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其右肱,无咎:肱:人体解剖学指的是胳膊从肩到肘的部分,通常泛指胳膊。“折”为动词:折断。这句辞的意思并不是主张要将其右臂折断,而是一种象征性的比喻:中国人习惯以“左膀右臂”称喻执政者的部下和主事人的助手。“右”则是借以形容和比喻辅佐的主力。从生理学角度而言,受大脑皮质传导经路的影响,多数人为“右利者”(惯用右手),右臂较左臂灵活有力。从而古代崇尚右,以右为尊、为上、为高,象征为执政者最得意的部下,主事者最有力的助手。对“丰其沛,日中见沫”的小人而言,“折其右肱”是影射暗指对其邪恶势力的抵制及削弱。如此作为,是没有过错的,且可严防过错和灾害的发生。
相信读者朋友们通过上述解释,能够对九三爻的后半句作出圆满的补充说明。
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同样,我也相信读者朋友们,都能根据以上分析,把《象传》的这句话思悟明白。
【义理启示】
人,无完人。从任何角度而论,十全十美、无所不能的人是不存在的。而且,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越明显。关键在于:贤者肯于主动地“日三省自身”,清除脑海中的内污染;同时又非常注意保护周围人、事环境的清洁,使自己和人们的哭脸变为笑脸,迎接希望。
君子者,知人之短,知人之长,知人长中之短,知人短中之长,所以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小人者,“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荀子语),由自私自利出发,戴上真、善、美及重友谊的假面具,设陷阱以坑人。所以,近君子而防小人是光明正大、依智行事不可忽视的准则。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解辞释义】
本爻辞的前半句“丰其蔀,日中见斗”在六二爻辞里已说过了,这里又作出重述。二者的说事并无差别,兆辞也均为“吉”。其不同则在于前者“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后者乃“遇其夷主”。
遇其夷主:“主”指的是当事人。“夷”做形容词,表示平和,和悦。若做动词,则为铲除,消灭。
纣王扣押了姬昌(文王),又将其儿子伯邑考加以烹杀,调成羹汤,赐给不知情的文王食用。消息传到西岐(文王的封地),姬昌的属下派人向纣王送去了无数的珍稀物品。纣王喜悦超常,便把文王释放了。
另则:若将“夷”化为动词,则恰反映出其了不起的远见卓识。
即以纣王为典型的邪恶之徒,他们迟早逃脱不掉被正义力量消灭的下场。
通过对本爻辞内涵哲理蕴意的仔细思考,可悟出一种做人的基本道理,即凡脑海中应有的理智被昏昧的念头所覆盖致使行为不当者,乃是站错了做人的立场。凡是是非不明,黑白颠倒,不能光明正大地为人处世者,永远不会有人生的希望。只有为社会和谐驱恶扬善而努力不懈的人,才会有美好的前途,会为大家带来希望。
《象传》:“‘丰其蔀’,位不当也。‘日中见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说的就是这意思。
我相信朋友们会随机扩充引申思考的范围,作出适宜于自身环境的分析。
【义理启示】
缺德、无志、智不达者,人生无大义。有德、有志,以智谋成其事者,乃无愧于人生。六五:来章,有庆誉。吉。
【解辞释义】
来章:“来”在这里的意思是:取得、获得、得来。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章”是个多义字,但在这里义通“彰”:显明,显着,显扬。如《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欲盖而名章。”(本来想掩盖,反而名声得以显扬。)后来随之而出成语“欲盖弥彰”。
总之,褒也罢,贬也罢,显扬也罢,暴露也罢,总算是没能掩盖住真相,而致真情大白于天下。“来章”就是这意思。
有庆誉:“庆”指庆贺,庆祝,喜庆,欢庆。“誉”指荣誉,美誉,赞美,名誉。
