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性格
23300100000035

第35章 激发求知欲,培养孩子勇于创新的性格(3)

可以说,如果正豪发现问题后不去反思,不去寻找新的办法解决问题,他种的西瓜很可能就“夭折”了。但在爸爸的正确指导下,他学会了去思考问题,去想办法,成功地种出西瓜。而且正豪运用了创新的手法,种出了形态不同的西瓜,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如果父母按捺不住对孩子的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急不可耐地帮孩子解决问题,孩子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轻而易举就获得成功的孩子,在事后也不会有意识地去反思。因此,等他们长大了,就没有反思的习惯,不懂得从错误中反思问题。

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敢于尝试、多锻炼,看着孩子走弯路、吃亏、碰壁,仍保持观察者的姿态,等孩子吃亏、碰壁后,再让他们反思失败、碰壁的原因,想想自己有哪些情况没有考虑到,哪些地方出现了差错,让孩子反思之后再尝试,才能达到进一步教育的目的。孩子尝试一遍、反思一遍,经历越多,办法就越多,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在一个海边的沙滩上,很多美国孩子在那里玩耍,其中一个孩子用手捧着水往岸上的一个坑里灌,但是因为用手捧水会漏,距离又远,水总是装不满,然而他没有泄气,反反复复地试了很多次。后来,妈妈提醒他:“你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你必须思考一下,找个更好的东西来装水。”孩子想了想,看了看四周,什么都没有。最后,他跑到妈妈身旁,从自己的书包里找出一张较硬的纸,然后叠成盒子的形状再去盛水,洞坑很快就盛满了水。孩子高兴地笑了,他回头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在为孩子鼓掌喝彩。

同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中国孩子的身上。当孩子用手捧水时,有的父母可能会大声喝止孩子;有些父母不会,但对孩子不闻不问,随他去怎么做,更不会表扬鼓励;大多数的父母则会立刻蹲下身来对孩子说:“来,爸爸(妈妈)帮你!”然后会找一个饮料瓶子帮孩子把水装满。

要想不断进步,就离不开反思。孩子失败了需要反思,成功了其实也要反思,因为通过反思可以不断创新更好的办法达到目标。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反思的习惯,让孩子学会反思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反思事情的来龙去脉、反思事情的全过程,这对其成长和成才是很有必要的。

为孩子的“破坏”行为正名

对孩子来说,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新鲜和神秘的,他们总是尝试去了解,去探索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为此,他们经常“搞破坏”。例如在游戏中,喜欢把玩具拆开,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翻箱倒柜,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宝物”……调皮的孩子对这类事情总是乐此不疲。

凯勒盯着正在播放美妙音乐的音响装置出神,那个长方体的盒子里传出来的音乐让他感觉十分好奇。他胡乱在上面按了几下,突然,从里面弹出了磁带,音乐声也戛然而止。凯勒取出磁带,抓在手里左瞧瞧右瞧瞧,他用小手指把磁带里面的胶带掏了出来,轻轻一拉,胶带就源源不断地被抽了出来。凯勒觉得非常兴奋,小脸蛋上泛起了红光,仿佛发现了惊天大秘密一样。他将拉出的胶带全部缠绕在身上,一边唱着刚刚学会的儿歌,一边手舞足蹈起来……好端端的一盒磁带就这样葬送在凯勒的手里。

每天凯勒都要搞破坏。前不久他将牛奶倒在水箱里,水箱里的鱼很快奄奄一息;将妈妈的香水瓶打碎了,弄得满地都是碎玻璃;把闹钟拆开了,只剩下一地零碎的零件……凯勒的破坏活动出神入化,让妈妈头痛不已。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破坏行为深感烦恼,他们有时候会呵斥孩子。但是这不仅不能教育好孩子,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探索欲望和自尊心。如果有条件,最好给孩子提供一些廉价、安全的玩具,供他们“破坏”,满足他们好奇的天性(积木和拼插玩具能满足孩子的好奇需要,能给孩子提供拆卸的机会),然后再鼓励孩子将拆卸的模型重新拼装起来。这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破坏行为正是好奇心的表现。比如,玩具汽车为什么会走?如果把汽车外面的外壳拆下来,里面会是什么样子?孩子的头脑中充满了类似这样新奇的想法,于是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将玩具汽车拆开看看、把轱辘卸下来试试。

