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适合4~6个月宝宝的玩具
这时的宝宝能注视较远距离的物体。会通过视、听、嘴咬、吮吸、手的触摸来接受外界刺激。刚开始时,宝宝尝试着挥动手臂朝物体摇动,试图用手去接触物体。但由于动作的不协调而达不到。这时的宝宝在抓东西时,主要不是用手指的动作,而是把整只手弯起来,好像一个大钩子那样。到了6个月,他们的手眼协调已发展起来了,大拇指的动作与其他四指在逐渐分开,渐渐地把大拇指放在物体的一边,其他的四指放在另一边。这就形成所谓“五指分工”。这时,宝宝已从仰卧学会侧卧,到翻身和独自坐一会儿。这些动作能力的获得,一方面扩大了宝宝接触和探索环境的范围,同时也使双手解放出来。这时双手的协调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这一时期宝宝开始能区别一些物体和现象。6个月时,见到熟人,就能表示高兴,并开始认生。为了进一步发展宝宝的视觉能力,父母不应该满足于婴儿躺在床上不哭不闹,这样会失去视觉能力发展的机会。
手的动作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在促进宝宝视、听运动协调的同时,给宝宝提供可触摸的玩具,让宝宝去抓、捏、握玩具,练习手的动作和翻身、爬行的动作。
玩具举例
(1)训练手的动作的玩具:
主要的玩具有:摇棒、哗铃棒、波浪鼓、各种环状玩具、拉串、软硬塑料和橡胶玩具。
玩法及成人指导:
①成人开始用玩具碰触宝宝的手,帮宝宝拿住。之后便提供材料,让宝宝自己去抓握。所放玩具大约在距离宝宝的脸部25厘米处。
②可用松紧带把玩具悬挂在宝宝手能够摸到的地方,以便使宝宝能自己玩弄。
③可选用一些用手捏住可发声的橡胶玩具或较轻的小型舔弄玩具。
④玩具应便于宝宝抓握,不要太大或太小,或太滑。
⑤宝宝抓握到玩具,有时会放到嘴里吸吮,因此玩具必须坚固,经常保持干净,清洗消毒。
⑥当宝宝想要触摸玩具失败时,不要迫不及待地把玩具塞给宝宝,而应该给宝宝提供尝试和练习的机会,鼓励宝宝自己去触摸。
⑦玩具可以配合藏猫猫等游戏来玩,以增加游戏的乐趣。
(2)练习翻身、爬行动作的玩具。
①将玩具放在宝宝必须经过翻身才能取到的地方,锻炼宝宝向左向右翻身拿到玩具。
②将玩具放在儿童俯卧的前方,并逗引宝宝向前爬行,伸手移取玩具,并逐渐加长些距离。
③在学翻身时,成人也可用手轻推宝宝的背部,帮助宝宝翻过来。
④成人可把手抵在婴儿的脚后在他们爬行时做推动来帮助。但是不可在宝宝没有做出爬行动作时去推动。
五、宝宝听力正常吗
妈妈应仔细观察,发现宝宝在不同年龄对“声音”的反应,从而判断出宝宝的听力是否正常。
刚出生:对大的声音会做出惊跳反射。站在宝宝的身后,用小铃铛、小哨子或者双手相拍,观察宝宝的反应。若宝宝眨眼睛、转身或者有跳跃的反应,说明有听力。
3个月后:能转过头寻找声音的方向。
6~12个月:能熟练判定声音的方向。
8~12个月:对自己的名字或其他感兴趣的名词会做出反应。
9个月以后:开始咿咿呀呀地练习发音,并能听懂简单的话,说出单音字。
如果经过反复细心的观察,仍得不到上述反应的肯定结论,就应该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确诊。
