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度寺塔铭》原在陕西长安终南山的化度寺中,曾为砌石,很少引人注目。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河南有个叫范雍的人,外出游历,途经此寺,见院内一墙垣处有块满面泥污的石碑,觉得好奇,便让仆人端来清水,洗净一看,是欧阳询晚年的得意之笔《化度寺塔铭》,顿时叹为至宝,徘徊碑前,心比手划,不忍离去。
寺中有个僧人见此情景,以为其中有宝,便悄悄地搬开石碑,使劲挖了起来。谁知挖呀挖,挖了半天,还是一无所获,即将石碑弃于寺后。没过多久,范雍再到该寺,不见了石碑,心里十分遑急,问过僧人,才知道碑已断为三截,于是叹悔不迭。为了不再让它湮没无闻,范雍便花了十余匹绢帛把它易回,拓印数本,并将原石藏放在赐书楼下。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徽宗和钦宗两个皇帝。范雍唯恐名碑遭毁,便把它沉入井底。
后来,金兵北撤,好事者又将它取出拓数十本,不久就毁于乱世。但由于范雍等人及时拓摹,才使《化度寺塔铭》真本得以留传后世,并成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临摹的优秀范本。
赵佶梦创“瘦金书”
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年-公元1135年)是北宋末年的一个糊涂皇帝,他在位期间,任用权相,不理朝政,加速了北宋王朝的崩溃,以致最后落得个亡国之君的下场。但赵佶其人在艺术上还是很有创建和造诣的,是一位着名的皇帝书法家。
赵估年轻时就十分喜爱书画,由于宫廷内府收藏的历代名家书画非常丰富,供他临习的机会很多。在书法上,他和当时的宗室书法家赵令穰交往十分密切。赵令穰写得一笔刚健的黄庭坚体楷书,赵估因受其影响,亦初学黄字,继而又学薛稷(字嗣通)的柔体书。由于未能自成风格,因而深感苦恼。
有一次,赵佶练字练得疲倦,竟不知不觉靠在桌旁睡着了。朦胧间,只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手执小楷毛笔在墙壁写字,赵佶见他的书法别出心裁,连忙上前询问,正在这时,一声霹雳雷鸣,把赵佶惊醒过来,原来刚才做了一个梦。赵佶把梦中老翁挥毫的情景牢牢记在心中,又经过一番苦思冥索,终于变化黄、薛两家的用笔法度而自成一法,号为“瘦金书”。
岳飞泪书《出师表》
岳飞(公元1103年—公元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曾任南宋政府枢密副使,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将领,而且还是一位能诗善书的艺术家。他虽无心成书家,但所遗笔墨刚健奔放,酷似颜真卿和苏东坡,深为后人所喜爱。
宋高宗赵构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秋天,岳飞经过河南南阳,听说西南的卧龙岗上有座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的,于是欣然前往。岳飞到武侯祠时已是夜幕笼罩。他掌灯走上祠内碑廊,凭借着微弱的烛光一字一句地吟诵起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的石刻来。他读罢铭文,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漫步回到寝室!,一幕幕的往事,如潮水一般盘桓在他的脑海之中:
那是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的三月,宋高宗皇帝与宰相张浚决定把刘光世所率领的淮西军五万多兵力慷慨地授予岳飞指挥和节制。岳飞当时欣喜若狂,用工楷写了一篇《乞出师札子》进呈给皇上。向宋高宗陈述了大举北伐消灭金兵,收复失地的计划。谁知由于秦桧等人在皇上面前搬弄是非,岳飞竟成了皇上最受猜忌的武人。
