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对空间方位的认识是从对自己身体有关部位的方位认识开始的。对自己身体部位的认识,直接的自我感知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词的描述,使宝宝对空间方位的认识有初步的概括和理解。例如,让宝宝认识上下时,先让他想想自己身体的上面有什么,下面有什么,启发幼儿摇摇头、动动脚,以取得对这些部位的感知,然后再说出身体的上面有头、下面有脚。
鼓励宝宝用身体的各部位参加活动,如把皮球举过头顶,把皮球抱在胸前,坐在皮球上面,用脚踩住皮球等。通过身体的不同活动姿势,体验空间感。如站着、蹲着、躺着的不同空间感,把手拉起来,可以使圈中的空间变大又变小。运用空间词汇体验自身的各部位空间感。
(4)引导宝宝感知和描述物体和自身的上下
宝宝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物体,每个物体都是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的。因此,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时时感知物体的位置,所占空间的大小。父母可以在与孩子对话时,有意地使用空间方位词,引导孩子体验和感知。如家长可以说苹果在桌子的上面,鞋子在床的下面;滑梯的上面都有谁?滑梯的下面都有谁?等。
(5)训练宝宝对空间变化的感知能力
为宝宝提供带有容积的空盒子、小桶等材料,宝宝在对盒子、瓶子、小桶等的物品探索感知主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如盒子与盒盖的关系,把东西装在盒子里;瓶盖儿盖在瓶子的上面,瓶子里装满小豆子,装一部分小豆子时,都可以感到不同的空间变化。
(6)进行拼插活动
在进行插塑玩具的活动中,可以利用这种活动引导宝宝感知空间关系。如插一个带孔的或空心的东西,对宝宝的空间感知体验是很有意义的,宝宝还可以插出不同的伸向空间方位的大炮、树枝,体验到空间方位的延伸。虽然这阶段宝宝不能准确说出空间方位,但是他有了感知和体验,这种感知对他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7)和宝宝一起搭积木
搭积木也是一种发展宝宝空间感觉与概念的有效途径。宝宝在搭积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向上搭高,向水平方向延伸,可以搭动物园,把动物围起来,对里外的概念有所体验。在拼图中,宝宝把一块拼图放在上下都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感觉。同时,在把拼图收好放在盒子里的过程中,宝宝也要感知和体验拼图块的空间位置关系,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宝宝感知和体验物体间的空间关系。
(8)运用观察法引导幼儿有意识地感知认识空间位置
……上有……、……下有……、在……上和在……下,是用来描述物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3~4岁宝宝对这些能够理解和感知。父母可以在家里、公园中让宝宝观察自己的上面有什么(天空、太阳、云彩、天花板、灯等),下面有什么(如地板、小草)等;还可以说,树上有什么?桌子上有什么?滑梯上有什么?树下有什么?此外,还可以从图书图画上观察到什么上面有什么?什么在上面?什么在下面?并引导宝宝描述说明,说得不准确没关系。还可以引导宝宝观察小昆虫等,观察它们运动的方向。如小蚂蚁爬到椅子上了、那么多小蚂蚁都朝这边爬来等。
(9)引导宝宝感知自己身体的前后,并尝试正确运用上下、前后等方位词汇
因为对空间方位的感知是从对自己的身体前后、上下开始的。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许多机会可以引导宝宝感知自己身体的前后,尤其是宝宝自己学习穿衣报。宝宝学习穿衣服既要能够辨别自己的前后,而且也要辨别衣服的前后,最后还要把二者对应起来。
(10)利用绘画、手工游戏等活动引导宝宝正确理解不同情况下的上下、前后空间方位
宝宝在绘画时,虽然画得比较简单,但已开始有了初步的空间布局。如,天空上飞着小鸟、大鸟在小鸟的前面领着小鸟飞、天上有太阳、地上有小草等。父母可以通过与宝宝谈话的方式引导宝宝说出画的上面是什么,画的下面是什么。父母再从画引导到实际中,与宝宝一起讨论天空在我们的头上,脚下是,如草地等各种地面,并要承认孩子的感受。
运用游戏法引导宝宝感知和体验不同情况下的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是很适合宝宝特点的方法。在手工制作游戏中,父母可引导宝宝做什么东西放在上面,可以变成一个玩具的游戏,如可以和宝宝把一个小棍插在一个药盒的上面,再把小型数字卡贴上去,于是一个“手机”就做成了。同时宝宝在运用“手机”游戏时,就知道带天线的是朝上的,贴数字的是朝前的。另外,父母在带领宝宝玩娃娃家,给娃娃家布置房间的游戏时,父母与宝宝讨论如何摆放,父母可以告诉宝宝娃娃家今天有许多东西没有放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东西摆好。什么东西放在什么东西的上面,如什么东西应该放在床的上面、什么东西应该放在床的下面、什么东西应该放在桌上,什么东西可以放在椅子下面等。
(第九节)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力是指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
通常人们所说的“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就是注意力的表现形态。注意力虽不像观察、记忆等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但它伴随着人们的活动并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无论在游戏、日常生活还是学习时都需要注意力,注意力集中与否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父母都会注意到孩子在听故事时,如果注意力集中,记得又快又牢;而注意力分散时,听了半天也不知道都讲了什么。孩子在户外活动发生意外事故也常与注意力不集中有关。父母常会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批评孩子。那么幼儿的注意力有什么发展特点呢?
