谢罪。到了武帝面前,张汤暗想,只有丞相在四时到各皇陵拜祭,此事只应由丞相请罪,他自己并不参与其事,没有必要承担责任。丞相谢罪后,武帝派御史审查这件事。张汤还想奏报说丞相知道盗钱之事,丞相庄青翟深感恐惧。于是,丞相府的三位长史因此准备打击张汤,以罪名陷害他。他们派属吏逮捕审讯了张汤的友人田信等,说张汤向武帝奏报提出建议,田信都事先知道,因此囤积取利,与张汤平分,他们还说张汤有其他奸邪之事。这些话很快传到武帝那里,武帝问张汤说:“我有什么打算,商人都事先知道,加倍囤积货物,这都是因为有人把我的计划告诉了他们。”张汤听后,没有谢罪,还惊讶地说:“肯定是有人这样做。”武帝果然认为张汤心中险诈,当面撒谎,派使臣带着簿籍以8项罪名指责张汤。张汤一一予以否认,不服。于是武帝又派赵禹责备张汤。赵禹见到张汤后,责劝张汤说:“你怎么还不明白呢?你审讯处死了那么多人,如今人们指控你的事情都有根据,圣上想让你自己赶快妥善处置自己,好平息这些案子。你又为什么要多次对证呢?”张汤这才明白了皇帝的心意,于是上疏谢罪说:“张汤没有尺寸的功劳,从刀笔吏起家,因得到陛下的宠幸而官至三公,没有任何可开脱罪责之处,然而阴谋陷害张汤的,是丞相府的三位长史。”于是自杀身死。

张汤死后,家里的财产不超过五百金,都是得自皇上的赏赐,没有其他产业。他的兄弟之子要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张汤作为天子的大臣,被恶言污蔑致死,有什么可厚葬的!”遂用牛车装载他的尸体下葬,只有棺木而没有外椁。武帝知道后说:“没有这样的母亲,不能生下这样的儿子。”因此将三位长史处以死罪,丞相庄青翟也被迫自杀。武帝很为张汤之死惋惜,晋升了他的儿子张安世的官职。

张汤虽用法严酷,后人常以他作为酷吏的代表人物,但他为官清廉俭朴,不失为古代廉吏。

公孙贺为什么不愿接受拜相

汉武帝还在做太子的时候,公孙贺做了太子舍人的官,武帝即位以后,公孙贺就被提升为太仆,位列九卿。又因为他是汉武帝宠妃卫子夫的姐夫,和汉武帝算是连襟,所以公孙贺就更加尊贵了,也益发得到了汉武帝的宠信。公元前128年,卫子夫生下了一个皇子,因而被立为皇后,从此母仪天下,无比尊贵。卫氏家族中,先后有5人得以封侯,比如卫青、霍去病。卫青是卫子夫皇后的弟弟,霍去病是卫子夫皇后的侄子,卫氏家族的势力日益壮大,炙手可热,权倾朝野,有遮天之嫌。鉴于这样的情况,公元前103年,汉武帝决定拜公孙贺为丞相,封为葛绎侯。

封侯拜相,成为天子首要的辅政之臣,是天下学士朝思暮想的美事,更是众多政客绞尽脑汁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公孙贺却在朝堂上,满朝文武准备向他祝贺的时候,拒绝了汉武帝的提拔。他哭着向汉武帝磕头说,臣本是布衣,才能不足以担任丞相。这样恳切和悲戚的话语,打动了汉武帝,可同时又使汉武帝感到很扫兴,但任命公孙贺为丞相的诏命已经下达了,不得随意更改,所以,公孙贺只得到丞相府上任去了。

那么,公孙贺为什么不愿意拜相呢?让我们来看一看他自己事后说的一段话,就会明白其中的理由了。

公孙贺说:“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此殆矣!”这些话表面上是在奉承汉武帝的英名,自谦地说自己的才学不足以担当如此重任,而实际上公孙贺是心知肚明,认为汉武帝对待大臣过于苛刻,刑罚严重,担心自己一旦做了丞相就会招致杀身之祸。因为他和汉武帝的特殊关系,所以他比一般人更了解武帝的心思,他知道武帝这个少年皇帝,一向心高气傲,总是想做出一番惊人的大成绩,做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皇帝。但是同时他又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劝陈,一旦自己有了什么过错,为了保护他自己的皇帝尊严,就会把罪过都推到下面的大臣身上。每当这时候,位在皇帝之下,总理政事的丞相就成了最好的替罪羔羊,因为这样,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丞相被汉武帝或杀或贬了。

