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平时的教育中,可以采用榜样法来教育孩子。在看电视或者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做人要诚实,要勇于承认错误。生活中,父母也要以身作则,特别是有关于孩子的事情,自己做错了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包括向宝宝说对不起,这样孩子也就学到勇于承认错误,接受合理处罚的勇气了。
六、不肯承认错误
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幼儿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经常说错话、做错事是在所难免的,家长要耐心地教他们改正。但是有的孩子经常不肯承认错误,即使自己明明做错了,也还犟嘴,不肯承认错误。这时候,家长难免生气,脾气坏的还会狠狠地捉住孩子骂一顿或者打一顿,直到孩子肯承认错误为止。孩子做错了事情不肯承认确实令人生气,但是对孩子的教育则应该在仔细分析原因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否则孩子即使真的承认了错误,他屈服的也只是大人的责骂或者巴掌,而不是屈服于道理。这样的“教育”或许头几次有用,过一段时间后当孩子已经被“打皮了”的时候就不会再起任何效果了。
有的孩子个性比较固执,自己认定了什么就是什么。比如3岁的孩子第一次自己穿袜子,穿是穿上了,可是把袜底穿到脚面上了,却还蛮有成就感地让大人欣赏。这时候如果家长坚决地说:“不是这样穿的,你穿错了,”孩子就死也不肯承认自己错,因为他正沉浸在自己会穿袜子的喜悦当中,希望得到的是大人的夸奖而不是批评,所以当大人批评他的时候,孩子小小的愿望--希望得到大人的表扬没有达到,他也不会乖乖地承认自己错了。这时候,家长懂得鼓励孩子,可以这样说:
“真乖,宝宝会穿袜子了。不过,宝宝看见没有,你把袜底穿到脚面上去了,如果能改过来,宝宝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宝宝了。”这样,宝宝一方面得到了他需要的夸奖,另一方面在家长的鼓励下也会改正错误。所以,家长有时候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有时候一些小小的说话技巧就可以避免孩子和你的冲突。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顽皮,有时会把衣服弄破,有时候由于好奇心作祟,把新买的玩具拆得乱七八糟,这都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的,或许孩子能意识到这会挨爸爸妈妈的骂,但是好奇心占了上风,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对于这类错误,家长不应该过多地责备孩子,更不要说那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重点在于教会孩子怎样做,引导孩子做得更好,激发孩子的进取心,让孩子在一次次战胜错误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本领。
还有一种孩子是由于好胜心强,爱面子而不愿承认错误。这时候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误,即使是大人也会时常犯错,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家长可以给孩子做表率,在自己也不小心做错事情的时候能够大大方方地承认错误。
给孩子做表率,孩子在大人的影响下,也会改掉自己不愿意承认错误的毛病。
当然,有的孩子不愿意承认错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教育。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爱护有加,孩子做错事也不以为然,使孩子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有的家长教育方法比较粗暴,孩子一旦做错事就会被家长打骂,所以他们因为担心父母的责罚而不敢承认错误。以上两种教育方法都可能教育出不愿意承认错误的孩子。家长必须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对于孩子的错误要有技巧地指出,并不是一味地帮孩子掩盖,或者打骂孩子。要鼓励孩子说实话,告诉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并能改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家长要耐心地帮助孩子分析错在什么地方,严重程度如何,怎样改正。当孩子意识到承认错误既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也不会招来爸爸妈妈的责罚,他们就会愿意接受家长的教育,成为勇于承认错误的好孩子。
七、嬉皮笑脸
在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几种情况:哭闹,嘻皮笑脸不肯承认错误,对大人的批评不理不睬。其中以嘻皮笑脸来对待大人批评的孩子最为麻烦。对于家长来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对于这样的孩子自然打不出手,但是不批评又不行。这样的孩子该怎么教育呢?真是头疼。
而孩子不听话、嬉皮笑脸,正是找准了家长这个心理。当他犯了错误,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往往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害怕家长的询问或教育,就会用嬉皮笑脸的方式来对待。当然,也有可能是孩子有了错误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在家长指出他的错误时,孩子会若无其事,满不在乎,嬉皮笑脸。
对用嬉皮笑脸掩盖错误的孩子,家长要严肃批评。不能因为孩子嬉皮笑脸而不去批评他,也不能把孩子的这种做法看成小事,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一笑了之。家长要向孩子指出,他除了自己原来犯的错误以外,还要加上这一条“嬉皮笑脸”的错误,这样逃避错误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行为。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的危害和严重性,“每个人都必须有责任心,缺乏责任心的孩子是不能做好事情的,而嬉皮笑脸逃避错误就是一种没有责任心的表现,这比打破盘子更严重,更要批评”--让孩子明确知道用这种方式掩盖不了错误。