幼儿的注意主要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的目的、没有经过克制,而是受到刺激物的吸引所引起的注意。如突然有人从身边跑过或有大的声响时,会不由自主地回头看。婴儿已有了无意注意,如发出声响,鲜艳的、活动的东西都会引起孩子的注意。幼儿期仍有明显的无意注意,孩子感兴趣的,鲜明、活动或变化明显的事物都会引起孩子的无意注意,如电视中的广告等。随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有意注意开始出现并发展。有意注意是指有目的、主动地使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情上。如专心听家长、老师讲故事而不东张西望,或克服干扰坚持画完一幅画,而不是画了一半又去玩玩具。
有意注意、无意注意都很重要。无意注意对孩子的活动固然有影响,但有意注意对幼儿能不能完成游戏和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幼儿能集中注意力,便能顺利完成任务,为孩子带来成就感。相反,如果幼儿的有意注意较差,不能专心听别人说话、观察、思考,或做完一件事,那么,学习的能力和效果会受到影响。
一、幼儿注意力的特点
首先要了解孩子注意力发展的特点。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幼儿常常不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在一件事情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东转转西看看,刚拿起书看了两页又去拿玩具。但随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注意力的稳定性增强。五六岁的孩子开始逐渐趋向稳定,可以较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上,如长时间地玩一种玩具、坚持做游戏、听家长讲故事。但在整个学龄前期,幼儿的注意力稳定性较差,家长不能对孩子要求过高,让孩子长时间地做一件事。应注意变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利用孩子的无意注意。孩子3岁以后,注意范围扩大,注意能力逐渐提高,能较自觉地注意一些事物,但是注意力不稳定,不能很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仍然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处于逐步形成阶段。
注意力的范围较小。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够看到、听到,或感受到的对象的数量。两三岁的幼儿一般只能注意到物体外在较鲜明的特征或物体较明显的动态,而四五岁的孩子能注意到事物不明显的部位和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
不擅长分配注意力。注意力的分配指同时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把注意力同时分配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上。幼儿注意力的分配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如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边听别人说话边吃饭,而两三岁的孩子如果听人说话就会忘记吃饭。
不善于转移注意力。注意力的转移指依据新的要求在-段时间主动地把注意力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个目标上,如让在外玩耍的孩子回家吃饭会比较困难,原因就是孩子主动转移注意力较差。
二、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有意识地创造能够引起孩子注意的环境。根据上述孩子注意力发展的特点,注意力易分散,家长可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能够引起孩子注意的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强烈的、新奇的、活动的物体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因此,家中可以有意识地放置一些鲜艳的、活动的玩具,如彩色气球、不倒翁、会跳舞的娃娃、小熊打鼓等,以便引起孩子的注意。另外,家中还可准备一些新奇的,可供孩子操作并且能够探索其奥秘的物品,如天平、小电动机、多棱镜、磁铁等,这些物品也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
增加幼儿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知识。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引起和保持他的注意有密切关系。人对熟悉的事往往会有较多的注意,例如一首熟悉的歌、一个熟悉的东西、一本熟悉的书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对于一些新奇的东西,虽然能引起注意,但如果幼儿对新奇的事物一点不理解或全无认识,注意往往不能持久。相反,如果有一点印象但不完全熟悉,就会有较强的好奇心,注意力容易保持。因此,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熟练的技巧,是发展幼儿注意力的重要条件。
