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密汉朝宫廷:汉宫秘史
23386500000013

第13章 穷通贵贱不由己——太监宫女篇(3)

朝廷派出的卫护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经过长安大街,离开繁华的帝京,前往荒凉的胡地,陪伴一个垂垂老矣的匈奴单于。从长安到匈奴,是一望无际的大漠。昭君想到元帝和她分别时候的情形,心中十分凄苦,倘若不被画工作弊,一定得蒙宠幸。像她这般花容月貌,如在元帝身边,岂不是日夜笙歌?她一边走一边暗自伤怀。塞外每年自春至冬,地上不生青草。王嫱一个人自思自叹,自怨自艾,百无聊赖,无可解愁,只有在马上抱着琵琶,弹《出塞曲》,藉以消遣。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声声令人肝肠寸断。谁知天边飞过的大雁,见她如花美貌,听了凄婉的琴声,居然扑扑地掉落在地上。这个便是“沉鱼落雁”中“落雁”的典故。

出了雁门关,黄尘滚滚,牛羊遍地,无边草原直到天际。王嫱到了匈奴之后,呼韩邪倒也待她很好,号为宁胡阏氏。然而胡笳悲鸣,饮腥食膻,使王昭君总是对故国充满思念之情。逾岁生下一子,叫作伊屠智牙师。后来呼韩邪病死,长子雕陶莫皋嗣位,号为若鞮单于。那时王嫱尚是24岁的花样年华,若鞮单于见王昭君华色未衰,复占为妻室。她在匈奴已有数年,故国规矩,略知一二。胡人的习俗,父死可以娶母,她在若鞮登基的那一天问他:“你是胡人,我是汉女;你现在做了单于,我却不知从胡还是从汉?”若鞮道:“本国风俗如此,自然应从胡俗。”若鞮即封王嫱为阏氏;一切待遇,倒也和去世单于一样。后来昭君复生二女,长女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又过十余年,昭君病逝。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唯王昭君墓上草色四季都是青色,故时人呼为青冢。因她红粉飘零,远适异域,后人特为制了一曲,谱入乐府,名叫《昭君怨》。有人说是昭君出塞时在马上自弹琵琶,编成此词。

王昭君出塞以后,汉元帝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齐接到长安,赐宅赐田,妥善安置。而呼韩邪自得汉廷绝色美人之后,心中大为高兴,整天置酒作乐,并遣使致送大批玉器、珠宝及骏马,以报答汉天子的特别恩遇,甚至上书愿保境安民,请罢边卒,以休天子之民。汉宣帝在看了郎中侯应上奏的“十不可”之后,谢绝了他的这一好意。

就在王昭君抵达匈奴王廷3个月后,汉元帝在思念与懊恼之中,恹恹病榻,拖到初夏时节,竟在榴花耀眼中崩逝。

关于王昭君出塞的动机,历代的文人墨客给出了不同的版本进行不同角度的描述,产生许多争议。

有人认为昭君出塞是自“请掖庭令求行”,也就是说是出于自愿前往而不是被迫的。她之所以要自愿出塞,是因为“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于是利用出塞的机会,主动要求离汉宫而去匈奴,借机解脱只有寂寞老死于汉宫的可悲结局。

又有人认为,王昭君入宫后,因恃才恃貌而自傲,未行贿买通画师毛延寿,结果被丑化。按图索人的皇帝自然不会见到昭君,美貌的昭君也因此而得不到皇上的宠爱。她久留宫中实在无聊,于是当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时,便自请去匈奴。经汉元帝的同意,就出塞和亲去了。

还有人认为,王昭君之所以出塞,是毛延寿设下的救国计策。据传,王昭君以良家女被选入宫中后,宫廷画师毛延寿见其貌美非凡,生怕已经沉恋于女色的汉元帝更不能自拔而误国,于是在画王昭君的肖像时,有意把她丑化了。汉元帝未能察觉。后来呼韩邪入朝求汉女为妻,汉元帝按“图”选宫中丑女,于是“以昭君行”。当后来见到昭君丰容盛饰、光明汉宫的真面目时,曾想反悔,无奈君主金口玉言,只好忍痛割爱。历史上的一些文人据此还认为毛延寿此举实在高明。汉元帝好色,如果不把王昭君送出去,她有朝一日得宠,就会变成妲己式的人物,到时误国殃民,后患无穷。按此说,毛延寿成了于历史有功的忠臣和好人了。

据正史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对汉边疆的安宁起了良好的作用。《汉书·匈奴传》载:昭君,赐单于,号宁胡阏氏。呼韩邪死,立雕陶莫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虹为当于居次。王莽秉政时,曾令遣王昭君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入侍。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昭君出塞和亲,在呼韩邪父子当政时期,汉匈关系和睦,这说明这宗政治联姻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也有人认为,汉室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用妇人去安邦息事,实在是有伤国体。有诗说:“当年遗恨叹昭君,玉貌冰肤染塞尘。边塞未安嫔侮虏,朝廷何事拜功臣……”汉朝当时外戚宦官专权,王昭君“为救苍生离水火”而出塞,这是作为一个普通妇人能对国家和人民的最大奉献了。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事迹在《汉书》、《后汉书》等正史中都有记载。然而,在长达60余年汉匈和亲期间,众多担负“和亲”重任的汉宗室公主无一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与之形成对照的则是身份不如宗室公主尊贵的王昭君的事迹却均史有详载,而且衍生了许多新的故事。究其原因,是昭君的低微身份格外引起一般民众的同情与关切,加上各种民间文艺、野史小说的流传,文人墨客也便多对她进行描述、吟咏、赞叹,使王昭君的事迹广为流传。所以其离奇的遭遇,留给后世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