公孙贺的这种担心并不是庸人自扰,而是有他的前任丞相们的惨烈结局为依据的。

自从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先是公孙弘以布衣的身份拜相,从此读书人多担任丞相之职。公孙弘老谋深算,并不真正为国家社稷出谋划策,而是以不违背汉武帝的心思为处事准则,极力维护汉武帝的荒淫奢侈:他以儒术制约法制,王道和霸道交互使用,成了汉武帝治国的方略,其要害是维护皇帝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让天子成为真理的化身,天子的话和意志永远都是正确的。国家治理如果出现问题,就是臣子们的责任,特别是丞相的责任,需要一律绳之以法,这样才能显示君主的英名和伟大。在公孙弘等人的鼓吹之下,汉武帝随心所欲,滥施刑罚。所以,丞相们的命运就出现了危机。

公孙弘以他的老成世故,洞察一切,保全了自己,得以终老,寿终正寝。可他之后的3任丞相却都招致了杀身之祸。

公元前118年,丞相李蔡获罪自杀。公元前115年,丞相庄青翟下狱致死。公元前112年,丞相赵周下狱致死。还有一些曾经当过武帝的宰相的大臣们,被迫辞职,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如武帝的第一任丞相卫绾,本来是当时知名的文人智者,精通儒学和文学,武帝在还没有即位的时候,曾经跟随着卫绾学文化知识。因为这个原因,卫绾在武帝即位以后,就成了他的第一任丞相。但是时间不久,武帝就因为嫌弃他年事太高,处理事情的方法又与武帝不同,而暗示他辞去了丞相的职位,总算是还念着他的功劳,保全了他的身家性命。

这样的代价是很惨痛的,于是众多公卿大夫们就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处事方法,就连身为皇亲国戚的公孙贺也感到伴君如伴虎,所以,他不惜以冒犯龙颜,坚决不接受汉武帝给他的丞相的任命,但是,在专制主义的淫威之下,在宦海浮沉的命运之舟中,公孙贺的命运不是自己所能把握得了的。

尽管公孙贺在汉武帝面前长跪不起,请求汉武帝收回对自己的任命。言语恳切,甚至泪流满面,可汉武帝还是龙颜不悦,拂袖而去。公孙贺只得认命,当上了这个倒霉的丞相,代天子受过,收拾汉朝由盛转衰的烂摊子了。

汉武帝晚年迷信鬼神,总是猜忌和疑心,而且易怒,几乎不相信自己身边的任何人,左右亲信经常莫名其妙地就被他治罪。果然不出所料,公孙贺害怕的那一天终于来到了。公元前92年,有人告发公孙贺之子和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并且用巫蛊诅咒汉武帝。这可是汉武帝最为厌恶的事。于是,不由分说,公孙贺和他的儿子一家都惨遭屠戮,被处以灭门之刑。

在如履薄冰的仕途上,明知前路莫测,却不得抽身而退,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走向不知何时就会到来的死亡,真是个大悲哀啊。因此,公孙贺当初不愿意拜相,是有远见卓识的,是睿智的,可惜他伴君如伴虎,逃不开这命运。这也是汉武帝一朝的政治悲哀,是儒生文人们的悲哀。面对汉武帝这样一个很自负的皇帝,这些事都是没有办法的,只能认命了。我们只好哀叹这些丞相们。

不徇私情的尹翁归

尹翁归是西汉时期一位干练而又廉洁的官吏。从小晓习文法,攻读诗书。汉昭帝时任县狱小吏,宣帝时任东海郡(今山东郯城县北)太守,法纪严明,一郡得治,百姓称颂。后调回国都长安任右扶风,治绩卓著,廉洁奉公,人品高尚,死于位上。死后一贫如洗,家无余财。汉宣帝闻其早逝,特下诏表彰:“右扶风尹翁归廉洁奉公,品行端正,搏击豪强,治民有方,成绩斐然,堪为人臣之表率,可惜不幸早逝,无法继续效命朝廷,更建大业,朕深感痛心,特赏赐翁归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尹翁归三个儿子,均继承父德,为官清廉。

尹翁归幼年丧父,依靠着叔父过活。成年后他当了一名小狱吏,通晓文法,又练得一手好剑术。当时大将军霍光掌握朝政,诸霍住在平阳,他们的奴客仗势妄为,经常携带着兵器在街上捣乱,官吏们对他们无可奈何。后来尹翁归当了市吏,法治严明,吓得这些不法之徒都老老实实,不敢乱动。尹翁归为官清廉公正,谁送礼也不收,那些市井无赖之徒都很怕他。

田延年任河东太守时,有一次巡行各县,到平阳后,要面见县中文武官吏。他让文吏站在东面,武吏站在西面。五六十个官吏都起身就位,唯独尹翁归仍然跪着不起,说:“翁归文武皆备,愿听驱使。”田延年左右的从吏认为尹翁归过于傲慢,可是田延年却不以为然,叫尹翁归起来,提出问题让他回答。尹翁归应对如流,田延年暗暗称奇,当即任命他为卒史,带回府舍。后来见他处理问题精明强干,诛锄豪强有胆略,对他更加器重,甚至觉得自己的才能不及尹翁归,便提升尹翁归担任督邮职务。当时河东郡28县分为汾北、汾南两部,尹翁归督察汾南。他执法无私,对属县中一些犯了法的官吏都严加惩处。那些受到惩处的官吏自知是罪有应得,也没有怨言。田延年被选入朝中担任大司农后,尹翁归随之提升为都内令和弘农都尉。

