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喜欢看有韵的儿歌和诗歌。即使不懂,也爱大声读、唱。父母可以教他一些儿歌,要求他背出来。还可以教孩子一些浅易的古诗,这样,既培养了他运用语言的能力,又学到了知识。
小蝌蚪青蛙妈妈前面游,后面跟着小蝌蚪。
小蝌蚪,真好玩,小小尾巴大大头。
跟着妈妈走,一个也不丢。
冬天到北风吹,雪花飘,寒冷冬天已来到。
戴皮帽,穿棉袄,狗熊背着小兔跑。
戴口罩,穿皮袄,小猴骑着老牛跳。
夏天到夏天到,夏天到,红红的太阳当头照,树上知了叫,塘里青蛙跳,地里的庄稼长得好。
小蜜蜂小蜜蜂,嗡嗡嗡,采百花,勤劳动。
做成蜜,供人吃,小蜜蜂,不喜功。
月儿弯弯挂树梢月儿弯弯挂树梢,好像一把小镰刀。
我要借它用一用,割把青草喂羊羔。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译:早晨辞别白帝城,舟船似飞驶在彩云间,千里之远的江陵,一日就可往返。两岸的猿鸣声还没有停下,轻快的小舟已行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译:太阳照射和香炉峰上,缭绕的烟雾变成紫色,远远望去,只见一条瀑布挂在山上。
瀑布从三千尺高的山顶飞流直下,让人疑以为银河从九重天上落下。
教孩子讲规范、美好的语言。教育孩子说话,不单教他们会说,还注意教孩子使用美好的语言。
有位妈妈,也像许多家长一样,从孩子躺在摇复里呀呀咿咿出声时,就有意识的对孩子说话,还唱歌给孩子听。孩子做什么时,就教他说什么。到了孩子两岁的时候更注意教孩子说美好的语言,她发现孩子特别爱听故事,而且听了一遍还要求再讲一遍。她就满足孩子的要求,买了录有童话故事的磁带,让奶奶在父母上班以后放给孩子听。
童话故事中的语言不仅是规范化的,而且生动、美妙、有韵,有利儿童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动作能力的培养1岁左右小儿开始蹒跚学步。这个阶段,首先要教孩子走稳,会起步、停步、转弯、蹲下、站起来、向前走、向后退,以及跑步,上、下台阶,走平衡木、原地跳、钻圈、爬攀登架、自己坐在小凳子上、扔球、踢球、随音乐跳舞等,身体平衡力和灵活性进一步发展起来。
这个时期,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儿童行走,但要注意适当的休息,不使儿童过于疲劳。同时应注意安全,防止幼儿走时摔倒、碰伤。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不断模仿成人的示范动作,逐步学会运用物体的动作,如用茶杯喝水、用匙吃东西、自己穿衣服、扣纽扣、戴帽子、擦鼻涕、洗手等。
1~3岁同样是小儿掌握手及手指活动的重要时期,及早发展手指的动作也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措施。家长在生活及游戏中,随时训练孩子手的精细动作。如玩拾积木、穿珠子、拼板、插棍、串塑料管、捏泥塑等等。此时的孩子还喜欢画画,要注意训练孩子拿笔的方法。另外,要尽早训练孩子左右手握、捏等精细动作。
一、动作训练
6个月的婴儿,手的动作会变得更加灵活,已经可以用手抓起东西往嘴里放,也许他要显耀自己的能力,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能抓到手就喜欢送到嘴里。
有些父母担心婴儿吃进不干净的东西,阻止婴儿这样做,这是不科学的。婴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一定的动作,这代表着他的进步,若禁止婴儿用手抓东西吃,可能会打击他们日后学习自己吃饭的积极性。因此,父母应该从积极的方面采取措施,可以把婴儿的手洗干净,让他抓些像饼干、水果片等“指捏食品”,不仅可以训练婴儿手的技能,还能摩擦牙床,以缓解长牙时牙床的刺痛。饼干、水果片通常是这个月龄婴儿最先用手捏起来吃的食物,他会把这些东西放在嘴里吸,也会用牙床咬,经过一番辛苦,能吃进去一部分,另一部分会沾到手上、脸上、头发上和周围的物品上,父母最好由他去,不必计较这些小节,重要的是让婴儿体会到自食的乐趣。
二、动作训练游戏双手扶瓶喝水 方法:
用奶瓶喂水时,鼓励宝宝双手把瓶子抱住,并且自己将奶嘴送入口中。
目的:
鼓励宝宝自助进食,让他自己学扶瓶子,学习准确地将奶嘴放入口中,锻炼手和体感觉联合。
注意:
大人一定要在旁边帮忙。
抬腿运动方法:
①先让孩子俯卧,大人用手轻轻抓住孩子的脚腕,慢慢提起来,孩子背则成弓形,头自然后仰,再放下双脚。
②大人用手推脚掌,让孩子向前爬,训练爬行。每天做1次,一直坚持到会爬。
目的:
锻炼孩子腰、手臂的支撑力,练习爬行。
注意:
用力要缓慢,特别在抓孩子脚腕时,不能用力过大过猛,以防孩子两臂支撑不住碰伤脸额。
逮耗子方法:
①用小棉絮团放在孩子面前,大人轻轻吹去,棉团滚动。大人说:“逮耗子喽,逮耗子!”