既然获得了令人赞美的声誉又值得庆贺,说明“来章”指的是正面的褒义之辞。即小人想恶意地掩盖君子的贤德与功绩,也没得逞,终使君子的佳誉显扬而得以福庆。或者,也可以这样理解:谦逊的君子本不想让人知道自己作出的善德佳绩而加以掩饰,终究还是令人知晓,获得了福庆之喜。还可以这样理解:无论什么事情,凡使真相大白、水落石出,令正义得以显扬,都是象征吉祥而值得庆贺的。
《象传》:“六五之吉,有庆也。”
六五,是本卦的立卦之主,其位得中,象征事物展露的现象适中,喻拟为人的品德无邪,处事论事公道合理不偏不倚,柔顺而美善。又与六二交合而不相应。六二乃“丰其蔀,日中见斗”,明暗不分,喻之为纣王昏昧;六五则喻为君子守持中道以善德灭纣除恶而功名显扬。《象传》所言的吉、庆,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并为之定论、总结。
【义理启示】
正义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正义的行为是由德凝聚所成。以德立身可抵制一切虚伪的诱惑,为自己、为社会带来永恒的快乐。正义是优质的良心,其对于世间美善影响的阔度无可估量。
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
【解辞释义】
本爻辞全部采用了象征性辞语对纣王的无道行为作出了揭露、批判与贬斥。
丰其屋:建造一栋好大的房屋(或把原有的房屋充实扩大)不外是为了显示个人的势力和威风。这句的含义即是自高自大。
蔀其家:把家给遮蔽起来(或把家遮挡住防止别人进出)。这句的意思是自我遮掩,不想让自己的丑恶面貌被人发现。其实这是在自己蒙蔽自己,即自蔽。
窥其户:“窥”是偷看、观察的意思。“户”指的是门。即向其门庭里观察。寓意:对其个人行为加以仔细地观察。
阒(qù)其无人:“阒”是空虚。即见不到有人。寓意:其没有做人的德性。
三岁不觌(dí):觌:显现。《山海经·北山经》:“昼隐夜觌。”“三岁”表示长期。即长期不出头露面。寓意为永久不能光明正大地守正德而立世见人。
凶:专行恶举邪道的卑鄙小人,终究不会有好下场。
《象传》对本爻辞内蕴的理解是:“‘丰其屋’,天际翔也。(自高自大,自觉是如同飞翔于天际,无人可比、无人可挡,目空一切。)‘窥其户,阒其无人’,自藏也。(若仔细观察,他既无能又无德,一点人性都没有。自己把罪恶的嘴脸藏起来,无法光明正大的做人、见人。)”
【义理启示】
损人利己,损德谋利,这是小人的习性。然而其丑恶行为、嘴脸,终究会无法掩饰而蔓延形成人生失败的根源。到时,则悔之成凶,晚矣。
56旅卦--火山旅:旅而不妄,明智求成
卦辞
旅:小亨,旅贞吉。
《彖传》:“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旅之时义大矣哉!”
【解辞释义】
旅:一提起这个“旅”字,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旅游、旅行。这说起来也没错,本卦之“旅”指的就是旅行--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离开家门外出远行。不过,古代所说的旅行,决非像现代人想的那么自在,而是或因生活环境不良,迫不得已;或为追求名利,志在四方。总之,无论为何,背井离乡实在是一件万难而无可奈何的事情。
旅卦的主旨在于启示人们在人生处于困窘的时刻,或为实现某种特殊的愿望,该如何理顺心态或确立志向,采取离家之策,争取摆脱不利的困扰,放宽视野扩大志向,远行外出去寻找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路径和机会,改变人生使自身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小亨:“亨”指顺利,也是求成前提。特别是外出到一个生疏的地方,做任何事情又需要经过一段自我考验与适应的过程。可以立大志,但必须先从小事做起,着意耕耘,自有收获。俗话说:“一室未净,何以清天下。”所以,只有把小事做顺利,才会有大成。这是外“旅”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
旅贞吉:在“旅”的初期,甚至在外“旅”的全过程,很难处处一帆风顺,所遇困难在所难免,一定要不自馁、不灰心,坚贞不移地与时俱进,方可有成。
柔得中乎外:人,在外做事必得与人接触,无论参与何种行业,求奔何种志向,精神、态度很重要,须注意谦恭待人,柔雅顺和,不自以为是,不可有骄傲情绪。
