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杰出叫厚黑
23241300000047

第47章 见风使舵船不翻

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要行使厚黑必须顺应这种变化,不能食古不化,冥顽不灵。如果不能明白这点,小则厚黑学不通,大则身败名裂,自取灭亡。

商场就是战场,态势瞬息万变。要在动荡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见风使舵,学会变不利为有利的厚黑谋略。

胡雪岩是近代最成功的商人,最善于应对变化,把危局变成胜局,利用变化的机会争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胡雪岩是乱中取胜的高手。如果不是太平天国起义,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机会,自从他靠王有龄起家后,生意蒸蒸日上,越做越大。但不久太平军攻占杭州,玉有龄自杀身亡,他失去了靠山不说,还面临着一次重大变故,几乎将他逼入绝境。

胡雪岩的生意基础是钱庄、当铺、胡庆余堂药店,这些大部分都在杭州,他的家眷也留在杭州。杭州被太平军占领,他的所有生意都将被迫中断,他还必须想办法从杭州救出老母妻儿,所以说,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财多遭人忌。战乱之中,针对胡雪岩的谣言顿时四起,有的说他以为杭州购米为名骗走公款滞留上海,不敢回来;有的说他手中有大笔王有龄生前给他营运的私财,如今死无对证,被他吞没。甚至有的人谋划向朝廷告他骗走浙江购米公款,贻误军需民食,导致杭州失守。

如果胡雪岩应对不好,不仅会被朝廷治罪,而且即使杭州被朝廷收复之后,他也无法再回杭州。即使不被朝廷治罪,他也不能顺利返回杭州,因为失去了王有龄这个靠山,他的生意也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他的钱庄本来就是由于王有龄这一靠山得以代理官库发迹,而他做军火生意,更离不开大树的荫蔽。失去了靠山就意味着失去一切。

而对这一重大变故,胡雪岩并没有惊慌失措。他从这些不利的因素中,准确地预见出了可利用的因素,作出了绝妙的对策,变害为利。

留在杭州城里的那些人,其实已经在帮太平军做事了,否则也很难生存下去。他们之所以造谣生事,是因为太平军也在想方设法诱招胡雪岩回杭州,而那些人不愿意他回杭州。胡雪岩利用了他们的这种心理,确定了两条计策:

首先,他不回杭州,避免与这些人正面交锋,他知道他的这一态度一旦明确,这些人就不会进一步纠缠。

其次,胡雪岩不仅满足他们不让自己回杭州的愿望,而且还亲自出面,特别向闽浙总督衙门上报,说是这些陷在杭州城里的人实际上是留作内应,以便日后相机策应官军。这更是将不利转化为有利的极高妙的一着:表面上是给了这些人一个交情,暗地里却是把这些人推上了火坑,如果这些人不肯就范,仍旧企图加害他,他可以随时将这一纸公文交给占据杭州的太平军,说他们勾结官军,他们肯定会遭受灭顶之灾。

同时,胡雪岩此时手上还有杭州被太平军攻陷之前为杭州购得的1万石大米。当初这l万石大米运往杭州时无法进城,只得转道宁波,赈济宁波灾民,并约好杭州收复后以等量大米归还。这也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胡雪岩决定,一等杭州收复,马上就将这1万石大米运往杭州,这样既可解杭州赈济之急,又显自己做事的信义,诬陷他骗取公款的谣言也可以不攻自破。

后来左宗棠收复了杭州,胡雪岩就将1万石大米运到杭州,直接向带兵收复杭州的将领办理交割,这样不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更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左宗棠将他引为上宾,并任命他全力负责善后事宜,这样,胡雪岩又得到一位比王有龄更有权势的靠山。

在充满危机的变故中,胡冷静应付,把原来看似不利的因素,变成了可以为自己所利用的有利因素,给重新崛起创造了绝妙的机会。

变化须讲谋略。没有谋略的变化,是愚蠢的变化。就像没有点睛的龙,不过是一条死龙而已。善谋之士,一定就是善变之士,驾驭各种变化规律,为己所用,才可反败为胜,无往不利。

做生意要活,不要死守一方,要能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灵活反应,行动要迅速,要想到了就立即着手去做,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胡雪岩的厚黑生意经就是以快打慢,灵活机动,四下出击,每次都给为自己点出一条财路。

变即快速反应。胡雪岩有一句至理名言:“天变了,人应变。”“天”即指时势时局之意。“天变了,人应变,”其意是指时势时局变化了,人也应该做出与之相应的改变与调整,以顺应时势与时局。