对于儿童的听力检测有主观和客观两种方法。客观听力检查就是不需要儿童的配合,医生即可。目前大部分医院仍以客观听力测查为主要检测手段。这种检查方法对于幼儿来说,能反映出的实际听力情况有限,因为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在检查时不能像成年人一样主动配合,从而不能反映幼儿的全部听力。主观行为听力测试是根据儿童各年龄段身体及行为的发育特点,制定出的具体评估听力状况的方法。这一评估方法是在幼儿的自然状态(或者是在和幼儿的游戏中)进行,通过给声后观察儿童的反应,这种观察既可以得到比客观测听更全面的听力情况,而且能够尽早地发现幼小儿童的听力问题,同时还可评估听力有问题儿童的助听器选配效果,为患儿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六、4~6个月宝宝的社交本能
能认识妈妈的脸,一见妈妈就笑,妈妈要是从宝宝身边突然离开,宝宝就会哭;不甘寂寞,如让宝宝长时间独自一人与玩具在一起就会哭,嘴里还经常发出么么、吧吧、哒哒的声音;对周围的人开始持选择态度,如看到陌生的面孔会变得呆板,会躲避,甚至会哭,不愿让生人碰自己;宝宝会通过抚摩妈妈的脸表示问好。
七、摇荡婴儿是很危险的
由于摇晃而导致婴儿精神不振,表情淡漠,眼神呆滞,食欲不振等症状,称为“婴儿摇晃综合征”。
案例一4个月女婴,哭闹不止,不肯入睡。小保姆就用力上下左右摇晃,从而导致颅内出血,经抢救宝宝是活了下来,但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癫痫、智力低下。
案例二8个月男婴,叔叔逗他玩耍,把他在空中抛来抛去,致使硬膜下血肿而死亡。
国外也常有这类事情的报道。如加拿大渥太华儿童医院对49例因摇晃而导致入院的婴儿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其中10%的婴儿因过重的撼动而死亡,其余有的表现为发育迟缓,有的竟出现“脑瘫”。
科学研究认为:婴儿的头部相对较大,约占身体的1/5,而支撑头部的颈部肌肉力量却较弱,加之颅内小血管比较脆弱,在用力摇晃时,未发育完善的脑组织与较硬的颅骨相碰撞,极易出现小血管破裂而引起脑震荡、颅内出血,轻者发生癫痫、智力低下,肢体瘫痪,严重者出现脑水肿、脑疝而死亡。10个月以内的孩子出现颅内出血的几率最高,后果的严重程度与摇晃的强度和时间成正比。
很多人并不知道用力摇晃婴儿会出现如此危险的后果,希望大家注意,千万不要用力摇晃或震荡小宝宝!
八、4~5个月的宝宝练坐起
1.热身训练
(1)宝宝4个月时,在宝宝仰面躺着时,妈妈可用双手慢慢拉起宝宝稍坐片刻,再让宝宝仰面躺下。
(2)妈妈用双手夹住宝宝的腰部或腋下,把宝宝扶成站立的样子,两只小脚要分开些;然后把宝宝的身体向后向下推按,让宝宝坐下,但要扶直上身,稍坐片刻再重新开始练习这个动作,每次可练习4~6次。
【提示】
通过以上训练,当宝宝5~6个时,可以自己独坐片刻了,但上身却常常往前倾,需要用手臂支撑才能坐稳,因此需要做进一步加固练习。
2.稳固坐姿训练
(1)先把宝宝扶成坐姿,然后用彩色大气球或有好听声响的玩具,在宝宝前上方进行逗引,这样宝宝会拼命地抬头、挺胸、直起腰观看。一开始,可把玩具放得离宝宝近一点,能让宝宝抓住,待宝宝抓到玩具后,慢慢将玩具再升高,直到宝宝的上身可完全挺直。
(2)待宝宝上身挺直一小会儿,再将玩具高度一点一点地降低,使宝宝上身逐渐往前倾,又回到原来的姿势。
3.独坐自如训练
当宝宝能自己挺直身子独坐后,妈妈可拿着玩具在宝宝的前后左右逗引,让宝宝学会扭身抓碰的动作。但不要把玩具拿开的太快,应尽量让宝宝扭身时能够抓碰到玩具,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7个月时宝宝就能独坐自如了。
【提示】
妈妈帮助宝宝的动作要顺势,轻柔,以免拉伤宝宝小胳膊、小腿和扭伤腰。
练坐不要过早,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要让宝宝长时间地坐立,否则有可能使脊柱变形及影响内脏器官的发育。
九、宝宝跳健身操
锻炼部位:
