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教育与创造基本理论、原则、方法与文论选读
23380700000005

第5章 创造性教育的任务

创造性教育的任务在于把创造性教育目标具体地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

对于成人教育来说,创造性教育的任务,一方面可以把创造性品格与创造性能力,作为专门知识以及经验、技能和方法,学用结合地传授给学生,以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亦可结合学科把教学过程作为发明、发现、创造、研究过程讲给学生,以及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学研究活动以及实验等活动,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因为任何发明、发现、创造、设计、科研、实验等都要经过一定的创造性活动过程,都是主体紧张艰苦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

学习它,掌握它,就是主体攀登未来创造高峰的阶梯。

对于中小学来说,创造性教育任务在于教学活动以及课外活动中具体贯彻创造性品格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把创造性品格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特有的内容与方法(研究方法、发明创造方法等)统一起来,作为各学科的教学任务,有计划地贯彻下去;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课等)讲授一定的学科内容(主要是原理、规律、法则、基本方法等具有探究学习或再发现价值的内容)。

把创造性教育目标作为教育任务具体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去,是个复杂的问题,有待专家学者的研究,更有待于教育实践。为了对这个问题有个具体的认识,我们举以下两个实例:

【例一】

自然学科的培养目标与任务。这是美国新课程改革中最有代表性的学科培养目标与任务。它包括:

(1)基本知识与理解。

(2)科学探究过程之一:观察与测定。

(3)科学探究过程之二:发现问题,谋求解决方法或提出假说。

(4)科学探究过程之三:解释信息资料与经过处理作出一般化表述。

(5)科学探究过程之四:形成理论性模式或验证、修正。

(6)应用科学知识与方法。

(7)掌握操作技术、实验技能等。

(8)养成必要的思想品格与兴趣。

(9)形成定向能力。

【例二】

一般学科的培养目标与任务。这是美国着名创造性教育专家托兰斯经过实验研究,为一般学科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开展创造性教育提出的目标与任务。它包括:

(1)给学生提出一种暧昧的、缺乏确定性的、或互不相容的、或有短缺因素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给予指导,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创造某种问题情境,刺激学生主动猜测与积极探究,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3)指导学生运用类比启发法从其他异质事物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启示或途径。

(4)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不同看法。如从个人的社会的、心理的、物质的、精神的角度提出不同看法。又如一题多解,一物多用,得出一些派生性或间接性结论,等等。

(5)提出刺激性问题,激发学生想出新方法来探究已知事物。

(6)提供有限的信息资料,让学生自己作出某种推测、预测或想象。

(7)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种只包括解决问题的方向或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线索的课题,让学生独立研究解决或引导他们运用某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得出答案。亦可提供有欠缺、有问题的材料,让学生探求完善的可能性。

(8)鼓励学生超越已学知识范围,跨进未知领域学习。包括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引导学生解决他们用现有的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迫使他们独立地探求新方法解决问题。

(9)激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困难、限制性条件或复杂要求采取进攻的态度,充满必胜信念。

(10)要求学生把学习材料中所有的或自己见到的事物、场面或过程作出形象化的表述,或使之视觉图像化。

(11)鼓励学生编造自己幻想的场景,神话般的奇迹或梦想之谜。

(12)要求学生对已知问题作出高水平的或不平凡的解决。

(13)鼓励学生结合某种学习内容进行一项设计或改造一项设计。

(14)要求学生把某一知识或学习材料的某一部分重新构思和改写。

(15)要求学生把简要内容或暗示扩展成章,把记叙部分改为对话,把想象中的世界加以生动的描述。

(16)不断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和水平,发扬开放的、合作的、以诚相见的精神,形成尊重他人独立见解和创造性言行的集体风尚。以上两例,特别是例2对于各科教学具有一般性实用价值,可以作为各科教学具体贯彻创造性教育目标与任务的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