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只想记得这些好
23366700000039

第39章 七月半

进入农历七月,太阳不再火辣辣的了,云层厚重了,雨点也洒得多了,天也就在不知不觉间凉了。记忆中的奶奶总是坐在堂屋里,一把蒲扇轻轻地拍着大腿:“太公太婆从阴间到人间来了呀,天当然要凉喽。”说着,慈祥的面容就有了严肃,若有所思的表情里溢着她与亲人们团聚时的欣慰和温馨。我们不懂七月半的涵义,但从奶奶的表情里,小小的心灵里也就充满了对节曰的憧憬和向往。

天一凉,空气中就凝聚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无形间,人们的神态和行为自觉不自觉地虔诚起来了。大家用门板在收拾得整洁的老堂屋里架好供桌,把按辈分写有太公太婆名字的木牌放在神龛上。伙伴们有事没事都要跑到老堂屋里,好奇地看着这些,不停地向奶奶问这问那。最令我们欢欣的是,家家户户除了准备好香火、鞭炮、纸钱等用品外,还有各种各样我们喜爱吃的糖果。但大人们说,要给太公太婆先吃的,如果你先吃了,对太公太婆就没有孝心了呀。于是,我们只好忍着,盼望着七月半的早点到来。

到七月十一的傍晚,全村的大人小孩都站在村头迎接太公太婆。震耳的鞭炮声从村头一直响到老堂屋里,伯母婶子们用四方木盘装着九碟糖果摆放于供桌上,再点上蜡烛,燃上高香。在长辈们的带领下,我们一一鞠躬许愿。然后大家围聚在奶奶身边,亲热地聊着家常,仿佛太公太婆真的坐在供桌前慈祥地望着大家,仿佛平日里日思夜想的亲人就在眼前端详着自己。在大人们的感染下,伙伴们也收敛规矩了许多,整个村子都沉浸在祥和肃穆的氛围中。祭祀完后,我们总能得到大人们赏给我们的糖果。

从十二日早餐开始,各家轮流祭饭,晚上再一起祭果品,节曰的气氛一直延续到十五日。大人们告诫我们,这四天期间,不要随便出家门,在路上行走要小心,千万不要被鬼撞到。看到蛇蛙蝶鸟绝对不能打死,甚至还得恭敬祭拜,大人说这些东西极有可能是祖先变的。小孩子还会被大人教育不要坐在门槛上或靠在大门边,以免挡住太公太婆进出的道路。

祭饭时,把两张八仙桌并成一张大桌,摆上十个菜,荤菜和素菜分开,因为有的太公太婆吃素。然后点上油灯,敲三下钟,让先祖们享用。大人告诫孩子站在旁边,毕恭毕敬,不许吵闹,不许多说话。酒过三巡后,把酒洒向地下,再盛饭,此时倒酒装饭动作要谨慎,千万不能碰到或移动凳子,这是对祖先大不敬。祭祀完了,人们才把饭菜带回家享用。因为祖先们用过了,大家都说饭菜的味道淡了。但大人说,太公太婆们吃过的东西,小孩子吃了不会肚子痛。

七月十五这天,太公太婆们要回去了,全村的人又忙碌开了。置办中午的祭饭,把糯米磨成粉,做成糯米团以祭祀。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把糯米粉一点点地捏成各种小动物的样子,在动物的眼睛里放上黑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蒸熟的糯米团摆在供桌上,总能得到全村人的赞赏。那时候,我跟在心灵手巧的母亲后面,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吃不完的糯米团,母亲就把它们炸得香喷喷的,可以充当我们几天的零食。

晚上,村里人都聚在村头,烧纸钱放鞭炮送太公太婆。伙伴们在晒谷场上追逐嬉戏玩耍,直到纸钱烧完,各家大人催得紧,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如今,我们长大了,当我们真正懂得七月半的涵义时,奶奶却离开我们多年了,不久,母亲也匆匆地走了,七月半里再也见不到奶奶慈祥的面容,吃不到母亲可爱的动物糯米团了。奶奶和母亲又成了我们祭祀的对象,时间似乎在和我们开着大大的玩笑。

光阴去得匆匆,太匆匆!

今日天真嬉闹的孩子们就如同昨日的我们,而今日的前辈明日又在哪里呢?望着神龛木牌上一个个新添的名字,心情是难言的沉重。

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长大了,蓦然回首,却发现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地少了,生命的过程仿佛就是在经历一个一个亲人离去的痛苦过程。

于是我们想念亲人,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节日寻求内心的慰藉。

而在这样的节日中,我们会比平时更多地注意到父辈们的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我们会在他们专心致志敲打纸钱时发现他们的动作不再有了往年的干脆利落;在他们专注虔诚地用木条小心翼翼地掀松纸钱包下的稻草时,意识到他们沧桑的脸和不再矫健的身躯。于是,我们在称呼他们时声音便温柔了许多,眼神里的关爱和担忧也多了。浓浓的亲情在孝心中酝酿,如同那晚夜深人静后弥漫在整个村子里及村子上空久久不肯离去的纸钱和着的稻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