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枕着绘本入睡的孩子
23374500000014

第14章 跟绘本学情绪疏导(5)

与之相比,另一绘本《冬冬,等一下》,主题虽然也是讨论父母对孩子的了解与态度问题,但这一作品最巧妙的构思在于,直接让怪兽进入了冬冬的家里,可父母却仍旧浑然不知。作者特意把荒诞情景和现实情景衔接在一起,用这种方式来突显成人对孩子严重的漠视程度。作品的力度就在这一构思中陡然增强,故事本身也因此而具有了强烈的震撼力,有力地表现了父母对子女极度漠视的主题。

【绘本故事】

类似主题的作品,还有英国着名绘本大师约翰·伯宁罕的经典名作《莎莉,离水远一点》,作品风格清新、朴实,却具有深刻的批判意味。初读这一绘本时,你可能会感觉有些怪异,因为它的文字和图画表达的完全是两回事。而这正是这一绘本的独特之处,全书以两种不同手法的绘图,来区分现实与幻想中的两个不同世界,准确简练地描画出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也造就了伯宁罕标志性的创作风格。

打开《莎莉,离水远一点》的第一个画面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小女孩莎莉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海边。这是一张单页,上面所配的文字是“莎莉,水太冷,不适合游泳!”听上去像是妈妈在劝说莎莉,画面上似乎也没什么异样。而到了第二个对页,文字和图画就开始分离了,不再叙述一个故事。左页和右页的情节各自分开发展着,左页全是妈妈叮咛的文字,而且大都是否定句;而右页则是莎莉自己自由自在的幻想世界。你看,第四个对页上,左面一页爸爸妈妈坐在椅子上,文字仍然是妈妈的唠叨:“你可不可以小心一点,不要把新鞋子弄脏。”右面的一页画面上,却是莎莉划着一只小船驶向了海盗船。第五个对页上,左面一页爸爸妈妈仍坐在椅子上,文字仍是妈妈的唠叨:“莎莉,不要打那只狗,它可能是一只野狗。”而右面的画面上,海盗正用一把剑逼向莎莉……

因为文字和图画各说各事、各行其道,一个绘本便发展成了两个故事——左面是现实的故事,右面是莎莉脑海中幻想的故事。图文之间又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联系。并且,在这两个故事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潜在的故事,那就是现实中莎莉的故事。比如,当妈妈没完没了唠叨时,莎莉就会沉浸于自己幻想的世界里……

【绘本故事】

英国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创作的《大猩猩》,可以说把孩子内心的孤独寂寞表现到了极致。布朗坦言,《大猩猩》所描绘的正是他的童年经验。因为父母整日忙碌酒吧的工作,与哥哥们又有些许年龄差距,所以小布朗常常被迫独处家中。这对小小年纪却想象力过人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煎熬。除了强烈的孤独感,“屋子里那些在黑暗角落的家具都变得非常可怕!”每每回想起童年,他仍然心有余悸。于是,当他开始下笔创作《大猩猩》时,那个“心中充满恐惧”的小布朗,便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书中,成为了故事里那个孤单、怯懦又害怕的单亲小女孩安娜。

安娜很喜欢大猩猩,她爱看有大猩猩的书,有大猩猩的电视,还自己画了很多的大猩猩。但是,她却从来没有亲眼见过一只真正的大猩猩。因为爸爸没有时间带她去动物园,爸爸只忙着工作,做其他什么事情都没有时间。偌大的房间,安娜蜷缩在角落里,电视机的亮光映射出安娜弱小的身影,显得更加孤独和无助。

稍稍令安娜感到安慰的是,爸爸在生日的前夜送给了她一件生日礼物——玩偶大猩猩,这让安娜高兴极了。接着,神奇的事情在安娜的梦境中出现了,玩偶大猩猩不断长大、长大,变成了一只真正的大猩猩。站在安娜床前的高大的猩猩,一开始令安娜非常害怕,而大猩猩却微笑着温柔地对安娜说:“安娜,不要怕,我不会伤害你,我只是问你想不想去动物园。”安娜便欣喜地跟着大猩猩出了门。穿上爸爸大衣,戴着爸爸帽子的大猩猩,俨然就是爸爸的化身,带着安娜在树间攀援和爬墙。终于,安娜如愿以偿地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大猩猩。大猩猩又带安娜去看超人电影、吃东西,还一起翩翩起舞,最后和安娜道了一声晚安,伴着安娜甜甜入睡……

当安娜一觉醒来,世界真的不一样了。爸爸破天荒地提出要带安娜去动物园,安娜觉得好快乐!