后来岳飞获悉金朝的刘豫被废黜的消息,连忙上奏朝廷,恳请“乘废立之际,捣其不备,长驱以取中原。”可皇上却根本不屑于理睬。同年二月,岳飞怀着一片赤诚又提出增兵的请求,竟又触犯了皇上的嫌忌。
岳飞想到这里,不禁喟然长叹,漱漱下泪,躺在床上辗转难寐:“皇上,你读一读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吧,大宋河山怎能任凭金兵的铁蹄蹂躏呢?”他于是翻身下床,坐等天明。早餐时分,道士上门献茶,他知道岳飞擅长书法,就特地拿来一卷宣纸求岳飞题字留念。岳飞毫不推诿,挥泪行笔,用草书一气呵成了前后《出师表》,并自谦“不计工拙,稍抒胸中抑郁耳”。
历史过去了八百多年,事过境迁,沧海变成桑田,岳飞书写的《出师表》真迹也已荡然无存,但它的刻本却至今还保存在武侯祠内,为人们昭显着那一段历史。
陆游书墨赠辛弃疾
陆游(公元1125年—公元12o9年),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是南宋伟大爱国诗人。他还编纂过《南唐书》,堪称史学领域里的佳品。同时,他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行草书法姿态妙生,浑厚雄健,是书坛上的一枝奇葩。
陆游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便耳濡目染,对诗文和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下过一番苦功。他壮年忧国,不得重用,晚年长期卜居绍兴鉴湖沿岸的三山,过着以吟诗、读书和练字娱乐的淡泊生活。
有一年秋天,在绍兴任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登门拜访陆游,当时陆游正在“书巢”里伏案对临王羲之的法帖,他见辛弃疾到来,忙端茶请坐。辛弃疾环顾书屋四壁,墙上贴着不少陆游用行草字体书写的诗词条幅,不禁感慨地说道:“现在举国上下学书者都以随波逐浪为荣。陆兄的书法写得不入时调,难道不怕别人讥笑吗?”
陆游听了微微一笑说:“我写字不是单纯地为了追求笔意墨韵,而是要把书法当作刀枪,用来抒发自己对北定中原的强烈愿望。”陆游说着又拿出刚才所作的一首《睡起作帖数行》诗草稿请辛弃疾教正。辛弃疾全神贯注地看着,不禁高声朗诵起来:
古来翰墨事,着意更可鄙。
跌宕三十年,一旦造此理。
不知笔在手,而况字落纸。
三叫投纱巾,作歌识吾喜。
辛弃疾吟罢诗篇,深受感动,即求陆游用行草书写一幅赠送自己。陆游尊敬志同道合的抗战词人辛弃疾,于是便铺纸提笔蘸墨,运笔如飞,一眨眼工夫就写好了,辛弃疾接过陆游的这幅气魄雄浑的书法,击掌称绝,再三拜谢而去。
陆游团扇题绝句
宋孝宗十三年丙午初春,“忧民怀凛凛,谋己耻营营”的大诗人陆游,在绍兴鉴湖之滨的三山,特接皇帝圣旨,任命他为严州(今浙江建德县)“军州事”,总管一州的军民工作。
当陆游从山阴去临安(今杭州)向皇帝辞行时,孝宗曾面谕陆游道:“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的确陆游酷爱严州山水,但他更热爱严州人民,决心在这次任上再为严州百姓办几件好事。因此他于赴任严州之前,也曾趁便去临安南湖园,访问“更觉豪才类放翁”的后辈诗人张镃。张镃也是个热血男儿,又熟悉严州的风土民情,因此两人一谈就很投机。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张镃在南湖园设便宴招待放翁。这时的南湖园,梅花竟放,争吐幽香。青梅、红梅、绿萼梅、朱砂梅,还有一树开花数色、花瓣略带条纹斑点的洒金梅,更有那杆干老曲的白梅,开得简直白得像雪一样耀眼。
陆游一边赏玩梅花,一边喝着新启坛的美酒,正当他喝酒喝到高兴的时候,张镃又请出小姬新桃唱自谱的陆游《思故山》诗,以劝酒助兴。歌儿熟,曲儿新,新桃的歌声又那么美妙动听。