②孩子向棉团爬去,当伸手要抓到时,大人在后面再吹,孩子跟着吹跑的棉团爬,追到后,让孩子拿起来看看,大人可当孩子面演示一遍。
③当他知道用气可以吹动棉团跑时,可让他试试,一旦能吹跑,大人改变口气说:“抢啊抢啊”和孩子对抢。谁抢到之后再吹。
目的:
训练婴儿的胆量,眼手协调和距离判断。
注意:
如果孩子胆小,可让他先看棉团,再进行追逮。
拉拉坐拉拉站方法:
①让仰卧的孩子攥紧大人手指,徐缓地把孩子拉着坐起来,继而再拉他站起来。站片刻后,再慢慢送推他坐下,再送推躺下。
②大人边做边说:“坐起来喽,站起来喽,坐下喽,躺下喽。”
反复做数次。
目的:
训练肩、胸、腿、脚的肌肉,增强其活动能力,掌握坐、站及活动中保持身体平衡。
注意:
孩子攥不紧大人手食指时,大人可用其他手指稍握孩子手腕,防其万一。
寻找小船方法:
①在澡盆里放满温水,脱去孩子的衣服,告诉他去洗澡。
②放几种会浮在水面上的玩具,如塑料小船。
③用毛巾把船盖起来。
④问孩子:“船怎么不见了?”
让孩子试着找到它们。也可以使用会沉在水里的玩具,让幼儿找到它们。
目的:
培养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与灵活性。
注意:
要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水要清晰见底。
走平衡木方法:
①清理出大片游戏空间。用宽胶带在地板上粘一条线--直线、曲线,以及各种不规则的线条。
②让孩子走在弯弯曲曲的“平衡木”上。你先在胶带上走一次,给孩子做个示范,注意不要踏到胶带外面。
③让孩子来和你比赛,看他是不是比你更稳地走在胶带上。
目的:
培养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与平衡性,锻炼幼儿的眼脚协调能力。
注意:
如果幼儿对平衡技巧掌握得不好,就把线做成和墙壁平行,以便他依靠墙壁来保持平衡。刚踏上胶带的时候,也可以用手拉着他。
三、动作发展
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在家中必须让孩子根据其年龄的大小来学做一些家务。一般2~3岁的孩子可以开始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1)利用孩子的求知欲强的特点,让孩子模仿父母做家务,可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
比如自己吃饭、穿衣,给父母拿拖鞋,关灯,把自己的垃圾、废纸丢到废纸篓里去等。
(2)用具体语言指导孩子做家务。
如对孩子说:“把玩具收拾好,过一会要睡觉了。”约10分钟后,很可能仍是一片狼藉,原因在于你给孩子下达的指令不明确。应给他一步步的具体指导。比如告诉他“把小书摞在一起放进书柜里,把积木放进塑料盒里,摆放在柜子下面”等。有了这些明确的表示,孩子才知道怎么做,并且逐渐学会做事的条理和步骤。
(3)让孩子做的家务活要有趣味性。
如在帮助摆餐具时,可让他摆放一些色彩鲜艳,有图案的桌垫、餐巾纸等;餐后让孩子分发各种花色的毛巾给大人。这样孩子对家务就会感兴趣而乐意去做。
(4)给孩子做的家务要适合其年龄和能力。
要让孩子知道,做家务是所有家庭成员的事。比如吃饭时,爸爸盛饭,妈妈盛菜,孩子放筷子、餐巾纸等,然后一起吃饭。这样可以调动起孩子学做家务的积极性,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5)成人要为孩子学做家务做榜样。
自己不要因为做家务而发牢骚,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否则孩子也会认为做家务累。
(6)让孩子学做家务要持之以恒,锻炼其耐心。
刚开始几天孩子总是干得很有兴致,渐渐地新鲜感消失了,再遇上一些困难就想打“退堂鼓”,此时与其让他做事,倒不如说是陪他玩,在“陪他玩”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学做家务的能力,同时也保护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7)孩子学做家务时成人最好在旁看着,要注意安全,并时时进行帮助和监督。
(8)要及时肯定孩子的成绩。
比如孩子倒垃圾倒得很好时,父母可以用亲亲孩子的方法表示鼓励;若把垃圾撒在桶外,这时父母不要训斥孩子,应先肯定他的好习惯,然后指出不足之处,再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倒垃圾。用“垃圾进桶了”的游戏来与孩子一起玩学倒的动作,这样会增强孩子的信心,使其勇于接受新的学习内容。
只要家长放手让孩子做,你会惊奇地发现,2~3岁孩子能做家务的是相当多。
(9)孩子喜欢用左手做事怎么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有些孩子喜欢用左手做事,无论父母强迫他改用右手,但还是改不过来,要不要去纠正呢?
