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教育与创造基本理论、原则、方法与文论选读
23380700000006

第6章 当代教育家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1)

在西方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我们汲取这一宝贵的教育遗产,对于丰富教育理论与深化教育改革,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创造能力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方许多教育家都认为人的创造能力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并且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这个问题:

1.从人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来看

人们应具有创造能力,针对这个问题,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在《母育学校》一书中指出,人的“智慧比宝石和珍珠还珍贵。”因此,他提出:教师必须重视“开发心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因为,人们为了熟悉万物,掌握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它,那他们不只是要读书,知道别人的见解,了解书里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人们应该探讨事物的根源,了解它的变化的因果关系,并揭示其奥秘。他在《泛智学校》一书中指出,“我们是教育人,而不是教育鹦鹉,所以他们就应该经常受理智的明亮的光芒所指导。”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头脑变“敏锐”,具有创造能力。他特别重视培养儿童具有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因为“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教学场所不是为学校而学习,而是为生活而学习。”而人们在生活中,为了创造新生活,也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2.从社会生产需要来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说明,由于当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产品的制造与生产,要求青年一代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创造能力。据此,他认为,学校“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他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他看来,“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他在自己所领导的帕大雷什中学里,通过“科学小组”的活动和组织学生参加种“实验田”,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培育小麦、土豆等农作物的新品种,并认为这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与发展生产的需要。

3.从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造来看

培根(1561-1626)说明,人们具有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对科学的奥秘的探索与创造需要具有这种能力。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然而,从事科学研究,掌握科学知识并依靠这种知识去改造与征服自然,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的精神。于是,他一方面强调人们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指出:“人类统治万物的权力肯定是深藏在知识之中的。”另一方面,他着重说明,为了掌握科学知识与发明新技术,人们一定要具有创造能力。他在《新大西岛》一书中,通过向“孩子们”讲解“所罗门宫”——未来的科学宫里所进行的各种科学实验,说明人们具有创造能力是多么重要!培根举例说,在“所罗门宫”里,人们利用“高塔”来观察如风、雨、雪、雹等气象,并改良土壤和试育新的动植物新品种;人们利用机器模仿鸟的飞行,并已找到了一些飞行的方法;人们也试制了机器人,等等。所有这些,显示了人们的创造能力及其成果。

在当代,着名教育家皮亚杰(1896-1980)也强调必须培养青年一代具有创造能力。他说:“智力的基本功能在于理解与发明。”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造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和发现。依靠这一点,人们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由上所述可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与科技要取得进步,就必须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各级学校在教学与课外科学小组活动中,都要注意这一点。

(二)认真学习,为创造提供知识基础

外国教育家认为,科学知识是人们进行创造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于是,他们主张通过学校组织青年一代学习科学知识,为创造提供知识基础。在这方面,外国教育家提出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感性知识,为人们的深思与创造提供丰富的材料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1790-1866)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人类心智的发展是从外在世界的感性知觉开始的。外在世界反映在感觉中,感觉联结为直观的表象,而直观的表象则被理性提高到一般的表象或概念。”居于这种认识,他指出,人们在学习中如果不掌握丰富的感性知识,概念就失却内容,成为空洞的东西,更谈不到发明创造了。因此,他要求人们在学习中要面向实际,掌握丰富的感性知识,否则,是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的。莎士比亚在《爱的徒劳》中谈到有的人在学习中缺乏面对现实的态度时指出:“读书人总是这样舍近而求远,当他一心研究着怎样可以达到他的志愿的时候,却把眼前应该做的事情忘了;等到志愿成就,正像用火攻夺城市一样,得到的只是一堆灰烬。”

2.学习理论知识,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外国教育家认为,必须让学生在掌握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理论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他们具有创造能力。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说:“理论知识比经验的知识要优越得多。”据此,他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所以他要求教师一定要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原理。

后来,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他教育生涯的晚期,根据社会生产的需要,也阐述了理论知识的价值。他在说明自然科学理论与工业生产的关系时说,自然科学知识“通过它在技术上的应用使工业和商业革命化了,对日常工作、消遣、家庭经济以及安适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因而他认为,“科学在教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无法估计的地位。”

3.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人类的文化遗产

这是因为,人类的文化遗产也是人们进行创造的基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1823-1870)联系俄国的科学与文化的成就来阐释这个问题时指出,俄罗斯人民在历史上创造优美的语言、文学、音乐、绘画,并且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成就,因此,他在说明各级学校的课程内容问题时,就强调要使青年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他在谈到青年学生必须学俄语时说,“人民一代跟着一代过去,但是每一代生活的成果都保留在语言里,成为传给后一代的遗产。”因为,这种遗产是他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的原理的基础。在这个问题上,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展是“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比例。”马克思在谈到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时说:“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新的改进的基础。”他在说明拉斐尔在绘画方面的杰出成就时指出,“和其他任何一个艺术家一样,拉斐尔也受到他以前的艺术所达到的技术成就、社会组织、当地的分工以及与当地有交往的世界各国的分工等条件的制约。”拉斐尔的艺术成就就是他广泛采撷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很明显,认真学习人类文化遗产,是人们进行创造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要点

外国教育家指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学生的观察力、独立工作能力、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要取得良好的结果,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西方教育家认为,“观察是智慧之窗”。因为各种知识是通过观察而获得的。正因为如此,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提出:“对于儿童的教学,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

对这个问题,夸美纽斯进一步说明,“一切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上的权威去给予,而应实际指证给感官与心智,得到它们的认可。”因为人们利用感官去“收藏万物”,这是他们赖以开展思维的材料,是创造的基础。所以乌申斯基说,“初步教学的责任是要教儿童真实地观察,要以尽可能完全的、真实的、鲜明的形象来丰富他的心灵,这些形象以后成为儿童思维过程的要素。”由于这种要素是儿童通过观察而获得的,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把“观察”看作是儿童智慧最重要的“能源”。但要使这种“能源”发挥它的“热量”来,就要使儿童多听、多看,正如卢梭所说的,“自然的景色的生命,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要理解它,就需要对它有所感受。”

2.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这是他们进行独立钻研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应具备的品质。在这个问题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他说:“对青年的正当教育不在把他们的脑袋塞满从各个作家拉来的字句和观念,而在使他们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希望他们的心里自己生出一道活流。”这种“活流”川流不息,学生不仅能不断地获得新知识,而且能解决生活与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对此,第斯多惠也有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善于自己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他强调说,就学生学习课业、掌握知识而言,“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他思考,代替他学习,他必须自己获得一切。”可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