妈妈--锻炼腕力、臂力及腰腹部力量。
宝宝--锻炼握力、牵拉力、自控力和前庭器官的平衡能力。
(第一节)宝宝适宜年龄:3~6个月。
动作方法:妈妈坐在椅子上,双手托住宝宝的腋下,让宝宝在妈妈的双腿上跳。
【提示】
妈妈双手的力量应从大变小。
(第二节)宝宝适宜年龄:5~10个月
动作方法:
(1)妈妈站在床边,让宝宝握住妈妈的食指;妈妈的拇指反抓住宝宝的手背(臂力弱的宝宝可抓住手腕),让宝宝在床上跳。
(2)当宝宝起跳时,妈妈双手用力使宝宝跳离床面。
【提示】
妈妈用力时要和宝宝的跳保持一致,可以逐渐过渡到宝宝自己抓妈妈的手跳。
(第三节)宝宝适宜年龄:7个月~1岁半。
动作方法:
(1)重复第二动作1。
(2)宝宝每跳一次横向移动一下(也可一前一后跳)。
【提示】
能力强的宝宝可以逐渐让他自己抓手跳。
(第四节)宝宝适宜年龄:10个月~1岁半。
动作方法:
(1)重复(第二节)动作1。
(2)宝宝每跳一次妈妈带着宝宝转一圈,然后把他放在床上。
【提示】
能力强的宝宝可以逐渐让他自己抓手跳转。
【注意】
做每一节时妈妈都要与宝宝进行语言沟通。
(第五节)4~5个月婴儿的护理
一、注意预防臀红
臀红在医学上称为尿布疹或臀部红斑,是婴儿常见的皮肤病。此病主要是由于尿布不清洁,上面沾有大小便、汗水及未洗净的洗衣粉、肥皂等,刺激孩子皮肤而引起发病的。所以腹泻的孩子常可见到此症。开始可见到臀部红嫩,继而出现红色的小皮疹,严重的可至皮肤破溃,呈片状,可蔓延到会阴及大腿内侧。男婴可见睾丸部受侵。
家长要注意预防孩子发生臀红,大小便后及时更换尿布,尤其在大便后,要用温水洗净皮肤。不要使用橡皮布、塑料布直接接触孩子的皮肤,致使尿液不能及时蒸发;每次便后,忌用热水和肥皂洗臀部,应用温水冲洗后轻轻擦干,涂些滑石粉或油膏。如果发生了臀红,每次换尿布后,需在损伤局部涂上紫草油或鞣酸软膏。
二、不要强制孩子不哭
婴幼儿大脑发育不够完善,当受到惊吓、委屈或不满足时,就会哭。哭可以使孩子内心的不良情绪发泄出去;通过哭能调和人体七情。所以哭是有益于健康的。
有的家长在孩子哭时强行制止或进行恐吓,使孩子把哭憋回去。这样做使孩子的精神受到压抑,心胸憋闷。长期下去,会精神不振,影响健康。
当孩子哭时,家长要顺其自然。孩子哭后就能情绪稳定,就喜笑如常了。
三、帮宝宝擤鼻涕
幼儿不会自己擤鼻涕,妈妈为他擤鼻涕时要轻快,妈妈不要随便给孩子挖鼻孔、掏耳朵,这都是不卫生的不良习惯。妈妈帮助孩子擤鼻涕时,要擤完一个鼻孔,再擤另一个鼻孔。两个鼻孔一齐擤,孩子又不会用力,容易损伤耳内鼓膜。
四、为什么婴儿流口水
口水是人体口腔内唾液腺分泌的一种液体,含有丰富的酶类,是促进食物消化吸收的一种重要物质。那么为什么很少见新生儿流口水,大人也不流,只有此时的婴儿才流呢?这与孩子此阶段发育特点有关。
3个月以下的孩子,中枢神经系统和唾液腺发育未成熟,唾液分泌量很少。而成人呢?口腔唾液分泌与吞咽功能相协调,多余的口水在不知不觉中就咽下去了。
孩子到3~4个月的时候,中枢神经系统与唾液腺均趋向于成熟,唾液分泌逐渐增多,再加上孩子到三四个月有的已长出了牙,对口腔神经产生刺激,使唾液分泌增加了。婴儿的口腔较浅,吞咽功能又差,不能将分泌的口水吞咽下去或贮存在口腔中,口水就不断地顺嘴流出来。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不是病态。一般到2~3岁流口水的现象会自然消失。但有的孩子有口腔溃疡等疾患时,也可引起流口水,常伴有不吃奶、哭闹等,这时就要请医生给孩子看病了。
五、孩子不能常吃小中药
有许多家长常在孩子看完病后,还要求大夫加开一点小中药,如至宝锭、妙灵丹等,理由是怕孩子生病,常给孩子吃点小中药预防着。这种做法既不妥当也不科学。