而顺乎刚:“柔中”并非懦弱。根本在于柔乎外(诚心实意而不是虚情假意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吸收别人的经验),又要内刚而顺地守持刚强的意志,发挥主观能动性,凭借自我创造力和德智的优势,掌握行为的准确性,不向困难低头,战胜自我,扬眉吐气的光彩即指日可待。
止而丽乎明:“止”指停止,禁止,阻止,止住。引申理解为旅者对个人行为该有所约束,应坚守中道而不妄为。同时,每行一步,应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该做什么和怎么做,要明明白白地循守行事的规律,发扬踔厉以求成。
旅之时义大矣哉:“旅之时”指的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涉世处事的一往一来。“义”是对“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微妙意义的评论与概括:人,无论你离家不离家,远行不远行,人生也就是一场“旅”,总是不能不做事,不能不与人往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自知自明,若能够做到自持、自立、自强、自制、自重、自尊,做人无论身份高低,若能如此守规,其人生的意义可就大了。
《象传》:“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刑:法式;典范;以法治理。狱:官司;诉讼。引申为分歧;对抗。即正大光明的君子,总能审慎地自持,从而成为以法治国、理业、持家的典范,与人处世,而不留下长期不必要的争端。
【义理启示】
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不可能一飞冲天般地实现理想。虽说有志者事可成,但成万般事,均须从小做起。即所谓远处着眼,近处着手,大处着眼,小处动手。即便从小处着手,也不一定会一帆风顺,该当有迎对困难的思想准备;在困境面前不急躁,不放弃;下定决心,坚守志诚,广求能人帮助,从别人处汲取智慧,学习方法,补充提高自我能力,则有助把握成功之道,迈向成功之路。“无友不如己者”,广交朋友,礼贤下士,容纳干才,便可为光辉的成功创构出伟大的力量。
爻辞
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解辞释义】
旅琐琐:一个“琐”字,意思是琐碎。而两个“琐”字在一起,便是单指细碎的声音。无声音则听不见,出声音则可听见。听见就能发现,所以“旅琐琐”可理解为在旅行中做了某件偷偷摸摸的小事,被人发现了。
斯其所取灾:“斯”为副词:斯须(须臾;片刻。)“取”是招致。即片刻间便招致灾祸发生。
也就是说:远离家乡外出旅行,偷偷摸摸地干了些琐碎而见不得人的小事被人发现了,遂而招致灾祸(被人抓着了)。从而其人已被羞臊得无地自容。
这分明是自己祸害了自己的名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即如《象传》所说:“‘旅琐琐’,志穷灾也。”志穷,这完全可能。或是因志大才疏,求成无能为力而彻底丧失了奋进的信心。或是由于其根本没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片刻间便失去应有的志向,干起了缺德事,以致自害名声。乃是咎由自取。
别以为《象传》是在对这类人表示同情,而是在告诫:人穷,志不可穷。志穷者必会招致灾祸,希望其能自省自悔,改掉这种恶习,重新做人。
【义理启示】
人,必须自知自明,和悦处世,言忠信而行守德,不可贪财图名而招怨积仇,背地里干些卑鄙不可告人的勾当。不然,自取灾害,可就悔之晚矣。
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解辞释义】
旅即次:“即”字的本义是“就食”(就餐:到吃饭的地方去吃饭)。《说文解字》:“即,即食也。”在甲骨文里,其字型如下图所示:会意--左边是一件盛满了美食的器皿,右边象征坐着一个人在那里“就食”。
要“就食”就得走近事物所在处的跟前,所以,“即”又可转注引申为“走近”“靠近”。“次”为动词:临时驻扎;停留。《左传·僖公四年》:“师退,次于召陵。”这样,旅、即、次三字联合,即旅行在走近所到之处时,暂时停下来。