当然,孩子嬉皮笑脸不肯承认错误与家长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家长自己做错了事情,被孩子当面指出后,因为自己面子上过不去,就嘻皮笑脸地对待孩子指出的错误,孩子有样学样,当下次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嬉皮笑脸地对待。
也有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自己也忍不庄嬉皮笑脸地和孩子沟通,这样的批评也会引起孩子嬉皮笑脸。有的家长性格急躁,孩子犯了错误,不分大小轻重,也不注意批评的场合,对孩子严加训斥。时间长了,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对家长的批评也产生了厌恶的情绪,所以就不愿意再承认错误。
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的确要负很大责任。家长要认识到,对孩子批评的轻重程度、场合都要适当,不要在外人或者孩子非常在乎的人,比如孩子喜欢的玩伴面前严厉批评。因为孩子的自尊心非常强烈,如果家长批评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那么孩子很有可能恼羞成怒,再也不可能承认错误。聪明的家长则会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用一些比较灵活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当家长自己犯了错误被孩子指出时,一定要虚心接受,认真对待,给孩子做出好榜样,不能对孩子指出的错误置之不理。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家长必须严肃认真,不能嘻皮笑脸,满不在乎,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
在批评嬉皮笑脸的孩子时,家长首先应该指出孩子所犯的错误,使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这是使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最重要的环节。家长应该耐心地对待,一旦孩子对自己的错误有了认识,便容易接受批评,嬉皮笑脸的行为也会得到纠正。在批评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应理解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认识到嬉皮笑脸的行为是让人感到羞耻的事情。
八、容易分心
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容易分心,在家里一刻也安定不下来,一会儿,去开电视,一会儿又去搬弄玩具,过一会儿又想看书,家长管也管不住;教孩子写字,写了没一会儿,他突然说想弹琴,弹了2分钟,又说想看电视。唉,真让家长头疼。
要探讨孩子容易分心的原因。首先要明白,儿童的注意力本身就不能持久,一般维持在10~15分钟。如果超出了这个时间,孩子分心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孩子安定不到5分钟就会分心,那就需要矫正。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小儿多动症,如有必要,应该请医生确诊。
孩子容易分心,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他还没有培养出自己的爱好,即使正在做一件事情,当受到外界干扰的时候就很容易分心。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兴趣。3岁以下的孩子,家长应该有意地观察或者测试孩子,看看他对什么东西比较感兴趣,然后对症下药。在孩子偶尔能够专注手做一件事情,哪怕是在捏泥人的时候,也不要用强制力去制止或者干扰,以培养孩子的耐力。同时,家长要注意孩子的能力和心智的成熟程度,为孩子安排合适的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给他难度过高的工作。
孩子容易分心,也有可能是家长的强制所造成。有的家长对孩子管得太多,一定要孩子朝着自己想的方向发展。比如孩子不喜欢弹琴而喜欢绘画,家长却偏偏要逼着孩子每天弹半小时钢琴,孩子本来就已经很讨厌弹琴了,还要一动不动地弹上半个小时,要想不分心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孩子在弹琴的时候也很可能像凳子上有钉子一样,坐不住,一会儿想去厕所,一会儿又说要喝水,所以有时候表现出分心,其实这是对家长强迫自己做的事情的反抗,以不断分心来暗示家长“我不喜欢”。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反省自己。如果孩子的确是不感兴趣,应该考虑停止。
当然,也可以用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来做交换,比如“不弹琴可以,但是你每天都要画一幅画给妈妈打分。如果你不愿意,那就还是继续弹琴吧。”
孩子容易分心,还有可能是由于孩子的性格比较急躁、好动。这样的孩子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做,但是做每件事情都有头无尾,没有恒心。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矫正。例如和孩子玩一些容易静得下心的游戏,比如下棋、钓鱼等等,培养孩子的耐力和恒心,而在矫正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本身要耐心,切不可操之过急。
孩子容易分心的原因,还可能是受到家长的影响。如果家长本身就三心二意,无法固定下来做某件事情,那孩子必定也会这样。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如果你正在给孩子讲故事,当看到好看的电视节目就停止讲了一半的故事而自己去看电视,如果你在洗衣服的时候突然想吃东西,那孩子看在眼里,也会有样学样。所以,家长的以身作则,对孩子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九、好学样