首先,左右手分别受控于左右两个脑半球,实行分工协作。右手活动促进左脑发展,即理解文字、语言、数学概念;左手活动促进右脑的发展,即空间定位、音乐旋律、绘画构思等复杂的情感和想像力。婴幼儿的大脑处在迅速发育的时期,如果同时使用两只手,就能使大脑左右半球获得同等发展,使左右手都变得灵巧。所以,父母不要强迫纠正使用左手的孩子,要利用左手的活动来开发右脑。
其次,孩子出生后并无偏左或偏右之分,有时用左手,有时用右手。如在搭积木、拿匙吃饭、翻书等活动中,时而用左手,时而用右手,大约到4岁左右才真正确定哪只手占优势。作为父母,最好培养孩子学会左右两手都用的习惯,以便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再次,在孩子已习惯使用左手的情况下,父母不要粗暴制止,否则会引起孩子情绪紧张,有时会导致口吃、阅读困难。只要父母平时有意识地在孩子的右边放置一些孩子喜爱的玩具,让孩子在无意识之中学会用右手拿物的习惯即可。注意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纠正,但要在孩子无压力、不改变习惯的前提下,无意识地逐渐加以纠正。最初教孩子握笔时,一定要培养右手。这是由中国的汉字结构和书写顺序所决定的,否则不利于他以后的学习。
总之,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左右手并用的时期,所以父母对偏用左手的孩子不要强行去纠正,但也不能忽视右手的训练,发挥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才能使孩子将来心灵手巧。
(第三节)生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保证儿童有旺盛的食欲和长时间深沉的睡眠,从而充分满足肌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首先,要认真执行生活制度所规定的各项内容,使生活习惯与身体的生理需要相适合。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他吃饭、睡眠、大小便,以后到了规定的时间,他就会产生吃饭、睡眠和大小便的需要。
在安排吃饭、睡眠和大小便时,成人应以和蔼的态度进行亲切的谈话,让其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正确的态度。因为儿童对这些活动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当时的情绪为转移的。在做某些活动前,应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不该把正在游戏的儿童拉过来洗手,而应先向他说:“该吃饭了,把玩具收好,去洗手吧!”经常反复这类话,以后就会成为儿童采取相应行动的信号。这样做,不仅不妨碍而且有利于引起儿童的食欲或迅速入睡。另外,在吃饭和睡觉前,不要再给新的或有趣的玩具,也不要从正在游戏着的儿童手中夺下玩具,或做其他引起强烈兴奋的事,以免妨碍进食或入睡。
总之,对1~3岁小儿的教育应从儿童长远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而不应是为了怕孩子哭,求得一时的安静,或是家长们图轻闲,就去迁就纵容,或任其成长。我们要时刻牢记,教育好是为了给他幸福一生,而不是为了使他快乐一时。1~3岁的孩子虽小,但这人生最初的教育对他今后个性形成的作用却是难以估量的。
一、怕看医生
医生恐怕是孩子最不愿意见到的人之一了。许多孩子“谈医色变”,生了病不看医生,不肯配合家长,严重的甚至一提到看医生就哭闹撒泼,家长为此一筹莫展。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怕看医生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一次打针吃药给孩子留下了恐怖的印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次,还可能是家长平时用“医院”、“打针”来吓唬孩子,让孩子认为看医生是一种惩罚;最后,可能孩子听人讲过吃药打针的痛苦,所以“谈医色变”。这样看来,孩子怕去医院、怕看医生,实质是怕打针、吃药。
出现了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记住,切忌强拉硬扯、不理会孩子的哭闹,强制性打针、吃药,那样不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产生逆反心理,从此也更加害怕看医生,严重者还会引起心理障碍,对以后的生活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该怎样解决这个心理问题呢?
(1)激将法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使他自觉配合医生的治疗。例如,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听隔壁的王阿姨说,他们家的欣欣昨天去医院看病,医生叔叔说欣欣可勇敢了,打了针都不哭。我们家的宝宝也能像欣欣一样勇敢,对不对?”
也可以启发孩子,使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医生不喜欢哭闹的孩子,要是宝宝哭呢,医生就会打很疼的针,要是宝宝勇敢一点,不哭不闹,医生打得很快,就一点也不疼。”
(2)榜样法
父母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勇敢的榜样。如请看过医生且表现勇敢的孩子给自己孩子进行现身说法,或给孩子讲个令人敬佩的人物故事,使孩子的思想感情和注意力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对这些形象产生学习和模仿的愿望,从而把看医生的可怕在心理上降到从属地位,然后及时地把这些形象和孩子自然联系起来,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并有勇气克服打针、吃药的困难,从而配合医生的治疗。
(3)潜移默化法
平时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父母平时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他们了解生病看医生、打针吃药是治疗疾病的必要方法,谁都无法摆脱的,只有看过医生,病才能好,才能正常地和小朋友玩耍等等。家长还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看医生是很平常的事情,而不要孩子一生病就全家出动,表现出过分的紧张,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也会加剧孩子的恐惧心理。
(4)转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