为自己开拓财源,要有精明的生意人的厚黑眼光,要能看得准,看得远,同时还要眼界开阔,头脑灵活,见风使舵。不要死守住一个自己熟悉的行当,而要善于在其它行当中发现可以开发的财源,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投资经营范围。一个生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正在经营的熟悉的行当,最终只会是抱残守缺,连正在经营的行当都不一定经营得好,更不用说反败为胜了。

袁世凯的阴谋能够实现,跟他的见风使舵有很大关系。在纷繁复杂的权力场上,看清楚哪一方权力更有利于自己,便投向哪一方。在袁吐凯的人生哲学中不存在背信弃义,而只知有奶便是娘。因此他从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招人唾骂,只要结果对自己有利,就会毫不犹豫地调转船舵。

1898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强大起来,但由于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先后进入中国,在国内设立了许多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把国内的经济搞得一团糟,这也就严重地威胁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因此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派吸收日本和俄国的变法经验,决定要变法就要从皇帝开始,自上而下发布变法诏书。这是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妥协的体现。维新派的这种变法思路必然需要得到皇帝的认同,才可以进行。康有为曾前后五次上书,说服光绪皇帝推行变法。言词非常恳切。光绪看了这份奏折后,非常感动,这使他在困难之际,看到了曙光,于是同意康有为提出的变法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死守祖宗之法,坚决反对变法。由此形成帝党与后党的尖锐对立。

顽固派的势力很强,光绪所颁布的新政诏书被搁置一边,成为一纸空文。并且还有谣言传出,慈禧与光绪将一同前去天津阅兵,阅兵之后将废除光绪。维新派面对这重重的阻力,深刻感受到赤手空拳是无法与顽固派抗争的。于是,他们要尽快寻找可靠的拥有兵权的人来帮助推动变法运动,否则光绪一旦被废除,变法必然会失败。

这时,维新派看中了袁世凯。袁世凯此时正是天津小站的督练官,又是直隶按察使,拥有重兵。另外,维新派之所以看中袁世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袁世凯在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变法热情。

在康有为创立强学会时,袁世凯曾积极地帮助康有为,自愿捐款500元,还发动别人来捐款。在变法维新处于高潮时,袁世凯也曾发表过一些慷慨激昂之间,例如他曾说过:“切言必亡必分之道,必须大变法以图多保全数省。”

尽管袁世凯并未对变法维新发表过多少高见,但这种口头的支持性话语,给人的感觉是袁世凯是支持维新派的,因此康有为等人坚持认为袁世凯一定会支持变法。康有为曾说过:“将帅之中,袁世凯夙驻高丽,知外国事,讲变法,昔与同办强学会,知其人与董(福祥)、聂(士成)一武夫迥界,拥兵权,可救上者,只此一人。”

光绪皇帝当然也知道袁世凯的重要性,就亲自召见他,并问道:“苟付汝以统领军队之任,能矢忠于朕否?”

袁世凯立即赌咒发誓:“臣当竭力以答复皇上之恩,一息尚存,必思效忱。”

光绪见袁世凯的诚恳之心溢于言表,对他就不再怀疑,并给他加官,任为侍郎候补。

维新派令谭嗣同立即与袁世凯联系,让其更加支持变法。谭嗣同对袁世凯说:“公受此破格特恩,必将有以由报,上方有大难,非公莫能救。”又说:“荣禄近日献策,将废立吾君,公知之否?”接着,谭嗣同将维新派的行动决定告诉了袁世凯,并要求袁世凯将荣禄杀死。

袁世凯当场表示赞同,他满口说道:“等到天津阅兵时,皇上驰入我营,一旦发下号令,则杀荣禄如同杀狗耳。”

然而,袁世凯在与维新派保持联系的同时,也与顽固派有着更密切的联系。袁世凯仔细对比了维新派和顽固派的实力,他判断出软弱无力的光绪必定会失败,而势力强大的顽固派将是胜利者。顽固派有荣禄掌握的数万军队,还有准、练军几十营和宫内的旗兵。而袁世凯自己仅有7000人马,在这种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是无法取胜的。于是袁世凯决定向荣禄告密。第二天,光绪帝就被软禁了起来。

袁世凯在追剿维新派的时候,表现得极其卖力,将谭嗣同等“六君子”处死。然后,他又在维新派人士的谩骂声中,享受着慈禧给他的奖励,继续玩弄自己的厚黑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