喜欢拆东西,是很多孩子的共同特点。如果家长能正确看待孩子这一行为,并将其归结到孩子的求知欲上来,那么就可以很好地为孩子的“破坏”行为正名,使孩子从中获得更好的锻炼。

明轩特别喜欢搞破坏,有一次,他把一辆刚买的玩具汽车给拆了。明轩的爸爸发现后并没有生气,而是高兴地表扬他。明轩得到表扬后特别高兴,爸爸再趁机给他讲了杠杆的原理和使用工具的作用,明轩听得特别认真。接着爸爸和明轩一起研究被拆掉的小汽车,最后在爸爸的指导下,明轩又把汽车组装起来,并且完好无损,照样可以用遥控器控制汽车跑动。看着明轩兴奋的样子,爸爸对他说:“儿子你真聪明,都能自己组装汽车了,太棒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明轩迷上了拆东西。不过他每次拆完东西,又会努力地组装起来,而且还要试试能不能继续用。如果组装后还能正常使用,他就会跑到父亲面前“邀功”,父亲自然会给他几句赞扬;如果组装后不能继续使用,他就会再次拆开,继续研究,努力使被拆的东西恢复原样。当然,确实是被他弄坏的东西,没法正常使用时,他只能求助父亲,经过父亲的帮忙如果还不能使用,父亲也不会责怪他。

虽然老师和邻居都说明轩总是搞破坏,但是爸爸从没有因此而责备过他。不但如此,爸爸还经常鼓励明轩多去探索,发现不明白的东西一定要看个究竟。在爸爸的教育下,明轩上初中的时候就会修理收音机,到了高中他已经会修理电视机了。如果邻居家的电视机坏了,他就会积极地帮忙,很受大家欢迎。

支持孩子的“破坏”行为,是为了让孩子借此机会去探索、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最好给孩子创造“破坏”的机会,多提些问题让孩子去猜、去想。比如:“皮球为什么一拍就跳很高?”“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闹钟滴滴答答地走,父母可以问孩子:“闹钟走的时候为什么会响呢?”提出问题之后,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思考,带领孩子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当然,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有些玩具可以拆,有些玩具不能拆,家中非玩具性物品,特别是贵重物品更不能拆,如电脑等。要为孩子选择可拆装的玩具。在选择玩具时,有些家长认为越贵越好,但事实上许多价格昂贵的电动玩具并非有利于孩子的智慧发展,一些拆装性玩具却是价廉物美,有助于开发孩子智力,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支持孩子的发明创造

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发明家,只要家长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赏识,孩子就会有股创新、发明的动力。通过发明创造,孩子的思维会越来越周密,会更加善于学习,并且可以在不断攻克难关中获得自信和乐趣。孩子有了一点爱好,生活也会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孩子在不断的尝试中,会变得开朗而自信。

武汉市第一中学的学生刘黎完成了5项发明,仅用半年时间,消息传开后,引起众多学生和家长的兴趣。对此,刘黎的父亲感到很骄傲,他坦言:“儿子经常会冒出一些奇妙的想法。对于他的‘异想天开’,我们做家长的并没有泼冷水,而是帮他实现。”

父亲把刘黎的“异想天开”视为“奇思妙想”。他从不遏制儿子的创造力和对发明的热情,只要孩子有了一丝发明的灵感,他就在一旁鼓励和支持。

刘黎发现冬天拧干抹布上的水时,手非常冷,于是他觉得有必要发明一种拧布器,避免冷水伤手。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父亲时,立即得到了父亲的认可。最终,刘黎发明了“多功能拧布器”。