其实,读这类故事,通常更有感触的是成人。与其说这类绘本是写给孩子的,不如说它更适合作为父母的成人阅读。很多爸爸妈妈都表示,看完这个故事内心触动很深,工作忙不能成为借口,再忙也不能忽略了孩子。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给予孩子的精神上的关爱和抚慰,比物质上的满足更为重要。

随着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其活动延伸到了家庭之外,若是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孩子很容易因无法融入同伴的群体,而产生疏离感和孤独感。

【绘本故事】

《没有人喜欢我》的故事主人公叫“巴迪”,他搬到了一个小镇上,没有事情可做,感到很无聊。于是,主动向一只老鼠打招呼:“你可以和我一起玩吗?”那只老鼠吱吱地回答:“现在不行!”然后,就匆匆忙忙地钻回了自己的洞里。

巴迪渴望得到友谊,便又继续去寻找新的朋友。之后,他见到了三只瞪着自己看的猫、正在捉迷藏的三只兔子和一群毛茸茸的绵羊,还有一只冲着他汪汪直叫的大狗。但他都没有和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讲话,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自己在心里想:“他们看起来不友善,我想他们不喜欢我。”“他们的态度不好,我想他们也不喜欢我。”“没有用了,大家都不喜欢我!”

直到一只狐狸遇到了他,问:“你为什么哭?”

“因为大家都不喜欢我。”

“那是为什么呢?”

“我不知道。”

“也许你应该问一问他们。”狐狸给了他一个非常好的建议。

然后,在狐狸的陪伴下,巴迪终于向动物们张口了。原来,一切都是误会!原来,大家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包括那只最早匆匆忙忙钻回自己洞里的小老鼠,其实他只是赶着回去做蛋糕,并希望把这个美味的蛋糕拿出来,和好朋友们一起分享!

整个绘本的画面很美,也很有深意。你看,起初巴迪与动物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彼此的脸上都写着怀疑、戒备,写着拒人于千里之外……而当巴迪和狐狸一同与动物们交谈的时候,他们的距离就越来越近,到了最后一幅图,他们竟然在弯弯的月亮下,心满意足地偎依在一起,如此温馨而甜蜜……

这个绘本告诉我们,起初的距离实际上是由我们自己心灵上的隔阂造成的。巴迪刚开始上路寻找朋友的时候,内心是胆怯的,是不自信的,还不断地暗示自己“没有人喜欢我”。而那些动物们呢?他们也都认为这个陌生的家伙是不怀好意的。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形象而直观地表现出了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现实问题。

3~5岁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又渴望朋友的孩子,读到这个故事,心中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个绘本用极轻松的方式教会了孩子两点:

第一,要微笑才能被接纳。

第二,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会更明白。

3.《我的壁橱里有个大噩梦》——绘本中的恐惧

孩子都有好奇的天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个个都胆大。胆怯也就是胆小,和害怕类似,是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做事畏缩不前、犹豫不决。

在独生子女中,许多孩子都是比较活泼好动、能言敢为的。但是,也有不少的孩子胆小怕事、沉默寡言,不愿跟大家一起玩,没有同龄孩子那种爱动、贪玩和好奇的特点。他们总是很腼腆,说话声音低微,主动要求少,不敢一个人外出,等等。虽然造成孩子胆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受到了环境与教育的影响。

而恐惧,则是一种人类和动物都具有的心理活动状态,属于情绪的一种。恐惧大多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一种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上的强烈反应。具体到2~8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胆怯、害怕,甚至恐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阿力怕去大学校——怕生人或陌生环境。

露露快3岁的时候,妈妈准备送她上幼儿园。有一天,老师要来家访。妈妈事先和她说:“露露,下午你幼儿园的两位老师要来家里看你,你高兴吗?”当时,露露表现得似乎还挺兴奋的。但是,等老师真的进屋后,妈妈让露露跟老师打招呼,露露却只看了两位老师一眼,就躲到窗帘里面,再也不出来了。

还有一次,妈妈带露露去打羽毛球,遇到初次见面的月月姐姐,她也是远远地看着姐姐,既不说话,也不打招呼。

去年圣诞节,露露去参加儿童圣诞party。当时,小伙伴们在一起做游戏、抢气球、烤饼干,玩得非常投入、热火朝天。可是,露露却一直拉着妈妈的衣角,只在一旁看着别的小朋友们玩,自己并不肯加入。

其实,很多孩子都有类似的问题,平时表现得十分胆小、怯懦,不愿跟陌生人打交道。怕生的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往往就会显得腼腆、胆怯、沉默不语、犹豫不前,或是很容易受惊。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这是属于人类的一种自卫策略。就发展心理学观点来看,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行为特质。因此,我们也并不难理解,怕生在儿童行为中是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但是,孩子如果过分的害羞、怕生,则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并妨碍孩子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时间长了,孩子慢慢会养成内向、沉默、胆小、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等性格特点,将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与发展。

那么,爸爸妈妈该如何帮助孩子,跨过害羞、怕生这道无形的门槛儿呢?

