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则犯上作乱的春秋后期,有子的这番话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重述。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只要人人都能处理好家庭关系,社会也就安宁了。而雌性牛的最突出特性就是柔顺。要顺从雄性牛以及仔牛的一切要求;顺从饲养主人的喂食、管理与支配。在古封建礼教为准则的环境下,假借牝牛的柔顺特性喻称强调人即当仿效以顺从之德保证社会的和谐及安定,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义理启示】
转注引申喻之当今世界,无论是大家小家,强调一致地共遵“离”德,守持正道,反对欺诈,抵制邪恶,永久坚持互敬互爱,互相柔顺支持,共谋和平、和谐发展的道路,以卫护天下太平,不亦乐乎?
爻辞
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
【解辞释义】
履:动词。履行;实践。 《后汉书·马援传》:“时皇太后躬履节俭,事从简约。”
错:动词。错开(两种事物相对行动时彼此避开而不令碰撞或摩擦),如:错车。再如:将A、B两件事错开处理。
然:助词。表示比拟,即“像……的样子”。
履错然:在生活中或工作中,或大事,或小情,人与人之间,出现一些观点或方法上的对立是常有的事。但应尽量避开不必要的抗争和心理上的摩擦。(错,也包括“错误”的含义。)
敬之:“敬”是双义词:一指严肃、慎重;一指尊敬、敬重。“之”是第三人称代词:“她”或“他”。意思是:应慎重对待相互间的分歧,把心态稳住,努力营造和谐气氛,以不伤害对方自尊为原则,摩擦对处事不利。
无咎:《象传》说:“履错之敬,以辟咎也。”(辟,通“避”:避开;躲避;避免。)
即在与他人产生意见分歧时,应慎重和严肃对待。在非原则问题上,应彼此尊让,留下各自省思的空间,避免因小失大,对处事不利。另:在原则性的是非面前,不可轻易地放弃争辩,失掉维持正道的严肃性。这样做,对处事也是不利的,所以要避免。
【义理启示】
人,应该自信,但做人、成事,即不可对自己信过了头,总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百倍;也不可放弃原则以顺水推舟。以诚信代替猜疑;以错误换取教训。这就叫:“履错之敬,以辟咎也。”如何对待错误,的确是一个严肃问题,须慎重对待,以免一错再错,或无错出错。
六二:黄离,元吉。
【解辞释义】
黄离:在这里,“黄”指的是黄帝(即轩辕氏)的简称。《汉书·叙传》中有句话:“自昔黄唐,经略万国。”意思是:从上古时代起,黄帝和唐尧经略(治理)所有的国家。即黄帝依附至善至美,时、位俱佳的“离”德,治国安民。
元吉:国泰民安,天下大吉,一切顺祥。
【义理启示】
在任何国家,只要有依附正义,明智事理,具有真正美善道德的执政者统率经略天下大事,必定天下太平,万民吉祥。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解辞释义】
日昃(zè):太阳偏西(离卦初爻象征日出;二爻象征日午;三爻象征日昃。太阳偏西即将日落,所以象征时间为将临傍晚)。
缶(fǒu):在坎卦六四爻辞已提过,指一种大肚子小口的盛物用的瓦器。这里指的是瓦制的打击乐器。
鼓:为动词,敲击的意思。
不鼓缶而歌:在古代歌唱时没有人指挥,在各种乐器演奏时,也因旋律配合不齐,导致节奏混乱。不知从何时,有人随手就地拾起一个缶状瓦器有节奏地敲打着把各种乐器的旋律领归统一起来。后来这缶也就成为乐和歌少不了的指挥节奏的乐器了。因此缶又称为节。
则大耋之嗟:在古代,将老年人的年龄段分为四期:六十岁以上为“耆”(qí);七十岁至八十岁为“耋”(dié);八十岁至九十岁为“耄”(mào);近百岁或百岁以上则为“期颐”。通常折中,以“耋”泛指年老的人。“大耋”意思是说太老了;老的过分了;非常老了。“嗟”即嗟叹(叹息)。“则”,做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于是……”。
这样,全辞文联合起来,便可作出如下解释:如夕阳之偏西将落,生命已至垂暮,光明年华接近终点,除了整天嗟叹(伤感而叹息)之外,哪里还会有击缶唱歌的兴趣?就这样,也会造成对生命的伤害(凶而不吉)。
【义理启示】
《象传》:“‘日昃之离’,何可久也。”这并非从消极理念出发,认为“日昃之离”即表示没希望了,将要熄灭了,“凶”是必然的了。相反,易辞乃是从正向积极的思维出发,启示对人生应持守一种正确的态度:
日昃只象征光明暂时地消失,黑夜过去,黎明仍会复来。这是“离”的基本规律。难道人老了,还会再转为年轻吗?相对的积极性回答应当是肯定的:“会!”古今中外,无数的论述、研究均可以证明这一点。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
总之,自信,希望,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童化自己的心理年龄,让“日昃”返转成“日出”东升,就不会失去放声歌唱的兴趣和勇气,如此,寿限便自然地会拉长了。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解辞释义】
如:为助词,做形容词词尾,可译成:“……的样子。”
突如其来:出人意料地突然发生或出现。
焚如:焚烧的样子。引申寓意心急如焚(心中火烧火燎的焦灼难安)的样子。
死如:死心(不再寄托希望)的样子。
弃如:似乎是想放弃(或抛弃、舍弃)了。