这晚,放翁真有点醉意了。张镃爱戴陆游的人品,敬佩陆游的诗文,还十分崇赏陆游的那纵横驰骋、挥洒淋漓的书法呢!趁此良机,张镃又拿出锦制团扇一把,请求陆游题诗。陆游慨然应允,他日夜都在思念故乡的山山水水、特产名物,他想念祖国北方受苦受难的同胞兄弟姐妹,何时能“王师北定中原日”,收复已失去的辽阔富饶的国土啊!因而陆游深有感触地即在团扇上挥笔题写绝句一首:
寒食清明数日中,西园春事又匆匆。
梅花自避新桃李,不为高楼一笛风。
陆游在诗中,把自己比喻为风格高洁、不畏冰雪的梅花。他不是为谋求高官厚禄而去严州,而是为严州的军民才离乡背井、老年出征的啊!同时,题诗不仅书法精美,它又巧妙地把小姬新桃的名字也组织到诗句中去了。
这把陆游亲笔题诗的团扇,虽因年隔久远,现在已找不到了,但陆游的题扇诗,却已广为流布,深受人们的喜爱。
《定武兰亭落水本》的故事
南宋词人、音乐家和书法理论家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姜夔一生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尤其心折于王氏的《兰亭序》。他自从得到“湍”、“流”、“带”、“右”、“天”五字未损本《定武兰亭序》刻本后,不但早夕欣赏,而且还在这本帖的后面题了两个跋语,对《兰亭序》的艺术特色作了深刻独到的剖析。姜夔死后!,家道破落,子孙迫于生计,只好忍痛割爱把《定武兰亭序》卖给了一个叫萧滚的人。后又为宋末书法家赵孟坚的朋友俞寿翁所藏。
有一年正月,赵孟坚专程去俞家拜年,见他的书架上有一卷古人碑帖,便请寿翁让他看看。寿翁铺上桌布,小心翼翼地翻开全卷,孟坚从头至尾浏览一遍后,断定它是以初唐书家欧阳询的《兰亭序》临本摹勒上石的,五代“石晋”之末开始流传,后不知所往。到了北宋时又重现于定武军(今河北省定县)的《定武兰亭序》刻本,于是乐不可支,当即取出身边所有的数百两银子要买此字帖。
俞寿翁当然不愿将心爱之物轻易让给别人,因此没有答应。谁知孟坚却“噗通”一声,竟跪在寿翁面前,打拱作揖,久久不起。俞寿翁见此情景,心想:自己已近风烛残年,又无后继之人。赵孟坚是当今的名书法家,把这本平生所爱之宝,赠送给他,一定能好好地保存流传下去。想到这里,俞寿翁便扶起赵孟坚,笑着把《定武兰亭序》送给了他。
当晚,赵孟坚携着《定武兰亭序》刻本,乘一叶扁舟返回故里。快到霅溪(浙江吴兴县别称)弁山时,突然狂风四起,雨雪交加,赵孟坚乘坐的小船不幸被风浪掀翻。赵孟坚落入水中,急忙一手攀住船板,另一手高举着楠木匣子大声呼叫:“《兰亭》宝帜在这里,快来救救呀!《兰亭》宝帜在这里,快来救救呀!”那艄公是个浮水好手,就赶忙一手接术匣,一手携人,双双救上岸来。
赵孟坚打开楠木匣一看,见《定武兰亭序》完好无损,不胜庆幸。回到家里,就在这本《定武兰亭序》的卷首,题了“性命可轻,至宝是保”八个小楷。
后来,人们便把这本《兰亭集序》称做《定武兰亭落水本》,它也是现存的众多《兰亭序》刻本中最早、最精美的一本。
赵孟頫
临书奥妙
元代着名的书法家赵孟頫,从小习字,冬不畏寒,暑不怕热,黎明即起,从无间断。他先练习宋高宗赵构的法帖,后专攻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帖到手,往往临习过百,因而他的书法能于规整庄严中见潇洒超逸,达到了“精奥神化”的境界,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赵孟頫有个朋友,名叫柳贯(字道传,号乌蜀山人),浦阳(今浙江浦江)人。也是一位有高深造诣的文学家,兼熟书法。有一次,柳贯到赵家与赵孟頫纵横倾谈书法艺术。他们时而追本溯源,时而探索笔法,夜阑人静,犹无倦意。
当话题转入历代书家的模仿临本时,柳贯以赞赏的口气道:“古往今来,以假乱真者不乏其人。如唐朝时的河南洛阳人李怀琳和陕西武功人苏灵芝就是着名的两例。李怀琳,擅长草、隶书,唐太宗时曾任文林馆待诏,他曾‘假他人之姓字,作自己之形状;苏灵芝官承奉郎、守经略军胄曹参军,他的书法有“二王”意趣,当时有一卷叫《侯台记》的法帜,颇为稀见,苏灵芝闻讯后即借来临仿数十本,每本可换得十丈绢帛。”