这是因为人体食入的任何药物都要在肝脏解毒,由肾脏排泄。小儿的身体处在成长发育过程,许多脏器功能尚未成熟,肝脏解毒功能差,肾脏排泄的功能不完全,应尽量少用药,更不要随便经常滥用药。许多小儿中药制剂中,都含有朱砂,中药用来镇惊,但朱砂是炼汞的原料,长期服用,可蓄积中毒,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六、孩子吵夜怎么办
许多家长问大夫:孩子晚上不睡觉,但也没有其他不适的症状,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办呢?其实,人类昼出夜寝的习惯是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是一种普遍的生活习惯。如果你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白天睡觉的习惯,那么,到了晚上就不会发困。孩子也不例外,如果睡够了,不管在什么时候醒来,都显得很精神。当然,如果在夜间醒来,就会扰得大人不得安宁。
睡眠既然是个生活习惯,就可以调节,这需要母亲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白天让孩子尽量少睡,在夜间除了喂奶、换1~2次尿布以外,不要打扰孩子。在后半夜,如果孩子睡得很香也不哭闹,可以不喂奶。随着孩子的月龄增长,逐渐过渡到夜间不换尿布、不喂奶。如果妈妈总是不分昼夜地护理孩子,那么孩子也就会养成不分昼夜的生活习惯。如果以上办法都不起作用的话,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吃点镇静药。剂量适当地吃2~3天的镇静药不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也不会引起其他不良后果。
七、新生宝宝头发稀怎么办
刚出生的宝宝头发稀只是一个暂时的生理现象。
头发的多少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新生儿头发稀疏,但到了1岁左右头发就会逐渐长出,2岁时头发就已长得相当多了,5~6岁时头发就会和其他宝宝一样浓密而乌黑,以后不会出现脱发的现象。
由于宝宝头发稀疏,许多父母就不敢给宝宝洗头发,担心会使原本就稀少的头发脱落,造成头发更少。实际上,在洗发过程中脱落的头发本身就是衰老而自动脱掉的,倘若长期不洗头,就会使油脂、汗液等分泌物以及污染物刺激头皮,引起头皮发痒、起疱,甚至继发感染,这样倒使头发脱掉;还有的妈妈以为将宝宝的头发剃光,便可加速头发生长,这种方法也不可取。个别妈妈盲目地在宝宝头皮上涂擦“生发精”、“生发灵”之类的药物,希望宝宝能长出浓密的头发,须知这类药物不适用于婴幼儿稚嫩的头皮,甚至还会带来不良后果。
发现宝宝头发稀疏时应当怎么办?
(1)勤洗头。
经常为宝宝洗头,保持头发清洁卫生,使头皮得到刺激,才能促进头发生长。洗头时,必须选用婴儿专用洗头液,洗时轻轻按摩头发,不要揉搓头发,以防止头发纠结在一起,然后用清洁的温水冲洗干净。
(2)勤梳发。
为宝宝梳理头发时,选择使用橡胶梳子,这种梳子有弹性,很柔软,不会损伤宝宝的头皮。梳理时要按宝宝头发自然生长的方向梳理,不可强梳到一个方向。
(3)营养充足。
充足而全面的营养,对宝宝的头发发育非常重要,及时按月龄让宝宝多摄入蛋白质、VA、VB、VC及富含矿物质的食物,这样可以通过血液循环供给毛根,使头发长得更结实,更秀丽。
(4)多晒太阳。
适当的阳光照射和新鲜空气,对宝宝头发的生长大有裨益。紫外线的照射既有利于杀菌,又可以促进头皮的发育和头发的生长。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