昭君陵墓之谜

昭君到达五原城后,与呼韩邪单于举行了匈奴式的婚礼。当她满怀热情开始新生活时,她发现匈奴人对她十分友好,充满了敬意。

心地善良的昭君与匈奴人一起住穹庐、披毡裘、食畜肉、饮熏酪。渐渐的,大臣、妃子们开始亲近她,热情好客的匈奴百姓称美丽的王后为“塞外女神”。昭君亲自教匈奴妇女纺纱织布、缝衣绣花、锄草种地。她经常接济贫苦的百姓,学说胡语、唱胡歌。呼韩邪单子上书元帝,称赞昭君。昭君爱弹带来的琵琶,倾诉思乡之情。呼韩邪单于对她精心照料,百般温存。

第二年,草原出现了严重的灾害。狂风怒号,久旱不雨,水草大片枯死,牛羊一群群地饿死,牧民们极度恐慌。呼韩邪单于与昭君的感情深厚,再加上汉天子对他的恩德,他非常宠信昭君。只是由于深重的灾难,使他整天劳碌,渐渐疏远了昭君。一天夜里,昭君愁眉不展,坐在毡帐里弹起琵琶。夜已很深,昭君仍在苦苦思索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毡帐外只有饥民的痛苦呻吟。昭君心里很难过,恨不得替牧民们受苦。昭君联想起家乡的水草,想出了治灾的办法,用她的聪明才智使牧民们的生活重新安定起来。

从此,匈奴人民更加爱戴她了,把她比作阴山巅峰上最美的花,把她比作夜空的明月。昭君所到之处,都是欢声笑语。呼韩邪单于不再奔波于灾区了,又搬回到昭君的毡帐中重续旧梦。

不久,昭君生下一个王子,呼韩邪单于欣喜若狂,给王子取名伊屠智牙师,即右目逐王。呼韩邪单于派使者赶到长安,向汉朝报喜。

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夏,呼韩邪单于病逝。冬季,漫漫长夜十分难熬,昭君走出毡帐,寒星闪烁。昭君抱着琵琶,如泣如诉的琵琶声在黑夜中回响。

按照胡俗,昭君必须嫁给新单于。昭君强忍着悲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完婚后,复株累单于对昭君体贴入微,昭君为他生下两女。大女儿名云,嫁给右骨都侯须卜当,即须卜公主;小女儿虹,嫁给当于氏,即当于公主。

复株累单于在昭君的协助下,将匈奴治理成处处水草丰美的好地方,辽阔无际的大草原上,牧笛传天际,牛羊卧草底。勤劳勇敢的匈奴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昭君指挥汉族木匠们建造简易的砖房,发现了很多清泉。这些泉既能喂养牛羊,又能食用和灌溉良田。匈奴人将一口最甘美的泉命名为昭君泉,永久纪念。昭君从大汉王朝要来的许多菜种、果苗、药材也得到培植,草原上到处焕发着生机。精美的瓷器、药材和铁器等从中原运来,纷纷出现在草原百姓家中,匈奴人学习了冶铁、制服饰、医疗等技术。在昭君的倡导下,匈奴人学会了用驼绒织地毯、织布、制衣服。昭君来到草原后,匈奴的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汉匈贸易频繁,两国百姓和平相处。

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病逝,年仅33岁的昭君从此寡居。

此后的20多年中,昭君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匈奴的农牧业发展上。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为匈奴贡献一生的昭君闭上了美丽的双眼。昭君死后,其子孙继续为汉匈友好而努力,自昭君出塞的竟宁元年起,40年来两国一直友好,直到王莽篡汉后撕毁盟约。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家的好评。绝代佳人王昭君在草原人民心中,她是带来幸福安宁的女神,民族友好的象征。在她去世后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冢依附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青冢是王昭君的墓,王昭君死后,没有人知道她确切的埋葬地点,可是人民为了纪念她,就在昭君出塞的沿途修建了大大小小数十座昭君坟。其中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又称“青冢”,因它所独有的景致“青冢拥黛”而最为著名。“青冢”只是昭君的衣冠冢,里面只埋着昭君娘娘的一只绣花鞋。

传说当年昭君出塞路过黄河渡口时,因为河水湍急,昭君所骑的白马受到惊吓,嘶鸣一声,前腿立起。昭君急忙拉紧缰绳,身体前倾,一不留神脚上的一只绣花鞋脱落了,随后滚进了河里。昭君的送亲队伍走后,当地的百姓纷纷下河打捞,终于找到了那只绣鞋。百姓们把它当作吉祥之物埋进了土中,以示敬重。多年后的一天夜晚,黄河渡口突然红光乍现,瑞彩升空,紧接着一声巨响,在埋着昭君绣鞋的地方突然出现了一座巨大的坟茔,简直就像小山一样。后来百姓们才听说,昭君娘娘在匈奴胡地已经去世了。大家感怀昭君“客死异乡”的千古悲哀,遂把这座一夜之间突兀而出的大型坟茔当作昭君的真正坟墓来祭奠了,这也就是今天的昭君墓——青冢。

据传昭君曾有一次回乡省亲,回京时乡亲们再三挽留,连香溪里满身桃花的鱼儿也绕在她周围。那些美丽的桃花鱼是不是游到了昭君的灵魂里梦境里呢?

因为,人世不可琢磨,矛盾就是生活。花开花落,死亡不过剧落。

乘一叶扁舟,在这莺红柳绿的三月,踏水而来。碧波涟漪,载着我怀古的情伤,一路雨丝,一路花香,一路叹息,一路结着幽怨的惆怅。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怎样,或许只有无边的青草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