《象传》:“‘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
容:动词。允许;许可;容许。
无所容也:没什么可容许的。即:不能容许。
根据以上分析,九四爻辞则可转注于人事,引申寓意作出如下理解:面对突如其来发生的事情,便心急火燎,束手无措般地死心丧魂似的不再对所事寄托希望,从而打算放弃努力,这是不能被允许的。
【义理启示】
无论是自然界,或是人世间,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或临时情况)的发生是常有的。这虽然事先无法预知,但应时时保持防犯的意识和心理准备。中国古人早已总结出的经验是:“乱,起于不测;祸,生于疏忽。”因而,当突如其来的危机发生时,面对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惶恐、焦灼。这于事无补。
人的最大力量是什么?是智慧、才能、正义、道德。另外,遇事坦然面对,冷静分析,理智应付,不因惊慌或失望而懵然行事。一句话:信心,是人生不可低估的力量。越是艰难的时刻,越要加倍地努力,顽强地走下去,转机就一定会到来。这即是中华先祖对万般事物“离”的一分为二辨证逻辑规律的义理性总结。
放弃,就是失败--无能为力的想法本身,就阻碍了转机;就阻碍和拒绝了成功的希望。
本爻也算是离卦的立卦之本,向人们提示应如何抓住转失败为成功的希望。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象传》:“六五之吉,离王公也。”
【解辞释义】
涕:指鼻涕或眼泪。汉·王褒《僮约》:“目泪下,鼻涕长一尺。”《战国策·燕策三》:“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沱:指眼泪下流的样子。
戚:指忧虑。通“戚”(qī),为动词(转注形容词)。《后汉书·赵咨传》:“故其生也不为娱,亡也不知戚。”
若: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在本爻辞中的两个“若”,只是用作词尾,表达流泪和叹息的神情。所以也可引申理解为:温和、平和。
本爻辞义即:泪水涟涟,心情忧虑而叹息,但情绪尚显得平和,这倒是件好事情。
【义理启示】
人世间从“大家”到“小家”乃至一个官者或一名普通人,都难免遇有不顺心的事。但与之面对者,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理智型:这类人或因愤怒,或因冤屈,已致达到令其泪水涟涟嗟叹难息的地步,而仍能掌控住个人的情绪,不为负面心理所左右;不使情绪刺激与逆反心理相重合。不妄动、不急躁,在持守正义正德地伤感之中,不失理智地冷静对待一切,思谋合情合理、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若属个人的失败,则通过省思,从沉湎的不快中脱出身来,选定正向思维,靠奋发努力达到转化目的,让失败变为成功。
另一类型的人在不顺心时,“涕沱”、“戚嗟”之下,迎对逆向刺激的唯一办法是:急躁得立刻欲把心中的怨气冲射出来,懵行过后只能给自己留下沮丧、灰心,在失望的路上,走向人生无可转化的失败。
本爻辞,只肯定地赞扬了前者的“吉”。实际上对后者的告诫也隐藏在辞义的里层。这是不可不领会的。
《象传》所说的“离王公也”就是上述意思:力戒情绪失控,保持理智,是人生和世事成功的关键。
“公”一是指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可引申指为国家的、地方的、团体的、部门的“王者”。二是指男子的尊称。“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持守远大的和高尚的志向,依附“离”义的正德,以大度的心态树立追求的理想,迟早必定成功在握。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
【解辞释义】
王用出征:受君王的委派,率兵出征作战。
嘉:形容词。可引申为动词:赞美;赞许。
折首:折伏敌方的首领。
获匪其丑:“获”为动词,指猎获;俘获。即俘获了匪寇并将其丑行加以揭露。
无咎:这没有错。
《象传》:“‘王用出征’,以正邦也。”(君王出征的目的就是为了正邦。)
邦:指古代诸侯管辖的邦国,只有首府而无首都。在君主国的领导、掌控之下,却常行叛逆、叛乱之举。“正邦”指的即是端正邦国服从君国指挥的心态,服从领导,按君王旨意治理天下。
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如果只是像这样的停留于字面的理解上,又会有何意义呢?
【义理启示】
人类的历史、文化、科学事业虽说是在不断地发展,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尽情地淹没在自己创造的一切便利的生活环境中,知道了这个,注意到那个,处处为满足自我的需求而奔波,可就是忽视了对人的了解。我说的是人性。这人性的世界是大脑;大脑里的邦国有正有邪,良与恶的邦主在支配。大脑国里的君王则是“离”王。
本爻辞表面说的是君王派兵折服敌人,并揭露其丑。实乃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地告诉人们,大脑就是一个正、邪两种意识的战场,“离”德之主每时都在调派正意识去扫灭负意识,使其丑行暴露,引起大脑主宰者的省悟,彻底消灭恶念,依附正道而永做君子。因此要时刻注意让大脑意识依“正”而灭“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