孩子都有爱学样的毛病,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要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就要什么;看见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而不去分辨这样做对不对、有没有意义。身边一切事情都有可能是孩子模仿的素材。
孩子爱学样,是好奇心的促使,也是好胜心的引导。例如看到家长在做家务,也觉得很新鲜,也想做着试试;看到别的小朋友有新的变形金刚,他觉得自己没有很没面子,所以也要父母给自己买,但是一旦拥有了,也就丢在一边不理不睬了。
这是孩子性格没有独立发展的表现,但这恰恰代表了孩子正在向这个逐渐熟悉的世界探索和求知,因为毕竟“学”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姿态。所以,家长不能仅仅因为孩子爱学样而去批评,这会挫伤孩子求知的积极性。其实这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孩子的能力在不断地发展,只是他们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分辨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不该学的。
所以,家长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孩子学习好的方面,比如学习认真、有恒心等优点,而不是学讲脏话,学淘气,不要看到人家有什么自己也要什么,等等。
见人家有什么自己也要什么,是很多孩子的通病。这种情况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逐渐消失,但是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不能溺爱孩子。有的家长自己虚荣心也比较重,总想让自己的孩子比过别人,因此别人孩子有什么也给自己孩子买什么,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养成这种攀比的坏习气。这样的孩子好胜心强,家长可以从矫正孩子过分的好胜心入手。首先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孩子本人也有,所以,别人在某方面比你强,是很正常的,你没有理由认为自己什么都要比别人好。孩子或许还小,不会完全明白,但是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家长的话,还是能听进去不少的。
家长可以用孩子喜欢模仿的特点来教育孩子。比如孩子和妈妈上街去,如果妈妈把手里的垃圾扔进垃圾桶,孩子也会跟着学;如果家长把垃圾随手一丢,那么孩子也会学着随地扔垃圾。所以,家长要学会利用孩子爱学样的特点来引导孩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在孩子偶尔有了良好的行为举止时,家长要给孩子一定的鼓励,比如孩子帮家长做家务,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宝宝长大了,会帮妈妈做事了”等等,以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大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果一边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一边却又和自己的父母顶撞,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用的。
当然,社会是鱼龙混杂的,孩子很有可能从各方面学习到不好的东西。如前文讲到的孩子说脏话,也是孩子爱学样的表现。如果孩子学了不良的言行,父母除了进行适当的批评之外,还要注意不必再提起或者重复。孩子学得快,忘得也快,可能早上说了一句脏话中午就忘记了,所以让孩子认识错误以后,家长完全可以不再去理会,让宝宝自己忘记就可以了。
十、浪费
“孩子是家里的宝贝,钱全花在他身上了。”--许多家长抱着这样的态度,以孩子的需要为全家的需要,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高档的玩具、衣服。许多刚刚懂事的孩子见什么要什么,毫无约束,家长也咬紧牙关满足孩子的要求,殊不知这样便为孩子的将来埋下了祸根。孩子从小在高质量的物质生活中长大,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水平,在大人的宠爱之下,难免会养成浪费、乱花钱的习惯。孩子小的时候会毫无节制地花钱,再大一点会跟幼儿园的小朋友盲目攀比,这样很有可能养成他爱慕虚荣的性格。而一旦有一天家长不能满足孩子过高的要求时,心理上的落差很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创伤。
有句话是“再穷不能穷孩子”,有人建议应该改成“再富不能富孩子”,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孩子从小不懂得节俭,花钱大手大脚,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教育孩子养成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即使自己家里经济条件多宽裕,也要让孩子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跟孩子讲述自己上班的辛苦,让孩子知道钱是父母用辛勤的工作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家长还要学会节制孩子过分的要求,给孩子买玩具、衣物,要建立在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之上,不要购买那些严重超出支付能力的东西,如果咬咬牙买了第一次,那么第二次也是难免的了,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不好的习惯。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且教育孩子懂得根据家庭实际情况来考虑自己的需要。其实这也是对孩子品性的一种教育,教孩子会为他人着想。例如可以对孩子说:“宝宝最喜欢奶奶了,对吧?妈妈把给宝宝买玩具的钱送给奶奶买补品,宝宝愿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