怀其资:“资”可简单领会为“钱”(饭钱)。吃饭即得缴纳饭费。既然假借如上述:在走进旅行的目的地时暂时停下来,考虑的问题则该比吃饭重要得多。因要付出的不是饭费问题,而是自身欲实现志向,完成背乡离井的“旅”的任务须靠的“资本”(智慧;能力。)《汉书·霍光传》里有句话:“其资性端正如此。”现今常把“资”做双音词“资质”解释。同时“资”也可做“依靠”“凭借”(动词)理解。柳宗元《封建论》里有:“资以黜夏”(黜:摒弃;废除)、“资以胜殷”等论述。即走近目的地时停下来,是要考虑一下,如何付出自己所具备的智慧与能力,凭借个人的资质来实现所愿。
得童仆贞:童:年轻的男性。仆:奴仆,《说文解字》:“仆,顿也,从人卜声”;“仆,给事者”。(顿:以头叩地,引申:尊从。卜:推测;判断。引申为指示。)《广雅·释诂一》:“仆,使也。”日本语称之谓“召使”(与“童仆”同义)可能即源于此。可见:召之即来,来即听从使唤。贞:坚定、纯正。引申:忠诚不移地听从指示,为之服务。
【义理启示】
据此分析,本爻辞的含义即当理解为:在接近到达了所“旅”之地时,即应对该付出的行为作出考虑,并力争取得当地能尽其忠信而坚顺服务者的帮助。
本爻辞,多“象”无“兆”。既未言“吉”也未言“咎”“凶”。乃寓意:旅行的结果是福是祸难成定局。这全由“旅”者的资质和机遇所定。“得”与“失”的多少也是一个不定数,这也取决于“旅”者的资质(志向、人格、才智、能力、德性)及与人接触“得童仆贞”的方式。
《象传》:“‘得童仆贞’,终无尤也。”尤:表示在同类事物中突显质量特别,或特别好,或特别坏。“无尤”,同是旅行,客观环境没有例外,是祸是福全由主观决定。这就是暗示(也可说是明示)旅者:所言所行,所作所为,要从主观上防凶获福。
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
《象传》:“‘旅焚其次’,亦以伤矣。以旅于下,其义丧也。”
【解辞释义】
旅焚其次:次:停留。旅行路上不能一直不停,停就是为了休息;休息不能没有住的地方,要住就得有房舍。现今的“旅舍”“宿舍”等双音词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在古汉语中,“旅”也可与“舍”通;“次”也可代表“舍”的意思。那么,这句辞的意思即是:旅行住的房屋被焚烧了。
亦以伤矣:“亦”作为助词,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无其他意义。“以”为连词,代表“因为”“而……”。“矣”为语气词,用于叙述句末尾,完成对事物动态的表达。此处也可理解为感叹词“啊”“呀”。着了火,就会伤人。即伤害便因此而发生了。
丧其童仆:随之一起,负责侍候旅者的童仆不见了。(丧:失去。不必理解为丧命。)试想:童仆既然“忠”候在“主”人的身边,岂能“主”未丧而仆远离?所以考虑(推测)有两种可能性:(1)由于童仆年轻缺少经验松于戒备,因失火而怕追究其责任,跑掉了。(2)童仆存心险恶,企图杀主掠财肆意放火焚舍之后而逃避失踪了。
以旅于下,其义丧也:“旅”字原本的含义指的是军队。在《尚书·大禹谟》中早有说法:“班师振旅。”(战争结束把军队调回加以整顿。)之后又引申为军队的编制单位。《说文解字》:“旅,军之五百人为旅。”因为军队之“旅”象征多数人的一个集体,所以旅又拟寓意为“众人”。《象传》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说:这童仆因其天性,自认为在众人之下,即所谓“以旅于下”,所以“其义丧也”(也就不顾什么人情、道德、道义、气节以及做人的规范)而无义地妄动了。
【义理启示】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无论你的身位有多高、志向有多大、能力有多强,断不可轻易、草率地与小人拉扯上关系,以防不测之虞。
《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别以为表面服从你的人就一定会听从你的意见。当然我说的是正确的意见。如果是非君子之所想,别人若顺从,反而是错误的。
贞厉:如果假借“童仆”为小人,其越表现“贞”(坚定),“厉”(危害,祸患)就越大。
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象传》:“‘旅于处’,未得位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