赵孟頫竖耳静听,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奥妙呢!”说着就试笔舔墨,背临了唐朝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徐浩、李邕多人的笔札,一会儿临摹完毕后,他又叫家人取来这些书家的真迹让柳贯一张一张地对照。
柳贯惊喜地发现赵孟頫的临本不仅重心平稳,疏密匀称,向背分明,与原本一毫不差,而且有些笔墨韵致还超过了原本,就问他是怎么能达到这样的程度,赵孟頫于是抿嘴一笑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是手势熟练罢了。”
赵孟頫
作书严律己
赵孟頫出生在曾祖、祖父“仕宋都为大官”的家庭里。他的父亲与岩,字仲父,号菊坡,也是一位“书画癖”,曾经惹得许多“书画掮客”捆载着真真假假的书法名画上门求鉴。赵孟頫因受家境环境的“耳濡目染”,从小酷爱书画。二十多岁时即名闻乡里。当时的前辈词人姜夔(kuí)和周密等,就曾为他的少年书法作品《保母志》跋过赞语。
公元1286年,赵孟頫出仕元朝政府后,公务之暇仍坚持临帖练字,不断地追求书法的新意境。他为人处处谦虚谨慎。其时仰慕他的名气而拿着缣纸登门索书的人纷沓门楣,他总是来者不拒。有一次,他得到一卷米芾所写的《壮怀赋帖》,发现中间残缺数行,赞赏之余又不禁为之叹惜。于是他就想了个办法,向亲朋好友借来另一本同样的字帖,准备将所残缺的字勾摹到石后再拓印补全。赵孟頫一连临摹了六七张宣纸,还是不能称心如意。这才深深地醒悟到自己书法离米南宫还差得远呢!此后,对于求书这类事,他就好辞即辞,能推则推。他认为搞艺术创作就好像一户人家花钱一样,只有收入,才能支出,如果长年累月只出不进,即使家底最厚,也会坐吃山空,以致最后倾家荡产。赵孟頫在艺术上的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赵孟頫
谦让树高风
元代书家赵孟頫的书法秀丽纤巧,雅俗共赏,与同时代的另一位书法大家康里巎(náo)齐名,并称“南赵北康”,但他却并不以名家自居,垄断书坛,而是谦逊礼让,广推朋辈。
有一天,赵孟烦呼朋结友上馆子饮酒,时正日轮当午,他刚步入门口,望见远处酒帘上写的那笔书法,运笔精到,温文尔雅,有许多地方可与自己匹敌,就凝神注视了一会,然后问酒店伙计:“这是谁写的?”伙计告诉他,这是雪庵和尚写的。赵孟叛于是即请雪庵和尚与他畅谈古今书法。其时,赵孟頫应邀为寺院题写匾额,他就有意让李雪庵一显身手,于是便拿出四张宣纸,说:“我近日右臂扭伤,难以挥毫,有一块寺匾急着要用,能否请法师代劳?”李雪庵听后,略作推谢,便提笔沾墨,一气呵成。
赵孟頫见后大喜,认为李雪庵确有真才实学,就对他竭力赞扬,并向朝廷推荐。没有多久,雪庵和尚就书名大振了。
元延祜年间(公元1314年-公元1320年),仁宗皇帝下令征集能工巧臣,在京城内修筑了一座式样新颖的宫殿。这座宫殿落成后,定名为“兴圣官”。同时为了使宫殿的装饰更为富丽,皇太后就特地派中官丞相李邦宁(字叔固)去请集贤学士赵孟頫题写“兴圣宫”匾额。
赵孟頫想了想,就说:“雪庵擅长榜书,用笔落、起、走、往、迭、围、回、藏八法都备,宫中此匾可请李雪庵。”不数日!皇太后便让李邦宁去请李雪庵。李雪庵莫名其妙地问:“为什么不请赵子昂,而偏要叫我呢?”李邦宁接着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一讲给了雪庵听,雪庵深为赵孟頫的推崇谦让作风所感动,也就不再推辞,欣然命笔,题下了“兴圣宫”三个绝妙楷书。
鲜于枢教人以“胆”
鲜于枢(公元1256年—公元1301年),字伯机,号困学民、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官至太常寺典簿,是元代着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的楷、行、草书作品,流传至今有《海棠诗》、《渔父词》、《透光古镜歌》、《唐诗卷》、《千字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