进行能引起幼儿注意的活动。幼儿的注意力发展水平有限,既要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更要充分利用幼儿的无意注意,让孩子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集中注意力。为此,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要注意学习的内容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能力,时间安排要恰当,不要长时间做一种活动,要随时注意孩子的表现,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当孩子已表现出分心时,不应强迫孩子注意,而要考虑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变换。一般来讲,幼儿只能维持5~20分钟的注意力。超过这段时间,幼儿的注意力就会分散会当然,要考虑孩子注意力转移的困难,不要在短时间内频繁地更换活动。
各种技能的获得也和培养注意力有重要关系。当孩子对同时进行的两件事中的一件非常熟练时,就会进行注意力的分配,把注意力放在较生疏的活动上。如孩子刚学骑车时,往往不说话、也不敢看旁边,只是注意前方,而当孩子能熟练骑车时,就可以边说边骑,也能观察周围的情况。
让孩子明确活动的目的。当孩子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会明显增长。不妨做一个小实验,当你带孩子外出散步时,让孩子观察一棵树,比较下面两种情形中孩子注意哪种的时间长:一是对孩子说“你看看这棵树”,二是对孩子说“你来看看这棵树,树干是怎样长的?树叶像什么?”很显然,在第二种情形下,孩子注意的时间要长一些。所以,家长一定要提出活动的具体目的。注意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越明确,注意力越集中。
三、父母的作用
提供适宜的学习、游戏环境。房间的布置要干净、简洁、明快。多数家长习惯将孩子的房间装扮得五颜六色,摆满了小狗、小猫之类的玩具……这些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因为孩子最容易被形象性较强时事物所吸引,与书本上的知识相比,这些装饰物毫无疑问更会勾起孩子的遐想。
让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浓厚的兴趣能使孩子在学习时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之中。每当孩子感到知识世界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时,大脑的活动就会灵活异常,产生各种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联想,从而提高大脑的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家长采用形象化和趣味性的教学。
及时鼓励,引导孩子聚精会神,不随便打断孩子的活动。用脑学习时一定要聚精会神,思路集中在要学习的范围之内,排除无关杂念。这样才不会损伤大脑功能。而杂念纷纷,学习的时候想到玩乐,会伤神损脑。只有专心致志,才能“用而不劳”。
多做需要专心致志的活动,并接受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做穿扣眼,玩拼图,做拼插手工等活动训练注意力。感觉统合训练时可以在上学路上进行一种“影像训练”,即随便抓住一件事情或情景,如路旁的广告牌、电影宣传画等,利用这些形象性较强的情景进行构思,将自己作为所构思影像的主人公。所构思故事要有逻辑性和生活基础,而不是想入非非的天方夜谭。如果能联想出很长的故事,则说明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已见成效。
四、注意培养宝宝坚强的意志
坚强的意志能使人产生一种内部动力,激发人向着既定的目标奋进。这种动力还能对大脑产生一种强制作用,迫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幼儿的意志比较薄弱,又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难较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稳定在一个目标上。
家长应该从小就有意地加强志向、目的教育,制定一些制度去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自觉地控制自己,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同时,在客观上也要尽量减少外界环境的干扰,不使孩子在做一件事时产生分心现象。比如房间的布置,要干净、简洁,色彩要柔和,光线要明亮,既不能太暗也不能太强烈,防止噪声、杂音的干扰等。
五、帮助宝宝学会注意稳定性的自我调节人对某一事物的稳定性的保持时间是很有限的,3~4岁的儿童为10~15分钟,成人在30分钟左右。一个人要想几个小时地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性是极不容易的,需要专门的训练。但是如果能学会适时的自我调节,即在注意力集中15分钟左右时,允许注意力有几秒至一两分钟的发散当做休息,将注意力暂时转移到其他方面,然后再转回到原来的学习内容上。这样人的注意稳定性常能达到2~3小时,否则大脑极易疲劳,思维易变得迟钝、不灵活、不敏捷,不但损伤了大脑,而且不易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对于注意力正在发展的宝宝来说更需要进行适应性调节,否则会使孩子过度疲劳,影响效果。
六、给宝宝安排难度适中的学习内容
由于幼儿的心理能力和认识能力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和接受都有一定的限度,所以布置学习任务时不能太难,太难则容易使孩子丧失信心;但也不能过分容易,太容易会使孩子失去兴趣。这两种情况都会削弱注意力。因此,对于学习的难易程度,一定要适合幼儿的实际情况。
七、指导宝宝坚持注意力的训练
可以用以下的训练方法:
(1)数数
具体做法是让幼儿对大量的信息进行跟踪、思考。比如在大街上玩耍时,让他们数数路边电线杆的个数,以及在一定时间内数路上经过的汽车或自行车的个数等。
(2)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