后来,尹翁归拜为东海太守。他任东海太守期间,陈纲立纪,严明法度,踏踏实实地做了许多有益于地方的事。他经常微服出访,明察秋毫,各县吏民贤与不肖、奸邪之人及其犯罪事实都了如指掌,他责令各县将危害地方的黠吏豪民的罪行详细记录在案,处置之事由他一人决断,一改过去由县令(长)负责,以防止他们与罪犯勾结串通。遇有重大紧急的案犯,故意做出松懈的样子以麻痹对方,待罪犯失去警觉,即按名册一一抓捕归案,无有遗漏,然后分别依法治罪。尹翁归对罪犯的斗争很有办法。他严惩案犯,总是在秋冬之际乘各地官员集中时或巡视各县时进行,以起到惩一儆百的作用。因此,长期以来危害地方治安、鱼肉乡民的贪官污吏、豪强大族惶惶不可终日,纷纷收敛恶性,不敢胡作非为。

对于极少数顽固不化、作恶多端的地头蛇,尹翁归决不心慈手软,放纵姑息。郯县(今山东郯城北)大豪强许仲孙在当地无恶不作,百姓恨之入骨。但因其势力大,只得忍气吞声,前任郡守在盘根错节的恶势力面前畏手畏脚,终至养虎遗患,成为郡中一害。尹翁归力排干扰,将许仲孙抓捕归案,并依法在闹市区将其斩首示众。这一举动对全郡震动极大。从此,东海一带法治严明,秩序井然。

汉宣帝选用良吏入朝治事,看到尹翁归政绩卓著,便提拔他担任右扶风。尹翁归到职后,选拔重用了一些清廉严峻的官吏。同时,采用在东海时的办法,分县设立各种罪犯的名籍。一有盗窃案件,他就把那里的县官叫来,将主犯的名字告诉他,让他用类推法去追查罪犯的行踪。追查结果,往往正合尹翁归的推断。尹翁归把惩处不法豪强视作当务之急。豪强一旦治罪,即交给掌管畜牧的官,令其给牲畜割草,规定了时间和数量,不准别人替代,完不成定额就加重惩处。有的豪强受不了这苦,只好自杀。他就是这样以严酷的刑法威震京师,使扶风很快出现了大治的局面。由于他治盗有方,被称为三辅中的第一贤能。

尹翁归施政虽然以刑罚为主,然而他在公卿中清廉自守,言谈不涉及私事,并且温雅谦虚,不因为自己有能力而看不起别人,在朝廷的名声非常好。任官数年之后,于元康四年(前62年)病逝。

董宣为什么被称为“强项令”

东汉初年,出了个远近闻名的“强项令”董宣。他为官正直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不仅赢得了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敢于大胆任用他,而且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他的事迹被写进了《后汉书·酷吏列传》,流传至今。

董宣学识渊博,刚正不阿,精明能干,受到大司徒侯霸的器重。侯霸把他推荐给光武帝。董宣应荐出来做官以后,政绩显著,逐渐升迁为北海(汉代诸侯国,今山东昌乐县西)相,相当于一个郡的太守。

董宣就任北海相以后,他发现郡中武官公孙丹仗着自己是当地的大姓豪族,便为所欲为,横行不法。公孙丹准备破土动工,建造一座新的住宅院,就请来阴阳先生占卜动工之吉凶。阴阳先生胡诌了一通新宅房基不吉利的鬼话,说房子建成后会招来家人横死。公孙丹信以为真,竟指使他的儿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一个无辜的过路人拦截杀死,将尸体埋在房基底下做替身,认为这样就可以消灾攘祸、吉祥如意了。人们气愤极了,纷纷向董宣告发,控诉公孙丹父子残害百姓的种种罪行。董宣受理此案后,查明了犯罪事实,很快就把公孙丹父子斩首示众。公孙丹的宗族朋党,聚集了30多号人马,手持兵器,到衙门前聚众闹事,口口声声叱喝着要找董宣算账。董宣知道公孙丹过去伙同这伙人曾经投靠过王莽,生怕他们勾结海盗闹事,于是把这30多人全部抓捕,关进剧具(今山东省昌乐县西)监狱。北海郡的老百姓看到董宣真心实意为民除害,奔走相告,并向董宣告发了公孙丹一伙的大量罪行。董宣依法命令书佐(辅助官吏)水丘岑,把这30多个犯人全部斩首,以平民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