父亲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带刘黎参观博览会,教其了解各种工具和材料的性能。从小学开始,父亲就教刘黎利用家里各式各样的工具做电动小玩具。至今,刘黎幼时制作的小玩意还在家里收藏着。

在发明5项专利的过程中,刘黎有过失败的经历,但父亲也没有动手帮助他,而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指出发明的不足,然后父子俩共同找出解决办法。父亲表示:“孩子的理论知识毕竟有限,这方面我可以弥补他的不足,稍加点拨。具体怎么设计和制作,就全靠他自己完成了。”对于刘黎的发明,父亲感到非常自豪。

孩子搞小发明小创造时,那股执着劲令人动容,那种因攻克难题而惊喜的表情也令人难忘。孩子热衷于发明创造是值得家长高兴的事,可在现实中,仍有一些家长受老观念影响,他们对孩子的发明创造说“不”,扼杀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儿童专家表示,发明创造可全面激发孩子的创造力,父母应该多多支持孩子。为此,家长要避开三大误区。

(1)发明影响学习。

这是很多家长反对孩子搞发明创造的理由,他们认为孩子搞发明创造会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到时候发明没搞成,却把学习耽误了,不值得。有两个学生,即将上高三,他们的发明可以去北京参加发明比赛,但父母担心孩子的学习受影响。经过了一番激烈的争论,才允许孩子去参赛。在参赛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七天之后回来,孩子明显自信了,学习的劲头也大了,丝毫没有影响学习。

(2)孩子搞发明纯粹是贪玩。

有些孩子为了搞研究发明,把小昆虫养在家里,将破铜烂铁搬进家里敲敲打打,结果父母觉得影响环境卫生,一股脑儿扔了出去,并警告孩子:“再这样就打你!”他们常常认为孩子利用搞发明为借口来玩。这种想法和做法是不对的,会熄灭孩子创新思维的火花。

(3)孩子发明,家长代劳。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爱护,经常帮孩子搞发明,有时还亲自为孩子制作。这种做法会滋生孩子的依赖性,使孩子不能开动脑筋,创新思维会受到抑制。只有让孩子在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去创造发明,并让孩子亲手制作,才能让孩子真正得到锻炼。

避免了这些误区,家长才能更好地去支持、去赏识孩子的发明创造。一位老师说:“孩子搞发明创造,家长的支持非常重要。”家长对孩子发明创造的支持可分为物质支持、技术支持和精神支持。

(1)提供物质支持,但不需要太花钱。

很多家长认为搞发明创造需要大量的金钱,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发明创造可以是廉价的。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利用家中的废弃物来搞发明。如利用普通纸袋和破旧衣衫发明的“承重包”,其承受的重量是原纸袋的好几倍。家长给孩子的物质支持应该是力所能及的,比如帮孩子收集一点发明原材料;孩子制作成品时,替孩子打下手,按孩子的构思做些扛、锯、钉之类的力气活等。

(2)提供技术支持,必须予以适时的引导。

对于学龄前和上小学的孩子,家长可有意地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引导孩子的创新。比如,让孩子关注生活用品,鼓励他们说出改进想法,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同时放弃为孩子做事的念头,指导孩子自己做事,独立地跨越障碍、独立地思考问题,使孩子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多鼓励孩子动手做实验,动手制作小发明小创造。

(3)给予精神支持,就是永远鼓励孩子。

精神支持会给孩子巨大的动力。针对有些家长太功利,一旦孩子没有获奖或是取得专利,便冷嘲热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的现象,有关人士表示,家长带着功利色彩去鼓励孩子是不负责任的。家长应该明白,孩子搞发明创造,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取得专利、获得奖品,而在于锻炼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让孩子开阔眼界。所以,只要孩子愿意发明创造,哪怕没有出成绩也是值得赞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