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善学习·好方法:父母如何塑造优秀初中生
23202300000004

第4章 “优秀”一定有方法(3)

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所以要想改掉并不是一日之功,但父母可以督促上初中的孩子通过锻炼来逐渐改变它。

5.兴趣浓厚:津津有味地去学习

学习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因此它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尤其是在愉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令人乐于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具体表现为对学习的好恶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的体验,一旦自己对某一门课程或某个问题感兴趣,自己就会全身心投入,精力集中,带着极大的热情去学习。相反,如果自己对某门学科没有兴趣,学起来就感到很累,而且没有什么效果。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通常会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从中获得巨大满足,感受愉悦体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自觉、主动、愉快,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

德国的海纳特说:“如果不对某一事物直接发生兴趣,也就是说产生内在动机的话,单靠勤奋、进取和努力,很少能使他们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兴趣是我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兴趣能对我们所从事的活动起支持、推动和促进的作用。兴趣所具有的积极、肯定的情绪特征,能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热情,丰富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对世界、对明天抱有美好的希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学生借助个人兴趣在不同领域中取得了不俗成绩,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建立起很强的自信心,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兴趣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还将成为创造性学习的动力来源。一位心理学家说:“要想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学习,没有认识兴趣是不可思议的。”

那么,家长该怎样培养处于初中阶段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直接兴趣。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究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在学习过程中,当我们对某一种问题产生好奇,竭尽全力去寻求答案时,求知欲开始形成,并逐渐演变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越想多了解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也就越大;学习兴趣越大,努力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劲头也就更足。

其次,提高学习效率,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兴趣。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例如,有一位初中生很想学好数学,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可就是收获不大,这时候他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心理,完全失去了兴趣。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改进了学习方法,数学成绩进步很快,慢慢地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学习数学不再是一件苦事,而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第三,鼓励孩子主动参加竞赛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强化学习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往往能够强化某方面的兴趣。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优势,在各种活动或竞赛中展示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才华,获得荣誉和鼓励。这会大大促进孩子原有的学习兴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第四,参加丰富的实践活动,发展学习兴趣。参加实践活动有利于扩大个人的知识广度和深度,随着知识的增多,产生学习兴趣的可能性也越大。孩子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如参观访问,参加科学小组、兴趣小组和劳动技术活动等等。还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到社会中去,到自然中去,积极动脑、动手,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参加实践活动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能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对知识的探求兴趣,增强实践能力。

第五,将间接学习兴趣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一般来说,在学习中,凡是和自己需要相符合的事物,孩子就会对它产生直接兴趣。但是,一旦遇到困难,感到乏味不愿再学习时,直接兴趣就难以维持。学习毕竟是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的事情。有许多本来不感兴趣,但又必须从事的活动,怎样才能培养起兴趣呢?例如,有位初中生开始对外语没有兴趣,觉得学外语是一件很累的事,但当他认识到学习外语对将来的意义,就开始发奋学习外语。一段时间后,他的外语成绩提高了,具备了较强的听说能力,这时,他对外语本身也产生了兴趣,觉得学外语很轻松了。可见,间接兴趣也可转化为直接兴趣。

第六,充分利用已有学习兴趣的迁移。把原有兴趣迁移到新的学习上来,或者把对某一门功课的兴趣转移到另一科目上来。学习兴趣的迁移应掌握以下几点:首先应培养孩子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个人的中心兴趣,成为兴趣迁移的基础;二是寻找两个科目之间的共同要素,比如,孩子将对数学的兴趣迁移到物理上去,那就要分析数学和物理之间的共同要素;三是把对某学科学习兴趣迁移到有关的学科上去,一个喜欢文学的人,他的兴趣可以迁移到与文学有关的各科中去。

6.扎扎实实,把握好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要想取得好成绩,让初中生学会学习很重要,学会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指导他们抓住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做好课前预习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个心理准备,也是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概括的了解。

课前预习的基本要求是: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预习不预习直接关系到孩子学习效果的优劣。在孩子认真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新的知识吸引他,有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语,必须查工具书争取自己学会。对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中的定义、定理和例题,要重点思考,看是否明白:对于语文、历史、地理、外语等文科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要看能否读懂。有不明白的内容,应用铅笔划出来,准备课堂上听老师讲解。

有的初中生,预习功课走马观花,只有形式,不动脑子。这样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要给孩子讲清楚:预习是预先自己学习,这是培养、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

对于重点课程,可以指导初中生准备一个预习本,记下重点和难点。

(2)要认真听讲

在学习过程中,会不会听讲是最重要的。初中生有了预习的基础,在心里就会有一种想听听老师怎么讲,跟自己的理解一样不一样的愿望。老师讲课,比学生知道得面宽,而且深入。父母要告诉孩子上课跟着老师的教学走、眼睛看、耳朵听、心里想,需要做练习时马上动手。

孩子不认真听讲,可能有三个原因,应对症下药去解决。

一是根本听不懂。有的是前边学的基础太差,跟不上进度;有的是预习不认真。前一种情况应该给孩子补课同时加强预习;后一种情况主要是加强预习。

二是自制力差,容易受内部、外部干扰而走神。这主要是意志品质问题,应在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控能力上下工夫。

三是缺乏学习兴趣。孩子感兴趣的课程就专心听讲,不感兴趣的课程往往不专心。如果是这方面的原因,应跟任课教师多联系,请老师在课堂上给孩子“表现”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还可以告诉孩子,在课堂上即使老师没有叫回答问题或让上黑板演练,自己应在心里试答老师的问题或在本上演练,老师评价其他同学的回答或演练情况时,自己评价做得如何,肯定自己的优点,找到不足,进行自我激励。还可以跟孩子一起选购一两本与课程有关的趣味性强的课外读物,通过阅读提高兴趣。

家长还要指导孩子记好课堂笔记,老师要求记的必须认真记下来,自己认为必要的也随时记下来,以备复习时用。笔记本上应有一定的空白处,做补记某些内容之用。

老师讲课中或讲课后,常常让同学提问题。所以,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大胆提问题,提问题先过脑子:要问什么,该怎么问。