面对不同的胆小怕生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

第一类孩子,因缺少社会交往,而导致的胆小怕生。

现在,住在城市里的孩子,都被各自隔绝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之中,活动的空间非常有限。加之抚养的成人本身也不太与人交往,很少把孩子带出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增长见识,那么孩子胆小怕生的倾向会更加明显。

面对这样的孩子,爸爸妈妈应该多给孩子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多把孩子带出去,参加各种活动,包括:让孩子招待客人、去别人家做客、帮爸爸妈妈买东西、帮助传话、接打电话,等等。同时,要特别尊重孩子的意见,耐心听孩子说话,多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

第二类孩子,由于自主性没有得到发展,而产生怕生胆怯的心理。

对于缺乏自主性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多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自己洗手洗脸,整理玩具、图书,等等。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做得不太好的地方,除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之外,还应该鼓励他下次能做得更好,以提高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外,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减少其对父母和他人的依赖,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第三类孩子,由于受到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而产生了胆怯、不爱与人交往的畏惧心理。

父母的引导方式当然是少责备宝宝,尽量多看孩子积极的一面,营造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我身边很多研究心理学的朋友,在做决定之前通常都会先征求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决定,以及让孩子主动与人沟通和交往。比如,让孩子自己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如果想找某个小伙伴儿玩,可以自己打电话联络,等等。

绘本故事中的“怕生”,大多表现了孩子面对陌生环境时的不安、担忧和恐惧。比如,《我好担心》中的小老鼠因害怕上幼儿园产生了分离焦虑;《妈妈心·妈妈树》中的小苹果因离开妈妈,所产生的焦虑情绪;还有“小兔汤姆系列”的《汤姆上幼儿园》、“米尼狼系列”之《老师可怕不可怕》、《小阿力的大学校》等等,都表现了孩子因面对新环境,而产生的不安、担忧,甚至恐慌的情绪。

【绘本故事】

《小阿力的大学校》中的“大学校”其实就是一所幼儿园。将要上“大学校”的阿力很兴奋,同时也有一点点不安。甚至担心得连早饭都吃不下去,一心想着那个对他来说“超级大”的学校。因为那里有很多的大哥哥、大姐姐,让小阿力的心中平添了些许的忧虑和害怕。他也担心在“大学校”里迷了路,系不好新鞋的鞋带,会忍不住哭。

但更让他担心的是,自己要离开妈妈了。为此,在临上学的晚上,阿力做了个噩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鸟,受到其他小鸟的欺负。于时,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小阿力迈入了他眼中的“大学校”……

这个绘本表现了孩子初上幼儿园,离开父母所产生的分离焦虑,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焦虑、不安、不愉快的一系列情绪反应。

在生活中,不同的孩子,分离焦虑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情绪反应也有强有弱。孩子大致会经历三个阶段:号啕大哭,又踢又闹的反抗阶段;断断续续哭泣,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的失望阶段;以及偶尔会想念妈妈的超脱阶段。故事中的小阿力没有太多的哭闹和踢打反抗,更多的则表现为内心的担忧、不安,以及对未知环境——“大学校”的恐惧。

有的妈妈读完这个绘本后,觉得语言很平淡,有点儿像记流水账。但这恰恰也是它的特色所在,整个故事以孩子的口吻,站在孩子的心理立场上,具体表述了他们即将要上幼儿园的忧虑,以及上幼儿园后的经历与体会。

并且,在这看似平实直观的记录背后,却隐含了很丰富的内容。有的妈妈在看了这个故事以后,受到了启发,说:“虽然在和宝宝一起看完这本书后,仍然没有唤起宝宝上幼儿园的热情,但却让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理解了孩子对未知的不安和离开妈妈的那种恐惧。所以,我不再强行让宝宝去上幼儿园。当看到宝宝不愿意去幼儿园时,我也不再一味的着急并埋怨孩子,而是更乐意给孩子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这个故事除了正面表现小阿力上幼儿园前的担忧、焦虑和害怕,以引起孩子情感共鸣的之外,还为孩子们真实地展示了幼儿园生活的那片新天地。在这个幼儿园里,有娃娃屋、图书角、画画区、电脑区……在小朋友吃完饭后,老师会把他们聚集起来,让他们说说自己和宠物的故事。当阿力用怯懦的声音,小心翼翼地讲述他和小麻雀的故事时,没想到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掌声,这令阿力备受鼓舞。更让阿力开心的是,他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找到了许多新的乐趣。这一切的布置和活动都是非常适合孩子的,会令孩子们感觉舒心和踏实。小阿力的分离焦虑也逐渐弱化,转而变为对新环境的好奇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